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為什麼沒有德雲社?

伱如此疼我


看了好多回答,說的都是官話。我不是什麼作家。作為一個普通天津觀眾來回答一下。天津分社開不起來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天津從業者多,而且茶館起步比北京早,天津相聲一直是低端消費,10塊錢,名流茶館不分前後排。全是現在的名角,黃尹,那時候劉文步,佟守本這樣的角都攢不了底。所以天津消費人群一開始不太能接受德雲社的票價。我記得第一次去八一禮堂看德雲社,當時德雲社陣容強大。除了徐德亮退出了。其他人都在,每個人都很賣力氣。但是賣出去的票全是20塊錢的,當時後面都坐滿了。前面十幾排一個人沒有。一開演。後排的觀眾呼啦全上前面坐去了。我記得郭德綱一上臺說了一句。今天雖然沒賣滿。好在大家都是買的前排坐,來調侃現場觀眾。

票價決定了人群。越是花十塊錢看相聲的,越是老江湖,一個個的比演員都明白。特別事多。根本收不上錢來。堅持不下去肯定是有這方面原因。

第二,當時的德雲社還沒有真正成熟。商業運作不懂。全靠郭德綱一個人。其他演員都是陪襯。老郭只要不來,其他人根本壓不住。當時看相聲的都是老觀眾,老票友。非常難伺候。不像現在,看相聲的更多是圖個樂,看熱鬧。不挑剔。

第三,天津這個地方很守舊,屬於那種,不管自己行不行,反正我誰也看不起。除非你是那種高高在上的人,然後會跟著一起不懂裝懂的拍馬屁。越是接地氣的東西,在這個城市很難得到認可。這也是郭德綱那種非主流相聲身份的限制。

作為普通觀眾。可能沒有大作家沒那麼高屋建瓴。但是我說的我覺得是真實的感受。


非專業相聲觀眾


德雲社在天津開過分社,但很快就關張。至於原因,我想應該有這麼幾個:

第一,天津被譽為相聲窩子,相聲是天津的文化名片。天津的相聲名家實在太多,馬季徒弟王謙祥曾說過這麼一句話:“有名的相聲演員都在北京,有能耐的都在天津。”外地的相聲演員能在天津站住腳跟實在是不容易。

第二,天津相聲觀眾的水平應該是全國最高的,沒有之一。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那些泡在茶館裡的觀眾長期受燻,不僅能說出演員要說的下句,甚至可以上臺捧哏。水平不行的演員被轟下臺也是常有的事。

第三,當年開天津分社時,德雲社能叫座的演員也就只有郭德綱和于謙,可他們不可能丟下北京的買賣去天津演出,單靠郭德綱的徒弟撐場面當然難以為繼。西安的情況跟天津類似,但天津的強敵就更多。

如今,德雲社人才濟濟,叫好又叫座的演員是越來越多,但唱主角的依然還是郭於二人,最多再加小嶽嶽和孫越兩人。可郭德綱在北京已經不演小劇場了,就更不可能去天津演。所以德雲社天津分社短期內應該不可能再開張。

我是作家蕭陶。更多的精彩內容,請關注蕭陶的頭條號。關注不迷路。如果您覺得不錯,麻煩您點個贊,謝謝!


蕭陶


德雲社現在是相聲的代名詞!郭德綱生於天津,學藝也在天津,為什麼沒有在天津開分社呢?

德雲社2009年在天津開過分社!為什麼沒繼續下去?本人有幾個觀點!

第一:天津被稱為曲藝之鄉,相聲的發源地,馬三立大師,就是天津人,他的兒子馬志明被稱為少馬爺,相聲說學逗唱樣樣精通!可以說當年有名的相聲演員全是天津人,在天津說相聲需要有兩把刷子,09年的德雲社主要是在北京發展,除了郭德綱于謙,能拿出手的只有何雲偉李菁和曹雲金!據說喝倒彩的人特別多,市場競爭太激烈,所以沒開下去。

第二: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郭德綱別墅打記者事件,這件事發生在2010年,德雲社徒弟打了北京電視臺記者,被電視臺禁了!當時影響很壞,而且郭德綱大徒弟何雲偉出走,導致無暇顧及天津市場,當時確實有困難所以就退出了,現在火了也沒必要去了!

正確和善良你選擇哪個?


