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朗朗傑,您一直都在!新時代基層共產黨員的楷模

索朗朗傑,您一直都在!新時代基層共產黨員的楷模

2018年7月1日。週末。上午。

雨水過後,碧空如洗,陽光灑滿巴宜區中學校園。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對黨忠誠,積極工作……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階梯教室裡,傳出雄壯而堅定的宣誓聲。領誓的男中音,鏗鏘有力。

這是學校黨總支主題黨日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重溫入黨誓詞。

領誓人是校黨總支書記索朗朗傑。

索朗朗傑,您一直都在!新時代基層共產黨員的楷模

索朗朗傑家裡的客廳中央還擺放著上世紀90年代使用的老式電視機。 記者 廖雲路 攝

此時此刻,他目光如炬,正專注地凝視著面前鮮紅的黨旗。

此時此刻,全校70多位黨員都不知道,這個站在黨旗前的人,竟是癌症晚期病人!

這是索朗朗傑最後一次帶領全校黨員重溫入黨誓詞。

5個月後,2018年11月30日,這位走路生風、鐵塔一樣的藏家漢子,離開了人世,生命定格在51歲。

尼洋河畔,至今流傳著,他把整個心靈都獻給黨的教育事業、獻給孩子們的感人故事,他用忠誠和生命,踐行了“做一名稱職的黨員”的莊嚴承諾。

索朗朗傑,您一直都在!新時代基層共產黨員的楷模

“要把整個心靈都獻給孩子們”

2006年秋,又到高一新生報到的日子。

林芝市第一中學校門外,一個女孩正抱著阿爸哭。她叫措姆,以優異成績考上高中。當得知學雜費需要1500多元時,拿著家裡僅有的1000元錢,父女倆進退兩難。

得知措姆可能輟學,索朗朗傑急了。他是措姆初中藏語文老師,在措姆上初中時,就經常資助她、鼓勵她。

“等一等。”電話中,索朗朗傑沒多說。不一會兒,一輛汽車急剎車,停在校門口。索朗朗傑從車上下來,從包裡拿出2000元,塞到措姆和阿爸手中。

在當時,這2000元錢相當於索朗朗傑與愛人月收入的四分之一。

從此,只要遇到,索朗朗傑就會塞給措姆一些零花錢,給她買衣服,帶她吃飯,鼓勵她一定要堅持完成學業。

2009年,措姆考上大學,索朗朗傑又給了她2000元。從初中到大學,10年來,索朗朗傑堅持資助措姆一家,幫助她和妹妹完成了學業。

十幾年的相處,本不相識的兩家人,已經像親人一樣親。

措姆記得,阿爸曾揹著一袋土豆進城送給老師,卻又大包小包地帶回了新鮮的牛肉、漂亮的衣服、舒服的鞋子。

措姆記得,走上工作崗位那天,老師把一床新被子放到她的行李箱上,對她說:“孩子,你已經是黨的教育工作者了,光榮啊!好好幹。”

措姆記得,第一次發工資那天,她第一個告訴的,就是老師。她想請老師吃頓飯,老師告訴她:“阿爸阿媽很辛苦,要多接濟家裡,不用想著我。”

“經濟上的幫助,不是最主要的,老師在精神上的鼓勵,我一輩子都忘不了!”說起索朗朗傑老師的點點滴滴,措姆一邊擦著不斷湧出的淚水,一邊哽咽著說,“我們山裡的孩子,不瞭解外面的世界。是老師給我描繪,山外面,有多麼精彩;是老師告訴我,人生路,應該怎樣走……”

措姆和妹妹,並不是索朗朗傑唯一幫助的孩子,他也曾點亮門巴族姑娘央珍心靈的明燈。

央珍家住排龍鄉白瑪店村。1994年,她第一次走出深溝大山,來到林芝縣中學上初中。語言不通,人地兩疏,央珍很自卑,無心學習。

索朗朗傑就把央珍接到家裡住,他和藹地對央珍說:“阿爸阿媽痴心地把你送來,就是要讓你好好學習,將來報效國家建設家鄉。孩子,語言不通咱不怕,一句句學,學習落後也沒事,一步步趕!”

