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一文刷屏,還記得你的高考怎麼過來的嗎?

用戶4474589971


首先為這些學校的突破和學生的成功表示祝賀。

哲學上講過,內因決定外因。內因是主要矛盾。一個人,內心強大了,有強烈的進取心,高度的自律性,堅持不懈的努力 。加上外部的因素,機遇 ,成功就容易。上面所說的薄弱校,因為和成都七中同步,靠網課,成績明顯提高。外因確實起了很大作用。但也不全是外因的結果。文中提到,有的如何如何。這顯然不能代表全部。只有在內驅力相同的情況下,才能顯示出外因的作用。就好比生病吃藥。同樣的症狀,同樣的治療,結果卻不同。這是因為外因相同而內因不同而導致的。每個人體質不同,生活環境 ,習慣不同,自然會導致不同的結果。所以,和成都七中同步,只是使那些努力上進且堅持自律的學生有了很大的進步。所以很顯然,內因起主要作用,外因不是決定因素。

至於我本人。我是70後。從小生活於農村。當時農村條件差,我家更差。除了種地,別無他法。很小的時候就隨母親下地幹活。接近中午,陽光毒辣。年幼的我餓得頭昏眼花,曬得無處躲藏。只能苦苦哀求母親早點回家做飯。卻招來母親的呵斥。稍大些,秋天農忙 又要和父親去地裡往回拉莊稼。我們當地叫排子車 ,純人力,一路上坡,好幾里路,全靠我們一步一步的連推帶拉的弄到家。然後卸車,用繩子拔到房頂上。從那時起,我就立志,好好學習,考學,跳出農村。上學後,努力學習。不用誰督促。小學,初中,一直班裡前三。高中到我們本地重點高中上學。然後大學。現在是一名事業編制。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哥哥則是我們當地一名很出色的醫生。我只想說,感謝高考,給了我這樣的農村子弟一個機會。

綜上所述,高考改變了我的人生。這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只強調其中某一面而忽視或弱化另一面都是不科學也不負責的。

希望所以的學生可以努力學習 ,在加上合適的外因。走上更好的未來。

補充下,今天是12月13日 南京大屠殺紀念日。為逝者哀悼。為祖國今天的強盛自豪。今天的中國不就是千千萬萬箇中國人自己奮發圖強奮鬥的來的嗎?外國人卡我們脖子,我們自己也過來了,這不是內因的結果嗎。

所以,努力吧, 少年。好好學習,未來不可限量。






我是奮鬥的70後


今天剛剛看完這篇文章,感觸頗多。我還要告訴你們一個秘密,我的高中就是在文中談到的祿勸一中讀的,所以祿勸一中是我的母校。

我於2008年從祿勸一中高中畢業,高考分數544(一本550,二本510),最後我上了一個二本師範院校,大學畢業後在昆明主城一所中學任教,今年是工作第六年。

我想就我所知道的事情簡單談談以下幾個問題,如有不對的地方,敬請批評指正。

第一、教育發展的不均衡問題。城市和城市以外的縣域學校教育以及更加偏遠的農村學校教育的不均衡比我們想象的更嚴重。有些農村地區的老師的水平說實話真的夠低,我想這一是因為學歷問題,二是學校教育環境問題,大家都懂。學生的水平也普遍不高,一是因為生活環境太閉塞,接觸不到新的好的東西;二是家長普遍沒有教育孩子的能力或者說家長的教育孩子的水平太低。三是從小接受的教育一直是低水平的教育,能好到哪去?所以農村教育真是糟糕得一塌塗地。辛苦了那些全心全意付出堅守崗位的鄉村教師們,你們辛苦了,實在是環境太差,要不然你們也是能教出更多好學生的!

對於縣域學校來說,如文中作者所言,有錢的、分數高的都被城裡的學校挖去了,他們只能收收剩下的水平不理想的!所以教育質量還是不理想。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縣域學校和農村學校基本都是公立學校,教師缺乏競爭意識,缺乏創新意識,不能及時獲取最新的教育動向反而在執行國家有關政策時還相當滯後,這也是教育水平低的原因。

第二、農村學生的出路在哪裡?很高興祿勸一中有考取清華北大的學子,我為你們也為母校感到驕傲和自豪。但是你們畢竟只是少數,那些更多的考不上大學的普通班的學生怎麼辦呢?他們沒錢上城裡接受更好的教育,沒錢去補課,沒錢去獲取更多的有益的資源……他們中的絕大部分最終只能被迫延續社會底層的生活……他們怎麼辦?他們有選擇的權利嗎?

