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陝西、河南三省聯合印發文件稱,將加強區域高等學校建設,提聯合港澳臺及國內外名校共同打造一所綜合性大學。
按照《實施意見》,黃河金三角區域將合作發展教育事業,加強區域高等學校建設,提高辦學水平和規模,聯合港澳臺及國內外名校共同打造一所綜合性大學,鼓勵國內重點大學到黃河金三角地區開展各種形式的聯合辦學。
消息一出,立刻引發網友的熱切關注。由於是在黃河金三角區域,這所共同打造的綜合性大學的選址和命名成為了大家熱議的話題。
有人說叫中原大學,也有人說叫晉秦豫大學,但是提名最多的還是“黃河大學”,應了黃河金三角區域的地標特點。
說到黃河大學,其實在中國高等教育的歷史上還真有這樣一所大學,而且是中國第一所中外聯辦綜合性高等學府,於1985年5月在河南省鄭州市正式成立,曾得到海外眾多華人資助。
黃河大學是中美合辦,也是中外合辦的第一所現代化大學,學校首任校長由兩院院士,兩彈功勳科學家秦元勳擔任。
但是由於在當時的環境下受到很多限制,人才流失嚴重,辦學困難,1991年整體併入鄭州大學。黃河大學的建立,可以說是第一次在現有體制內建立與世界接軌大學的嘗試。
1980年,美籍華人教育家程君復應邀來華訪問。在訪問中國後,程君複意識到中國沒有一所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學,高等教育跟不上社會發展的需要。這種情況在河南省尤為突出,全國當時有80餘所重點大學,河南沒有一所。程君復對祖國人才不足和高等教育不均衡的狀況十分擔憂。為改變河南教育落後的局面,就在這次行程中,他提出了由海外華人合辦一所高水平的黃河大學的設想。
1984年年初,河南省政府與程君復就有關籌建黃河大學事宜進行磋商,並於4月1日簽訂了備忘錄。根據備忘錄,河南省政府組成了由省長帶頭的國內籌委會,將佔地1200餘畝的原省委第三招待所闢為黃河大學校址。程君復等華裔組成了海外籌委會,負責籌集資金,聘請教授等工作。隨後,程君復向東南亞和歐美的海外華人發出了捐款倡議,在他的推動下,僅在美國,就得到了300餘位海外華人的響應,還有一部分人士願意到黃河大學任教。
孫中山的孫女孫穗芳更把位於夏威夷的一幢寫字樓賣掉,將所得的資金全額捐給了黃河大學。孫穗芳女士捐資10萬美圓。
祖籍河南項城的袁世凱之孫袁家騮參與了學校的籌辦過程(根據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教師徐有禮的講述)。學校成立之初,《人民日報》海外版、《參考消息》均對這所學校進行了大幅報道。
當年除夕夜,美國媒體ABC電視臺還把黃河大學的成立列為當年重大新聞。
據在美國的播報,黃河大學成立辦學層次定位很高,是國內唯一一所只招收研究生,全面實行美式教育和全英文教學的高等學府。開設研究生專業:美國研究、英美語言文學、經濟管理、計算機等四個專業。設生物工程研究所。學校首任校長由兩院院士,兩彈功勳科學家秦元勳擔任。
秦元勳教授曾如此總結黃河大學的特點:
-體制新,中外合辦,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
-管理方法新,教職工全部實行聘任制,學生實行學分制;
-學制新,每年設三個學期,把暑假變為一個學期,利用中外學者暑期之暇,把他們請來講學;
-專業設置新,重點開設國內短缺、國外新發展起來的學科;
-發展道路新,先從研究生院辦起,努力培養一批高級人才,送到國外深造,幾年後就會形成一支可觀的高質量教師隊伍,再逐步發展本科;
-教師來源新,可以廣攬海內外英才任教。黃河大學成立伊始便建立一項制度,每週六下午是學術報告時間,正式開課後的第一個週六下午,秦元勳校長率先做名為《試論‘一要吃飯,二要建設’的數學模式》的學術報告。
-黃河大學還不設黨委,這在當時的中國可謂特例中的特例,就是在今天看來,也不可思議。
-教師大部分是由全美國各大學的教授組成,在最先啟動的美國研究、英美文學、經濟管理和計算機軟件四個研究生專業裡,教材由各位教授指定。以美國研究為例,老師團隊來看紐約州立大學、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南伊利諾大學和坦普爾大學,課程包括美國通史、美國外交史、中美關係、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國際貿易、美國政府、美國人文地理、政治學、社會學等。教材基本上是美國大學正在使用的課本,全用英文授課。
學校成立後,逐漸開始招收本、專科生。學校招生的本、專科專業有4個,其中有建築工程、計算機技術、對外經濟貿易、無機非金屬材料等。學校發展成為以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並重的綜合性大學。學校規模一直沒有擴大,一直保持著小而精。黃河大學的研究生原計劃大都出國深造。
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新體制的學校在當時的環境下受到很多限制。秦元勳校長離校後,學校內部種種原因,造成學校辦學困難。人才流失嚴重,於1991年整體合併到鄭州大學。校址恢復為黃河迎賓館。
翻看鄭州大學部分教師簡歷還可以找到黃河大學的身影。如時任鄭州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楊久俊博士。
三十多年過去了,黃河大學已經不復存在。如今,晉陝豫三省發文聯合港澳臺等地名校共建一所大學,仍然值得我們期待,這所大學無論最終叫什麼名稱,都定會為晉陝豫三地的人才培養、發展建設貢獻力量!
閱讀更多 中國教育在線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