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家和戰術家有什麼區別?

墨羽青衣


南北夾擊或者東西對進似乎是蔣介石最喜歡使用的進攻方式,如在解放戰爭中的萊蕪戰役、豫東戰役、錦州戰役經常使用這一進攻方式,沒想到的是屢戰屢敗,賠了夫人又折兵。

在魯南會戰計劃之萊蕪戰役中,蔣介石在美國軍事顧問的協助制定了一個南北夾擊作戰計劃,其戰略目標就是企圖迫使華野在臨沂地區與之進行大決戰。因此,蔣介石集中了十五個整編師、五十九個整編旅共三十一萬大軍,採取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南北夾擊戰術。

魯南會戰蔣介石計劃力爭在半個月的時間內解決戰鬥,而且勢在必得。其中,南線的是歐震的重兵集團,往北向臨沂推進;北線的是王耀武的第二綏靖區,由副司令李仙洲率領三個軍,其作戰計劃是先取萊蕪,再南下策應歐震兵團,最終對華野形成包圍之勢。

從蔣介石參與制定的魯南會戰計劃上看,在戰術上似乎沒有什麼毛病,以穩為主不給對手露出任何破綻,主要是因為在蘇中戰役和魯南戰役中吃華野了不多虧,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但戰術過於死板和保守了,不立足於實際;從戰略上看,蔣介石認為臨沂是山東解放區的首府,華野非決戰不可,把戰略建立在了一廂情願的基礎之上,犯了戰略上攻其必爭之地的教條,此乃兵家大忌也。

魯南會戰計劃打響後,面對南線國民黨大軍的兵臨城下,粟裕指揮的華野始終堅持“不計一城一池的得失,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的戰略原則,在適當時刻主動放棄了臨沂,來個“聲東擊西”戰術,以少量的兵力牽制住南線歐震的重兵集團,主力隱蔽北上,圍滅兵力較為薄弱的李仙洲兵團,從而一舉粉碎敵人的南北夾擊計劃。

當李仙洲兵團經過萊蕪時,由於臨沂並沒有發生大規模的交戰,第二綏靖區司令王耀武察覺到了粟裕的作戰意圖,立即電令李仙洲停止前進而且要往回縮。但在關鍵時刻,蔣介石事無鉅細、一杆插到底的臭毛病又犯了,將“貽誤戰機”的王耀武痛斥了一頓,並立即命令李仙洲儘快佔領萊蕪後,再南下配合歐震兵團作戰。結果,坐鎮大後方的蔣介石的這一“微操”直接斷送了李仙洲五萬大軍。

孫子兵法說:“善戰者,求之於勢,擇人任勢。”一個優秀的戰略家和戰術家,要謀求的不僅僅是局部的和戰術上的形勢,更是要謀求全局性的和戰略上的形勢,並且能夠達到唯才是用。也可以這樣理解,一個優秀的軍事統帥要有大局觀的能力,在制定好戰略之後,再選擇合適的將領來執行具體的戰術措施,這就是戰略家和戰術家的區別之一。

當然了,一個優秀的戰術家,一定要經過長時間一線作戰的不斷總結,並且善於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再反過來指導戰爭實踐,最後上升到研究戰略大方向問題,例如彭德懷、粟裕、徐向前等經過了戰火的不斷磨鍊後,都成為了一個非常優秀的戰略家和戰術家。總之,一切從實際出發,這是成為一個優秀戰略家和戰術家的必經之路,否則,脫離了戰場的實踐就是紙上談兵了。

而從魯南會戰之萊蕪戰役的結果和整個過程來看,蔣介石確實不是一個合格的戰略家和戰術家,也難怪,曾在黃埔共事過的同事,在評價蔣介石軍事才能時,這樣說過:“不怎麼樣,作為一個戰術家,是拙劣外行的;而作為一個戰略家,則或者會更好一點。”


賽門之略


關於戰略和戰術,既是大戰略家又是大戰術家的毛澤東曾經有一句名言: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為什麼這麼說?能做到嗎?能,因為戰略和戰術區別很明顯,說清楚戰略和戰術的區別,也就明白了戰略家和戰術家的區別。大致可以從這三個方面來區分:

一是從時間軸上區分,戰略是管長遠的,戰術是管眼前的。比如,諸葛亮的隆中對是歷史上一個比較有名的戰略安排,主要內容是:佔有荊州益州兩大州,成三足鼎立之勢,東和孫權,北拒曹魏,一旦天下有變,兵分兩路直取中原,統一天下。這顯然就是一個長期規劃,因為那個時候劉備寄人籬下,只是在新野縣屯兵而已,身無立錐之地。這一長遠規劃,必須在戰術上一步步安排,前面進行的較為順利,比如聯合孫權的赤壁之戰,佔有了大部分荊州,後來入川取了益州、佔領了漢中。後來執行的不好,關羽違背東和孫權的戰略,大義失荊州,這就是關羽雖然是一員名將只能算作戰術家的原因,戰略上欠缺。

