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最大風險在選哪家銀行,你認為對嗎?為什麼?

啊綠水繞靑山


投資理財買產品不能一棍子打死,每家銀行的理財產品運作方式大同小異,所以從自身角度出發分析問題才是隔離風險的重中之重。

銀行理財產品:

銀行理財產品,按照標準的解釋,應該是商業銀行在對潛在目標客戶群分析研究的基礎上,針對特定目標客戶群開發設計並銷售的資金投資和管理計劃。在理財產品這種投資方式中,銀行只是接受客戶的授權管理資金,投資收益與風險由客戶或客戶與銀行按照約定方式承擔。

如何保護自己,挑選產品?

①不管是去哪家銀行買理財,買什麼樣的理財,第一件事就是做理財產品風險評估。

目前來說,銀行的理財產品已經逐漸向淨值型產品變更,很多客戶對於淨值型理財十分恐懼,看到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從“預期年化收益”變更成“業績比較基準”之後就覺得銀行的理財不保險了。其實,銀行自主髮型的理財產品風險等級大多都在R2-R3,本金和收益發生虧損的可能性很小,適合穩健型的投資者。在我們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應注意關注產品的風險等級。

做好風險等級評估,購買的理財產品必須要在你的娥風險承受範圍內,不能因為理財經理的營銷接收高風險的產品。

②做好資產配置

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道理我們都懂,那如何做好資產配置就尤為重要了。

一部分資金保障流動性需求:這部分資金建議購買銀行智能存款或者貨幣基金。

短期資金保障資金週轉:

這部分資金建議可以購買銀行理財,有些銀行理財支持轉讓、質押,如果有什麼急需用錢的事情可以進行理財轉讓。

長期資金存入存款產品保障資金安全:一定要記得配置存款產品,保本保息,這裡推薦結構性存款、大額存單。結構性存款是一種穩健的理財方式,在保證本金的同時還能獲取較高的收益,但是我們要學會區分結構性存款的投資標的,並且由於結構性存款不能轉讓,因此在購買時還要考慮資金的流動性需求。

如何挑選理財產品:

看產品是屬於固定收益型,還是浮動收益型;看它是保證收益型,還是非保證收益型。

挑選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接下來看產品的掛鉤對象:產品的掛鉤現象就是產品投資的方向和範圍。如果一個投資者看好了相關的投資領域,但卻因為一些其他原因而導致無法進行投資,那他就可以直接掛鉤這些領域的理財產品。

▲挑選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之後看投資期限和資金到賬時間。

挑選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其次看產品的流動性,注意提前終止權。

儘管如此,理財失敗的案例和人數依舊不在少數。究其原因,可能就是因為自己的認識方面還存在欠缺,理財存在一定的風險,並且理財的方法也是未必適合任何人,所以雖然理財產品多,但進行需謹慎。


理財師鬱小貝


有道理,也沒道理,要分資管新規發佈前後的情況看,具體:

第一點:銀行理財長期以來都保本保息。傳統銀行理財分為保本和非保本兩種,保本顧名思義,銀行必須要保證本金的,非保本就是銀行不保本,但是自2007年理財產品推出以來,理財產品基本都保本保息,這是行業發展的潛規則:剛性兌付。到期後沒有一家行敢不按照本息兌付,只有極個別掛鉤海內外股票期權期貨等指數的大行高端私人銀行理財產品出現過風波,但最後都如期解決了。

第二點:在今年4月份人民銀行發佈了資管新規,已經明確要打破所有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這對所有的機構是適用的,包括信託、基金、保險資管、券商的產品等等,都要打破剛性兌付,是監管部門在推動這個事情,打破剛兌是必然的趨勢。

第三點:新老劃斷,傳統銀行的理財產品仍然需要保本保息。資管新規規定有個新老劃斷的過程,老資產可以續接發行老產品,也就是說買存量資產對應發行的理財產品仍然是兌付的,這是一個套利的機會。

