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發的貨幣都去哪裡了?

用戶100853413727


不請自來。根據中國人民銀行2019年4月13日公佈的數據,M2餘額173.99萬億元;2009年M2餘額61.02萬一元,也就是說10年翻倍還要多。照道理這麼多超發貨幣,會引起大量的通貨膨脹以及物價的暴漲,但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幾年的物價指數並不高,生活成本雖然小幅上漲,但是也沒有達到超發貨幣量那麼恐怖的數據,那麼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超發的貨幣並沒有進入市場或者是流動領域。筆者認為,超發的貨幣應該是流向了以下幾個領域:

1.民生基礎工程、大基建工程。各大城市的機場、高鐵、地鐵、高速公路等等,這些項目都有一個共同點,政府主導,投資量巨大,回收成本緩慢。隨隨便便一個項目幾百億起,高的上千億,大量資金沉澱在些項目裡。

2.房地產及其相關領域。大量的貨幣推高了資產價值以及資產泡沫。北京、上海的房價動輒就是10多萬/㎡,經過反覆的買賣,資產價格被推高了,最後接盤的人,往往把價格鎖死了,也把資金沉澱在了樓市裡。

3.金融機構間的空轉。明明有大量的超發貨幣,金融市場卻是永遠缺錢,央行經常給金融機構注入流動性,還時不時的降準,金融機構則利用這些錢去追求更高的收益,而大量的資金卻沒有注入實體經濟裡,小微企業借錢難的問題並沒有有效的改善。

4.躁動的熱錢。哪裡有錢賺熱錢就往哪裡衝,樓市價格被推高後,熱錢又有了新的去處,農業領域。“蒜你狠”“姜你軍”一些列新型名詞層出不窮,它的背後就是無數的貨幣再推高他們的市場行情。

所以,只看M2的餘額會覺得很不可思議,都感覺不到超發了那麼多貨幣,其實仔細想想,還好這些貨幣沒有進流通領域,否則這個物價是不敢想象的。


小黑看財經


這個問題回答起來有點複雜,貨幣是否超發?貨幣去了哪裡?貨幣如果超發,為什麼物價沒有出現相應的上漲?中國是M2存量最高的國家,但是中國的經濟總量只有美國的60%,為什麼這麼多的貨幣存量卻並未引發嚴重的通貨膨脹?

社會上一直認為中國是貨幣超發的,十個人九個這麼認為,作為民間的“經濟學家”如果不說幾句央行貨幣超發的觀點,就顯得不懂經濟了。但是對於貨幣超發這個問題,掌舵央行十餘年的央行行長周小川從來都是持否認態度。

難道是他的專業性不夠嗎?周小川被英國《金融時報》評價為“中國最有能力的技術官僚”,在2011年的時候國際金融領域權威雜誌《歐洲貨幣》把2011年年度最佳央行行長授予周小川。

2002年中國金融業被境外媒體評價為“技術性破產”,因為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高達25%,但是在周小川主導的銀行也改革中,中國的銀行業走出了泥潭,並且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銀行和盈利能力最強的銀行。

為什麼,民間社會上對貨幣超發的認定和他本人相差如此之大?而他又是國家金融界最為推崇的銀行家之一?下面我談下我的看法:

1、中國是有計劃經濟而來,對貨幣的需求度要大於完全的市場經濟國家

這話怎麼理解呢?在市場經濟的社會,所有的東西都是可以用貨幣計價的,而且是市場的價格,這是自由交易的基礎。但是中國是計劃經濟,有很多的資產原來是沒有貨幣計價的,而是官方的一種定價,這個就導致在市場化過程中,慢慢的越來越多的產品是需要貨幣來交易的,這個就產生了對貨幣的需求量!

