"大米姐" 腳下的黃金路—訪吉林省柳俐糧食有限公司董事長管延麗

她是一個普通而又睿智的女人,連她自己也沒想到能在糧食加工經營這個行業幹得紅紅火火,創下了一片令人矚目的恢弘事業。如今擁有兩家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一個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卻依然常年辛勤奔忙在田野村莊,從事收購、經銷大米工作的她,就是吉林省柳俐糧食有限公司董事長,我省著名女企業家管延麗。

平凡人的不凡路

春天,總在冬天之後。只要希望還在,雨過終會天晴。對於管延麗而言,1997 年不僅是她最難忘的一年,同時也是她人生展開新篇章的一年。

這一年,柳河縣有幾個比較大的企業相繼解體,其中就有管延麗愛人所在的柳河縣鑄鋼廠。當時身為植物油廠運輸科長的她,敏銳的察覺到自己所在的企業解體改制也是不可避免的了,因此她決定早點為自己選條出路。

接下來,管延麗一方面為了圓自己心中一個創業夢,另一方面也為了下崗待業在家的丈夫,於是她鼓起了勇氣,主動選擇了下崗。剛剛下崗的頭一月,管延麗四處考察項目,不知從何下手,一次偶然的機會,使她找到了創業項目——她的一個南方朋友聽說她下崗了,給她打來電話,想問候一下她的狀況,閒聊中她們談起了玉米行情的事情,管延麗知道柳河沒有多少人經銷糧食,農民常遇到玉米難賣,價格不太高等問題。管延麗覺得這是一個商機,便決定在朋友支持下發幾車玉米先做做看,就這樣她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憑著她一腔熱血走上了創業之路。

創業初期,一無經驗,二無資金的管延麗,深感困難重重。當時,為收購足夠的玉米數量,補齊資金缺口,管延麗借遍了所有的親戚和朋友,才把錢勉強湊齊。她起早貪黑的收糧,認認真真的驗糧,忙忙碌碌的裝糧。就這樣辛苦了半個月,本以為可以賺上一筆的管延麗懷著喜悅的心情給南方的朋友打去了電話,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從南方朋友那裡得到的信息是玉米價格不好,不能斷定花高價運輸去的玉米是賺還是賠。管延麗聽到這個消息後幾乎暈了過去,但她並沒有被這樣大的困難壓倒,和愛人商量後,她決定去南方重新找買主。當時管延麗在心裡默默想著,自己不能剛剛下海就讓海水給淹沒了。就這樣她和丈夫帶著三歲的女兒懷著忐忑不安的心一起去了桂林。

到達桂林後正趕上傳統佳節端午節,當所有的人都回家團聚,管延麗一家,此時卻只能在簡陋的旅館裡休息。之後,管延麗夫妻二人在人生地不熟的桂林接連幾天到處去尋找著能出高一點價錢的買主。在這幾天裡,管延麗不知偷偷掉了多少眼淚,但是上天沒有被她所打動,反而又捉弄她了一把,在玉米到達桂林後,管延麗發現運輸途中玉米被盜了,這對管延麗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但是她沒有埋怨,也沒有氣餒,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和朋友的幫忙,終於找到了理想的買主,把損失降到了最低的程度。管延麗的堅強和執著的精神,贏得了朋友的欣賞,就這樣她們達成了一個在北方收購、一個在南方銷售的合作協議。

在那一年的秋天,管延麗的朋友沒有失信,如約地打來了 40萬元錢,她為此受到了深深的感動和鼓舞。之後為了準時完成收購任務,做到比她的朋友更誠信,管延麗忙得不易樂乎。一個人幹起了三四個人的活,即當化驗員又當保管員,結算、付款、跑站臺、搞車皮、協調各種關係等等工作,她都親自上陣。甚至有一次找不到裝卸工,管延麗就親自動手幫助送糧的卸車,卸完了車一下子坐在了地上,累得喘不上來氣。

儘管如此,堅強的管延麗不管在白天工作有多累,第二天仍然 4 點鐘天不亮就去收糧。她那時沒有一天能吃上頓像樣的飯,連年幼的女兒也顧不上照看。這樣苦幹了幾個月,她按照時間和質量的要求,終於完成了玉米收購及運輸等業務,賺到了一筆可觀的收入。當管延麗拿到錢的第一天,她興奮地對女兒說 :"孩子,你再也不用怕媽媽沒有錢給你買好吃的,買學習用品了,爸爸媽媽自己能賺錢了。"收穫的喜悅,難以言表。這是靠勤勞的雙手和不懈的努力換來的,因此,更加意義非凡。

幾年來,管延麗嚐遍了創業的辛酸苦辣,也感受了成功後的喜悅,在這樣的過程中,她愈加堅信只要肯於付出,成功就有希望。接下來在 2003 年,管延麗成立了第一家屬於自己的公司——吉林省柳俐糧食有限公司,做起了糧食購銷。憑藉多年行業經驗以及積攢的人脈,其公司效益逐年提升,漸漸地伴隨業務量的增多,一家公司顯然已經不能滿足整體業務量的需求了。於是在 2008 年,管延麗夫妻二人又創辦了吉林省恆通糧食物流有限公司。這在擴大了公司規模的同時,也成功吸引了包括中糧集團等多家大型企業的關注,並達成了長期的合作目標。可以說此時,管延麗的事業在平穩發展中,正一步步走向強大。

