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著名張家四姐妹,30張照片記錄她們的美麗與哀愁

葉聖陶說:“九如巷張家的四個女孩,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可惜,這麼好的四個女孩,徐志摩沒有娶到,沈從文卻娶到了。

“九如巷”在哪裡?“張家”又是誰家?“九如巷”在揚州,“張家”就是沈從文的夫人張兆和的家,冬榮園。

冬榮園位於東關街東首,門牌98號,曾經是鹽商住宅,過去曾經叫過陸公館,園主人陸靜溪,祖籍安徽,後遷徙至寶應,繼而移居揚州,供職於兩淮鹽運司。現為揚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民國著名張家四姐妹,30張照片記錄她們的美麗與哀愁

高大的門樓,雖然經歷了百年風雨、幾代滄桑,卻依然兀立。經勘測,冬榮園現存建築面積1692平方米,建築大多被改建,不過保存較為完整。院北館舍三間,接以兩廂,迎其三面,繞以抄手遊廊,成庭院四合之勢。舍前疊石為花壇,東種青松,西植黃楊。松幹虯張,黃楊夭矯,如傘如蓋,皆百年老樹,保存不易。”


民國著名張家四姐妹,30張照片記錄她們的美麗與哀愁


冬榮園園內建築物分佈在三條軸線上,從東向西縱向排列,依次為東軸線、中軸線和西軸線。東、西軸線後進有一大一小兩個花園。房屋建築均為坐北朝南,沿街建門堂一間,越過門堂為天井一方,天井以北為住宅。東、中軸線前後共五進,西軸線住宅前後分為兩進。東軸線面闊三間,分佈在同一軸線上,自南而北,分別為前廳、照廳、主廳、二廳和住宅五進房屋;中軸線自門堂向後,分別為照廳、大廳、前住宅和中住宅,皆面闊三間,後住宅面闊五間,東有偏廳,西有花廳;西軸線面闊三間,分別為前住宅、後住宅。冬榮園建築群規模較大,佈局合理。

“冬榮園”原名“陸公館”,主人陸靜溪是安徽人,曾供職於兩淮鹽運司。他的夫人,是李鴻章四弟李蘊章之女。後來,陸靜溪的女兒陸英,嫁給了蘇州教育家張武齡,並生下子女九人,其中就包括前邊說的四個女孩。因為陸英經常帶孩子們住在孃家,陸家又在合肥聲名顯赫,所以人們就稱這四個姑娘為“合肥四姐妹”。據稱這四姐妹中,大姐元和孤傲清雅,二姐允和活潑奔放,三姐兆和恬靜善良,小妹充和見多識廣。

民國著名張家四姐妹,30張照片記錄她們的美麗與哀愁

張家四姐妹的父親張武齡從小培養孩子們對崑曲的興趣,甚至專門給她們請來了崑曲老師,四姐妹中,對崑曲特別著迷的便是張元和。

民國著名張家四姐妹,30張照片記錄她們的美麗與哀愁

張元和的愛情,算是她追星追來的。她的意中人名叫顧傳玠,是民國時候著名的崑曲名伶。

民國著名張家四姐妹,30張照片記錄她們的美麗與哀愁

我們現在看顧傳玠的照片,都會覺得他長得實在是太帥。帥也就罷了,關鍵是崑曲還唱得那麼好,擁有一大票粉絲,曾一度跟梅蘭芳同臺唱過戲。

張元和就讀於上海光華大學時,和愛好崑曲的同學創辦了一個學社,並鼓起勇氣邀請顧傳玠給大家開一個小型演唱會,沒想到顧傳玠真的來了。

顧傳玠的表演給張元和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每週都去看顧傳玠唱戲。

在那個年代,當名伶遠不如現在這麼風光。

顧傳玠大概也是不想吃“青春飯”,在一個商人的資助下,先後進入東吳大學、光華大學附中學習,最後畢業於金陵大學農科,成為“傳”字輩崑曲演員中唯一進入高校深造者。

因為讀書,他認識了張家長子張宗和。

1936年夏,顧傳玠應邀義演,正好當時張元和受邀客串了那場演出。

兩個人在義演的兩天裡,有了多次接觸的機會,雙方因此互生情愫。

這一年,張元和已經29歲。

兩人相愛的時候,抗戰一觸即發。張家人無奈舉家前往偏遠的大後方避難,張元和掛念著顧傳玠,拿不定主意是否要走。

那時候,顧傳玠在上海的處境並不好。相比張家這樣的名門望族,戲子終究是地位低一些的,他也不大敢想象和張元和的未來。後來還是張元和主動捅破了這層紙,才促成了這段戀情。

