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争朝夕,凝心聚力锻造湘雅医院学科建设的“金骨头”

记者:刘少龙


只争朝夕,凝心聚力锻造湘雅医院学科建设的“金骨头”

学科建设,功在医院,利在百姓。近年来,复旦版、医科院版上的学科竞争风起云涌百舸争流,学科建设恰似逆水行舟,需具备更大勇气和更强实力。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顺应大学“双一流”建设之宏伟蓝图,顺应百姓对美好健康生活的强烈愿望,研短板,补不足,细谋划,寻突破,从国内外顶尖同行和自身发展历史中汲取智慧,从不断壮大的人才队伍中发掘力量,攻坚克难精心筹划大骨科未来之大格局。

对此,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雷光华教授指出,要将大骨科建设成为医院领军学科中的典范,在医院里作出表率,引领带动所有学科共同加入“双一流”建设行列,做出应有的贡献。

近日,湘雅医院骨科主任胡懿郃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骨科人才济济,亚专科发展蔚为大观,我们将团结所有的力量,将我们的学科打造成国内一流,通过2到10年的奋斗,不论学科声誉和科技实力均要进入全国前五。

披荆斩棘,铆定一流目标不放松

立足历史、剖析现在,拼向未来。1952年,骨科建立,是我国首批成立的西医骨科之一,一路披荆斩棘、跋山涉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成为设置齐全、梯队完整、实力雄厚的学科团队。实力在,重任随之而来。2019年4月3日,在湘雅医院召开2019年医疗工作会议上,骨科等4个学科将作为省域主体,牵头申报国家医学中心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国已有166家医院加入湘雅骨科联盟,通过互联网+的手段,把骨科医生联系起来,让名医下到基层。

技术水平决定了临床学科的强大与否。骨科年完成各种复杂高难度手术达5000余台次,多种特色手术的例数和疗效等指标均位居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不久前,胡懿郃教授团队创新运用“3D打印+仿生”技术定制钽金属多孔支架,支撑起坏死的股骨头,保住了患者的髋关节。这在世界范围内尚属首例,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骨科多管齐下俯下身段做科研,在取长补短中收获偏多,高质量科研论文呈现“井喷”状态,且大多发表在国际一流杂志,雷光华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发表在国际四大医学杂志之一《JAMA》上,该研究被誉为“动摇国际骨关节炎治疗指南”。除此之外,还出现了多篇影响因子值大于10分的论文。

翻越一座座山峰,跋涉一个个险滩,骨科收获各级奖项20余项,包含有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中南大学医疗新技术成果奖等。获批国家专利40余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5项。在2017年医科院专科声誉排行榜上,骨科排名全国第八位,是除开北京和上海两地医院之外的全国第一位。

“骨科要实现跨越大发展,做医院领军学科的典范,就要清醒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为此,我们就相应采取措施强优补缺,才能有的放矢去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胡懿郃教授介绍道。

人才涅槃,10年内重点支持1名专家申报院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科建设的“器”是人才,是功能完备层次分明的优质人才梯队。学科最大的名片是顶尖人才,人才的高度决定了学科的高度。匹配人才高度有两大部分,一是本身的学术资历,另外就是学术界的任职。根据骨科领军科室建设方案,2年内,要新增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副主委2人,新增中国医师协会专科分会副会长1人;10年内,重点支持1名专家申报院士。

胡懿郃教授说:“目标已定,不是喊口号就可以实现的。我们做了大量的研究,目标的设定均基于骨科的实际情况。目标有高度和难度,但只要湘雅骨科人团结一心,是一定能实现的。”

据介绍,在人才建设方面,骨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首先打造湘雅骨科品牌,而享誉国内外的领军人才本身就是品牌。雷光华教授、胡建中教授、胡懿郃教授、唐举玉教授、张宏其教授、谢辉教授……这些大骨科的领军人才,都是湘雅的名片和脊梁。作为金子塔尖的领军人才担子更重,承担了冲刺院士的责任。10年内,整合骨科资源,将重点支持1名骨科领军人才申报院士。