第三、一些可能的想法和建議。所以我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一是教育部門強行要求縣域學校農村學校積極改革,教師管理嚴厲一些,真正實行合同制下崗制度,不行就下課。二是引進民間力量辦學,和公辦學校競爭,適者生存!三是國家加大對鄉村教育的各種投入:硬件投入,教師培訓投入,校長培訓投入,城鄉教師交流投入,城鄉學生交流投入等等。四是民間也可以自願多多地支持鄉下學校啊,比如捐款、設立獎學金等等。

當然這也只是我個人的想法而已,有些事情國家早就在做,只是效果沒有那麼好而已。




一條小河向西流


同步直播的方式真的有可能改革中國教育的基本模式,只要能在技術上搭建,在政策上支持,這是一種打破教育資源不公平、地區教育不均衡的一種有效方式,具有革命性的意義。


網課一定是教育發展的一種趨勢,現在很多大的教育機構,孩子過去上面授課都是在一塊大屏幕前聽著網課,旁邊安排一位助教來解釋與說明,這樣的課既節省了師資,也提高了講課效率,不必再一遍一遍地安排現場講解了。而助教的存在,也解決了孩子聽課過程中有不明白的地方如何解決的問題。


而一些偏遠,或是三四五級城市的地方。網課對他們來講可能意義更大。因為大城市如果不上網課,仍然可以在線下找到好的老師和機構去學,這就是大城市的優勢,人才多,教育資源豐富。可是一些小地方呢,當地的師資與教育機構就是那麼多。好老師大家都搶,可總是不夠用。那麼怎麼辦?這時候網課的意義就突現出來了。網課是不限制區域的,內容都是相同的,師資也是面對全國,全網絡的。如果小地方的家長和學生如果能更快地接受網課,相當於與大城市的孩子享受了同樣的教育資源。


小地方與偏遠地區的孩子與大城市的孩子有區別嗎?孩子絕對沒區別,但是環境有區別,這就造成了他們的眼界與視野的區別,又直接影響了他們的思維能力。這樣的話,能力上的差距就出來。所以說,成長環境很重要。


我相信,沒有人願意當井底之蛙。可是蛙想生活在井底嗎?當然不。如果能給它一塊屏幕,給他一個看世界的通道,他一定不比井外的青蛙差。


這塊屏幕,一定會讓所有的孩子都不再是井底之蛙。


林老師講作文


這個還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情,至少在往努力推動教育的公平性上做出了貢獻。現在的中學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痛點了。

從211和985再到雙一流,大學生就業從社會層面上,已經出了問題,都是十餘載苦讀而得的畢業證為什麼硬生生分了等級,那麼大學擴招還有意義嗎?上大學可能是普通家庭孩子改變命運的希望,但現實......教育不應是讓社會人有所長,人盡其才嗎?創新創造僅僅是某些小眾?

教育改革初衷是好的,可是真的給普通孩子們帶來的是什麼?給大眾家庭帶來的是什麼?無止境無上限的補習,額外高昂的教育支出,普通中學師生的自卑自棄......

教育資源一大症結在於師資,這是長期的老問題了。


Q-空心菜


雖然我不知道這個文章講了啥,但是就高考怎麼過來,我有自己的看法。

我是一個藝考生,在15年十一月份去培訓,此前並沒有接觸過藝術專業的培訓,到了來年一月份,就參加了省統考,但是成績並不理想,個人當時覺得。後面逐漸的參加各個院校的考試,就這樣,校考過了好幾個。

放假回家的時候,本來學校通知要回高中報道參加考試,但我沒有回去,直接回家了,過完年成績出來了,年前報考的院校並沒有上線,在一陣糾結後,年後開學又去報考省外院校,當時報了兩個,幸運的是兩個都過了,知道消息是在四月份左右,本來不知道之前,我已經廢了,基本上不學習,老師講課我睡覺,讓討論作業我吹牛,閒著沒事還撩撩小姑娘啥的,後面知道分數了,我轉變了態度,認真學習,雖然有點晚,但是最後還是考上了,雖然現在很後悔,當也快畢業了。

高考真的很好玩,當你進入大學後,你會發現,高三是你最好最美的時候。


歐陽昊磊


高中之前,我是個好學生。到了高中種種原因吧(當然我沒早戀,開玩笑!我如今還是光棍呢!),從上游出溜到了中游。

當然這種落差乍看是難以接受的,還在成績是穩定下降的,所以到後來很平靜。就像是有些雞湯文裡說的那樣,要接受自己就是個平凡人的事實。

一轉眼,2006年高考了。說來奇怪,我們吉林省我那屆是先報考後考試,而我前一屆和我後一屆全是先考試後報考。到底哪個更科學一點,這裡放個爭議點好了。

整個高考那兩三天,可以用平靜來形容,畢竟自己的成績“穩定”,模擬考試無數,該不會的還是不會。只有第一天第一門緊張。覺得那是下一段人生的關鍵,不忐忑那是瞎扯。老爹還是和我中考一樣,會從鄉下來市裡陪考。我自己是不願意,他非要來。那時候沒覺得什麼,其實現在想想,老爹應該會更緊張吧。畢竟家裡條件一直不太好,和常見的那些窮人家的孩子有大出息不同,我就是那麼普通,不爭氣。