1938年,張元和準備與顧傳玠訂婚,不料她的父親張武齡卻因病突然去世了。張元和特別傷心,因為父親沒能等到她出嫁。

民國著名張家四姐妹,30張照片記錄她們的美麗與哀愁

1939年,張元和與顧傳玠在上海大西洋餐廳結婚。這在當時來說,是一個重磅新聞,人們都覺得張元和是下嫁,而顧傳玠是高攀。

這一年,張元和32歲,顧傳玠30歲。結婚之後,顧傳玠再也沒登過臺,只從事一些商業工作,可以想見當時戲子地位並不高。

民國著名張家四姐妹,30張照片記錄她們的美麗與哀愁

1940年,33歲的張元和生下一個女兒顧珏,兩年後又生下一個兒子。

當時日本侵華戰爭已經打響,張元和夫婦生活在戰亂期間的上海,日子並不大好過。

抗戰結束後,內戰開始,顧傳玠隱約找到了一些門路,決定去臺灣。

搞到珍貴的船票之後,他們一家老小就去了臺灣,留下了女兒顧珏在大陸。

民國著名張家四姐妹,30張照片記錄她們的美麗與哀愁

民國著名張家四姐妹,30張照片記錄她們的美麗與哀愁

其中二姐張允和小時候是張家的“混世魔王”,她生來身體羸弱,愛哭愛鬧,爹媽疼愛有加。長大後開始變得活潑、開朗、樂觀、健談,張家姐妹聯絡多由她從中忙前忙後,是姐妹四個中的主心骨,也是最有組織能力的一位。

民國著名張家四姐妹,30張照片記錄她們的美麗與哀愁

張允和12歲之前就熟背唐詩宋詞,並對各位名家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譬如她喜歡納蘭性德,別人問她原因,尚在年幼的張允和仰著小腦袋回答說:他的詩有真感情,文字綺麗。

民國著名張家四姐妹,30張照片記錄她們的美麗與哀愁

1925年,張允和16歲、周有光19歲。

周有光的妹妹周俊人是張允和同學,經常在一起玩,年輕人在一起結伴,去虎丘、去東山。1927年,周有光畢業進入上海光華大學教書。

1928年,張允和考入上海中國公學。

本來就是玩伴,在一起城市,見面的機會就多了起來。

但是,周有光常找藉口去看她。

張允和的態度很迷糊,時常躲起來。就是矜持。

這種矜持讓周有光不知所措。

到底什麼情況?這激發了周有光極大的追求情緒。

周有光把一枚漂亮的書籤蓄意夾在其中。

給了張允和,她翻開書籤夾的那頁, “ 我願在一吻中洗盡罪惡 ” 。

他特別主動的拉張允和的手。

一握定情,說的就是這一次。

1929年,周有光赴杭州民眾教育學院教書。

這段時間,他們書信往來,感情處於上升期。

1932年,張允和到杭州之江大學借讀,兩個人在杭州又相逢。

這一切都是安排好的。

蘇州見面、上海前後跟隨、杭州又前後跟隨,一次又一次相逢。

緣分、命。

就這麼定了。

張允和徹底接受面前的這個男子了。

民國著名張家四姐妹,30張照片記錄她們的美麗與哀愁

婚後有短暫的平和,但是很快來臨動盪,她覺得這是命運在敲打她自己。

這些命運敲打比較突出的幾件事是:

第一件:1937年侵華戰爭後,他們的生活顛沛流離,她堅持下來

她與周有光帶著兒子和女兒輾轉逃到四川。

——女兒周小禾因盲腸炎救治無效而不幸夭折,那一年,小禾未及6歲,她的一塊小手絹則始終留在張允和的身邊,那是她小女兒唯一的遺物。

——她帶著兒子遷回成都後,周小平又被流彈打中肚子,腸子穿了6個洞,手術及時,保住性命。那粒子彈保存了半個世紀之後,她交給小平的女兒作為紀念。

第二件: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三反五反"運動中,她的生活開始大轉型,她堅持下來