二是從哲學角度分析,戰略是宏觀範疇的,戰術是微觀範疇的。說白了,就是戰略“大”、戰術“小“,戰略“虛”,戰術“實”,戰略是“骨架”,戰術是“血肉”。比如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中美蘇大三角博弈,都是很宏大的戰略,具體落實上,就會有兵乓球外交等這樣的細節安排來實現了。

三是從空間面上區分,戰略是放眼全局的,戰術是聚焦局部的。這就像下棋,戰略目的是取勝,正常的講,吃對方的子越多、自己保存的子越多就會贏得面越大,但是為了勝利,有時就要捨棄局部,這就是所謂的丟車保帥、棄卒保車了。解放戰爭初期,國民黨軍貌似強大,來勢洶洶,我黨制訂了以空間換時間、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戰略,有些看起來戰術上我們輸了,比如延安都被胡總南佔領了,但是我們的力量越打越多越打越強,敵人則消耗了有生力量由於佔領了很多地方,戰線拉長,力不從心了。最終一年以後,我們收復了延安,而那時的攻守之勢易位了!這就是戰略的力量!



磨史作鏡


古今中外真正的戰略家很少。而戰術家卻很多,好比說我國近代史十大元帥都是戰術家,十大將也是戰術家薜嶽,衛立煌都是戰術家蔣介石也只能算戰術家,戰術家只是某個戰役的用兵佈陣,戰術家只要瞭解地裡地貌,知敵我力量,知敵主將用兵性格,位置,預計進攻來退出之來去路線,但他沒有全局戰爭佈置的方略。戰略家就不同了,知全敵我力量對比,知山川地裡,知四季冷熱概況,知山河地貌,知千里調動敵人進我想置之死地,知古今戰例之運動,知中外兵法運用。有全局戰爭佈局才能,有胸有百萬兵佈陣才能,有創新用兵之道軍事理論,有審時度勢:知己知彼用兵進退。這才具備戰略家應有才能。中國遠古韓信,張良,姜子牙成吉思汗,劉白溫,近代毛主席。才是真正的戰略家。外國的我不瞭解不敢亂言。


用戶5404917697547偉


戰略家,戰術家。這些是文人墨客在紙上分類的,戰略需要戰術來實現,戰略實質就是一種計劃,如果計劃經過戰術的具體研判不能實現,那麼計劃就是空話。一般人都喜歡好大喜功,如果一個戰役成功,則多歸功於是戰略之能,殊不知這是戰術積累的結果。戰略戰術事實很難切然分開,有多高的戰術就有多高的戰略,沒有戰術的支撐,戰略就是空話。中央當年要粟裕過江的戰略經不起粟裕戰略戰術推敲研判,直至後來淮海戰役,碩果累累;中央平津戰役的戰略,全黨軍高層一致叫好,可到了平津前線林總處全部改版。現在有許多人都認為前線統兵的元帥大將只是將軍,不懂戰略,這是一種絕對的偏見。


漫步人生89585776


戰略是制定全盤性的,全局性的發展路線。

比如,一個國家制定的戰略發展規劃,就具有全局觀整體性。所以說戰略是把控整個大方向不偏離。

戰術是為了戰略而服務的,就是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實現戰略目標,

戰略輕易不會改變,戰術可以隨著發展變化而改變。

戰略是不變的,有變。

戰術是隨著變而不斷的調整。

調整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實現戰略目標。

戰略是規劃層面,戰術是執行層面的。


紀弘福


從字面上理解戰略家,戰:鬥爭、爭執。略:大概。戰略家就是在鬥爭或爭執中不負責具體的鬥爭問題,只管鬥爭大概上的問題。

戰術家,“戰”:同樣是鬥爭。但是“術”是:計算、一種鬥爭方式。

統帥指揮戰爭,只告訴將軍,你需要攻取A地城,但是在具體怎麼攻取上那就是將軍的事了。將軍就要“計算”用什麼“鬥爭方式”來攻取A城了。

一個優秀的戰術家能完美的實現戰略家所制定的計劃,一個優秀的戰略家能讓戰術家看到希望。


期期軍媒體


戰略是方向,戰術是方法。方向定安危,方法決勞逸。


師哲心


戰略家比戰術家更聰明,這就是他們的區別。


用戶3570542898


戰略家和戰術家是帥將關係.世界軍事戰略家是毛主席.軍事家是彭總.


草上飛8473570


戰略家制定的是長期的目標和任務,戰術家是戰爭中運用的戰爭方法,指揮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