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为何要退耕还“荒”?


北大荒沒有必要退耕还荒。北大荒是我国东北部小兴安岭山麓、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区,属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是总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的太平原。过去是大湿地,人们叫北大荒。东北解放早,1947年这里汇聚了解放军等五湖四海的人们开荒种地,可能沒有新疆兵团和塞罕坝那样们艰苦奋斗,很快就建起了中国耕地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有农场群,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为全国人民吃饭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是东北为全国人民的奉献,千万不要忘记他们。

生态建设是重要的,主要战场在山区和林区,退耕还林主要是山地坡度大,粮食产量很低,又造成水土流失的,应该退耕。

北大荒是绿色的,关系到国家战略。在稳定耕地的基础上,保护好现有森林、水面的安全,东北不要再开荒了。

北大荒是农场化经营,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之高是我国农业的希望,规模种植就是好,农业将来一定是大小农场化。.这样粮食直接成本低 劳动生产率水平高。

北大荒不但不能还荒,还要支持其改革发展,发挥好优良生态环境和全国最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独特优势,通过生产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实现农产品生产较高稳定性和品质一致性。

比较起来,新彊的兵团由于干旱,应调整生产结构,在果品上发展。东北的粮食生产国家应当继续支持。

千万不要乱退,北大荒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潜力。


林区见闻与对话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

这是人们曾经用来形容北大荒的一段佳话。

北大荒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具体是指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与三江平原的广大荒芜之地。如今的北大荒实际成了黑龙江垦区的代名词。


据相关历史记载,北大荒自古以来即是蛮荒之地,这里气候恶劣,风雪肆虐,沼泽遍布、荆莽丛生、猛兽成群。

历史上因种种原因该地始终无人开垦,致使千里望去,荒原茫茫,人迹罕见,人称北大荒。

彼时的北大荒虽人烟稀少,但却草塘遍野,芦苇飘荡,是各类珍惜野生动物的天堂。

当年作家聂绀弩在下放此地时曾有过相关描述:

“北大荒,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苇塘……何物空中飞?蚊虫苍蝇……何物水边爬?四脚蛇,哈士蟆……山中霸主熊和虎……毒虫猛兽美家乡……一年四季冬最长。”

就是在这片荒芜的黑土地之上,人们创造了巨大的人间奇迹。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加之人口剧烈增长,吃 饭问题日益成为国家面临的首要问题。在当时情形下,不得不靠通过增加耕地面积来提高粮食产量。

北大荒具有肥沃的黑土地资源,除此,北大荒还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地下水量众多,地表江河纵横,且自然降水充沛,故极为适宜大规模发展农业。

在经过实地考察后,国家决定开始对其进行有组织开发。


自1958年开始,来自祖国各地的数万名革命干部、解放军官兵、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满怀建设祖国边疆的豪情壮志来到北大荒,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开发北大荒的事业中来。

他们虽出身不同,年龄参差不齐,职业千差万别,但他们来到北大荒后,皆是挽起裤腿,躬下身子,爬冰卧雪,排干沼泽,披星戴月,开垦荒原。

经过近五十多年,几代人的接力长征,他们在北大荒建立了数量、规模庞大的国营农场和军垦农场,为新中国生产输送了大批粮食。更是把过去鸟兽出没,人迹稀少的北大荒变成了闻名全国富饶美丽的北大仓。

不得不承认,北大荒的开发确实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使这里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满足了国家对粮食的急切需求,在这一点上,北大荒确实功不可没。

但人类可以改造自然环境,但却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河北的塞罕坝地区曾是一个真实的例子。清末由于当地人对塞罕坝大规模的林木砍伐,开垦种植,致使塞罕坝生态遭到巨大破坏,沙化日益严重,最终昔日的富庶之地成了寸草不生的荒漠高原。

同样,由于过度无限制的开垦、排水及捕猎亦使北大荒的原始生态系统发生了巨大改变,并造成了巨大破坏。具体表现有:

[1]、北大荒湿地面积减少了近80%。

[2]、土地沙化、流失严重,旱灾水灾开始频发。

[3]、大量稀有动物失去栖息地,被迫迁徙他乡,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

不仅如此,该地环境亦开始变得恶化,灾害开始增多。如此一来,昔日肥沃富饶的土地开始变得日渐贫瘠。

为恢复北大荒原始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自20世纪末,国家开始做出重大调整,决定恢复这里的生态环境,停止开发三江平原的荒地,对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从奋力开荒到停止开荒,再到大规模还“荒”。这既是尊重大自然,善待大自然的巨大转变,也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北大荒的变迁,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得到重新回归,使北大荒的的草更绿、水更蓝、云更白……

使“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优美富庶画面,逐渐再现北大荒,再现水丰林美、鸟鸣鹿欢的原始风貌,再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卷。


小司马说


“北大荒”之所以要退耕还“荒”,是为了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

提起北大荒,我们得回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北大荒由于人烟稀少、一片荒凉,成为了一些珍稀野生动物竞相栖息的天堂,是一片纯自然区域。

不过,,在那个年代,正是中国人口数量急速攀升的时候,而当时我们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填饱肚子成为了当时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无奈之下,不得不扩大耕地面积,以增加粮食产量,来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开荒变田确实为解决当时的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凡事有利必有弊,过度的开荒也给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随之而来的是大自然开出的无情罚单,连黄土层也由七八十厘米厚变得仅剩二三十厘米。这一系列的变化引起了当地人的高度重视,为了避免出现大家不想看到的其他后果,当地决定停止开荒,退耕还林、恢复自然生态。

人类虽然创造不了自然环境,但是可以改变自然环境,退耕还荒、保护黑土地、防止湿地流失等,成为了人们新的奋斗目标。经过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北大荒”又恢复了往昔的生机,生态环境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丹顶鹤、马、鹿等动物又出现在了这片天堂里,自由的翱翔、奔跑。

当初开垦北大荒,只是资源短缺的一种无奈之举。之后退耕还荒,则是一种长远的举措,旨在让青山碧水、绿草蓝天、沃野良田和谐共存,为后人制造并留下一个健康、自然的生存环境。

头条里有当年的知青吗?

【谢谢朋友们耐心阅读,欢迎关注、评论等,发表看法,一起互动交流!】


龍族社


小时候我的老家大巴山漫山遍野都种着庄稼,但是依然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日子过得还是很艰苦。2000年后,我的家乡开始推行退耕还林政策,大片山地种上树木,不再耕种,国家每年补贴部分粮食与钱款,我们的日子反而过好了,至少面粉、大米可以放开吃,不再吃包谷米了。北大荒从1948年开始大面积开荒,经过几代人的辛苦建设,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过度的开发北大荒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导致北大荒的自然环境急速恶化。为了保护环境,北大荒开始大面积退耕还林,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北大荒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北部的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广大荒芜地区,这里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地表江河纵横,地下水量可观,大气降水充盈,极为适宜农业发展。北大荒地处边塞之地,它荆莽丛生,沼泽遍布,风雪肆虐,野兽成群,人烟罕至,寒冷、偏僻、荒蛮、凶险,因此我国古代从没在对这片区域时行开发。一九四八年,中共揭开了移民开发这片荒原的序幕,六十年代国家组织复员转业军人、农民、知识青年对北大荒进行了大规模的垦殖,并成立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专门管理北大荒的开发工作。经过北大荒人的艰辛劳动,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拥有113个大型农牧场,2000多个企业,3560万亩耕地,177.8万人,这里有着最先进的现代化机械农业模式,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农业效率大大提高,生产的粮食除了自己吃外,还可以出口外国。现代工业社会化取代了农业化社会,信息化社会又取代了工业化社会,因此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大力执行退耕还林政策,青山绿水才是金山银山。北大荒由于过量开垦,使湿地面积减少了80%,大量稀有动物失去栖息地;原来的黑土地也渐渐盐碱化、盐渍化,北大荒地区的沙暴明显增加。北大荒有87亿吨地表水流失,湿地面积由于上世纪50年代的3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4490平方公里。环境的不断恶化,最终让国家决定停止开发北大荒,以保护三江平原的生态环境。当然已以建成的大部分优质耕地并没有退耕还林,其它后期开发的土地则全部退耕还湿,保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大秦铁鹰剑士


