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莞商的40年:從洗腳上田到社會中堅,他們怎麼做到的?

三位莞商的40年:從洗腳上田到社會中堅,他們怎麼做到的?

▲太平手袋廠車間。(攝影:張永通)

1978年,新中國改革開放元年,首家“三來一補”企業——太平手袋廠誕生於東莞虎門。“三來一補”指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這種帶有實驗性的企業貿易形式,吸引大量外資進入,中國經濟逐步與世界接軌,從此步入快車道。

“兩頭在外,借船出海”的“三來一補”企業從東莞出發,後來遍及珠三角乃至全中國,東莞邁出了從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的第一步,一批農民轉型升級辦廠經商,他們構成了現在莞商的中堅力量,昔日的農業縣成了中小民營企業雲集之地,東莞成為“世界製造工廠”。

洗腳上田

三位莞商的40年:從洗腳上田到社會中堅,他們怎麼做到的?

▲最前面一排左二為葉小紅。(受訪者供圖)

珠三角一帶解放後曾發生四次“逃港潮”,毗鄰香港的東莞裹挾其中,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逃港者。生於塘廈鎮龍背嶺村的葉小紅的丈夫,參加了1979年最後一次逃港潮併成功。那一年,葉小紅22歲,她擁有客家妹傳統的勤勞樸實,精明強幹。除了照看孩子,操持家務之外,大部分時間在田間勞作,裡裡外外一把手。時值改革開放初期實施聯產承包責任制,家裡的12畝地不夠種,不知疲倦為何物的她又承包了生產隊的20畝地,後來再承包了300畝果園。不久,葉小紅成了聲名遠播的紅姐,她靠果園賺了第一桶金。

時勢變遷,當年的逃港者以為幸福在彼岸,後來發現自己過得還不如家鄉的親人。多年之後,紅姐老公從香港回來,幫她打理農莊,逢人便誇老婆能幹。

紅姐老公逃港的1979年,位於東莞水鄉麻涌鎮的鐘松煥家裡正好蓋起了三層48平方米的小樓。

三位莞商的40年:從洗腳上田到社會中堅,他們怎麼做到的?

▲20世紀80年代,廣東東莞河涌水網交織,大多農民都傍水而居。(攝影:安哥/FOTOE)

鍾松煥的父親鍾沃秋在麻涌食品站工作,人勤快,業務強,人緣好,大家親切叫他“肥仔秋”。改革開放前,東莞有“醫生、司機、殺豬佬”的說法,是那個年代最令人羨慕的職業。

鍾沃秋的三層樓,成為後來風靡東莞的“肥仔秋”臘味品牌的出發地。從1980年開始,他跟父親在這個40多平方米的臘味作坊學習做臘腸、臘肉、燒鵝、燒鴨、燒豬、滷水等食物。

如今已被人叫做鍾哥的鐘松煥回憶當年騎車跑四鄉採購原料的日子,實在苦不堪言。他說,自行車負重100多斤,車前車後裝著肉,走一米寬的田埂,鉚足力量往前蹬,車子走得歪歪扭扭,顫顫悠悠。遇風雨交加,路窄溼滑,試過掉進河涌裡,一身泥濘。尤其冬天坐小艇過河進貨,寒風刺骨,飢寒交迫……

一切過去的都將成為美好的回憶。那段苦日子磨鍊了鍾哥吃苦耐勞的品質,終生受益。其實,改革開放的東莞第一代企業家,都是這樣腳踏實地挨出來的。

幹了幾年家傳手藝,鍾哥開始動搖了,風雨無阻的重複勞動太辛苦了,覺得年輕人做臘味沒太大出息,適逢改革開放的時代,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見朋友隨便做什麼生意都賺錢,他也想闖一闖。1988年,他離家出走去創業,賣過進口水果、販過香蕉到北方,還辦過水泥廠,結果均不太成功。他只好返回家中。1995年他重操舊業,專心經營家族生意。

三位莞商的40年:從洗腳上田到社會中堅,他們怎麼做到的?

▲1988年初,廣東省東莞麻涌大橋通車典禮,第一臺出租車被鄉民圍得水洩不通。(攝影:安哥/FOTOE)

1972年,17歲的少年葉菁中職畢業開始進入一家街道小廠工作。葉菁很珍惜這份工,幹活很積極。沒多久,他當上廠裡的機電維修小組組長,“領導”8個人,後來又當上廠長,“領導”幾十個人。莞城街道借給葉菁3000元錢,讓他帶著廠裡這幫人自謀生路。小鬼當家的葉菁帶著閒散青年苦苦摸索,終於以技術革新找到出路。他們先是生產小五金以及與五金相關的產品,後來隨著工人技術熟練程度提高,葉菁帶領大家對產品進行研究改進,兩年後的1974年,他和工人們自行研製出一種以電流互感器為主的電器產品,成為暢銷品,工廠藉此走出困境。