42歲的張允和並批為大老虎。

這次運動的結果是"下崗"。

從那時開始,她就變成了一個家庭婦女。

事實證明家庭婦女也沒有什麼不好,如果沒有早點下崗,等到文革,她很有可能被整死。

這次塞翁失馬,讓她感慨良多。

第三件:對朋友仗義的事情,她堅持做下來

這中國的那段黑暗時光中,張允和有不少老朋友被打成右派、反革命。

人人自保,沒人敢與他們接近。

張允和偏偏與別人不一樣,她敢把人請到自己家裡吃飯。

沒有想到受到什麼牽連。

甚至與在國外的弟弟妹妹的溝通全是她來做,她才不管裡通外國這破事。

第四件:再難的環境,她堅持活下來了。

文化大革命來臨後,周有光發配甘肅,兒子、兒媳下放湖北,張允和和小孫女留守北京。

她命運為了鍛鍊我,把最難的'題'都留給了我一個人。"但她又一次堅持下來了。

還有,在1959年,50歲的張允和因為心臟病而被兩位權威醫生判處死刑。

醫生認為張允和隨時都會死掉。

幾十年過去了,她去世前,那兩位醫生卻早已經去世。

她挺能堅持。

民國著名張家四姐妹,30張照片記錄她們的美麗與哀愁


這一生她與周有光,談不上激情澎湃。

但是,活了一個世紀的兩個老人,恩愛如初,幸福得像一對初戀的情人。

2002年8月14日早起,張允和將自己仔細梳洗了一番。

梳妝完畢後,她拉著周有光:“問好不好看”。

周有光笑著說:“好看”

夜裡,張允和安然地睡去了,從此便沒有再醒來。享年93歲。

2017年1月13日,周有光老人的112歲生日,他說自己是上帝遺忘的人。

2017年1月14日中國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逝世,享年112歲。

民國著名張家四姐妹,30張照片記錄她們的美麗與哀愁

張兆和是被葉聖陶稱讚的“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的張家三小姐,應該說沈從文能夠追求到她,是他的福氣。這當中的功勞,除了他的執著深情,更得益於他的才華和他那一封封動人心魄的情書。

民國著名張家四姐妹,30張照片記錄她們的美麗與哀愁

“不知道為什麼忽然愛上了你。”這是沈從文寫給張兆和的第一封情書的第一句。但這封浸滿愛意輕愁的信,卻沒有在張兆和的心中激起任何波瀾。因為那時的張兆和,已是中國公學才貌出眾的黑牡丹,追求她的人太多了。對於年輕老師的示愛,張兆和選擇了拒絕回應。

沈從文在那大半年的時光裡給張兆和寫了不計其數的情書,但張兆和一封也沒回。她越沉默,他便越痛苦。這個高傲的小女人,碎了他的心,已令他無法做任何事情。

民國著名張家四姐妹,30張照片記錄她們的美麗與哀愁

沈從文痛苦地等待著張兆和的答覆,可到最後,等來的卻是張兆和的拒絕信。沈從文傷感地哭了好久。但他尊重她的頑固,他的心即便被她傷的再重些,也絕不停止愛她。

此時,三位知情人分別向沈從文提出了不同的建議:胡適叫他繼續等待,王華蓮讓他安心教書,徐志摩卻勸他“受不了苦惱時,走了也好。”最終他選擇了徐志摩的建議。

於是他一面給他心愛的女人寫信,指引她向上的計劃,一面帶著這份愛離開了他所任教的中國公學。

1932年,張兆和從中國公學畢業。她在家裡複習,準備去北平讀研究生。沈從文此時遠在青島教書,兩年了,他還是放不下張兆和。

民國著名張家四姐妹,30張照片記錄她們的美麗與哀愁

他不懂英文,可兆和則是英文專業畢業。為此,他學日語,也學英語,還託人送了她一大包禮物。這套禮物巴金幫他挑選過,全是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等等名家的英譯作品。他為籌備這個禮物,賣掉了一本書的版權。後來,他送過更貴重的:一套契訶夫全集。

可是,這時的他並不是如表面看上去堅強。兩三年前,他朋友如雲,徐志摩、梁林夫婦,金嶽霖,蕭乾,丁玲與胡也頻夫婦等等都在。但1932年,“滿洲國”在東北成立,日軍進攻上海,各種愛國組織紛紛成立,很多左翼作家都加了進去。然而,也就是這種時候,沈從文先是失去了徐志摩,後來又失去了胡也頻。