老師一次次鼓勵,激發了央珍發憤學習的勁頭。學校晚上9:00熄燈,而在索朗朗傑老師家,央珍住的小屋裡,燈一直亮到很晚。尼洋河畔的夜,清涼如水。輕輕推開房門,索朗朗傑把自己的衣服披在正專注學習的央珍身上,又輕輕帶上房門。

不久後,央珍的學習成績進入全班前三名,也在苦學中找回了自信心。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央珍和措姆,不約而同地選擇,要做索朗朗傑老師那樣的人。

她們都選擇了師範專業,畢業後毅然回到家鄉,成為人民教師。現在,央珍在波密小學任副校長,措姆則成為波密中學一名老師。她們像索朗朗傑老師當年那樣,告訴孩子們,山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人生路,應該怎樣走。

從教28載,他不知在多少孩子心頭,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從教28載,他勸學、資助的孩子,就有100多人;從教28載,他用善良和愛心去感召學生,引導一個個懵懂的心靈,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

西洛的父親在他要跨入初中校門時去世,他變得厭學逃學;白瑪達吉經常欺負同學,在學校裡打架搗亂,還不服管教;達瓦次仁愛嚇唬女同學,事後還洋洋自得,女老師都怕他……

得知這些,索朗朗傑從不生氣,更不批評,他邀請孩子們到他家喝甜茶、吃飯。

“我羨慕你們啊!”吃完飯,索朗朗傑微笑著開了口。原來,索朗朗傑老家在尼木縣雅魯藏布江邊的一個偏僻村莊。上世紀70年代中期,每天天不亮,他就起身趕往5公里外的學校。

鄉親們很喜歡這個勤學的孩子。每次遇到,這個給點吃的,那個塞給1元錢。在鄉親們鼓勵下,1990年,索朗朗傑從西藏大學藏語文系畢業,成為一名人民教師。

索朗朗傑對孩子們說:“包吃、包住、包基本學費的‘三包’政策,是黨和政府的特殊關懷,你們要懂得感恩呀,要好好學習,將來成為社會有用之才……”

後來,這些孩子都繼續留在學校上學。

在他一次又一次勸導下,漸漸地,西洛、白瑪達吉、達瓦次仁這些孩子不再調皮、逃課,都順利完成初中學業,有的還考上高中、大學。西洛畢業回鄉後自己創業,買了大車、挖掘機、裝載機,年收入20多萬元。

“學校裡開除一個搗亂的學生,社會上就可能出現一個問題少年。”教工會上,索朗朗傑說,“我們的孩子,都是聰明、可愛的,只是有的愛學習,有的貪玩不想學。我們當老師的,就是要把整個心靈都獻給孩子們,引導、教育好孩子們。”

索朗朗傑,您一直都在!新時代基層共產黨員的楷模

索朗朗傑在筆記本扉頁上寫著:“我要做一名稱職的黨員。” 記者 廖雲路 攝

在索朗朗傑感召下,巴宜區中學教職工一心撲在教育上,教學工作取得了優異成績——

學校學生由初期的3個班100多人,發展到現在的23個班996人;

實驗樓、圖書館、遠程教育資源接收站、多媒體計算機網絡中心等建成落地;

10年來,學校共有176名學生考入西藏內地高中班,5次奪得林芝市少數民族考生中考狀元;

13名黨員骨幹教師在2017年林芝市“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2018年“教師講課和說課”比賽中成績優異……

索朗朗傑,您一直都在!新時代基層共產黨員的楷模

“讓‘鐵牛’成為脫貧致富的領頭牛”

秋雨隨風潛入夜色,淅淅瀝瀝下個不停。

米瑞鄉。澤列村。橋頭。男女老少幾十人,手捧哈達,站在一株枝繁葉密的老桃樹下,興奮地議論著。

“到了!到了!”深夜11點多,有人指著遠處,高聲喊道。

只見有一長串燈光刺破夜幕,越來越近。隨即,柴油馬達的轟鳴隱隱傳來。

當24輛拖拉機排成長龍,停在橋頭時,澤列村沸騰了。鄉親們那個高興勁啊,比過藏曆新年還熱鬧。索朗朗傑還沒從拖拉機上下來,就被雪白的哈達淹沒。鄉親們用這種傳統方式,表達對駐村工作隊的感謝。