當然考試的時候,可能因為小吧,當時沒想這麼深遠。畢竟之前已經填報志願了,能不能去的上再說了。因為是先報,所以第一批挑了數字序列的大學,萬一老天爺照顧呢?還有一個省內的二本提前批。

如今十幾年過去了,我跟大多數人一樣高考普普通通,沒有一鳴驚人,也沒有發揮失常。值得一說的就是我平時本科線上下的成績,高考超了本科線七八十分。可是這個分,夠不上我報考的最好的學校,另一個,明顯有點太綽綽有餘。可是有什麼辦法?不去?復讀?萬一不如今年呢?結果還是去了,名不見經傳的二本嘛。

如今幾經輾轉,我從東北來了南方,在江浙地區混了四五年了。在醫院信息科打雜。一個月將近一萬的工資吧。不好也不太壞。

說了很多廢話,跟我寫作業一樣,可能從第一句開始就跑題了。其實我要說的是,人生有很多轉折點,有的可以預見,有的事後才發現。高考成就了一些人,也毀了一些人。其實這都沒什麼。我們不要指望幸存者偏差會是自己。學會接受自己的普通。

年紀越大越發現,其實心態平靜比什麼都強。前女友說,雞血總會過去的。她說的對,這話適用於任何時候,場景和關係。

我希望每個人都能得償所願,不成也能安安穩穩。


不小於不大於


這是我國教育現狀,一張屏幕,兩個中國。從巨大落差的教育環境所導致的教育問題,因為貧窮,沒有條件的努力都是無用功。

即使我們貧困農村地區有極少數優秀的學生,能夠取得很好的成績改變命運,但是大多數的學生,由於缺乏有條件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早早在初中就輟學,家長沒有教育理念,孩子沒有學習動力,都覺得讀書不如去打工掙錢,歸根到底,是經濟導致。

十餘年的讀書,十餘年的教育投入,對於很多貧困農村家庭來說,是一筆難以承受的費用。很多孩子,從小到大,直到十四五歲,沒有出過縣城、市轄範圍一次,在他們的世界裡,眼前只有無邊無際好大阻塞的大山。

不過慶幸的是在開展直播課後,包括他們在內很多直播課學生明白了差距到底有多大之後,哭過喪過卻沒有自暴自棄,師生都加倍努力去縮小差距。

他們沒有優渥的家庭條件和廣闊的見識來考慮遠大理想,他們只能刻苦學習再學習,通過高考考上好大學。這塊屏幕給了他們很大的動力,為以後改變命運做了鋪墊。


何秋光學前數學


現在國家大力推行教育均衡,儘可能的讓所有的學生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事實上,遠程教育不能代替面對面的教學,最起碼遠程教學沒有也不可能在課堂上叫起來睡覺的學生。一所學校一個年級超過三個班級就必然有不同的班主任不同的數學語文外語老師,這些老師的業務水平工作態度必然不同,所以,完全均衡就是不可能的。正因為如此,才有教師的崗位培訓,互研互學,才有支教。

我是一個教師,我多次在會議上講過。我們學校的老師有能力有水平有熱情,我們只能把雞🐔養的又肥又狀,蛋下的有多又大。可是永遠不可能將雞🐔養成鳳凰。也就是說,決定一所學校成績的主要原因是生源,就是生源。我不相信醜小鴨變白天鵝,因為那玩意本來就是天鵝蛋。教師的最大貢獻就是將面對的麻雀雞鳳凰養好,不要讓他們夭折,不要讓他們失去應有的前途。

我參加高考時全國只招收13萬大學生(含專科)。考語文時睡了一覺,用最後的二十分鐘寫了一篇作文。稀裡糊塗地考了一個師範類大學。後來想,如果考場上不要睡著💤,能考到什麼大學?現在會怎麼樣?思考的結果就是換一個工作,還是個普通人而已。


轉了三十多圈的驢


我簡單的說幾點

1,我06年高考,山東當年76萬考生。上海7萬。

2,畢業很多年了發現當時很多同學都當了老師,而這批當老師的當時成績都是班級中下等的,學習成績好的基本沒有當老師的了。

3,上海實驗學校,本科升學率百分之百,一本率百分之八十,每年只招收200人。

總之,沒有絕對公平的事情,哪怕是教育。


李拜天1111


個人高考純屬逆襲🤓

當年我們學校大學錄取率大概10%,一個徘徊在班級五十名開外的孩子最後時刻愣是考進了前,成功逆襲,意外到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