北大荒经历了几十年的掠夺式的开垦,已经让当年肥沃的土壤严重沙化,黑土地的土层正在慢慢变薄,土壤养分越来越少,植被因为土壤养分少而越来越稀,从而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整个生态系统呈现恶性循环状态。

如今退耕还荒,恰是为了让北大荒休养自息,重新使生态系统慢慢得以恢复。但是想要达到当年大规模开发北大荒时生态原貌,尚需要多年,甚至有可能再也达不到当时的生机勃勃局面。但是,好在现在国家已经非常重视生态重建工作,从政策与扶持方面给予了很大的优惠力度。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这是目前中国生态治理的口号,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效果。而北大荒也正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开始为重塑绿水青山而退耕还荒。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看,虽然北大荒会在国家粮食生产基地方面减少产量,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这点牺牲非常值得。


寒石冷月


北大荒

传说中棒打狍子瓢舀鱼抓把黑土能冒油的肥沃黑土地,多年来掠夺式开垦经营,大面积开荒风蚀严重,黑土层越刮越薄,

其实北大荒是最适合大面积机耕的腐殖质黑土平原,但是多年不合理经营导致黑土流失严重。

可以在田间大方格植树,种植防风减速林,二十米高的田间防风减速林带,双排,哪怕单排,就可以大大降低风速,减少土壤风蚀。而并不影响机耕。

还可以建堰池地块,方形地块,四边磊堤堰,三十厘米高,可以用土堰,可以用编织袋沙堰,石块堰,

形成三十厘米高的堰池地块。

便于防止水土流失,便于二氧化碳施肥。

另外可以在堰池地块,堰格上,竖立风力发电机,消化风力,为田间农机提供电力。

减少风蚀,减少水土流失。


AUTUYT


北大荒啥时候要退耕还荒了?真有此事吗?!北大荒有大片的湿地,是国家级的保护区,是天然的大氧吧。前几年,由于保护不力,监管不力,有乱开乱垦现象,这一部分强制性退耕还荒。不是北大荒的土地要求退耕还荒。北大荒是中国农业的一块净土,没有污染,更没有沙漠化等等。这里的土地肥沃,是国家的重要粮食基地,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程度全国最高,机械化全面实现。是中国农业领军企业。去年国家为了保护土地资源,在北大荒水稻地施行休耕政策,一次性休耕三年,国家每亩补贴500元,国家直接补贴发到农民银行卡里。由于北大荒属于企业,春天收休耕农户每亩240元,预收!实际休耕农户每亩只得到260元。19年国家又加大休耕面积,可现在这项政策又莫名的取消,究其原因不得而知!保护土地,保护资源,保护地下水。国家大力提倡。至于北大荒退耕还荒不是事实!


北国飘雪


造就了北大荒,是那个特定的年代,那个起码连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像南泥湾开荒、北大荒开荒就成了产粮种地,首先解决了温饱,再谈小康,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生活基本都实现了小康,可是开荒造成的环境破坏也是巨大的,水土流失,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怎么办?只有退耕还林、退耕还荒,环境保护就成了重中之重。



北大荒的开采,也是那个年代的需要,在眼前的形式上来说,给人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大问题,有句话叫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是前人开荒,后人还荒,只有这样,才能慢慢还原遭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

像沙漠化加剧,沙尘暴肆虐,雾霭袭击,其实都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出现的现象,而过度开垦更是对环境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等,让地表满目疮痍,所以说保护环境,治理环境就成了当下的重中之重。



破坏可能只是一时,可是保护治理却是几世,花再多的时间,只要保护治理好我们耐以生存的环境,这是值得的,也是当下需要的,需要全民去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不是一句口号,是需要大家切实去做的大事,同心协力,治理破坏的生态环境,还子孙后代一片碧水蓝天。


珞珈评论社


要去俄罗斯开垦弟二个北大荒


老任136567113


科技科普促使人们养成理性思考和理性处理事务的习惯——凯腾聚知

农业休耕轮耕是养地的科学举措。

在日本东京地区本人就见识了日本人种水稻不收,养地养鸟的做法。

但愿北大荒的行动不是一刀切的行政行动,在修耕轮耕时破坏了水利设备设施。等休耕轮耕结束后又要重新修缮水利设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