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加快推进分布式架构在金融业系统应用转型

4月24日,由金融科技创新联盟、交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金融科技创新论坛(第十期)暨金融分布式架构专业委员会2019年度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上海成功举办。金融科技创新联盟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原司长陈静出席会议并致辞。

陈静:加快推进分布式架构在金融业系统应用转型

金融科技创新联盟指导委员会主任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原司长陈静

以下为陈静发言实录:

专委会的各位成员,各位代表,各位同仁,各位IT界的朋友: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今天在这里和大家共同分享、研究讨论金融分布式架构的相关问题。去年12月份在交行召开的分布式架构技术研讨会得到了与会专家和业界的好评,衷心希望本次会议也取得圆满成功!非常感谢交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华为公司对于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

金融的发展与安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要做到金融持续健康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加快金融的改革与创新,以及切实防范风险。在当前金融科技快速发展、“互联网+”战略不断深入、金融服务竞争激烈的形势下,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是分布式架构在金融业信息系统总体架构中的应用。我们高兴地看到,经过银行金融机构的艰苦努力与探索,分布式架构在金融业务系统的应用,在可用性、可靠性、可控性等方面已取得到了很好的进展,积累了实践经验。一些应用系统已基本具备原来集中式架构的主要特性,在技术创新、系统灵活性、建设成本、应用软件支持等方面取得可喜的进展。选择分布式架构已成为金融业系统建设的重要趋势。为实施“安全可控”战略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路线。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交流,加快推进分布式架构在金融业系统应用转型,以适应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安全可控”与经济合理的要求。

分布式处理是老的计算机处理技术。从银行业发展分布式架构的历程来看,银行业真正开始关注分布式架构是近几年才开始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国家对于技术安全可控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棱镜门”曝光之后,国家鼓励在银行业推进安全可控技术的应用已经是一个明确的方向,。而主机架构长期垄断在个别外国信息技术公司。二是互联网企业的跨界渗透,给商业银行造成巨大的经营压力。商业银行要在产品的推出效率、客户体验、精准营销、业务场景等方面做出改进和安排,这就要求银行的IT系统架构必须灵活、高效、可扩展性好。三是开放。三是商业银行经营竞争日趋激烈,要求IT的投入必须经济合理、低廉高效。四是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客户数量和账户数量多,基本都在“亿”级的规模,传统的供应商提供的解决方案和成熟商用软硬件难于满足互联网时代业务快速发展的要求,银行IT系统运行面临巨大的风险。以上动因这都驱使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和实践,把研究集中式架构向分布式架构迁移。将分布式架构在银行IT系统中应用、开源分布式技术等作为金融信息化工作的一项重要点工作来探索和落实。

分布式架构在金融的应用是一项难度很大的事情,二十多年前国内外一直在探索,如花旗银行等商业银行以及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我国银行业是信息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信息化队伍及知识储备相对充分,因此短短几年,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分布式架构领域已有很较多收获。这其中既有分布式的核心银行系统,也有基于分布式存储技术的大数据平台等,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今天今天接下来要做分享的几位嘉宾,工行、建行、交行、民生、中信、浦发这几等几家在金融分布式架构方面非常有代表性的几家单位,他们的信息科技部门负责人将会同大家来分享他们的实践经验,我们也非常期待。

银行实施分布式架构的应用,有些问题值得注意,接下来我会与大家一起探讨。这些问题包括:需要从信息化建设理念、系统设计方式、分布式关键技术的掌握、IT运维模式的变革、灾备中心机制、人才队伍建设和产业生态建设等方面进行通盘考虑。

首先一个问题,需要处理好分布式架构与云计算的关系:分布式架构是云计算的基础技术;分布式架构不等同于与云计算,中、小商业银行采用的私有云的可能性大;密切关注分布式架构与云计算的融合,能够使用云计算架构的尽量使用云计算技术,有利于银行的成本控制、提高信息化的效率。

二、变革从信息化建设理念上看。银行金融机构的进一步信息化建设分布式架构需要全新的“弹性”架构的思维,这就是尽可能采用分布式架构和云计算。传统架构是按照“峰值性能要求”来规划和设计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和运维能力,采购和部署信息化资源的,所以成本较高,。信息化系统的处理能力在一个阶段内是固定的,随着业务的迅速发展,处理能力的扩充变化非常繁琐、工作量大且而且容易导致风险和事故。分布式架构则不然,是按照“日常性能要求”来规划和设计,信息化资源可以灵活地动态增加,在业务高峰期采用“错峰调剂”和“临时租借弹性分配”的方式快速响应计算能力扩容的要求,所以可以降低IT的资源配置成本,并且更好的满足更高的突发性、大规模并发的业务需求。