這24輛拖拉機,是駐村工作隊幫助村裡申請到的農牧區短平快項目。

2011年底,自治區啟動強基惠民幹部駐村工作。索朗朗傑以隊長身份,被組織派到巴宜區米瑞鄉澤列村駐村。

澤列村在苯日山南坡、雅魯藏布大峽谷邊上,山高路遠。

初到澤列,索朗朗傑就和隊員們串起了門。他抱過小孩子,向家裡老人問候,然後接過熱氣騰騰的甜茶,開始與主人聊起家常。

就在散發著青草香的農家院裡,在柴米油鹽的家常話中,澤列村的情況,詳細記在了《駐村工作記錄本》上,印在了索朗朗傑的腦海深處。

記錄本上,索朗朗傑用剛勁灑脫的字體記錄著全村基本情況。他把人口、收入、耕地、作物、產量、牲畜等內容,分門別類記錄下來,詳細到有多少隻雞、多少部手機。

巴桑家缺勞力,想買臺“鐵牛”(拖拉機);

老支書旺久希望把通往村外的砂石路鋪上水泥;

波啦(爺爺)喬次仁很想在村東南田邊修一條水渠;

……

索朗朗傑,您一直都在!新時代基層共產黨員的楷模

索朗朗傑生前閱讀的《毛澤東選集》和《中國共產黨黨員手冊》。 記者 廖雲路 攝

澤列村是農業村。長期以來,農業機械少,鄉親們耕田、播種、秋收,大都靠人背馬馱牛耕。不算日常管理,每到農忙,大家最少都得忙上十來天。這樣的生產方式,效率低、產量少。山外的村子,有許多人都買了“鐵牛”,提高了效率和產量,壯勞力就有時間到城裡打工了。

“要是有臺‘鐵牛’就好了!”看到別人的日子一天天富起來,澤列村人眼饞啊!

是啊,無論是鋪路、修渠,還是生產活動,有了“鐵牛”才得心應手。

一臺“鐵牛”2萬多元,沒有錢,怎麼辦?

作為駐村工作隊隊長,索朗朗傑始終牽掛著澤列村脫貧致富的事。一天下午,他找到村委會主任吉問:“阿佳(大姐),您不是想買‘鐵牛’嗎?明天我輪休回城裡,咱們先去農機公司看看,行不?”

吉爽快地答應了。

第二天中午,在林芝地區農機公司,吉看著塗著紅漆的嶄新樣車,這兒瞅瞅,那兒摸摸,恨不得馬上就把它開回家。

看著吉急切的樣子,索朗朗傑對吉說:“錢不夠沒關係,咱一起想辦法。”他帶著吉,向林芝縣教育局領導反映情況;又和教育局領導帶著吉到區裡爭取支持、甚至跑到拉薩彙報情況,申請自治區農牧區短平快項目資金的支持。

第二年初,自治區財政劃撥了強基惠民項目資金30萬元,加上駐村工作隊為民辦實事資金10萬元和巴宜區教育局出資的幾萬元,共申請到40多萬元的專項資金。

資金到位後,索朗朗傑立刻把這好消息告訴了全村人。他和吉再次來到農機公司,為全村預定了24臺28馬力一拖一掛的時風牌拖拉機。他告訴吉:“一定要在秋收前開進村,讓鄉親們用上‘鐵牛’。”

9月,農機公司來電,拖拉機到貨了。澤列村每戶鄉親只需補繳差額300多元,就能提車。

提車那天,鄉親們在機頭前綁上大紅花,僱了20多個司機,浩浩蕩蕩把車從幾十公里外的市區開回村。直到現在,澤列村集體喜提“鐵牛”的故事,還被米瑞鄉各村津津樂道。

“鐵牛”有了,可全村只有一人會開。索朗朗傑又從區農機站請來師傅,手把手教大家駕駛技術和維修技術。

還是那年秋天,索朗朗傑帶著駐村隊員,和鄉親們一起,用3天時間修平、拓寬了田間小道。“鐵牛”“突突突”的叫聲,開始迴響在澤列村古老的土地上。

後來,吉接過老支書的擔子,成為全村歷史上第一位女支部書記。

“感覺就像是又解放了一次!”提起當年這事兒,老支書旺久的目光仍然閃爍不停。

索朗朗傑,您一直都在!新時代基層共產黨員的楷模

索朗朗傑2012年在澤列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隊長時記錄下的筆記。 記者 廖雲路 攝

