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質在宇宙中算什麼物質?

宇宙觀察記錄


答:暗物質是當今物理學最大的謎團之一。


目前人類描述宇宙運行的主要理論,是廣義相對論和萬有引力定律,在白矮星那樣的緻密星體上,描述其引力分佈用萬有引力定律還擁有很高的精度,但是在描述宇宙的大範圍,以及更極端的天體時,萬有引力定律就不夠精確,需要用廣義相對論來描述。

在上世紀,天文學家對系外星系的觀察發現,某些星團的運行速度遠高於理論值,按照星團實際的運行速度,理論上星團應該土崩瓦解的;天文學家對比了眾多星團以及星系,發現幾乎所有天體都存在這樣的情況。


這種反常的行為,暗示著物理學中還有事物未被發現,對於暗物質的解釋,無非下面三種情況:

(1)存在未被發現的事物;

(2)當前的物理理論不完備;

(3)兩種情況都存在;

經過幾十年的研究,無數科學家試圖修正當前理論,但是效果並不理想,不僅大大增加了理論的複雜程度,還額外引入了許多假設,科學家一般都堅信大自然的理論是簡潔的、美妙的。


那麼最有可能的,就是宇宙中存在未被發現的物質,也就是“暗物質”,當前描述基本粒子的最佳理論是標準模型,但是標準模型也無法解決暗物質的問題。

只要加入暗物質的假設,就能很好地解釋星系和星團的運行情況,暗物質的特點有這麼幾個:

(1)參與引力作用;

(2)不在現有已知基本粒子中;

(3)暗物質不發光,也不與光子發生相互作用;

(4)暗物質的運動速度和普通物質相當;

(5)暗物質的性質非常穩定;

暗物質只在大尺度範圍內起作用,至於暗物質的本質,目前還是物理學最大的謎團之一;不過值得一提的事,愛因斯坦當初建立引力場方程時,為了得到靜態的宇宙模型,加入了一個宇宙學常數項。

後來天文學家證實宇宙處於膨脹當中,否定了宇宙學常數項,愛因斯坦還因此認為這是他一生中犯下的最大的錯誤;現在暗物質的引入,有科學家認為,或許就是宇宙學常數項在作祟,當然這只是一個猜測。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天文學家卡普坦在天文觀察中發現很多行星的運動並不符合開普勒定律,於1922年提出星體周圍可能存在的不可見物質,並把這種可能存在的物質命名為“暗物質”。後來陸續又有天文學家在觀測中發現很多星系運動的規律並不滿足開普勒定律,如1939年,天文學家巴布科克(Horace W. Babcock)通過研究仙女座大星雲的光譜研究,顯示星系外圍的區域中星體的旋轉運動速度遠比通過開普勒定律預期的要大,對應於較大的質光比。

根據萬有引力定律的計算,靠外圍的天體繞星系中心旋轉的運動速度應當比靠中心的天體更慢。然而對大量漩渦星系旋轉曲線的測量表明,外圍天體的運行速度與內部天體近乎相同,遠高於預期。

這就導致現有的理論(萬有引力定律、愛伊斯坦引力方程等)體系不能完美的解釋現實世界中發生的現象。這種情況下存在兩種可能,第一、現有的理論體系錯了。第二、觀察中我們遺漏了某些重要因素。因為現有理論體系是幾乎匯聚了人類所有的智慧,也在以前研究經驗,都是因為遺漏了某些因素,比如中微子、反電子、甚至冥王星的發現都是通過理論推算出存在,然後再通過實驗觀測到的。

同樣的道理,這一次發現跟現有理論不符合的物理現象,科學家們首先構建了一個“暗物質”,並給它賦予以下性質:

(1)暗物質有質量,參與引力相互作用。

(2)暗物質高度穩定。

(3)暗物質不參與電磁相互作用。

(4)運動速度遠低於光速。

根據上面的介紹,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暗物質是科學家們為了解釋宇宙中存在的現象與現有理論體系不自洽的情況,推測出來的一種“理論物質”,也許只有那一天通過實驗觀測到了,才能真正的算物質。

最後謝謝大家,這裡是白說世界,用數學的思維,科學的方法跟大家一起對文化知識追本溯源。原創不易,如果大家對我的觀點有不同的想法,請在評論區留言交流;你若關注、我必回應,互關互動!