而我們一般認為只有貨幣的供應量和經濟發展的需求量相匹配的,也就是說你經濟增量多少,我的貨幣供應量就增加多少。但是我們的不是,即便經濟不發展,隨著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也需要更多的貨幣來完成這種轉變。

這個如何理解呢?比如說原來的房子是分配的,但是在房改之後房子是完全貨幣化了,原來你的房子是不需要計價的,這之後你就需要交易了,交易就需要資金,這個資金不是因為經濟發展而創造了新的經濟帶來的貨幣需求!而是原來就有的產品,但是原來是沒有貨幣計價的,現在需要了,這個在早期是非常常見的一種情況。

還比如,原來的貨幣供應量更多的是滿足統計中的實物經濟的需求,但是後來貨幣供應還要滿足服務業的需求。這就衍生了超過經濟發展增量的貨幣供應需求,但是並不會引起通貨膨脹。

簡單來說,就是原來不算錢的,現在要算錢了,比如我小時候,我們那邊要建個房子什麼的,除了一些非常技術的活需要僱人來做,其他的工作是鄉里鄉親來幫忙做的,這樣房子就建起來了,你說這個房子 的價格怎麼計算?你只能計算物料成本,人工是很少的,但是這些人工是你“借”的,對方未來建房子的時候是需要你來償還的。現在就很簡單了,我花錢僱傭就好了,花錢的過程就需要錢,就需要貨幣供應了。所以這個是計劃經濟轉型市場經濟的過程帶來的額外的貨幣需求。所以我們不能完全的和美國去對比。

2、習慣不同

美國是一個儲蓄率非常低的國家,但是中國老百姓是很喜歡存錢的,我們知道存錢就是會帶來信貸的,信貸是商業銀行創造信用的過程,也是創造貨幣的過程,央行提供的只能是高能貨幣、基礎貨幣,需要商業銀行不斷的放貸,以此過程來創造信用 ,中國老百姓的錢是直接存銀行的,這就加大的了創造信用的可能性。美國老百姓是直接就花掉了,貨幣只產生了一次效果,這個也導致了我們貨幣供應的不同。


另一個習慣不同就是美國是直接融資比例很高的,而中國是一個間接融資占主導地位的金融體系,所以美國的資本市場要發達得多,通過銀行的融資行為就是會造成信用的創造。

3、央行的錢主要去了哪裡?

央行發行的貨幣通過商業銀行進入各個經濟領域,商業銀行具有創造信用的能力,我們以前說房地產是經濟支柱行業,而且從開發建設到售賣都是通過銀行貸款來完成的,所以一方面房地產的所佔經濟比例高,另一方面也是主要通過銀行的信貸完成的,所以房地產的迅速發展是能夠大量創造貨幣的。

另一方面基礎建設,無論是高速、一般公路、城建、機場、鐵路都是長期投資的,回收期長,都是依靠銀行系統貸款來完成,這種方式又為貨幣供應做了貢獻。

貨幣的發行有一個很重要的來源

那就是外匯,美元在國外是硬通貨,但是在國內是不能直接交易商品的,加入WTO後,我們的外匯迅速增加,這些企業把中國的產品賣到國外,收到的是美元,然後把 美元賣給商業銀行做結匯,商業銀行再把美元賣給央行,央行把人民給商業銀行,商業銀行用這些人民幣再進行放貸。這又是一個貨幣發行的渠道,不過現在外匯佔款是穩定下來了。


如何控制貨幣不會引發通貨膨脹?

在宏觀上央行一直控制這一個閥門,這個閥門叫做存款準備金率,2008年四萬億之後,大量的基建和房地產發展,催生了天量的信貸,這個事情也是飽受詬病(4萬億是非常及時的操作,讓中國免於陷入金融危機,並且做為首家走出金融危機泥潭的國家),於是隨後央行多次連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就是在關緊這個閥門。


壹號股權


毫無疑問,在過去的十年裡,中國的貨幣在不斷超發,廣義貨幣m2增長了5-10倍。超發的貨幣去哪裡了呢?當然,大部分是流入了房地產,小部分進入消費品領域。

貨幣超發的表現在於,對內人民幣持續貶值,購買力下降,還有房地產的泡沫越來越大。

1.近十年,貨幣增長了近10倍,二三四線城市房價也隨之上漲了10倍。一線城市漲幅更大!