美麗感動一生


迴天津呵呵,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天津人負責的告訴你,每年老郭大年初二回天津演出的爆滿場面就夠某些人咬牙切齒的了,還老郭再來開個場子………!開場三天就能打的跟熱窯一樣信嘛?天津其實真的是個小地方很多人都是低頭不見抬頭見的,相互關係也錯綜複雜,天津相聲圈裡師承,派系,地盤,場子安排 都是有自己的一套潛規則,當年老郭的背後都喊他海清排擠他,後來他是去了北京之後才拜的侯!近幾年老郭在開海外這塊處女地效果也是不錯,再說北京 東北 南京 那麼大的市場為什麼要回天津那麼個小地方和他們生氣呢?給同行留飯是真心話,但對天津又愛又恨也是實話!


時間軸上的迷航


早在2009年的時候,郭德綱曾經在天津開過德雲社的分社,地址在八一禮堂那兒。

天津作為“相聲窩子”、“曲藝之鄉”,小劇場、茶館兒遍地都是,要想在那兒分得一杯羹,可想而知,競爭也是相當激烈的!

據說在當時的天津,當地有名的相聲團隊比如眾友、名流、哈哈笑、九河等,門票才20塊錢一張,而德雲社的票價要比他們貴得多!

而且常去茶館聽相聲的天津人啊,不是行家也是半個行家,沒點功力還真壓不住臺!郭德綱、于謙二人上臺是沒問題,但他倆也沒空常去演出呀!大部分時間都是徒弟些在這兒盯著!

當時徒弟陣容裡面,比較厲害一點的就是何偉和曹金了!據說有一次何雲偉表演時,就有觀眾喝倒彩,何雲偉還差點跟觀眾們吵了起來。

還有一個原因,據說是管理方面也出現了問題,跟合作的劇場方面,賬目對不上來。

由於種種原因吧,天津的德雲分社,開的時間不是太長就關掉了。

後來老郭也就不想再在家鄉開分社了,並笑稱:也要給同行留飯嘛!


相聲姐


我認為是老郭和德雲社給天津同行留飯。

1.首先說天津這個地界自己租個房或者找個合作茶館幹相聲園子,對於今天的德雲社來說可謂易如反掌。想撐起場子對於老郭和天津人對他的喜愛也非常簡單

2.老郭學藝生活早年在津,雖說有諸多羈絆但感情肯定是有的。要不來天津幹專場怎麼叫省親呢。

3.同行情分。天津很多相聲同行分兩派,一派認為老郭不算什麼只是趕上了時勢。另一派覺得沒有老郭相聲茶館難以如現在的火爆,是他創造了時勢。別管怎麼說,他根在天津還是願意讓出來市場給這兩派的人,一者感謝二者胸懷。


董大刀


不是沒有,有過,幹不下去,黃了。好像是2009年,在天津八一禮堂,堅持了不到倆個月。

09年,天津的茶館相聲已經開辦了10年了,當時每天演出的不僅有天津市曲藝團相聲隊,還有全國第一家民營相聲團體:眾友相聲團,還有哈哈笑,九河,名流、青年演員為主的春霖社、北方曲校學員隊等。

德雲社在天津設立分社,老郭又來不了,弄幾個徒弟在這演出,根本吸引不了觀眾,別說徒弟在小劇場演出,老郭首次在津商演時,大概是孔雲龍,使的《雙字意》,一片倒好,觀眾直接往下哄。沒有真本事想在天津吃相聲這碗飯?呵呵。

天津的觀眾都是聽著馬三立、郭榮啟、常寶霆的相聲成長起來的,笑點之高遠不是北京觀眾所能比。為什麼天津相聲演員願意去北京演出,奉承著說叫“好伺候”,其實就是活好使,沾包袱就響。外地相聲演員提起來天津演出就頭皮發麻,你說的段子除了你自己新編的,沒有天津觀眾沒聽的傳統段子,而且以前聽的表演者都比你水平高。你能說樂這幫“老粘子”?

天津之所以被稱為“相聲大本營” ,絕非浪得虛名,既有高水平演員,又有高水平觀眾,高水平的演員提高了觀眾的欣賞品味,懂行的觀眾督促演員你就得長能耐,否則沒人買你帳,也就沒有你的飯了。
天津觀眾聽相聲不是單純為了聽包袱,更看重演員表演的“勁頭兒”。段子可以沒包袱,“勁頭兒”不對立馬上倒好。說白了,坐那給你“擇毛兒”來了。😂“矇事行”在這混不下去。

明白為什麼天津沒有德雲社了吧?