白說世界


沒有答案

現在來要暗物質的答案,有點早了,科學家們還沒有一點靠譜的答案。如果現在頭條上有人能說清楚暗物質是啥,那麼他就有機會獲得諾貝爾獎了。

暗物質是在100年前,在觀察星系的運轉時發現的。從引力計算上,星系的質量好像並不是我們觀測的結果,也不誤差測量能解釋的,因為數值相差很多。所以,天文學家將這些看不到的物質稱為暗物質。暗物質的質量很大,甚至大概是星系中恆星質量的一二倍。

不要誤會暗物質

開始,有人懷疑暗物質是普通物質中的不容易觀察的物質,比如星際塵埃,流浪小行星,但是考慮進去後發現,還是相差很多。

暗物質並不是黑洞,黑洞是常規物質,而且黑洞在今天的宇宙裡,其實觀察並不難。暗物質也不是中微子,中微子儘管無法觀察,但質量很小。

暗物質的特點

暗物質是一種只有引力作用,而沒有電磁作用的物質。也就是它完全不發光,也不反射光。暗物質與我們的常規物質相遇,互不干擾。現在我們通過暗物質的引力效應,能夠知道它的位置分佈和質量大小。下圖是藉助計算機推測的某區域暗物質的分佈。

暗物質分佈極廣,但密度低。就太陽系來說,我們身邊就有暗物質,但完全感覺不到。所以太陽系的天文,不需要考慮暗物質的影響。我們太陽系就是在暗物質中穿行的。好像飛機在空中的穿越一個雲團一樣。

如果用銀河系的範圍來觀察,暗物質的影響就很可觀了。比如太陽等恆星繞銀河的銀心運動,按照質量和軌道半徑計算,這個速 度太快,應該飛出銀河才對。因為有暗物質的質量,太陽這些恆星才被引力束縛在銀河裡。

如果看星系間的相互作用,暗物質的影響就更大了。不考慮暗物質,運動軌跡都不對了。很多星系的質心與觀測的圖像型心不重合,就是因為有暗物質,而暗物質的質心與常規物質的質心不一致。

暗物質到處瀰漫,在大尺度上比較均勻,因為它很難結塊。但並不是完全平坦。當觀測到星系群,超星系群時,主要相互作用已經是暗物質唱主角,超星系群甚至開始有暗能量參與進來,常規物質價值已經無關痛癢。

在星系群以上的結構裡,暗物質是宇宙的框架,我們的常規物質組成的星系只是鑲嵌其中的芝麻粒。

寫到這裡說明什麼?就是我們除了引力效應無法發現暗物質,而要發現引力效應,必須用星系以上的尺度去觀察。

想想看,現在人類最遠只到過月球,無人飛船還沒飛出太陽系,怎麼可能知道暗物質是啥呢?就像一個幼兒園的孩子,看到天上的雲,他怎麼研究那是啥呢?即不能到雲端去,也沒有足夠的基礎知識。

暗物質的探索

相比暗能量,暗物質畢竟發現比較早,理論物理也根據最新的粒子物質知識研究過暗物質很長時間,並提出幾種設想。

目前比較有希望的是,認為暗物質是一種叫WIMP的粒子組成的,這種粒子比較重,性能與我們已知的各種粒子不一樣,指標相互矛盾。尋找這種粒子,往往是在地下深井的實驗室裡,全球已經有幾十個這樣的地下實驗室。

另一種說法是,暗物質是一種叫axion的粒子組成的,這種粒子很輕。科學家主要在太空中,用衛星爭取捕捉各種宇宙粒子,希望能發現新的未知粒子。


海螺008


對暗物質我們已經瞭如指掌了,再說"我們還不知道暗物質究竟由什麼構成。"就不對了,在這裡,我願為大家不厭其煩的再說一遍:暗物質,暗能量,黑洞,白洞和奇點等都是由真物質構成。都是真物質的傑作,都是真物質展現的物理現象,真物質是萬物的真正的基本粒子的自由體,宇宙中客觀存在的物質總共有三種,常物質,真物質和輕子,輕子比較少,世界基本上被常物質和真物質所瓜分,真物質佔據著半壁江山,真物質之所以能操控著銀河系千億顆恆星步調一致地旋轉,皆因為它是黑洞的外圍層部分,真物質之所以至今沒有找到,是因為它的物質顆粒太小了,比中微子還要小10^30倍,與光子的大小相當。暗物質的身世就是這樣,它屬於真物質。