十年前,在一個縣城裡,買一套房子,估計10萬就差不多了,如今要50萬-100萬。如果你的收入沒有增加10倍,那麼你買房的壓力就很大。家庭可能會背上沉重的債務,陷入困境。現在很多中國家庭,因為買房,負債累累,壓力山大。

2.房地產就是一個大的金融蓄水池,超發的貨幣需要一個去處(窪地),那樣才不會帶來惡性的通貨膨脹(洪災)!如果超發的貨幣進入了流通領域,通脹會更加嚴重,生活成本會更高。

3.萬幸的是有房地產這個蓄水池。有錢人的錢流入了房地產,被套住,無法變現,照樣是窮人。

4.現在,窮人也不能倖免,大家只要是買了房子的,基本都被房地產套牢了,很多人在喊,沒錢了,就是因為買了房子,錢流入了房地產。

5.也就是說,房地產的虹吸現象很明顯,它不僅會吸收超發的貨幣,還會吸收本屬於實體經濟的寶貴的現金流,導致實體經濟不景氣,蕭條!現在,我們大家都感覺到了,那就是錢不值錢,還不好賺了。就是因為錢都被房地產吸走了!

6.超發的貨幣一部分也會進入流通領域,現在的好多東西都越來越貴了!


高中數學鄧老師


作為一個財經工作者,這個問題我一直關注,還是很有發言權的。

這些年我國貨幣超發確實相當突出和比較嚴重,2008年中國的M2規模只有47.5萬億。到了2018年,M2的規模達到了170萬億, 這是一個天量的數字了。

按道理這麼多貨幣投放到市場之後,應該引起通貨膨脹和物價飛漲,可近年我國物價指數一直維持在2%左右,這表明我國物價基本平衡。那麼這些超發的貨幣難道沒有發揮作用,或者說沒有真正流入市場領域,其實不然。

目前來看,超發的貨幣應該流向了這麼幾個領域:一是低效重複的生產建設領域,主要是一些重大的民生基礎設施領域,比如大型公共設施、高鐵、地鐵等等,還有一些鋼鐵生產及其他產業過剩領域,形成生產供給端的嚴重過剩,吞噬了大量的貨幣資金。

二是流向了房地產及樓市、股市領域,過多的資金沒有流向實體企業,只是在資本上這麼來回被炒作,追求資本的增值。

三是金融機構之間的內部自我循環,也叫資金空轉,金融機構靠著這些資金相互之間炒來炒去,追求資金投資回報,沒有真正流向市場。

這大概就這幾個流向,不足之處,請批評!


開偉觀察


這些年,我國央行貨幣超發比較嚴重,2008年中國的M2規模只有47.5萬億。到了2018年,M2的規模達到了170萬億,確切的說,更多的是銀行天生擁有放貸的衝動。因為中國銀行業的主要利潤來自於存貸差,貸款早點投放出去,就能早點獲得收益。

不過,很多人覺得奇怪,這些年貨幣超發真的不少,但是國內的通脹水平為啥還一直停留在2%左右,似乎通脹非常溫和。這就解釋了大量超發貨幣並沒有流向商品市場,而是流向了其他領域,而這些領域出現了價格大幅波動,只是普通人不曾感受到罷了。

第一,超發的貨幣在金融體系內空轉,前幾天發生了錢荒,說明金融體系的錢比較緊,後來央行通過MLF放水了,金融體系注入了流動性,銀行間貨幣市場的利率就降了。我們平時買的貨幣基金,主要是用更高的利率,把錢錯給了需要資金的金融機構。而空轉資金並沒有流向實體經濟。

第二,超發的貨幣都跑到了房地產領域,房價這10年來漲了好幾倍,就是貨幣超發造成的。如果沒有低利率、高槓杆,單憑居民的購買能力,房價是炒不上天的。今年1-7月份,我國新增信貸資金就有10萬多億,而其中有近四成貸款流向了房地產業。這麼多資金跑到房地產領域,房價怎麼可能不漲?

第三,超發的貨幣跑到了農產品市場和股市中,農產品市場前幾年大蒜、生薑、香蔥都輪番上漲,這都是被資金推動上去的。還有就是股市,現在股市沒有賺錢效應,外圍資金不敢進來,但是過去股市不錯的時候,大量信貸資金流向股市,股價炒上了天,不過漲得迅猛,跌得也很快。


不執著財經


超發的貨幣只有那些在國內流通中的貨幣才會造成通貨膨脹。不流通的那部分是不會造成通脹的。

之所以貨幣超發那麼多,但並沒有出現同比例的通脹,主要是因為中國人普遍存在賺錢存錢的習慣,不捨得花錢,不像美國人普遍沒有存款。存在銀行的錢,藏在家裡的錢,只要不使用就不會推高通脹水平。對於那些腐敗貪汙掉鉅額財富,貪汙者既不敢存銀行也不敢大膽消費,就變成了死錢,這部分就不會造成通脹。貪腐越是嚴重,通脹越是不明顯。