有了“鐵牛”,澤列村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以前,耕地靠牛,現在,韁繩掛在牆上蒙了灰,犁鏵靠在牆角生了鏽,“鐵牛”耕地,又快又深;

以前,500多畝莊稼,要忙活十幾天,現在三、五天就差不多了;

以前,澤列人到鄉里磨面,靠人背馬馱,現在開拖拉機方便多了;

全村土地平均畝產一下子就提高了100來斤,達到800多斤,每畝增加收入300多元。澤列村的人均收入,一年就增加了幾千元,脫貧致富的步伐加快了;

機械化使年輕人離開土地,到山外闖闖的心,跳得更迫切……

索朗朗傑,您一直都在!新時代基層共產黨員的楷模

當年駐村工作隊隊長索朗朗傑用專項資金為村民們購置的拖拉機,如今是村民們春播秋收的重要生產工具。 記者 廖雲路 攝

“駐村隊員是黨派去的,就要牢記黨的為民宗旨,為老百姓辦實事、解難事。”一批批駐村工作隊,接過索朗朗傑的接力棒,帶著鄉親們一茬接著一茬幹,2016年,澤列村全村都脫了貧,現在,人均純收入達到12882.4元——

6年過去了,村裡的年輕人中,有2人大學畢業已參加工作,有1人剛剛畢業,有2人即將畢業,還有3人正在備戰高考,重視教育成為新村風;

6年過去了,村頭那幾公里砂土路,早已成為平整的水泥路,鄉親們進城,再也用不著抄近道翻苯日山了;

6年過去了,當年那個掛在“鐵牛”機頭的大紅花,至今還掛在家家戶戶牆上,還像新的一樣;

6年過去了,鄉親們仍記得索朗朗傑說過的話:“老百姓的期盼,就是我們共產黨員的責任,讓‘鐵牛’成為脫貧致富的領頭牛!”……

索朗朗傑,您一直都在!新時代基層共產黨員的楷模

“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巴宜區中學的數學老師索朗拉巴,五官長得稜角分明,為人彬彬有禮,平和可親,煙不抽、酒不沾。無論從形象還是到性格,他都屬於姑娘心目中那種白馬王子形象。可都30好幾了,他卻連個女朋友也沒有。

緣份,彷彿早已註定,縱使千山萬水,也有相會那一天。

2018年元旦,索朗拉巴結婚了。新娘來自廣東,名叫林文婕。

談起這段姻緣,還得從中央對西藏實施的一項政策說起。

2015年12月,國家教育部等部委聯合印發《“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實施方案》,從對口支援西藏各省市和教育部直屬高校附屬中小學選派800名左右教師進藏支教,每10-50名教師組成1個團隊,集中對口支援西藏一所中小學。2016年開學之際,來自北京、上海、廣東等17個省市的800名教師和管理人員陸續進藏。

巴宜區中學是“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受援學校之一。在林芝桃花盛開的季節,廣東省選派的43名老師,登上進藏班機,遠赴幾千裡之外的巴宜區中學。

林文婕就是這43名援藏老師中的一員。

為迎接這些千里之外的兄弟姐妹,索朗朗傑可沒少忙活。

援藏老師們就要來了。藏曆新年還沒過完,索朗朗傑就和普布次旦校長東奔西跑,為大家安排住的地方、備課的桌子、辦公的用品等。

援藏老師們快要到了,索朗朗傑再一次來到給老師們安排好的週轉房裡,再把傢俱、家電、炊具挨個檢查了一遍,生怕遺漏什麼。連床上的被褥,他都要看看是不是暖和。

他邊看邊說:“廣東熱,林芝涼,被子要厚點兒。”從週轉房出來,他又來到教工食堂找索朗次仁師傅。考慮到廣東人的飲食習慣,他早先已和索朗次仁師傅說好,讓他學習粵菜做法。