無為而治68814940


暗物質在宇宙中算什麼物質?答案是:暗物質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物質,暗物質和人類稱為物質的質量比同樣符合黃金比例。



不過由於研究方向走入歧途,造成對暗物質的研究至今沒有成果,現在只是給出了盲人摸象的片面之詞。


所謂的研究走入歧途,比如光子沒有靜質量,那麼光子那裡去了,不再研究。核聚變產生質量損失,又不再研究。其實那些暫時找不到的靜質量,都是物質的另一種存在形式,而且所有的物質小到電子,大到星球,當然也包括人,都在釋放、輻射那種暫時得不到靜質量的物質,這是研究更初級物質的最好方向,偏偏止步不前了。

當一個外國人提出暗物質後,卻全部追風般的研究起暗物質,其實也沒有錯,錯就錯在把暗物質割裂開來,大海撈針般的東拼西湊,這樣有什麼成果讓人心服口服呢?



正確的研究方法是,根據物質的組成和消失,從中找到規律、線索,那麼暗物質就會浮出水面來了。

比如在物質世界裡,無處不存在的電子、質子、中子、介子等等基本粒子,無論它們的質量體積懸殊多大,無論它們是否正負電荷,還是中性,它們都是物質世界的一個層次裡的物質,由於相對於人來說比較微小,應該稱它們是微觀物質。


質子和電子結合成最小的元素一一氫原子,當然微觀物質世界的粒子在有序的結合下,就形成了元素週期表中的各種元素,然後由元素組成了這個包羅萬象的世界,可見小到元素,大到星球,包括人本身,都是比微觀物質高一個層次的物質世界裡物質。應該稱之為宏觀物質。

微觀物質的死亡產物只有目前沒有靜質量的物質,宏觀物質的死亡產物既有微觀物質,還有目前沒有靜質量的物質,可見,比微觀物質還有一個更渺小的物質層次,稱之為緲觀物質,光子就是緲觀物質,所謂的暗物質也是緲觀物質。



這樣物質存在著往復循環的三觀物質結構,由緲觀物質結合成微觀物質,再由微觀物質結合成宏觀物質,反過來,宏觀物質產生微觀物質和緲觀物質,微觀物質產生緲觀物質。


緲觀物質和微觀物質宏觀物質的質量比是黃金比例,微觀物質和宏觀物質的質量比也是黃金比例。

可見,目前所謂探測到的暗物質都是緲觀物質,當然緲觀物質也和微觀物質、宏觀物質一樣存在各式各樣,所以探測到的暗物質各有特色也不足為奇了。


不過所有的暗物質都和光子一樣,由於科技水平問題,暫時測不到靜質量,如果測到靜質量,那就是還沒發現的微觀物質。

所以說目前的暗物質無法明確具體是什麼物質,但它不神秘,而且人就置身其中。


詩人的眼睛83314


從宏觀上說,我們的地球在太陽系中,不僅僅受到萬有引力的作用,繞著太陽運動旋轉,還受到另外一種,不明物質力的推動造成的,這種不明物質我們嶄時叫它“暗物質”;用簡單的、好理解的講,“地球”這一物體,收到萬有引力的作用,理論上應該是不變的力,按照圓形軌跡繞太陽旋轉,實際上就是收到這種“暗物質”的作用,軌跡才變成“橢圓形”,地球才有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變化,地球上的生物才不斷變化成長;而太陽系本身也受到這種力的作用,在銀河系裡運動變化。就好象有一個無形的巨大的手,在主宰者銀河系中所有天體運動。從微觀上講,我們的身體內部也受到這種“暗物質”的作用

,在中國聰明、智慧的人有很多,大家是否想過,我們從小長到大,每天吃的食物,吸收的各種營養是如何分配到心、肝、脾、肺、腎、手和腿的?我們能夠用意識控制 自己的喜樂悲恐等情緒,為什麼不能用意識控制各個營養的分配利用和排洩這些基本的功能吶?我想讓我的腎臟、肝臟多分一點營養,讓腎臟、肝臟功能強一些,又該如何做吶?我們自己無法控制,那又是誰在控制?誰在分配?誰在主宰我們的身體讓它從小長到大吶?這不正是有一種不明物質“暗物質”在主宰著我們的身體嗎?這只是人類生活、成長的基本問題,也是個常識問題!我國無數的教授、專家、科學院士都在努力鑽研,已經有了發現,大家看看我以前發表的文章就有答案了!