另外一個原因是資金外流,流向了境外。那也不會推高通脹。大家將賺到的錢兌換成外幣轉移到境外,自然就不會帶來通脹。

超發的貨幣流入房地產和基礎設施建設,應該還是會造成通脹的。因為這裡面的資金流動一直存在的。房地產建設有土地買賣、建築材料的買賣、人員工資等等,都需要花錢,都存在資金流動。超發的貨幣流入進去照樣會推高通脹。


zjnfsjh


根據最新數據顯示:中國2018年5月廣義貨幣餘額174.31萬億,同比增長8.3%,2008年末這個數據是47.5萬億,十年時間增長了3.67倍,而同期GDP的增幅只有2.63倍(從2008年末的31.4萬億增加到2017年末得82.71萬億)。

從這個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的貨幣超發是非常嚴重的,為了更直觀的說明這一點,我們還是來看一組M2數據(廣義貨幣發行):

從上表可以看出:我國的M2增速最近20多年一直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速(2017年稍微放緩),以前在同期GDP增速在兩位數的時候,可能感覺不是很明顯,而最近10年GDP增速降下來之後,這樣的貨幣發行速度顯然是與經濟增長不匹配的,大家可以看下上圖中M2/GDP的比值,最近20年是呈現逐漸上升趨勢的,但是,我們對比一下最近20多年我國的通貨膨脹速度,你會發現通脹並沒有那麼嚴重,我們還是用數據說話:

這是最近16年我國的通貨膨脹率,從這個統計數據可以看出:雖然M2一直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但是國內通脹大部分時間都維持在2%以內,這是很溫和的通脹了,那麼超發的貨幣到底去了哪兒呢?

個人認為,大致去了這幾個地方:

一、房地產:

房地產是一個巨大的“蓄水池”,一套房子不僅花光了“6個錢包”、花光了三代人的積蓄,而且還得還款二三十年,據網上統計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房地產總市值達430萬億,而銀行系統各類存款只有169萬億左右,也就是說,老百姓的存款大部分都變成了“水泥盒子”,所以說,把房地產比作是一個巨大的“蓄水池”一點也不為過,房地產市值是存款總額的2.5倍還多,流動資金少了,通脹自然就降下來了。

二、股市:

個人認為,股市是貨幣超發的另一個“蓄水池”,只不過相對於房地產來說,股市這個“蓄水池”按照目前的市值來說要小不少,這兩年我們一直在提倡“金融要服務於實體經濟”,於是,新股發行、定向增發、配售、可轉債等融資手段齊發力,2017年新股發行達438家,刷新了歷史記錄,全年各類融資總額達14997億!2016年新股發行247家,2015年是224家,新股的批量發行,不僅相應了國家號召,同時也讓股市充分發揮了“蓄水池”的作用,讓數十萬億的社會資金“凍”在了股市,這樣一來,市場上可流動的資金就更少了!

三、鋼鐵、水泥、煤炭等產能過剩行業:

金融危機時期的強刺激計劃,不僅催生了房地產的繁榮,也催生了許多行業的產能過剩,最為典型的就是鋼鐵、煤炭、水泥等等,這些行業也消化了部分超發的貨幣。

以上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性建議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K濤資本


說貨幣之二:中國貨幣供應“切片”觀察

2018年8月9日發表於:《凱迪·經濟風雲》

——此文為下一篇文章《在央行支持下,中小企業自己印鈔票》作鋪墊。

本文結論:

一、貨幣雖多,大部分都被存款準備金鎖進了中央銀行;

二、可用的貨幣是10.48萬億元,實際“幹活的貨幣”在1萬億元左右;

三、銀行承兌匯票補充了貨幣供應;

四、2017年基礎貨幣大約每13元支撐了100元的GDP;

五、準貨幣是貨幣供應之腫瘤。

近年來,關於貨幣之輿情洶洶,一曰“M2是GDP的兩倍,貨幣超發”、一曰“實體經濟缺錢”,輿情自相矛盾,故又曰,“貨幣都去樓市了,推高了房價”。

——是這樣的嗎?那就“切片”觀察。

貨幣隨著時間流動、變化,在某一時點上,切片觀察它的構成,或可窺一斑見全豹。

切片時點:2017年12月31日,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網站,摘錄之數據列於文尾。