三、从设计方式来看,传统的系统设计方式是各个系统独立运行,系统之间只能采用应用集成和数据交换的方式实现互连互通。

分布式架构则强调组件化和服务虚拟化,功能模块按照业务可以采用横切、纵切等方式灵活划分组件和服务,数据则大量采用本地化小数据库的方式实现分布式数据访问,通过轻量级服务和高速的消息机制实现应用和数据的整合。

四、分布式架构有利于金融行业作为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真正实现“安全可控”和“自主可控”。分布式架构采用PC服务器、刀片服务器的集群组合,不依赖于国外进口的主机系统。同时

五、要高度重视并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包括高可用的PC服务器、刀片服务器,以及分布式操作系统、分布式数据库技术,更好的解决分布式数据库的一致性和分布式数据库的灾备问题。

六、分布式架构需要使用新的IT运维模式。

传统的IT运维强调的是在服务水平约定的基础上实现标准化和流程化。而在分布式架构下,IT资源节点更多,节点的增加和减少更加实时和动态,要求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监控维护,在应用代码的设计和开发环节就需要统一考虑监控维护。因此,需要研究和应用DevOps模式,在软件开发、数据中心运营和质量保障工作之间实现更紧密的沟通、协作与整合。这对我们的很多银行而言是非常巨大的挑战。

七、分布式架构的灾备实现方式是全新的课题。分布式计算的灾备是难题,过去长期未解决。由于应用的分布式计算框架的“先天优势”能力,以前一直困扰银行界多年的同城灾备数据中心的“多活”问题不再是一个难点。反而是但以前容易成功解决的远程数据灾备问题将更加复杂了,往往需要至少保留3个或以上副本才能保障数据的可靠性和一致性,这需要在设计和实施中充分考虑和解决。

八、要高度重视分布式架构人才队伍的建设也是一个关键。过去二十多年,无论是合作厂商还是银行自有的科技人员大都是传统架构的技术背景。而市场上现有的分布式架构人才主要聚集在互联网公司和金融科技公司,较缺乏属于热门人才,因此人力成本较高。银行需要采取相应考虑倾斜性的人力资源政策,完善和加强创新科技人才薪酬的激励机制体系,尽快建立自己的核心技术团队。

分布式架构应用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事关国家和金融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发展,。同时,这也是我们相关IT产业巨大的市场机遇。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建立适应我国现状国情的产学研用用合作模式,构建完整的生态体系。其中,政府部门通过资金支持、配套制度等,推动研究机构、大学大专院校等进行相关的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并加大与产业界合作,提升成果转化率。产业界则应加大与银行合作力度,尽快研发相应的软硬件产品和工具,促进其在商业银行的实际应用,以应用促发展,为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成熟的整体解决方案。商业银行作为最终用户,需要加强与IT厂商的合作,综合考虑应用系统平滑过渡,业务连续性要求以及切实保障金融安全和信息安全。产品质量、供应商准入标准、成本费用等因素,避免“恶性竞争”。真正得到新一代信息化架构变革带来的效益。。

选择分布式架构,是国家安全自主可控战略的要求,也是随着互联网发展,商业银行提升自身金融服务能力的需要,总之,各银行单位应根据自身现实情况,按照“整体规划,分层分类,逐步推进”的策略,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转型之路。

首先,应充分考虑自身业务特点,高度关注认真分析分布式架构系统的优势及风险特点,从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高度,明确目标,统一思想,制定IT架构蓝图,明确建立科学、可信的分布式架构整体规划。在业务场景的确定和应用系统的选择上,需要区分不同的业务种类和应用层次,采取区别对待的方式。在业务场景层面,电子渠道和其他内外部协作的互联网应用场景,包括大数据征信、大数据营销、大数据风控等业务场景,可以否优先考虑应用分布式架构和与云计算架构。从应用架构分层来看,对交易和数据的强实时一致性要求不高的环节,如渠道层,数据分析层,内部管理层,可以否先应用分布式架构。对于核心账户处理,受限于CAP理论的约束,在目前业务流程对数据强实时一致性的要求下,实现完全的分布式处理存在一定困难,可通过优化业务流程,借鉴BASE理论逐步实现分布式处理。最后,制定稳妥、有效可行的实施路径。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信息化系统现状、人才和技术积累、IT资金投入情况各不相同,不可能制定一刀切、齐步走的实施路径计划。各家单位银行及金融机构需要量力而行,制定稳妥、有效可行的实施路径。

以上意见仅供大家参考。制定切实可行的演进路线

我们也期待后续几位嘉宾的精彩发言,最后,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