耀中Superstar


暗物質為什麼物質?問法表明誰也答出。

據個人經驗及文化水平的標準而言,

農村婦女用酵母做饅頭,面膨脹只知用而難言,而科學答而極易。

地球引力,萬有引力定律。物理學家。能夠答出。極易。

人有三魂七魄。死而入獄為鬼,上天為仙。佛祖能曉。

止於上面,現觀只為現象。專研之者。並不為難。再往下思。宇宙奧妙。無窮無盡。隨著認識才能答出。暗物質是什麼物質。總稱吧。無識物質。


蔚蔚姥爺219


物質原本有一個定義就好了,暗物質,是一個無所謂有的定義。暗物質就是基礎物質,也就是古物理學說的以太,以太沒了,結果冒出一堆和以太名字不一樣但是都是那麼回事的東西,這挺有意思的。

要想明白所謂暗物質,那必須弄清楚物質,質量,物體的準確解讀。

物體是物質在不同條件下表現出來的形態,這是任何宏觀物質微觀物質都遵循的原則。

質量是物體含有基礎物質的量,絕對守恆。

基礎物質的形態並不相同,物體是基礎物質在不同條件下的表象,粒子是基礎物質在高密度狀態下的形態表現,即可以用有限體積承載更大質量的特性。 場物質是基礎物質的原本形態,即可以用有限質量佔據更大空間的特性,思想建模,可理解為穩定均一的一種“真空”介質

場物質和粒子可以互相轉化原則。

即場物質在能量波動下,可以聚合呈現粒子形態,即所謂波粒二象性,但是單粒子行不成波,所謂單粒子形成波,是單粒子轉換為場物質狀態時的場物質波動,基礎粒子“閃現”是場物質在能量波動下形態的轉變,不是能量質量互相轉化,質能方程記得質量,是相對質量,不是常規意義上的質量。

如果上述觀點認可了,那我們再去解讀暗物質。

為什麼說基礎物質就是暗物質?因為基礎物質就是佔據宇宙大部分質量的東西,但是我們無法測量。

比如場物質,宇宙裡有沒有場的地方嗎?未知也不可知,比如金星周圍幾乎檢測不到磁場,但是金星引力場我們卻容易檢測的到,不同的場我們現在無法解讀其本質,同樣這些場裡有多少質量沒法檢測,傳統物理學告訴我們場物質沒有質量,那麼再多場物質也沒有質量,這個說法是錯誤的,沒有質量的物質,不是物質。

真空場裡不是什麼東西沒有,這是早已經證明過了的問題,卡西米爾效應告訴我們,真空場在微弱的能量波動下,就可以閃現出基礎粒子,閃現的基礎粒子就是場物質在能量下聚合出的,那麼,廣闊空間的場物質能有多大質量,其實是未解之謎。場物質質量可以多大呢?遠超過我們的認知。

場物質的本領過於厲害,無限疊加的場,因為穩定均一,沒有粒子的熱運動,沒有溫度,無法對其做功,就無法以粒子甚至宏觀物體的形態出現,就如袁老師說的,幾十噸的物質從我們身上穿過,我們卻無法知道他存在,電磁波穿過他,無非讓他閃現出一些基礎粒子,光可以自由穿過他,幾乎沒有能量損耗也沒有折射,但是他就在那裡,幾乎對我們不會產生影響。

這就是所謂暗物質,而且是佔據宇宙絕大部分質量的物質!

但是他不是莫須有的存在,筆者相信,我們說的萬有引力,就起源於它,期待我們慢慢找到他。本來,想依靠幾位朋友的幫助,努力解讀一下萬有引力的起源,完成我最崇拜的科學家牛頓的夙願,但是這個很難,最近也沒有時間了,很高興的是,今天和另一位頭條好有通話了,收益良多,謝謝

解讀一下為什麼光這種電磁波穿過真空場能量損耗極低,光波將真空場的場物質聚合出一些基礎粒子,各基礎粒子以橫波形式傳遞下的光波,就會出現偏振。而且在基礎粒子在開放狀態下,勻速湮滅,能量守恆,湮滅的能量繼續傳遞光波。


程俊傑70559097


這個我不是很懂,我去百度查了下大概說下吧

暗物質真的存在麼?