一、數據顯示,單位活期存款47.31萬億元,準貨幣113.30萬億元,合計160.61萬億元。商業銀行(其他存款性公司的俗稱)在央行存款為24.38萬億元,比例為24.38/160.61=15.18%。

如果準備金率單一,可以計算出160.61萬億元上交的法定準備金、及商業銀行在央行的清算用存款和超額準備金。現假設,綜合準備金率15%。

活期存款、準貨幣上交存款準備金24.09萬億元(160.61×15%),基礎貨幣32.19萬億元,上交存款準備金佔基礎貨幣的74.84%。

其中,準貨幣113.30萬億元上交存款準備金17.00萬億元(113.30×15%),佔基礎貨幣的52.81%。這17.00萬億元的基礎貨幣基本屬於“休眠貨幣”。

結論一,貨幣雖多,大部分都被存款準備金鎖進了中央銀行。

二、交了存款準備金,還有多少錢可用?這個有點複雜,需要分析。

1、“流通中貨幣”7.06萬億元。“流通中貨幣”是指銀行體系外的現金(注一),平均到14億人,人均5043元。這些現金有多少閒散在人們抽屜裡、錢包裡備而不用,有多少囤在那兒睡覺,有多少用於地下經濟,至少沒有權威數據表示有多少現金和GDP有緊密關係。筆者假設作用於GDP的現金有三分之一即2.35萬億元。

2、基礎貨幣-準貨幣的準備金-流通中貨幣=8.13(32.19-17.00-7.06)萬億元,這個數據表示“初始狀態下”銀行體系內可用的貨幣(稱為“營運貨幣”),這是一種算法。

換一種算法,數據顯示,商業銀行交了存款準備金,只剩下用於週轉的貨幣0.59萬億元和“庫存現金”0.64萬億元,合計1.23萬億元。這是營運貨幣8.13萬億元經過信用擴張(俗稱貨幣乘數)後形成的,把活期存款擴張到47.31萬億元,交了準備金,只剩下“週轉貨幣(注二)”和“庫存現金”1.23萬億元。這就是三個數據之間的關係。

這三個數據各有各的用處。在這個時點上,信用擴張到了極點。如果信用收縮,則“活期存款”下降,週轉貨幣可能會增加(或減少)。所以筆者取營運貨幣8.13萬億元,因為它是基礎貨幣。

結論二,可用的貨幣是10.48(2.35+8.13)萬億元,實際“幹活的貨幣”在1萬億元左右。

三、這幾年銀行承兌匯票是越來越多,經濟學家都說中國貨幣氾濫,可企業的銷售回籠卻拿不到多少現款,大部分是銀行承兌匯票。據中央銀行《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統計表》“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的存量數據,2017年末存量為4.44萬億元,這就解釋了為什麼銀行承兌匯票滿天飛。

銀行的支付工具如支票、本票、銀行匯票、電匯等等,每操作一次只完成一筆交易,可一張銀行承兌匯票在六個月內,通過背書轉讓可以完成多筆交易。假設每張銀行承兌匯票轉讓20次,那麼2017年銀行承兌匯票完成交易88.80萬億元。筆者稱銀行承兌匯票是“半民間貨幣”。

銀行承兌匯票的轉讓次數只是估計,真實的交易額不得而知。如果估計的88.80萬億元交易額是在銀行完成的,那所需要的貨幣量極少。假設一年工作日260天,0.17萬億元貨幣在銀行一天週轉2次,即可完成88.80萬億元交易額。