從研發新產品中嚐到甜頭,葉菁更加認識到科技知識的重要。隨著國家恢復高考,葉菁躍躍欲試,積極投入備考。這時,街道辦書記找他談話,尖銳指出,求學是好事,但如果他離開,企業恐怕就難以為繼了,懇切希望他留下。葉菁心情很糾結,他志存高遠,又頗念舊情,他決定留下。

時來運轉,改革開放的東風讓外資企業紛紛以“三來一補”為主要形式到東莞投資建廠。葉菁的工廠具有相當基礎,立即成為外資青睞的合作對象。從1981年起,葉菁先後與數家港商合作,從事來料加工貿易,生產加工塑膠、五金、電子等產品。幾年後,因東莞經濟發展帶來電力不足,葉菁率先推出自主開發研製的調、穩壓器產品,走俏市場。憑藉這款產品,葉菁得以積累第一桶金。

三位莞商的40年:從洗腳上田到社會中堅,他們怎麼做到的?

▲1983年,東莞鄉村的收看香港電視的“魚骨天線”,看上去比城裡的還要壯觀。(攝影:安哥/FOTOE)

1983年,隨著企業改制,葉菁的街道辦小廠變身為東莞利士集團(東莞智通實業有限公司前身,以下簡稱智通實業),葉菁出任董事長。這是東莞第一家集團公司,也是東莞較早引入外資的企業。利士集團借船出海,先後與多家大型生產與流通領域的外企、國企合作,生產銷售PC機主板、電唱機、現代五金電子製品等當時的熱銷商品。鼎盛時期,利士集團一共擁有13家工廠,業務範圍涵蓋工業地產、建築設備製造等。

海納百川

“我不想說,我很親切,我不想說,我很純潔……”甜歌皇后楊鈺瑩演唱的《我不想說》曾風靡一時,家喻戶曉,至今仍為卡拉OK的熱門金曲,此歌源於電視連續劇《外來妹》,講述孔雀東南飛、民工湧珠江的時代,一群打工妹的故事,拍攝地主要在東莞。

三位莞商的40年:從洗腳上田到社會中堅,他們怎麼做到的?

▲1988年,廣東省東莞外資工廠,排隊吃午飯的外來妹。(攝影:安哥/FOTOE)

如今的東莞戶籍人口與外來人口倒掛,前者不足兩百萬,後者超過六百多萬,佔常住人口的七成以上。2016年,權威機構公佈《2015年中國城市包容度排行榜》,東莞擊敗“北上廣深”位居榜首。說東莞是海納百川的城市,名符其實。

葉菁的企業坐落在東莞汽車總站附近,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青年男女提著大包小包從這裡蜂擁而出,他們成群結對,風塵僕僕,帶著夢想。恰似《外來妹》呈現的場景。

慧眼獨具的葉菁感受到“人才中介”行業的巨大潛力,決定轉戰這個當時無人涉足的、服務行業的“非主流”門類的處女地。

1995年2月,葉菁在智通大廈4樓一個角落騰出一間辦公室,成立了“東莞市智通人才智力開發有限公司”,並出任董事長。

當時的東莞正處於“三來一補”的鼎盛時期,港、臺資企業紛紛到東莞投資建廠,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這便為智通人才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地,企業得以迅猛發展。

當年企業招聘人才多采取在報紙登廣告的形式,成本較高,效果有限。發現了這個商機,葉菁和他的團隊首創了現場招聘模式。

如今位於東莞市莞太路的智通總部,由三座相互獨立又彼此相鄰的樓房組成,總面積近4萬平方米,相當於6個足球場大小,人們習慣地將其稱作“智通招聘求職一條街”。智通人才市場的規模,已是廣州、深圳人才市場規模的總和。

2008年,智通人才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三位莞商的40年:從洗腳上田到社會中堅,他們怎麼做到的?

▲“肥仔秋”臘味。(受訪者供圖)

就在葉菁成立智通公司的同一年,在外折騰多年後的鐘哥迴歸家族傳承的手藝。但他已經不再滿足父輩們習慣做低端臘腸的傳統了,他要做高品質臘腸。別人做10元一斤的,他要做25元一斤的。別人想辦法降低成本,薄利多銷,走量為主。他則選取優質食材,高舉高打,以質取勝。“當時老竇老婆全都反對。但我很固執,認準的路一定要堅持走下去,不撞南牆不回頭。”鍾哥說,做高端臘腸重點抓幾點:別人買低價肉、冷凍肉、下午快收檔時的便宜肉,他買現殺的上等豬肉;別人不講究時效,他不等剛殺的豬肉變硬仍軟熟時及時灌腸,此時豬肉仍有暖氣,味道特別鮮;廣式臘腸的輔料中,酒、醬油最重要。別人用的調味酒是幾塊一斤的土製米酒,他選30元一斤的高檔汾酒;別人的醬油也是幾塊錢的,他選的醬油要20元一斤的上等品……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精心選材加工製成的“肥仔秋”味道確實比別人的好,銷量高出一籌,“肥仔秋”成為“堅嘢”、“靚嘢”的代名詞。

三位莞商的40年:從洗腳上田到社會中堅,他們怎麼做到的?

