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老子

老子: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译 意

善于处事的人,能够顺自然而行,所以不留一点痕迹。

善于说话的人,能沉默不言,所以没有一点过失。

善于计算的人,能不用心智应世接物,所以能不用筹码。

善于笼络群众的人,推诚相与,所以即使不用门户来拘限,群众也不会背离。

善于结纳人心的人,谦虚退让,所以即使不用绳索来捆缚,别人也不会离去。

因此,体道的圣人,能够随时教化人民,使人尽其才,所以没有遗弃的人;能够处处珍惜万物,使物尽其用,所以没有遗弃的物。能够做到这些,真可以说是得到道的精微高明了。

所以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师,可以教化不善之人迁善向上;不善之人是善人的镜子,可以警惕善人堕落陷溺。

如果不善之人不尊重善人,善人不爱惜不善之人,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还是大大的糊涂。这个道理,真是奥妙啊!

解 析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

“行”,动词,本来是行走的意思,引申指一切行为。“辙”是车轮所碾过的痕迹,“辙迹”就是痕迹。行走都会留下痕迹,要想不落痕迹,只有不走,或者顺着别人的脚印走。做事也是如此,要想不生错误,只有“无为”,也就是顺自然而为。

“瑕”和“谪”意思相同,“瑕谪”就是错误。说话总会有错误,要想没有错误,只有“不言”。因为“言多必失”,“不言”就没有过失了。

“数”是动词,计算的意思。“筹”和“策”都是用竹子做的,古时候计数的工具。计算数目,都要凭借筹策一类的工具,不用筹策而称“善数”,那只有不数。引申就是不用心机的意思。

俗语说:“人算千算,不如天算一算。”又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就是这个意思。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关楗”是关闭门户的横木和竖木,横的叫关,竖的叫楗。关闭门户都要用关楗,不用关楗而称“善闭”,那只有用无形的关楗(诚实)。以诚待人,别人绝不会背离,比用任何关楗都好;反之,不能推诚相与,再好的关楗也关不住人的。

“结”,捆绑的意思。“绳约”就是绳索。打绑任何东西都要用绳索,不用绳索而称“善结”,那只有用无形的绳索(谦虚)。以谦虚待人,自然会产生向心力,而别人不会离去;反之,不能谦虚待人,任何绳索都束缚不住人。

“是谓袭明。”“袭”是承袭、保有的意思。“明”就是十六章“知常曰明”的“明”。“袭明”就是守本、得道的意思。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资”,解作“取”,引申有借鉴的意思。善人可以教人为善,所以是“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可以使人不为恶,所以是“善人之资”。

孔子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述而》)和这个意思相通。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师”,指善人。“资”,指不善人。“大迷”,最大糊涂。“要”,精要玄妙。

说 明

本章旨在教人顺应自然,因物为用,不可妄用私智,自作聪明。

秦始皇得天下,发边戍、筑长城、修关塞,不过传了二世。武王伐纣,建比干的墓,设箕子的门,朝成汤的庙,发巨桥的米,散鹿台的钱,天下歌颂,传了三十四代。这是多好的证明啊!

-end-

选摘自《老子:生命的大智慧》余培林 著,九州出版社

老子: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内容简介:

《老子》五千字的玄言,有着极其强烈的现实意义,揭示了人如何在社会中,保全性命、立身立德的方法。

一般人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老子却能看到里面;一般人只看到事物的正面,老子却能看到反面。老子讲求精神生活、讲求体法自然。他的思想,就好像荒漠中的甘泉,滋润了世世代代人的心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