其次将加大投入,培养和引进新增1-2名长江人才、2-3名四青人才。将骨科现有省部级平台资源整合,全力培养,有望在2-5年内获批成为杰青或长江人才。5年内可再引进一名杰青、长江人才,促使骨科形成新的稳定研究发展方向。

另外,人才培养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方略。请进来,湘雅骨科高峰论坛,国内权威骨科大咖都会受邀到湘雅讲课和交流,论坛已举办第六届,颇具湘雅特色;走出去,骨科亚专科齐备,14名专家都是各自国家级学术组织的全国委员,他们走向全国平台展骨科“筋骨”,聚集骨科国内外影响力。

同时要挖掘年轻的力量,骨科的未来在年轻的才俊们。骨科医生96%都是博士,具备良好的优质人才基础,年轻的博士们分布在不同亚专科,在骨科不同领域发力。可通过现有平台和顶尖团队的帮助,快速形成成果,申报四青人才,形成完备的人才梯队。

协同作战,凝聚团队搭建平台冲刺国家级大奖

时间之河奔腾向前,湘雅骨科人劈波斩浪、协同作战,他们细分专科、创建平台、争取项目、原创论文、推广技术,他们怀揣“湘雅梦”紧盯国家大奖。要说骨科有遗憾,就是目前骨科还缺少国家级大奖。这是他们努力的方向,并为此做出不懈努力。

骨科目前具有多个国际前沿的研究团队,每一个团队基本上都搭建有优质平台。优质平台聚拢优质人才,争取科研项目就变得更加有力。在5-10年内,骨科视发展情况重点支持申请1-2项单项1000万(横向5000万)的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单项100万(横向500万)的国家重大/重点项目2-3项。在10年内,在原有的基础上要形成1-2个国家级平台,2-4个省部级平台。

大平台支撑和大项目引领,骨科人奋勇拼搏,临床和科研聚焦大成绩。骨科每一个团队在骨科众多的疾病方向都有自己临床“绝技”,有多项医疗新技术位于国际/国内领先。唐举玉教授团队穿支皮瓣领域的临床技术具备国际影响力,2年内,这项技术要成为国际领先技术。同样在2年内,胡懿郃教授团队数字骨科领域技术要成为国内领先技术。在5-10年内,骨科要形成新增国际领先技术2-3项;新增国内领先技术5-10项。

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论文发表,这是学科地位显赫的标志。雷光华教授团队和谢辉教授团队等高水平论文扎堆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湘雅人临床强、科研弱的局面。谢辉教授认为,学科交叉融合,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生长点。他团队的博士后中,就有1/3是材料、化学等非医学背景。

奖项是检验学科建设的试金石。骨科厚积薄发,多个疾病领域向国家级大奖发起冲刺。胡建中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脊柱、脊髓与关节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一次,湖南省医学科技一等奖1次,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次、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管理科研课题项目进步奖1次。

张宏其教授团队首创的“单纯经后路一期术式治疗脊柱结核的关键技术”,已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具有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潜力。

唐举玉教授团队在四肢显微重建领域开展的穿支皮瓣移植术式种类、完成的病例数、移植成功率均居世界领先水平,获得省级奖项众多。可进一步在2年内申报国家级/省部级成果奖。

王锡阳教授团队一直致力于脊柱结核的发病机理与防治及仿骨生物材料研究。将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紧密结合,已经建立了一支学科交叉、优势互补、方向稳定、特色鲜明的创新学术团队。荣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南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等各种奖励25项。

谢辉教授团队,一直致力于代谢性骨病研究。2015年至今,发表SCI论文9篇(其中>5分7篇、>7分5篇、>10分2篇),主持中组部千人计划青年项目1项、国自优青1项、国自面上与青年项目7项、省部级课题7项。

5-10年内,雷光华教授团队在髌股关节置换领域,胡懿郃教授团队在关节外科领域,朱勇教授团队在髋臼骨折治疗领域,张宏其教授团队在脊柱结核治疗领域及先天性脊柱畸形矫正领域,何洪波教授团队在恶性骨肿瘤保肢领域都有冲刺国家级大奖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