他心急如焚,再不能憑空等下去了。他需要愛別人,也需要那摯愛之人來填充空曠而孤寂的心。他冒著酷熱去了蘇州。

早上十點種左右,太陽剛剛露出它炙熱的梢頭,九如巷的半邊道路被陽光曬得大亮。沈從文來到在石庫門外,看起來依舊弱不禁風,文縐縐的,臉上戴著一副近視眼鏡。

他自報家門:姓沈,從青島來,要找張兆和。

張家的看門吉老頭答道,“三小姐不在家,請您進來等她吧。”

沈從文沒有進門,反而退到大門對面的牆邊,站在大太陽下面發愣。

吉老頭趕緊抱歉說,“您莫走,我去找二小姐。”

一聽呼喚,允和咚咚咚地下樓,衝到大門口。一看是沈從文,趕緊請他進屋。沈從文只吞吞吐吐地說三個字,“我走吧!”

他像是在要求自己趕快拿定注意,又像是在對允和說。允和請了好幾次,他依然站在太陽底下沒動。允和只好說,“那,請把您的住處留下吧。”他結結巴巴地說住處是個旅館。說完,他轉過身,低著頭,沿著牆,在那條被太陽曬得發亮的半邊街上走著,離開了九如巷。

兆和回來吃午飯,允和責怪妹妹,“明明知道沈從文今天來,你上圖書館,躲他,假裝用功!”

她催著妹妹吃完飯,趕緊去見見自己的老師。還說,“老師遠道來看學生,學生不去回訪,這不對。”

見妹妹沒應聲。允和拿出“來而不往非禮也”教育她。兆和問她,那見了他該怎麼說?

你去見他,就這麼說,“家裡有好多個小弟弟,很好玩,請到我家去。”

一個小時後沈從文與兆和一起回到家裡。

幾天後,沈從文回青島教書。次年,兆和經他介紹去了青島大學圖書館工作。

初春時,兆和與允和同住蘇州,她給二姐看了沈從文的信。信中很婉轉地說,想讓這位促成好事的二姐替他向張家父母提親。

允和想都沒想就告訴了爸媽,結果一說即成。

民國著名張家四姐妹,30張照片記錄她們的美麗與哀愁

她給沈從文去了一封電報,上面只有一個字:允。這是同意,也是她的名字。

兆和得知此事,心裡不放心,萬一沈從文看不懂呢?

當時電報局離張家所在地很遠,坐人力車要七拐八彎地走好長的路。兆和自己重新跑了一趟電報局,把她覺得看得懂的電報,遞給電報員。“鄉下人喝杯甜酒吧。兆。”

報務員看了電報稿,覺得怪怪的。當時大家都用文言文寫電報,字少,明瞭,節省費用。報務員覺得這肯定是密碼,不收。他讓兆和改用文言文,可是她不肯。好說歹說,最後說這是喜事電報,報務員才收下。

這是他們定情的一刻,張家姐妹們記得清清楚楚。

從此,“三三”成了兆和的暱稱。她成了他一生最美的童話,寫作中最激盪的靈感來源,她成了他生活中對他影響最深刻的女人。

婚後的7年,他有二十多本作品出版。張兆和做他的編輯。她要求很高,改得又認真。她是他的作品的首席審查者,有時太過嚴厲,沈從文竟不敢拿給她看。有時,她一次性要幫他改掉好幾個錯字。

沈從文的志趣就是買古董,買了送,送了再買。張兆和很無奈。她沒有少女時活潑了。

抗戰開始,多位學者退居昆明,在西南聯大教書。他幫學生批改作業,甚至貼上自己的錢,把作品寄出去發表。他也經常流鼻血,有時候累倒在書桌前,早上醒來,只見自己臉靠在血泊中。

兆和就在家一邊帶孩子,一邊照顧他。

民國著名張家四姐妹,30張照片記錄她們的美麗與哀愁

可是,到了1948年,他突然停筆,再也不寫了,一股腦地鑽進文物研究中。很多人都勸他提筆,但他都沒有同意。只是在博物館裡,穿著那身寒磣的布衣為前來參觀的人講解歷史。講得倒是非常好,但是錢少,才華也荒廢了。別人看著心痛。