索朗朗傑,您一直都在!新時代基層共產黨員的楷模

澤列村村委會主任吉整理當年掛在拖拉機機頭前的大紅花,6年多時間過去,紅花還是燦爛如初。 記者 廖雲路 攝

援藏老師們到了。大巴車剛拐過彎,遠遠地就看到,索朗朗傑和全校教職工手持哈達,站在校門口迎接。

“我們來拿!”索朗朗傑和學校老師爭著幫援藏老師拿行李。

“大家剛到,不能累著。房間裡有高原安,一定要注意休息,多喝熱水,少活動;食堂已經為大家準備好了飯菜……”。一邊安頓大家,索朗朗傑一邊介紹預防高反注意事項。

“吃著藏家面,高反會減輕;喝著酥油茶,都是一家人。”第二天一早,索朗朗傑又自掏腰包,請老師們吃藏餐。端著散發著骨頭湯香味的藏面,他用蹩腳的粵語招待大家。說著說著,他又唱了起來:“我們是一個媽媽的女兒,我們的媽媽叫中國……”歡聲笑語中,援藏老師們熟悉了當地風俗習慣。

有一次,援藏老師歐成坤突然捂住上腹部,身體縮成一團,臉色蠟黃。雖正值初春,但豆大的汗珠從他臉上滾落。大家忙七手八腳地把他送到醫院。原來,歐老師得了病原性胃穿孔。歐老師住院期間,索朗朗傑和其他校領導在噓寒問暖的同時,還安排老師們輪流照顧。

待身體適應了高原氣候,索朗朗傑又帶援藏老師們參觀學校,介紹學校工作。

索朗朗傑,您一直都在!新時代基層共產黨員的楷模

索朗朗傑(左二)與巴宜區中學教師們的合影。 記者 廖雲路 攝

援藏老師們上崗了。索朗朗傑把17位黨員召集到一起,成立了組團式援藏教師黨支部。隨後,他又組織援藏老師和本地老師集體備課。按照不同教研組,援藏老師和本地老師結成對子,探討業務,共同提高。

索朗朗傑對本地老師們說:“援藏老師學歷高、經驗豐富,我們要用這個好機會提升自己。”

很快,全校教職工和援藏老師打成一片。

教數學的索朗拉巴和林文婕就這樣認識,並結成教學對子。

林文婕性格文靜,索朗拉巴又不好意思和姑娘說話,集體備課時,兩人面對面,卻很少說話。看到這個場景,索朗朗傑把索朗拉巴叫到辦公室。

“林老師有發達地區的先進教學理念,但以前教高中,對初中教學不太熟。”索朗朗傑開門見山地說,“你要主動介紹學校情況,主動向林老師請教學習。”

在索朗朗傑鼓勵下,索朗拉巴開始主動找林文婕探討業務。看到兩人性格相似,年齡相仿,很是般配,索朗朗傑和妻子時常請他們到家裡吃飯,為他們創造交往的機會。慢慢地,兩人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

有一次,林老師得了重感冒,咳嗽了很長時間也不見好。除了每天從食堂打好飯菜端到林文婕面前,索朗拉巴還買來藏藥,幫她調養身體。人在生病的時候,最想念親人,何況離家幾千裡。

索朗拉巴細緻入微的體貼照顧,使這位來自廣東的姑娘,感到親人的溫暖。兩年朝夕相處,兩顆年輕的心越走越近,開始出雙入對。2018年寒假,見過雙方父母后,他們領了結婚證。

索朗朗傑,您一直都在!新時代基層共產黨員的楷模

索朗朗傑在巴宜區教體局的辦公室,桌子上擺放著他生前記錄的筆記本。 記者 廖雲路 攝

“好啊好啊,有緣千里來相會,不亦樂乎?”得知他們結婚喜訊,索朗朗傑會心一笑,冒出這麼一句不文不白的話,逗得在座的人哈哈大笑。

巴宜區中學組團式援藏副校長郭穗瑩說:“索書記是真正把我們援藏教師當成一家人,3年來,學校組團式援藏工作多次受到上級主管部門的表揚,多項經驗做法被自治區‘組團式’教育援藏工作領導小組借鑑和宣傳,這些成績的取得都是與索書記的關心分不開的。”