我們得首先了解暗物質是怎麼提出的。1937年,天文學家弗里茲·扎維奇發現,大型星系團中的星系具有極高的運動速度,然而星系的運行速度遠遠超出萬有引力公式計算出的結果,這表明除了人類已知的星系團核心物質對該星系的引力外,還存在其他引力。天文學家進一步推斷,在人類已知的宇宙物質之外,還有一種物質存在。科學家認為這種物質就是暗物質。 近幾次通過高能物理搜尋暗物質所發現的“信號”吊起了人們的胃口,而這更有可能是傳統天體物理學的結果,並非首次初步探測到宇宙中失蹤的質量,持懷疑態度的天體物理學家們說道。 “十年前,如果沒有首先進行反覆核查,沒有人會貿然說信號不可能是源自某種常規的天體。”克利夫蘭市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天體物理學家斯特西·麥戈高夫在接受福布斯採訪時說道。他說:“可如今的態度似乎是,如果沒有馬上認出這是什麼,那一定就是暗物質;謊報‘狼來了’的行為沒有遭到任何懲罰。” ▲ 藝術家眼中的暗物質 即便如此,理論上的可能性仍然很高。 這是因為大半個世紀以來,宇宙學中的“冷暗物質”一直被用來解釋許多宇宙可見物質所表現出的引力動力學;其中包括像我們的銀河系這樣的巨大星系的自轉速率。 “星系中直接可見的物質所產生的引力,遠遠不足以將各個星系聚攏在一起;如果用標準物理定律來計算引力的話,學術界就要引入暗物質來解釋那部分額外的引力。”以色列魏茲曼研究所(Weizmann Institute)物理學家莫德採·米爾格若姆(Mordehai Milgrom)告訴福布斯道。 而且“外來的”非重子暗物質在理論上主要是通過引力的形式與常規物質發生作用,因此暗物質的探測本身就是個難題。即便如此,大多數宇宙學家接受這樣的觀點,即在宇宙失蹤質量中常規暗物質可能佔到85%之多。 引入暗物質的需要,要麼與看不見的外來粒子有關,這種粒子遠遠超出了已知物理學的範疇,要麼是新物理學的產物,該物理學認為在極大尺度結構上引力的表現方式是不同的。然而這兩種假設都不容易被證實。 然而,幾十年來,實驗物理學家在地面和太空,通過實驗室觀測和天文觀測尋找這一失蹤的部分。 本月《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的一篇文章指出,最近一次觀測就涉及英仙座星系團和附近的仙女座星系所發出的X射線。 利用歐洲太空總署的XMM-牛頓X射線太空望遠鏡,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粒子物理和宇宙學實驗室以及荷蘭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們報告稱,觀察到的過量X射線光子可能就是惰性中微子衰變的信號。也就是迄今為止未經證實的、假設的暗物質粒子。 “自2005年以來,我們就一直在搜尋這一信號。”該論文的第一作者、萊頓大學物理學教授阿列克斯·博亞斯基(Alexey Boyarsky)告訴福布斯。他還說:“該信號的強度接近實驗設備靈敏度的下限,如果容易發現,我們早就發現了。” 博亞斯基指出,在所有與信號的暗物質解釋相一致的模型中,惰性中微子可能是最簡單也是最自然的一種。他說,這種粒子僅通過與常規中微子在量子力學上的“攪拌”效應跟常規物質發生作用。 因此,博亞斯基說,它很難“捕捉”。 麻省理工學院(MIT)物理學家保羅·祖肯(Paolo Zuccon)提出了不同看法,認為惰性中微粒子的存在也沒被證實。“它的質量、特性、尤其是衰變方式還全是猜測。”祖肯在接受福布斯採訪時說道,“總而言之,這一說法有些牽強。” 或者如麥戈高夫所說:“根據這些數據,我不會稱已經探測到任何物質。這看起來是對嘈雜的天文數據做出過度解讀的一個典型案例。” 不過,祖肯自己一直利用架設在國際空間站(ISS)外部的一個光譜儀,參與搜尋這種隱秘物質。 祖肯及其同事分析了阿爾法磁譜儀(AMS)在兩年半里所收集到的數據,這一ISS粒子探測器記錄了大量來自星系的宇宙射線。