明揚51


冒著被噴的危險回答這個問題,肯定會觸怒不少鋼絲。

北京雖然是相聲的發源地,但是天津歷來是相聲的發祥地。天津的聽眾聽的相聲多,會的段子也多,懂相聲。天津電臺有相聲廣播頻道,這是全國唯一的一家以相生命名的地方電臺。按現在流行的詞說,天津人笑點比較高,一般人逗不樂他們。走在大街上,或者坐在出租車上,隨便哪個人都能給侃兩段兒。很多鋼絲特別愛說一句,沒有郭德綱,誰認識你是誰?但天津的觀眾能叫上名字的相聲演員成堆成片!

有人說,北京的相聲演員名氣大,天津的演員能耐大。不管這句話是誰說的,都是很有道理的。北京的知名演員到天津演出,天津的觀眾可不管你的身份是誰,名氣多大,很有可能讓你下不來臺。姜昆到天津演出時,很多觀眾都認為他不會傳統段子,底下有觀眾就喊讓他來段菜單子,姜昆演了幾段傳統貫口,雖然效果一般,但還是支撐下來了。

郭德綱的很多相聲段子都來源於天津的茶館相聲。曾有這樣的說法,郭德綱派人去天津茶館聽相聲,抄錄節目內容。真假我無心論證,但是郭德綱從天津相聲尤其是馬氏相聲裡得到了不少東西。天津的茶館演出,比德雲社要早很多年,從早年的於寶林、黃鐵良等恢復茶館相聲,到現在,茶館相聲的遍地開花,使得天津的聽眾並不缺少像德雲社這樣的劇場。

平心而論,德雲社的相聲,除了郭德綱、于謙、高峰之外,其他人都很難入得天津觀眾的法眼。在天津觀眾眼裡,德雲社的年輕演員還都太嫩,沒有範兒。08年左右,天津設立了德雲社。但也沒幹長,支撐不下去。除了郭德綱,別人在天津也壓不住場,而郭德綱也不可能每場都在天津演出。

天津的茶館相聲現在也很紅火,我能列出名字來的,至少也能有幾十人,聽眾可選擇的餘地很多。可以說,以現今郭德綱的水平如果親自到天津是沒有問題的,如果他不在,就很難說了。這也是德雲社無法在天津立足的原因。


小智攝影文學


德雲社發展至今全國開花,北京以天橋劇場為總部,還有三里屯劇場,廣德樓劇場,三慶元劇場和湖廣會館劇場,外地有南京分社,黑龍江分社和吉林分社,再一個就是還在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分社,各個分社由德雲社各個演出隊伍輪換演出,基本是座無虛席,題主問的為什麼天津沒有德雲社,個人覺得,首先天津北京離的太近,城際列車一個小時左右車程,看各個分社的距離,南京,黑龍江都是離的比較遠,吉林和黑龍江的距離較近,但是對比天津北京的距離還是顯得遠了一點,再一個天津作為曲藝之鄉,茶館劇社遍地都是,郭老師沒必要再去插一腳,離的這麼近喜歡就去北京也不麻煩,而且之前我去天津跟當地的哥聊天時他跟我說似乎更喜歡本地茶館裡的相聲,以上純是個人猜想,具體為什麼天津沒有德雲社,那只有郭老師自己知道了


楓絡小站


很多人也說了德雲社敗走天津的故事,其實德雲社不是不想來天津而是天津要看演員的基本功,傳統相聲的表現方式有很多,德雲社目前的演員也就能展現40%甚至還不倒,當然這不包括老郭。主要問題還是老郭太強,他對傳統相聲的理解高於他的徒弟太多,現在德雲社的臺柱子岳雲鵬最近的小辮都是郭德綱一手捧起來了,包括以前的金子小偉都是老郭砸掛砸出來的。說了半天其實還是徒弟嗎的基功問題,岳雲鵬為例子尖團字都說不清楚,現在還有吃字的問題,這是相聲藝人的大忌,那些東北來的徒弟也得如此,原生語言帶來的問題很難克服,相聲原生態下京音津音都會被認可,其他方言如果想火或是堅持原方言或者學好北京話,不然在天津很難被認可,雖然相聲需要怪帥壞這樣的賣點,但是規規矩矩說相聲還是必要的,一味地靠賤萌這類套路,在天津走不遠的,建議德雲社的新生代演員還是好好練習基本功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