這時,其實沒人能真正理解他。連他的妻子也無法捕捉到他的焦躁與惶恐。

36年後,他早已停筆,將自己一腔熱情揮灑在歷史博物館中。他與兆和一起被下放湖北丹江口文化部“五七幹校”。兆和先走,沈從文要晚好幾個月才去。允和前去探望,一進門,四處都是書,亂糟糟的,堪比豬窩。

兩人說了會兒話,便回憶起過往。

沈從文說起當年的九如巷,兆和去旅館找他。“我一下躺倒在床上,也無心吃中飯。正在納悶的時候,忽然聽到兩下輕輕的敲門聲。我在蘇州沒有親戚和朋友。準是她!我從床上跳起來,心也跳了起來!開了門,看見兆和站在門外,雙手背在後面。”

他還讓允和看三三寫給他的第一封信,那封信就揣在他懷裡,揉得皺巴巴的。這時,他這個快70歲的老頭抽泣了起來,像個小孩子哭得又傷心又快樂。

民國著名張家四姐妹,30張照片記錄她們的美麗與哀愁

生命中的最後五年,兆和一直在他身邊,幾乎寸步不離。兆和則說,“他一時不見我就叫喚,我總飛快地回到他身邊。” 他看不見她,就喊她的名字。看見了,就心安了。

1988年,沈從文去世。下午5點多鐘,他覺得氣悶和心絞痛,兆和扶他躺下,他臉色發白。他不讓兆和離開,又說要送他上醫院。

兆和帶領全家回到二哥家鄉湘西,把他的骨灰一半灑入江水,一半埋入泥土。她著手整理他的文稿,這是她晚年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民國著名張家四姐妹,30張照片記錄她們的美麗與哀愁

2002年,沈從文百年誕辰,她編輯的沈從文全集出版。

最艱鉅的工作完成,她的生命也走到盡頭,次年她以93歲高齡走完一生。

全集處,她寫下這樣一段話,

“從文同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後來逐漸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壓,是在整理編選他遺稿。過去不知道的,如今知道了;過去不明白的,如今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卻是個稀有的善良的人。”

她也不是完人,年輕時她不懂愛情,卻保留了他所有的信,無人時偷偷閱讀。要是沈從文不那麼熱烈的追求了,她反倒高興不起來。

她用了一輩子去等,去懂,去觀察,究竟該如何愛一個人。一個像沈從文這樣的人。一個就叫沈從文的人。

如今,她做到了。

張兆和曾問沈從文為什麼愛她?

他說,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

看過許多次數的雲,

喝過許多種類的酒,

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四妹張充和被譽為“最後的才女”。她在不到一歲時便過繼給二房奶奶做孫女,這個奶奶極其疼愛她,花重金請名師栽培,張充和是那種天資極高的女子,四歲背詩,6歲識字,古籍卷帙苦讀深究,文化功底深厚。

民國著名張家四姐妹,30張照片記錄她們的美麗與哀愁

16歲養祖母去世,張充和重新回到父母身邊。張家生活優渥,更難得的是,其父開明,張充和經常與姐妹們一起踢球、唱崑曲、辦家庭刊物,生活優雅而快樂。

民國著名張家四姐妹,30張照片記錄她們的美麗與哀愁

張充和是傳統文化教育出來的,她沒學過西學。考北京大學那年,她的國文居然滿分,把閱卷老師驚豔了一把。但是數學成績為零分。北大惜材,加之家裡通融,最後破格錄取。

張充和的追求者無數,其中就有著名詩人卞之琳,那首: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就是詩人為張充和寫的情詩。張充和最終嫁給了一個老外,漢學家傅漢思,並隨丈夫赴美。他們白頭偕老一輩子。

民國著名張家四姐妹,30張照片記錄她們的美麗與哀愁

民國著名張家四姐妹,30張照片記錄她們的美麗與哀愁

出國後,張充和在哈佛、耶魯等名校任教。張充和是小楷大家,被稱作當代小楷第一人。她同時也是崑曲研究專家。2015年在美國逝世,享年104歲。

民國著名張家四姐妹,30張照片記錄她們的美麗與哀愁

民國著名張家四姐妹,30張照片記錄她們的美麗與哀愁

民國著名張家四姐妹,30張照片記錄她們的美麗與哀愁

民國著名張家四姐妹,30張照片記錄她們的美麗與哀愁

民國著名張家四姐妹,30張照片記錄她們的美麗與哀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