融恰氛圍中,巴宜區中學的藏、漢、回、滿、土家、珞巴等民族的老師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分房時互相謙讓,工作上互幫互助,生活中互相照顧。就這樣,內地來的援藏漢族老師吃起糌粑,喝起酥油茶,跳起鍋莊;藏族、珞巴族老師在過春節時,也貼春聯、包餃子、吃湯圓;每年工布新年和藏曆新年,索朗朗傑和妻子都會邀請留校的老師一起過節,吃“古突”和藏式糕點。2018年,巴宜中學獲得西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榮譽稱號。

當學校各項工作大步向前時,索朗朗傑卻累倒了。

有一次,鄰居次仁平措在樓道里看到他,一手扶著欄杆,另一手按著腹部,大口喘著粗氣。

次仁平措走上前,問道:“書記您這是怎麼了?”

索朗朗傑緊喘了幾口,抬起頭對次仁平措笑了笑說道:“沒關係,就是有點累了。”

還有一天下午,雷萬蓉老師找索朗朗傑彙報工作。只見他半躺在卡墊上,皺著眉頭,用手頂著右腹,笑道:“啊惹——,累了,休息一下就好。”第二天一早,雷萬蓉又看到,索書記像沒事一樣,走路還是那樣虎虎生風,講話還是那樣中氣十足。

索朗朗傑就是這樣的人,即使病了,也要把最陽光的一面展示給大家。

他心裡,裝著所有人,卻忘記了自己。

索朗朗傑,您一直都在!新時代基層共產黨員的楷模

索朗朗傑去世後,不斷有學生從各地趕到巴宜區中學,給索朗老師買來水果,陪伴和安慰她。 記者 廖雲路 攝

索朗朗傑,您一直都在!新時代基層共產黨員的楷模

“學生就是我們的孩子”

2019年。清明。黃昏。尼木縣卡如鄉卡如村。

夕陽下,一棵老核桃樹伴著一位老人的剪影,默默佇立路邊。這位老人,就是索朗朗傑的阿爸。

老人望著來往的汽車,若有所思,鬢角的白髮,被夕陽染成金色,在微風中輕輕抖動。

兒子去世4個月了,老人還矇在鼓裡。

老阿爸今年已86歲高齡,耳朵不太好使,但身體很硬朗。站到路邊前,他才對兒孫們發完脾氣。

“怎麼只寄東西,老也看不到人回來?”一個多小時前,當小兒子再次把索朗朗傑妻子索朗寄來的白酒和冰糖放到老人面前時,他不高興了。老阿爸極少有不高興的時候,但今年這是第二次生氣。

上一次,是藏曆新年前。當老阿爸得知索朗朗傑不能回家過年時,低聲說了一句:“新年也不回家?我要是聽得清電話就好啦!”

索朗朗傑,您一直都在!新時代基層共產黨員的楷模

說起索朗朗傑的往事,妻子索朗潸然淚下,身後的牆上掛著兒女們的合影照。 記者 廖雲路 攝

多年來,索朗朗傑常給阿爸寄四季的衣服,月月都寄他愛喝的白酒、愛吃的冰糖。寒暑假回老家小住時,他的車裡塞滿一摞摞竹編。

這些竹編產自林芝,是帶給鄉親們的。妻子索朗開玩笑說,可能現在尼木縣家家戶戶都有他送的竹編時,他笑著回答:“鄉親們都是親人,呵護著我們長大,咱要懂得感恩,是不是?”

多年來,每次到妻子老家,索朗朗傑比妻子還要受親友歡迎。妻子問:“你這人,怎麼走到哪裡都招人喜歡呢?我問你,為什麼娶我?”