科技興農業 帶富奔小康

"位卑未敢忘憂國",作為農業帶頭人,同時也是一位優秀的中國共產黨員,管延麗說 :"我是個農民,我想的就是怎麼去回饋農民,怎麼讓他們的泥飯碗變成金飯碗。"樸實無華的話語中,對於農民深厚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就此管延麗說到做到,以 2012 年為例,那一年突如其來的颱風,使通化地區的農民蒙受了巨大的損失。管延麗公司的糧食生產基地也未能倖免。當她與幾位弟弟下鄉察看損失情況時,得知保險公司每畝地只賠償農民 7 元錢的情況。管延麗說: "我也是農民出身,知道這些損失對農民意味著什麼。"考察結束之後她回到公司研究決定,由公司出資,針對與公司簽訂訂單的農戶進行補貼,補貼共計 100 多萬元。農民朋友們被公司的舉動感動的熱淚盈眶,公司的辦公室也掛滿了各式各樣的錦旗。"那一刻,我感覺農民太需要我們了,看見他們那一雙雙渴望的眼神,我感覺到身上的責任更大了,但同時我更是幸福的,一個人的人生價值往往不是體現在多麼富有上,而是體現在是否被更多的人需要。"回憶起當時情境的管延麗無不感慨的說。管延麗的真誠,溫暖了農民朋友的心。

2013 年初,她組織農民成立"吉林省大米姐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時候,得到了廣大農民的支持,很多人都表示要長期的堅定的跟著管延麗種地。為了不辜負大家的深情厚誼,管延麗時常利用農閒季節組織農民進行水稻種植培訓,並聘請專家、技術人員傳授農民先進的種植技術,向農戶推薦優良玉米品種,使農戶每畝增產 100 多斤。此外,為了促進優質品種的推廣,在回收時,管延麗還為種植這些優良品種的農戶每噸補貼 20元錢。這不僅讓農民實現增收,還為提高當地玉米的品質起到了積極作用。除了以上惠民舉措,管延麗還曾多次進京拜訪,與中國科學院老專家技術中心達成了合作開發含硒大米項目的共識,聘請中科院老專家指導農民開展含硒大米種植。並帶領家人與 3000 多名農戶做土地流轉,免費為農戶提供種子、有機肥、鴨苗、人工除草以及稻田養鴨技術。她的做法在將先進科學農業技術帶到基層的同時,也成功實現了土地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一路走來管延麗深知,自己的致富路離不開農民朋友的支持,因此,她亦總是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來回報大家。感農民之所感,想農民之所想,真正踏踏實實為農民辦實事,辦好事,相信這樣的管延麗,定會在事業上收穫更大的成功。

人無信不立 業無誠不興

生意越做越大的管延麗十分重視企業文化建設,強調運用現代管理科學,著力構建和諧企業,不斷推進企業管理再上新臺階。她吸取股份制和家族制經營管理特長,堅持"誠信為本,績效為上,創新為力"的基本理念,推行"集體決策,透明管理,民主監督"的基本工作程序,極大地調動了全體員工幹事創業積極性,使企業始終保持旺盛活力和快速健康發展勢頭。2015 年,企業厚積薄發,以互聯網為依託,使其旗下品牌"大米姐"旗艦店順利在天貓網站上開業,並在當年雙十一活動中,斬獲日銷售額 50 萬元的成績。

目前,管延麗的企業仍在不斷尋求創新,如採用互聯網 + 模式,突破了傳統的終端銷售渠道。現在該企業已擁有 40 多家加盟商,大米銷售到全國各省市。同年,經由中央財經頻道 "生財有道"欄目組對管延麗的火山岩富硒大米進行報道,全國各地的顧客都知道了吉林有個種富硒大米的大米姐,有許多人來找管延麗談合作,每天她都要接待很多的客人,相應的,其大米的銷售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且在 2016 年吉林省大米協會組織的福建省海峽兩岸糧油展會上,管延麗的大米產品憑藉著過硬的質量獲得好評如潮。這一切的成就,離不開從 1997 年到 2016 年,管延麗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與奮鬥,她的柳俐糧食有限公司在行業中表現優異。多次被評選為"誠信示範單位"、"重合同守信用單位"和"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公司旗下的"大米姐"與"老管家"兩大品牌,也被評選為"中國著名品牌",

成為全國富硒大米的典範。管延麗就這樣一步步從普通的下崗女工成長為一位資產過億的企業負責人,她從單純的糧食購銷,到如今集購銷、生產、加工一體化的經營。管延麗靠自己勤勞的雙手,書寫了一段自強、自立的創業歷程,不啻為年輕人做人做事的永恆加冕。

文|瑞元素雜誌社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