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學子弒母案背後的“完美”假象

北大學子弒母案背後的“完美”假象

4月20日,涉嫌弒母的北大學子吳謝宇在重慶落網。被捕時,警方在他的身上發現多張身份證,據悉,他通過網絡購買了三十多張假身份證,並據此在國內“逃亡”三年。

被捕背後的“平靜”

重慶機場的一名保安說,被捕後的吳謝宇非常平靜。第二天,他們負責去看守吳謝宇,他睡得非常安穩。“叫醒他後,一點異常都沒有,直到吃了早餐,他全身開始發抖,直接哭了出來。”

據相關人士透露,吳謝宇被捕後,警方對其進行了約8個小時初步審訊。“犯罪嫌疑人智商高邏輯能力強,涉及案件之外的話題都非常能聊,人文、歷史、科學……各方面知識幾乎都是脫口而出,可以說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甚至還會主動談起黑洞等相關學術話題。”

吳謝宇對殺害其母的行為並不否認,但對於動機、犯案經過、犯案後自身情況等核心問題採取迴避態度,“基本上不做正面回答”。只有在涉及與案件無關的知識性話題時,他才積極表達。

弒母背後的“偽裝”

2016年3月3日,福州警方發佈的一則懸賞通告稱:2016年2月14日,警方發現名為謝天琴的女子死於家中,其22歲兒子吳謝宇有重大作案嫌疑。

這是一次蓄謀已久的犯案。父親因病早逝,吳謝宇母子倆人一起居住。警方在追查中發現,早在2015年4月,在北京大學讀大三的吳謝宇就以家中有事為由,不去上課。他去英語機構提取出自己的獎學金,並在6月底回到家鄉福州。

回家前,吳謝宇購買了刀具、防水塑料布、防油桌墊、乾燥劑、防潮劑、抽溼器、防黴包、真空壓縮袋抽氣泵、隔離服、醫生護士服等,其中僅刀具就購買了剔骨刀、菜刀、手術刀、雕刻刀、手機貼膜用刀、鋸條等多種。

案發前,鄰居在樓道中看到吳謝宇和母親,母子兩人都挺高興,謝天琴還說兒子瘦了,發愁要給兒子補補身體。7月11日,謝天琴在家中遇害。不過,她的屍體被發現卻是半年多以後的事了。

作案後,為了防止屍體腐爛變質被發現,此後的十幾天內,吳謝宇通過支付寶34次購買活性炭,19次購買塑料膜、防水布、牆壁貼紙、真空壓縮袋等。他還打著母親的旗號,以自己去美國麻省理工深造為由,通過QQ、短信等形式,向親戚朋友借錢144萬元,並偽稱母子二人一起在美國居住。

2015年8月,吳謝宇剪下母親日記中的字,將其粘成一封辭職信,複印後發到母親工作的福州教育學院第二附屬中學。在犯案前,他曾與母親聊過自己的出國計劃,一向不與同事聊家常的謝天琴,罕見地表示過,兒子要帶她去美國生活。有同事記得,她還曾查看相關資料,想在國外找一份工作。

此後,吳謝宇離開家鄉,行跡不定。他帶走了母親的手機,隨時充當母親與人聯繫;他還在家中安裝了遠程攝像頭,監控著家中的一舉一動。如果不是吳謝宇的一條短信,這件兇案還不知要被掩埋多久。

2016年2月5日,吳謝宇給舅舅發消息,說他和母親要從美國波士頓回來,將於2月6日到達福建莆田高鐵站。舅舅當天沒有接到人,擔心外甥出事了,就到公安局報案。當他和片警一起打開吳家大門時,謝天琴的屍體靜靜地躺在主臥內,用塑料包裹了很多層,每一層的縫隙中,都被放入了活性炭。

北大學子弒母案背後的“完美”假象

殘忍背後的“完美”

直到今天,吳謝宇的很多同學仍不能相信,老同學會揮刀弒母。在同學、鄰居、熟人眼中,1994年出生的吳謝宇,似乎是一個完美的人。

他聰慧,從小名列前茅,是同學們眼中的“學神”。2012年,吳謝宇以全國第四的成績,被北京大學提前錄取,進入北大經濟學院學習。跟全國的尖子生競爭,他依舊不遜色,在校期間多次獲獎,並得到北京大學廖凱原獎學金。

他勤奮,自律到近乎苛刻。與他家親近的朋友稱,吳謝宇從小就會自主學習,很少讓人操心。鄰居多年前去吳家做客,年少的吳謝宇坐在客廳的桌子上練習毛筆字,與客人打招呼後,繼續練字,毫不分心。同學說,吳謝宇做所有事情都要用最高標準要求自己,“有一次,為了幫班級在運動會上爭取名次,他提前很久就練習長跑。”

他熱情,主動關心他人。很多同學表示,吳謝宇陽光開朗,見人總是主動打招呼、攀談,甚至主動提供幫助。有同學成績下滑,吳謝宇會講些冷笑話逗他開心;有同學感情受挫,吳謝宇會提醒他每天讀書做題。每年的勞動節、教師節、春節,他都會給老師發短信,堅持多年,面面俱全。

