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美國攝影師勾勒清末凋敝景象 農民麻木地面對鏡頭


一群農民在看照相機的三角架。清朝末年,美國地質學家Robert M. Sargent來中國進行長途旅行考察。旅行期間,他特別關注農民的生活狀態和農村的社會面貌,用照相機記錄了他所見到的農民和農村。

四川的獨輪車,坐著一位戴眼鏡的男子。不得不說,看了薩爾真拍攝的清末影像之後,整個人都不好了。這樣的社會環境凋敝、破敗、貧窮,你看到很多人都在忙碌著,可他們表情麻木,怔怔地盯著鏡頭。薩爾真勾勒了一副末世景象。

陝西破敗的村莊。薩爾真也許是帶著偏見來拍攝清末農村的,專注於尋找陰暗的角落。但無數底層百姓生活在艱困之中,卻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在中學歷史課本中都學到過。正因為如此,西方列強才有底氣發起一波又一波的侵略。

四川農民在圍觀薩爾真一行的到來。農民們這樣一副萎靡不振的狀態,當然不是農民自身的問題,要先追問朝廷承擔了什麼責任?為改善農村的公共教育投入了多少?為打破農村的閉塞狀態做了什麼?為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做了什麼?

山西,清軍士兵吹著號角、打著旗幟護送薩爾真一行。

人們擁擠在臨時搭建的戲臺附近。

小毛驢馱著一捆竹竿。薩爾真抵達中國時,清廷正在開展新政,旨在推動政治、經濟、教育、軍事等各方面的現代化。但是因為缺錢,清廷就向廣大農民加重徵收苛捐雜稅,將收取的資金投入到城市實施新政。這就使原本貧困的農民生活雪上加霜。

正在打包貨物的男子。近代以來,很多知識分子都批評農民的“麻木不仁”。其實,農民們何嘗願意如此?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世間一切,盡在臉上。”農民的困境是清末內憂外患的社會的投射,是腐敗無能的清廷造成的。


陝西石泉縣的罌粟田。1860年以來,鴉片種植合法化,結果農民紛紛把罌粟當做“經濟作物”來種植。這增加農民收入了嗎?1901年,卸任的四川學政吳慶坻在《庚子赴行在日記》中記道,陝西鳳縣一帶的百姓,不分男女,吸食鴉片率達到50%!另一方面,陝西旱災嚴重,糧食大面積歉收,農家無存糧,導致物價飛漲,餓死人不少。

一輛馬車。1903年12月,薩爾真寫道:“在清朝,有身份的人要麼坐馬車,要麼坐轎子。如果我們走路,我們會很沒面子,容易受到侮辱或其他傷害。”他有敏銳的觀察力,從這一細節看透了清朝等級秩序的內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