結論三,銀行承兌匯票補充了貨幣供應。

四、2017年中國GDP是82.71萬億元,可用的貨幣是10.48萬億元,那麼每100元GDP用了12.67元基礎貨幣。

如果加上銀行承兌匯票4.44萬億元,“貨幣”是14.92萬億元,那麼每100元GDP用了18.04元“貨幣”。

如果不考慮銀行體系外的現金,營運貨幣是8.13萬億元,那麼每100元GDP用了9.83元銀行體系內貨幣。

如果只用週轉貨幣和庫存現金1.23萬億元來計算,那麼每100元GDP用了1.49元週轉貨幣和庫存現金。

如果只用週轉貨幣0.59萬億元來計算,那麼每100元GDP用了0.64元週轉貨幣。如果數據沒有問題,邏輯沒有問題,這是真的。

結論四,2017年基礎貨幣大約每13元支撐了100元的GDP。

五、2017年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為167.68萬億元,其中準貨幣(定期存款、個人存款等)為113.30萬億元,佔67.57%。它是基礎貨幣的3.5倍,表面上是民間對銀行的債權,實質上它對應著銀行的178.30萬億元債權。本質上它已經不是貨幣了,除了它的淨變動額,它對貨幣供應的“貢獻”是,把17.00萬億元的基礎貨幣以法定準備金的名義送到了中央銀行。

說中國貨幣多,主要原因是它,可是實際在使用的貨幣並不多,主要原因也是它。這是一個難解的結,早晚是一個禍害。

結論五、準貨幣是貨幣供應之腫瘤。

六、為慎重起見,筆者將本文所用數據換成2017年簡單算術平均數(每月月末數之和/12),結論一致。

簡言之,2017年末中國的基礎貨幣約在32萬億元左右,由於儲蓄量龐大,一半以上的基礎貨幣被儲蓄的存款準備金佔用,再減去銀行體系外的現金,及信用擴張後上交的準備金,商業銀行幾乎無錢可用。銀行承兌匯票越來越多的承擔了貨幣的流通、支付職能,補充了貨幣供應。

過多的銀行承兌匯票可不是好事,它會縱容銀行“不務正業”,且中小企業非常痛恨銀行承兌匯票,它不能分拆,貼現(換成現款)要付利息、拿它支付也要承擔利息。

筆者稱銀行承兌匯票是“半民間貨幣”,因為還有真正的“民間貨幣”——商業承兌匯票——在貼現前、在到期託收前,它不受銀行系統控制,它的流通量是多少?由於沒有官方數據,不作妄論。

目前,財經界動輒拿廣義貨幣供應量M2來說事。M2是個國際通行指標,它本身就有很多問題,它只是一個用於國與國之間進行比較的“最不壞”的指標,用它硬套經濟生活有點牽強。對中國來說,活躍的銀行承兌匯票不在廣義貨幣供應量之中,而大量的準貨幣卻佔據了廣義貨幣供應量的主要內容。準貨幣是指未來的購買力,可仔細想想,如果債權債務解不開,它還是貨幣嗎?

中國貨幣多嗎?多,都在睡覺;

實體經濟缺錢嗎?缺,幹活的貨幣太少了;

樓市是蓄水池嗎?你說呢。

注一:“流通中貨幣”通常的解釋是指銀行體系外的現金,它的來源是央行表“儲備貨幣-貨幣發行”減去“其他存款性公司”資產負債表中的“庫存現金”。可央行表“儲備貨幣-貨幣發行”的內容複雜,不僅僅是現金。這兒姑且從俗。

注二:用“週轉貨幣”一詞實屬不得已而為之。央行官網數據中,“其他存款性公司資產負債表”的“準備金存款”(數據A)大於“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的“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數據B),數據A應該有三個內容,一、法定準備金;二、存於央行的清算貨幣;三;超額準備金。數據B應該有數據A的前兩項內容。而“存於央行的清算貨幣”本質上屬於超額準備金。故不用“超額準備金”一詞,不得已取(A-B)之數,且名之為“週轉貨幣”,它是實際上在“幹活”的貨幣。

七、附數據。單位:萬億元;“年末”指2017年年末數,為本文所用數據;“月平均”指2017年每月(月末數之和/12)之平均數,列於此作參考用。

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摘要

-------------------------

序號 項目 年末 月平均

1 儲備貨幣 32.19 30.47

2 其中:貨幣發行 \t 7.71 7.69

3 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t 24.38 22.73

4 非金融機構存款\t 0.10 0.05

其他存款性公司資產負債表摘要

-------------------------

序號 項目 年末 月平均

5 儲備資產-準備金存款 24.97 23.34

6 儲備資產-庫存現金 0.64 0.68

存款性公司概覽摘要

-------------------------

序號 項目 年末 月平均

7 貨幣-流通中貨幣 7.06 7.01

8 貨幣-單位活期存款 47.31 43.71

9 準貨幣 113.30 111.93

其中:單位定期存款 32.02 31.81

個人存款 64.93 63.94

其他存款 16.34 16.81

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統計表

-------------------------

序號 項目 年末 月平均

7 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 4.44 4.43


湯散膏丸


貨幣的發行超過實際的需要,會造成貨幣購買力下降,導致通貨膨脹。

中國的貨幣總量M2,自1990年由1.53萬億,增長到2018年底達到182.67萬億,年均增長率為18.63%,而自改革開放以來的GDP增速年均為9.5%,所以給人的感覺通貨膨脹率大概有9%多。

