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鑑今 豐碑永存——張汪鎮懋榛小學考記

滕州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無數的豐碑記載著她的故事,沉澱著她的秘密。其中座落在張汪鎮五所樓村這個有著1300多年曆史的古老村莊中的懋榛小學,更是有著光榮歷史的紅色源頭。據考證,1936年初,五所樓懋榛小學就秘密建立了中共五所樓懋榛小學黨支部,這也是滕縣地區第一個中共農村黨支部!

以史鑑今 豐碑永存——張汪鎮懋榛小學考記

中共滕縣第一個農村黨支部舊址——五所樓懋榛小學

以史鑑今 豐碑永存——張汪鎮懋榛小學考記

五所樓懋榛小學是由五所樓村人李天倪(1891—1937年)又名慰施、曼公、逸虎所創。李天倪思想進步,青年時期在兗州、濟南求學,後考入北京中國大學法律系,參加了孫中山創建的同盟會,積極從事推翻清王朝的活動。1913年,在北京創辦《法言報》,宣揚民主,自任主編。回山東後,當選為國民黨山東省政府參議員,第一屆國大代表。1925年,李天倪在家鄉繼承了近族李懋榛的遺產,並拿出做為學田,以其伯父的字做名字,創辦了懋榛小學,這也是尊賢至孝的意思。後幾經波折到1929年學校才正式開課,由李天倪任學董,並先後聘任李季民、李文甫為校長,懋榛小學在當時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革命人才。1937年被韓復榘暗殺於滕縣縣城。

以史鑑今 豐碑永存——張汪鎮懋榛小學考記

以史鑑今 豐碑永存——張汪鎮懋榛小學考記

以史鑑今 豐碑永存——張汪鎮懋榛小學考記

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和發動群眾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36年初,張學周、李叔銘、王右池在五所樓懋榛小學秘密建立了中共五所樓懋榛小學黨支部,張學周任書記,李叔銘、王右池分別擔任宣傳和組織委員。同時於同年10月創辦了《圖存報》(此報為不定期油印小報,每期數百份,發放範圍:東至山亭、羊莊;西至微山湖邊;南至臨城、沙溝;北至皇殿崗村一喧,直到“七七事變”後才被迫停刊),在進步青年學生中發展了很多共產黨員。

以史鑑今 豐碑永存——張汪鎮懋榛小學考記

以史鑑今 豐碑永存——張汪鎮懋榛小學考記

在舊校舍前豎立著的兩通石碑,其中一通功德碑碑文已模糊不清,另外一通紀念石碑則字跡清晰可辨。通過考證,該碑文內容及懋榛小學既涉及滕州籍早期的中國同盟會會員、中國國民黨黨員、中國共產黨黨員,又涉及到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中的愛國進步人士,還涉及到滕州最早地下黨支部的建立、發展,更涉及到國難當頭之時,黨組織與愛國進步人士之間的默契、配合,蘊含著豐富的、寶貴的統戰歷史資源信息和精神財富。

懋榛小學紀念碑碑文撰者是何思源先生。何思源(1896-1982),字仙槎,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城內當典街人。民主進步人士、學者、教育家。曾赴美、德、法三國留學,歷任北伐軍政治部代主任、山東省教育廳廳長、魯北行署主任、山東省政府主席、北平市市長;新中國成立後,當選為全國政協第二、三、四、五屆委員,民革中央委員。

懋榛小學紀念碑碑文書丹者是陳名豫。陳名豫(1883—1966年),字雪南,滕縣城郊鄉七里溝村(今滕州市北辛街道七里溝居)人。解放後曾任山東省政協委員、民革山東省委委員。

以史鑑今 豐碑永存——張汪鎮懋榛小學考記

以史鑑今 豐碑永存——張汪鎮懋榛小學考記

 懋榛小學紀念碑碑文

滕地毗連鄒魯,渥被先澤,邑人士類皆重道義、輕資財,公而忘私,其風夙著。正當國憂家難不遑寧息,猶能舉先哲兼善樂育之旨,發揮而廣大之,以導揚風教,惠迪童蒙。如李君天倪者,尤足稱焉。君精研法學,早年曾加入同盟會,奔走國事之餘,深以培養國本為務。先是,君之胞伯懋榛公歿,無子以奉,生父潘公命暨族人議,承嗣遺產百餘畝。除留贍弱穉(稚並資助貧乏,尚外餘田三十四畝,悉捐作學田,創立斯校。即以懋榛公之字名之,曰懋榛小學,所以奉尊顯也。民國十四年秋,方將部署開學,乃為魯督張逆宗昌所惎,遭名捕。君微服出走。校具半為逆兵損毀。迨十七年夏北伐成功,君始歸裡,重整舊基,正式開課,日新月異,校譽寖隆。四年之間,蔚成學藪,顧學田所入已不敷用,校舍亦狹不能容。君復多方勸募,前後所得款六千餘元。乃以二千七百元建築校舍,四千儲作基金。於是,廣廈連甍,藏修裕如,厚資蕃息,膏火罔缺。校基既固,發達存續有攸賴矣。夫以私財倡公益已為常人所難能,況當隻身遠竄,八口流離,衣食無所取給。斯既中止辦學,移其資以贍妻孥,亦必為世俗所曲諒。而君卒不為。迨校成募捐,將伯一呼,應者四起。此固諸君之好行其德,而未始非君之熱忱有以感召之也。即謂斯校之成績皆君精誠所鑄造可也!君前後捐助校款並學田合計不下四千餘金,嘗謂:“教育事業須賴地方士紳之贊助。”使各地皆得如君者倡導其間,普及之效曷難致耶?負學務主責者可不急為表彰耶?茲勒名校庭,鐫志捐款,諸君銜名,用彰公義。因書君辦學始末,附刻於石,以示來茲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