第四點:全面打破剛兌後,銀行理財產品仍然是安全係數最高的產品,要做的是選對銀行和相應的產品。

為什麼這麼說,首先在所有機構裡面,理財子公司雖然獨立,但仍是銀行的子公司,設計產品仍然會按照延續銀行傳統的穩健偏好,就是在低風險的基礎上儘量創造高收益,這個風格是變不了的,相比較其他機構,會更貼近普通百姓,會追求穩定收益。

其次理財子公司牌照功能很強大,囊括了信託,基金和券商資管計劃絕大部分功能,背靠銀行,資金募集能力最強,可以設計的產品線最豐富,也可以吸納市場上最優秀的資產管理人才,不是信託基金基金券商所能匹敵的,一劍在手,天下我有啊,你說不買他們的產品,買誰的。

再者需要注意的是選擇實力較強的銀行,是因為其風險管理和經營運作理財子公司的能力比較強,但這只是一方面,還要看清楚產品類型,比如一家排名靠前的銀行子公司發行的產品是股票型的,就沒有另外一家排名差一些的銀行子公司發行的貨幣型基金安全,除了看銀行,還要看產品,以後所有產品的淨值化對投資人識別風險的要求高了。


快樂的李小飛刀


大家在選擇理財產品時,最大的風險不是選擇哪家銀行,而是產品本身風險的大小,有的時候,大家在購買理財產品時第一個問題就會問這款產品是否有風險,值得注意的是風險不等於損失本金,投資上的風險通常是指產品收益的不確定性,選擇大型銀行購買理財產品,由於他們在資產管理、風險控制等方面有一定的優勢,發售的理財產品品種會比較豐富,但是理財產品是由一定的風險等級的,大家需要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產品,理財產品的最大風險與產品本身的風險相關性更大。#女神理財大賽#


理財小乖


這個問題,在不同的時期,答案是不一樣的。

比如四萬億以來,金融市場流動性充足,M2增速曾經達到29%的高點,到處是錢,銀行理財資金投資到企業之後,即使企業虧損,也能從銀行或其它金融機構(影子銀行)貸款中取得資金用於償還。除非企業主的經營差到直接倒閉,或者由於犯罪等原因進了監獄導致無法償還,否則理財出風險的機率很小。這個時候,最大的風險真的在選擇的銀行,正好投資了那個倒黴的企業,不過通常也會用自己的利潤來儘量給予客戶兜底。

但到了2018年,M2增速已經逐步降低到8%,央行收緊流動性,所有的金融機構都在叫喊缺錢,呼籲央行放水。如今大量民營企業從銀行是貸不到錢了,只好以更高的利率引誘理財資金投資,希望能夠咬牙堅持下去。這個時候,無論是大銀行還是小銀行,都在紛紛剝離理財業務,成立理財子公司只是出於風險隔離的考慮。

要知道央行為何要求各銀行縮表,就是緣於銀行不甘只做簡單的存貸業務,趁流動性充足的時候,以理財產品為出口,投入大量資金,造成資金出表,無法監管,成為了影子銀行的資金來源,抬高了社會融資成本,並大量進入房地產行業,炒高房價。

自從央行提出一系列要求,銀行縮表,打破剛兌等,理財資金回籠,P2P公司得不到後續資金支持,紛紛跑路。從這時開始,已經沒有哪個理財產品敢承諾兜底了,覆巢之下,無論大小銀行,面臨的局勢都是一樣的。無非是大銀行可能受到的關照能多一些,業務範圍廣一些,相對來說可能有保障一些。

言盡於此,自己體會吧。


侯眼金睛


我覺得最大的風險在於,本人對理財產品的基本常識一無所知,卻又盲目地追求高收益。銀行銷售理財,只是提供購買渠道,能有啥風險?操作風險?道德風險?銀行人員操作失誤把你的錢存別人賬上還是給你買錯產品了又或者直接給你飛單了,不排除這種極小概率。理財投資最大的風險應該是市場風險,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


染指花道






421009蘭草


是的,好的銀行會有較好的理財產品風險評估與篩選,保證客戶購買產品的風險在可控範圍


財經小事


最大的風險在於——你認為理財產品是銀行的!

手機打字,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