他們發現正電子超標,這些正電子的能量在8G電子伏特左右,研究人員稱與一些暗物質模型相吻合。 “但我們還不能將暗物質假說和脈衝星等天體物理源區分開來。”祖肯說道,他參與了利用阿爾法磁譜儀搜尋暗物質的工作。“只有當阿爾法磁譜儀或其他測量儀收集到更多數據時才會得出答案。” 不過,正如本月初《自然》新聞(Nature News)所報道,歐洲太空總署的普朗克望遠鏡(Planck telescope)沒能在宇宙微波背景(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下發現類似的正電子過量跡象。如果暗物質粒子在本初宇宙中也以相似的速度碰撞和湮滅的話,理應會被發現。 麥戈高夫稱,就MIT探測到的正電子信號來說,可能由暗物質所發出的信號將會對應暗物質粒子實際衰變的能量上限。 ▲ 波江星座中MCS J0416.1-2403星系團:長期以來理論上認為,這樣的星系團是通過宇宙暗物質聚攏在一起的 “如果他們看到一個這樣的(能量)陡沿,對應於貌似存在的暗物質粒子,那會令我很感興趣,”麥戈高夫說,“到那時,沒有什麼是天體物理學所不能解釋的了。” 長期以來,探尋者提出銀河系緻密的星系中心就是暗物質的藏匿之處。今年年初,利用美國宇航局(NASA)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所提供的公開數據,研究者發現銀河系中心存在過量的高能伽馬射線。 對於星系中心地帶的研究不斷細化,暗物質粒子湮滅釋放出伽馬射線信號這一說法已經大為鞏固。費米實驗室(位於伊利諾伊州巴達維亞市)的天體物理學家丹·胡珀(Dan Hooper)說道。 胡珀說,獨立驗證暗物質信號將需要一系列探測結果,其中包括:來自矮橢球星系的伽馬射線;反質子過量;來自暗物質佔多數的星系子暗暈(sub-halos)附近的伽馬射線;地下實驗中的暗物質粒子;或者利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得到暗物質粒子。但他也承認同樣的過量問題也可以用脈衝星或宇宙射線爆發的相關現象來加以解釋。 “只有在已知的和未預料到的天體物理源均被排除時,所觀測到的信號是由暗物質發出這種說法才有最大的可能性。”麥戈高夫說道。 至於博亞斯基和他的同事們呢? 博亞斯基指出,2015年他的團隊獲得了更多使用XMM望遠鏡的時間。博亞斯基說,如果這樣行不通,很可能到2016年年中,日本計劃發射的Astro-H X射線望遠鏡應該能夠讓他的團隊再次獲得觀測時間,並確定這些X射線是否真的是由暗物質發出。 暗物質理論一直具有生命力,部分是因為在大尺度宇宙結構中,看不見的暗物質似乎形成了星系團和超星系團的沿宇宙網格分佈。因此,在不引入暗物質或其他引力理論的情況下,這樣的結構難以被解釋。 “關於暗物質的這種樂觀態度已經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麥戈高夫說,“在過去20年中,每隔五年我就會聽到自信滿滿的聲明:‘五年內,我們就會知道暗物質是什麼了。’顯然,這一天從未到來過。” 我們應該停止探測嗎? 米爾格若姆說探測絕對應該繼續下去;只是為了說明暗物質並不存在。 那個與暗物質理論說再見的臨界點何時將會出現? “對有些人來說,永遠不會有那樣一個時刻。”米爾格若姆說。幾年前當他提出修正牛頓引力理論(MOND)時,就與暗物質理論劃清了界限,那是另一種引力理論,無需引入暗物質解釋什麼。 多年前,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WIMP)曾很有希望被認定為暗物質,米爾格若姆說,但未能在大型強子對撞實驗中得到。


達古巴


如果存在,也是物質。只不過與我們通過技術手段可以“看得見”的物質不一樣,人類暫時還“看不見”它,所以正在努力“看見”他。“看見”了,存在性也解決了,否則永遠是懸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