▲1993年加油站開業,葉小紅與家人合影。(受訪者供圖)

1993年1月1日,對葉小紅來說是個刻骨銘心的日子。凝聚著她心血汗水的“龍背嶺加油站”開張營業。這個總面積為200平方米,4臺加油機,汽車通道為5米的加油站其貌不揚,卻具有開創性意義,它是東莞市塘廈鎮第一座民營加油站,亦為全市第一批民營加油站。

紅姐想在家門口建一個加油站的想法萌生於1988年。

她常去香港,見那裡車多人多,加油站也多,敏感地意識到,珠江三角洲地處改革開放前沿,與港澳緊密相連,今天的香港即明天的內地,處處有加油站的時代遲早來臨。

但她的親戚朋友全都反對,認為想法太超前了。不如蓋廠房開廠或出租廠房保險係數大。

紅姐覺得為什麼大家要擠在一條道上呢?正因為別人不做,自己才有機會。

說做就做,她很快把建加油站的申請遞上去了,審批期間,紅姐忙著做三件事,一到政府有關部門進行當面彙報、溝通;二到銀行貸款;三逐字逐句學習領會有關政策規定。

為了爭取政府相關部門支持,早上8點鐘上班,她必定早上7點半就等在那裡;人家下午2點鐘上班,她必定1點半以前就等在那裡。有關部門辦事人員感覺這個來自龍背嶺的青年婦女是個有心人,亦是個做事的料,開始支持她的創新之舉。

紅姐與在香港打工的丈夫和弟弟商量,獲得他們理解和支持,兩人將多年打工賺的錢共計10餘萬元,悉數拿回來,幫助她建加油站。這些錢在當時算得上鉅款,但對於建加油站來說,仍是杯水車薪。

巧的是,有一家銀行的行長是本地人,與紅姐相識。行長知道,她年齡不大,卻是村裡的“老資格”,198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連續多年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還是廣東省三八紅旗手。行長賞識她的人品,亦認可她做事的恆心、魄力和能力。

最後,銀行方面作出綜合考量後,決定向她放貸30萬元。正是這筆款,在奠定她人生方向和事業根基方面起到關鍵作用,成為她走上創業之路的助推劑。

如今,她已經擁有4個加油站,產業涉及農莊、酒店、農貿市場等。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多年以後,紅姐榮譽等身,先後被評為“廣東省優秀女企業家”“中國傑出貢獻女企業家”,2015年7月,當選為東莞市女企業家協會會長。

三位莞商的40年:從洗腳上田到社會中堅,他們怎麼做到的?

▲2016年9月18日,2016世界莞商大會在市會議大廈召開大會。(攝影:鄭志波)

致富思源

東莞這群白手起家的本土企業家們,為經濟創造了巨大的財富,據統計,2017年東莞GDP總量達7582.12億,在全國所有城市中排名19。在全部的收入裡,東莞民營經濟實現增加3739.48億元,佔GDP的比重為49.3%,已佔了經濟總體的半壁江山。

飲水思源,致富不忘回饋社會,是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這一代企業家的共同路徑。

2017,鍾哥被評為東莞道德模範,是唯一的企業家代表。入選的理由,除了他堅持做良心食品,誠實守信外,長期堅持做慈善,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他的家鄉——麻涌鎮麻一村二坊七十歲以上的老人、低保困難房戶都受他的扶助。

紅姐從1995年至今,向社會公益慈善事業捐贈的各種款項累計達人民幣600萬元。不僅如此,她擔任會長的東莞市女企業家協會在救災扶貧、捐資助學、慰問孤寡老人、慰問單親特困母親、扶助困難員工、為婦女兒童基金會捐款等方面,累計捐款達2500多萬元。2014年,她被評為“東莞十大慈善人物”。

在東莞,像鍾哥和紅姐這樣熱心慈善的企業家很多,成立11年的東莞慈善總會,10年間接收到的善款就超過16億元。

白手起家,腳踏實地,不忘初心,報答桑梓。葉小紅、鍾松煥、葉菁40年的故事,是千千萬萬個優秀莞商的代表,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生動的縮影。

三位莞商的40年:從洗腳上田到社會中堅,他們怎麼做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