他還很有魅力,是一個出色的領導者。吳謝宇是高中班長,他的同學回憶,各種比賽他都會做賽前動員,“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傍晚籃球賽決賽前,他上講臺動員班上的同學去看比賽,講到激動的時候,他把套在自己手上的石膏脫下來舉起手宣誓。”那時候,吳謝宇的手因為打球骨折了。

他將照顧別人當作理所當然,但他好像從未接受同學們的照顧。他最好的朋友稱,吳謝宇很少談及家事,也很少敞開內心,只有一次他說北大沒有朋友,自己想要自殺。即使那次,他也說得很不情願,好像是實在無可奈何了。

逃亡背後的“追求”

據悉,弒母之後,吳謝宇花費幾十萬元多次購買彩票。他在上海和福州都有嫖娼記錄。在上海他與一名性工作者交往,還曾多次出入洗浴中心等場所。他疑似向該女子求過婚,但並未成功。多次爭吵後,他離開上海。警方發現,吳謝宇拍攝了多部與該女子的性愛視頻,併購買了很多假陽具。

在外漂泊一年後,他在重慶一酒吧工作兩年。一位同事表示,吳謝宇稱自己為“張唯晉”,服務生一個月收入四千多,吳謝宇“挺摳的,連煙都捨不得遞”。後來,吳謝宇從這裡辭職,以“周龍”的名字到另一家酒吧上班。

報道稱,他白天補課,晚上坐檯當男模。他不社交,脾氣溫和,永遠是一副笑臉。有同事記得,他喜歡健身和看資訊,有六塊腹肌,壯得跟石頭似的。也有人稱,他有點“慫”,被人吼了從不還嘴。他還曾買飲料、送花,追求女經理。事實上,被捕那天,吳謝宇就是為女經理送機。當天一起去送行的朋友,吳謝宇的素養、談吐很好,曾多次和女經理一起互動。

北大學子弒母案背後的“完美”假象

悲劇背後的“謎團”

一個表面“完美”的北大學子,為何弒母自毀前程?直到今天,這個謎團仍未解開,但答案應該繞不過一個人——謝天琴。

據學生回憶,謝天琴是一個傳統又標準的老師。她保守,上班後從未穿過裙子;她節儉,用一部只能打電話的老舊手機;她善良,對成績不同的學生一視同仁;她有責任感,對自己的工作全心投入。

她同樣嚴格、有極強的原則性,有時候甚至有點不近人情。她要求所有人必須記筆記,否則會罰抄寫。吳謝宇的同學說,謝天琴在校園中碰到他們都會打招呼,但從不與兒子的朋友主動聊天。

她很要強。2010年丈夫去世後,學校決定給予她一部分撫卹金,這份心意被她堅決拒絕,說自己可以獨立撫養好兒子。大學同學20週年聚會上,老同學為母子倆籌集了1.8萬元慰問金,數次被她拒絕,這筆錢一直存在銀行。

事發前,所有人都認為吳謝宇與母親的關係親密。吳謝宇的人人網(社交頁面)主頁,除大量的學習資料外,少有的情感流露多是關於母親的。除了一條祈願母親長壽的消息外,2012年12月25日,吳謝宇轉發了一張圖片,上面寫著:love u mom(愛你媽媽)。

同學說,在學校住宿期間,吳謝宇每天都會跟母親長時間通電話。心情好的時候,他還會把室友們說的笑話記下來,一一講給母親聽。他們很少看到這個年紀的男生,與母親的關係這麼親密。

吳父去世後,吳謝宇所在的學校想給他一筆助學金,同樣被他拒絕了,他的理由和母親如出一轍——母親有能力撫養我,不希望擴大影響,引來無謂的同情。然而案發後,吳謝宇迅速通過父親的同事,把被母親拒絕了6年的1.8萬元撫卹金打到了自己的賬戶上。隨後,他又愛上了一個保守、傳統的母親絕不會喜歡的性工作者,並想與其步入婚姻。

弒母之後,他迫不及待地做了兩件與母親觀點完全背離的事。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教育專家李玫瑾曾說,父母是孩子婚姻的榜樣,有的是正面的,有的是負面的。男孩跟母親的關係,會決定他選擇戀人的標準,或許是相近的,或許是完全相反的。

有人分析認為,吳謝宇之前的“完美”全是假象。身為教師的母親以高標準要求兒子,按照母親的意願,他將自己偽裝成一個完美的人。然而,讓一個天性自由的孩子從內心束縛自己,那是非常壓抑的,他或許早就不堪承受,所以選擇在沉默中爆發。

有人說,除非是精神出現問題,否則母親對吳謝宇的教育一定是失敗的。這些年,“成功教育”讓父母著眼於分數,認為只要高考順利,孩子的一生就能幸福,什麼內心交流、尊重孩子的意願,高考後再說來得及。殊不知,高考結束了,孩子的問題早就形成了。

優秀的父母不僅要教會孩子學習,更要帶孩子體會人生的快樂。高考不是教育的結束,只是另一段教育的開端。對孩子來說,比收穫知識更重要的,是內心的成長;對父母來說,比“成功教育”更重要的,是愛的教育。本報記者 李熙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