“我是怕你嫁不出去。”索朗朗傑深情地望著妻子,眼睛笑成縫。

婚前,索朗朗傑就經常帶學校的學生回家吃飯、洗頭、洗澡。婚後,他還是這樣做。開始,當他打電話說這事時,妻子埋怨說:“在學校你是領導,在家我是領導。這事你得早點說,我好準備準備。”

“好好好,你是領導。”索朗朗傑邊笑邊對妻子說,“領導就要以身作則喲,要帶頭照顧好學生,學生就是我們的孩子。”

走進索朗朗傑的家,彷彿穿越到上世紀末——

電視是老顯像管的;

冰箱是結婚時買的;

卡墊邊沿一戳一個洞;

鏽跡斑斑的爐子,不知用了多少年;

手工焊接的架子床上,鋪的是舊衣服打碎的棉絮;

樓下停了一輛3-5萬元的小汽車,已經開了十幾年……

“積財千萬,無過讀書。”古代教育家顏之推這句話,是索朗朗傑筆記本里眾多名言警句中的一條。

感謝信看過後,從不留;幫了多少人,從不記。索朗朗傑和妻子月收入加起來有2萬多元,卻經常不夠用。直到去世,他生前資助困難學生的事,才因一波又一波前來弔唁的人,漸漸為人所知。

索朗朗傑,您一直都在!新時代基層共產黨員的楷模

索朗朗傑家裡還在使用洗脫分離的半自動洗衣機。 記者 廖雲路 攝

“這些年,他們究竟資助了多少學生,從來不向人提起。”巴宜區中學副校長雷萬蓉說,“三年前一個暑假,快開學了。書記沒空去銀行,給我手機上發了一個卡號,讓我幫他轉2000塊錢。他還幾次囑咐我不要去說。”

從那時雷萬蓉才知道,他們夫妻正在資助多名貧困大學生。

生前,索朗朗傑從不羨慕別人買了幾套房、換了幾部車,卻常向妻子唸叨著——

在四川達州工作的旺久內地買房的壓力大不大?

扎西次仁大學畢業後有沒有找到工作?

寄給旦增嘎瓦的3000塊錢還夠不夠?

澤列村今年莊稼的收成怎麼樣?

……

多年來,索朗朗傑的家,幾乎成了學生宿舍。每到週末和假期,夫妻倆就把離家遠的孩子們接到家裡,有中學的,還有小學的。“他們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業,一直沒有自己的孩子。”巴宜區中學校長普布次旦說,“直到年近不惑,他們才有了一兒一女。”

索朗朗傑非常愛孩子。每天早晨,起床打好茶,揉好糌粑,再親親兒女們,叫他們起床。打開他辦公室的電腦,桌面是女兒在課堂上舉著小手發言的特寫照片,粉嫩的小臉蛋圓圓的、萌萌的。

但是,他卻沒和孩子們過過一次“六一”兒童節。因為每年這個時候,作為巴宜區督學的他,都要到農牧區去,和那裡的孩子們一起過“六一”。

“他還常說他們澤列村的事,說的可有意思了。我就想和孩子去一趟,可他不讓去,怕麻煩鄉親們。”妻子索朗,眼含淚花,腦海裡全是昔日的幸福。她聲音顫抖,但卻微笑著說:“他說過,他做的那些事,微不足道,不要宣傳。我告訴自己,不哭、不哭……”

一縷白髮,從她染過的髮間露出來。

索朗朗傑去世後,聞知噩耗,人們紛紛在微信、微博和網上留言——

“嘔心瀝血為了孩子們的成長,用大愛解讀民族一家親,您的離世讓人淚目,您的精神和大愛將如陽光,照亮世人心靈。”

“您是一位實實在在為老百姓辦實事的好黨員,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自己的初心!”

“您常常教育我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您不但養育了我,還有我的弟弟。謝謝您,阿爸!”

“腦海中浮現的都是您在講臺上幽默可愛的面容,情不自禁地哭了。曾經聽過老師的教導,如今我也成了一名教師,在今後工作中我會以您為榜樣,去關心愛護我的每一位學生。”

索朗朗傑,您一直都在!新時代基層共產黨員的楷模

索朗朗傑家裡的一角,週轉房的牆壁上貼滿了他的兩個兒女獲得的各種榮譽證書。 巴宜區宣傳部提供

你是一面旗幟,用忠誠書寫前進的方向;

你是一種力量,用真情推動脫貧的步伐;

你是一面鏡子,用崇高鑑照人生的價值;

你是一抔春泥,用平凡培護祖國的花朵;

……

(記者:張曉明 孫開遠 廖雲路 王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