不過,到了2017~2018年,M2增速僅為9.0%和8.1%,GDP增速為6.9%和6.6%,二者之差縮小為2.1%和1.5%。

根據形勢判斷,中國經濟增長由高速轉為中高速,已經連續14個季度處於6.4~6.8%的狹窄區間,而央行表示貨幣政策要配合國民經濟發展,也就是需要控制貨幣增速在8~10%區間,使得通貨膨脹率保持在2~3%的溫和水平。

簡單瞭解了貨幣發行、經濟增速以及通貨膨脹的歷史情況,“超發的貨幣流向哪裡去了”這個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我個人理解,在貨幣發行方面,對央行來講是一個被動控制的過程。首先是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有放貸的動機和需求,然後央行才有各種政策和工具,來全面滿足、部分滿足或者不滿足其資金需求。

如果央行意圖放鬆貨幣供給,就會採取降低存款準備金、提供麻辣粉以及其他操作,使得商業銀行有條件進行寬信用操作,滿足政府、企業和居民對資金的需求。

因此,貨幣要麼流向政府、企業和居民,要麼就是留在銀行等金融機構手裡。截止2019年3月底,企業貸款為89萬億,居民貸款為49萬億,兩項佔廣義貨幣189萬億的比例為73%。除此之外,其他的錢要麼在政府手裡,要麼在金融機構那裡。


顏開財道


超發貨幣去那了?我們知道,貨幣超發會導致通貨膨脹,物價上漲,超發的貨幣就是到了物價裡面去了。換句話說,超發的貨幣都到了流通領域中,抬高了物價,還稀釋了你的存款。

舉個例子吧,以前一個家庭維持正常生活開支需要2000元,當貨幣超發後,米價、菜價上漲了,油鹽醬醋的價格上漲了、供暖價格上漲了、開車用的汽油也上漲了、、、總之那,日常用的物品都在上漲,這樣要維持一個家庭的正常開支可能就需要3000元或更多。其它家庭的開支同樣是這種情況,生活開支都因為貨幣超發而提高。同時,商店的週轉資金因為商品價格的提高也增加了,工廠因為成本價格的增加,流動資金也增加了,各行各業的週轉資金都在增加,超發的資金去那了,就是到這裡面去了。

當然,超發的貨幣不會平均分配到每一個行業,貨幣是由逐利性質的,那一個行業獲利多,那一個行業流入的貨幣就會多。每一個行業都像是一個蓄水池,有的大有的小,行業的規模大,容納的貨幣就多點,反之就少。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猜到了,我想說的是樓市和股市,當下樓市和股市的都存在流動性的問題,樓市因為國家政策的原因,流動性被凍結;股市因為去槓桿的原因,同樣存在嚴重的流動性的問題。樓市和股市在各行業中是吸引超發貨幣最多的兩個的行業,這兩個行業中的貨幣流動性被限制了,就等於把超發的貨幣給困在這兩個行業中,特別是樓市中,畢竟股市已經從高位跌了下來。如上圖所示,我國貨幣從1996年以後,始終是超發的狀態,在2004年到2008年,因為美元加息,有所緩和,從08年以後超發的更加嚴重。

如上圖所示,這也是為什麼我國最近十年間貨幣超發情況,在大型經濟體中最嚴重的前提下,其它行業的通脹不明顯的主要原因(CPI始終在2%左右),通脹都表現在樓市和股市身上了,因為這兩個行業吸收大部分的超發的貨幣。

因此,超發的貨幣去那了,一部分在因通貨膨脹,導致的物價上漲後,流通的貨幣增加了一部分;其它的部分都因為流動性的原因被困在樓市和股市中,主要是樓市中。

我是禪風,點個贊加關注,還有更多精彩內容與你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