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长生派——点穴(太极定穴)(5)

古人说,“望势寻龙易,登山点穴难,若还差一指,如隔万重山。”这些都是说点穴的难。又有名师针对只能点小地的先生说“只能点小地,皆因是只知龙之大概,而未知龙之真髓。”在民间流传的秘本,有这样写着:“三年寻龙,十年点穴;识龙难,识穴更难,识局者难上加难。寻得大地,必知龙之真髓,指出“识局”者,才能登峰造极。明朝古书《地理人子须知》论述堪舆定穴之法比较详细,定穴之法常有:太极定穴、两仪定穴、三势定穴、三停定穴等。此文专论太极定穴。

太极定穴法,于穴场中回顾,见有圆晕在微茫隐显之间,是谓太极晕。先儒曰:“太极者,阴阳之本体。”又曰“物物有一太极”。盖理气之原也。以太极定穴者, 籍其隐微仿佛之状,以观穴之的焉耳。《万万山穴法口诀》云:“隐隐微微,仿仿佛佛,粗看有形,细看无物。”赵缘督《穴诀》曰:“远看似有,近看则无,侧看则露,正看模糊。”皆善状太极之微也。

太极晕上要水分,晕下要水合。水是稍低处,高一寸即为山,低一寸即为水也。水之合处曰小明堂,不必拘其宽阔, 能容人侧卧便可。有圆晕则生气内聚,故为眞穴。要坐正,或串来脉,或枕乐山,内乘生气,外接堂气。前要对案山,下要就明堂,左右要分龙虎,十道无偏方。若于晕顶再见一二半晕,如蛾眉月样,名曰天轮。有三轮,乃大贵之地也。

配图:

三合长生派——点穴(太极定穴)(5)

太极晕指缠绕穴心的迷蒙水气所形成的微茫隐显的圆环,以其朦胧彷如日、月之晕环。徐善继《地理人子须知·穴法》:“于穴场回顾,见有圆晕在微茫隐显之间,是谓太极晕。《穴法·口诀》云:‘倘隐微微,仿仿佛佛,粗看有形,细看无形。’赵缘督《穴诀》:“远看则有,近看则无,侧看则露,正看模糊。皆善状太极之微也。”因此穴场既定,先须辨其太极圆晕。若见隐微之间,圆晕分明,则性气内聚,是为真穴,无此则非。若已经开垦,遇者须凭目力详审之,若见二、三半圆如初生月样,是名天轮,更为难得。”

简化太极圈点穴步骤:

1、站在外围看,会发现一个圆晕,隐隐约约,仿仿佛佛,朦朦胧胧,粗看略有形,近看细看无影无踪,这就是我们要寻的太极晕。

2、太极晕的上部是半月型,有分水道向左右分流分水,两襟水在天心合口,而且合口处刚刚好是穴的中间线,穴位与前方案山及远方朝山三点一线,穴位要高于案山。

3、太极动而生阳,弱晕肥起为阳:中心微突起,故为动中之静,即窝中有泡,窟中有突起的地方就是穴位。开莹时宜浅不宜深。

4、太极静而生阴,圆晕瘦陷为阴:中心微凹,故为静中之动,即突中有窝,突中有微凹的地方就是穴位。开莹时宜深不宜浅。

配图:

三合长生派——点穴(太极定穴)(5)

实例是广安佛手山淡氏祖坟,这是名坟,学者可以自己拓展了解这坟的故事。

例图:淡氏佛手山名坟

三合长生派——点穴(太极定穴)(5)

远看能看到一个隐隐约约的太极圈

三合长生派——点穴(太极定穴)(5)

穴位的顶部呈现半月型,两襟从左右分流,在明堂天心合口

三合长生派——点穴(太极定穴)(5)

龙虎环抱,堂前案山低于穴位,穴位、案山朝山三点一线

三合长生派——点穴(太极定穴)(5)

近处为窝中一泡,动中之静

三合长生派——点穴(太极定穴)(5)

开莹浅不宜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