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經驗·活力|邂逅美麗鄉村,體驗“嚮往的生活”

在巖頭鄉元山村,法治建設已融入到群眾的日常生活中;“改革創新、奮發有為”大討論,在光裕堡鄉大木瓜村如火如荼地開展,黨支部主動對標,自我革新,被評為全省組織生活會的標杆黨支部,該村也成為了全省“大討論”試點村。

走進東石龍社區,濃濃的黨建引領氛圍,釋放著“黨建+”工作模式的新活力,通過服務不缺位,提升社區治理水平,讓群眾安居樂業。

來到繁峙縣人民法院,這裡強化訴調對接工作,使更多糾紛解決於訴訟之前,讓更多群眾感受到依法調解帶來的獲得感。

晚春時節,迎著撲鼻的梨花杏花之香,本報“楓橋經驗”基層記者行採訪小分隊走進滹沱河畔的繁峙縣。從鄉村到社區,從街頭巷陌到法庭內外,繁峙縣委縣政府通過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順民意、借民力、用民智,把服務群眾、造福群眾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社會治理機制構建中突出黨建引領作用,德治、法治、自治深度融合,為美麗鄉村築起一道道“平安屏障”,實現了“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美好願景。

楓橋經驗·活力|邂逅美麗鄉村,體驗“嚮往的生活”

小山村大變革

“敢幹事”也要“幹成事”

從繁峙縣城驅車數十公里,記者一行來到四面環山、幽靜祥和的巖頭鄉元山村。

元山村黨支部書記趙來龍告訴記者,村裡原有400多戶934人,上世紀因國有企業徵用了大量土地,村民都成為非農業戶口,如今村裡勞務輸出率高達95%,常住人口僅100多人。針對村民居住分散、聯繫不便的實際,村裡因地制宜,劃分片區成立5個調解工作室,採取靈活多樣的調解方式,把矛盾糾紛化解在無形之中。

“我們這兒有各種微信群,‘智慧黨建群’‘平安建設群’‘調解矛盾群’等等,特別方便大家交流,甚至交電費、上醫保等都能在微信群裡解決。”元山村村委會副主任盧娥魚打開手機向記者介紹。

在微信平臺裡,村民足不出戶,就可諮詢事、反映訴求,而“兩委”工作人員也實現了就地解決問題、化解紛爭。

如果說元山村的“楓橋經驗”是以“互聯網+”為契機,那麼40多公里外的光裕堡鄉大木瓜村是如何讓昔日的貧困村一躍成為“幸福村”呢?

楓橋經驗·活力|邂逅美麗鄉村,體驗“嚮往的生活”

整村脫貧後的第一個春天,大木瓜村召開“改革創新、奮發有為”大討論動員會,黨員藺常青說:“駐村工作隊幫了咱四年,俗話說‘靠人都是假,跌倒自己爬’,咱要是學不會自己幹,駐村工作隊一走,咱又會回到‘解放前’!”

他的發言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同。黨支部認識到,大討論活動正是解決黨員“軟腳病”的“對症藥”。大木瓜村黨支部召開專題組織生活會,通過學習換腦筋、談話找差距、討論定規劃、評議明標準、整改見實效“五步法”,把大討論的要求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動能。

村民韓應元說:“在學習中,我邊想邊學,感到大討論就是讓黨員幹部能扛事、會幹事、幹成事、幹好事。”

通過學習,黨員幹部的鬥志被激發後,村黨支部緊扣“六個破除”、“六個著力”、“六個堅持”以及“三問四談”,對標先進,揭短亮醜,分片入戶走訪,組織群眾回答“咱村還需要幹些啥”“咱村支部工作還有啥問題”“咱村黨員誰表現好”三個問題,同時發放建言獻策卡,向群眾問計問策,徵集群眾對黨支部和黨員的意見。

楓橋經驗·活力|邂逅美麗鄉村,體驗“嚮往的生活”

楓橋經驗·活力|邂逅美麗鄉村,體驗“嚮往的生活”

“戲曲協會成立以來,編排的一系列充滿正能量的劇目不僅陶冶了居民的情操,還很好地把自治、法治、德治悄然

小社區大服務

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

“我們社區服務體系完善、社會治安穩定、環境整潔優美、文化氛圍濃厚、群眾安居樂業,多年來無刑事案件、無公共安全事故、無黃賭毒醜惡現象、無群眾上訪。”作為全縣乃至全市學習推廣新時代“楓橋經驗”的一面旗幟,東石龍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宮金柱自豪地向記者介紹。

自2010年東石龍社區成立,宮金柱就在這裡工作,他見證了東石龍社區的“成長”。社區黨支部定期開展“三會一課”“雙日雙評”,通過開展以“學”為基礎的“主題黨日”活動和以“做”為關鍵的“黨員先鋒行實踐日”活動,使“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社區黨支部更是將黨的建設延伸到工作的各個方面,堅持工作做到哪裡,黨員就活動在哪裡,黨的建設就推進到哪裡。

“我一直認為應該用身邊人的身邊事,去教育身邊人。”宮金柱說。東石龍社區有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也有建國前老黨員,更有新時代湧現出的各行各業優秀黨員代表,社區組織他們定期講黨課、講事蹟,身體力行、潛移默化,用自己的切身經歷和日常言行感化教育身邊的人。社區還建立了“黨員先鋒崗”,每年開展“我為群眾辦一件事”活動,充分發揮駐區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為民服務是我們的職責”,多年來,社區黨支部、居委會每逢節假日都會去慰問困難黨員和困難群眾;社區實行服務“全日制”;社區與轄區範圍內非公經濟組織聯合成立“晉繡坊培訓基地”“金石雕刻培訓基地”“民間工藝美術培訓基地”,定期舉辦免費技能培訓,近年來共培訓530餘人次,就業460餘人。

同時,該社區把活躍居民文化生活,滿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促進社區和諧發展的重要民生工程來實施。

走進社區“文化廣場”,在戲曲協會不到40平方米的活動室裡,這裡常常聚滿了社區居民,有人敲鼓,有人打板,還有人在甩著水袖練唱腔,一派熱鬧的景象。

戲曲協會組建6年以來,每年都會在縣城濱河公園舉辦宣傳活動周,不定期地去居民小區巡迴表演,不僅教育居民弘揚正能量,抵制歪風邪氣,還對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方面起到積極作用。

楓橋經驗·活力|邂逅美麗鄉村,體驗“嚮往的生活”

楓橋經驗·活力|邂逅美麗鄉村,體驗“嚮往的生活”

小法院大作為

“訴調對接”推進社會治理創新

“今年年初,原告吳某來法院要求與丈夫張某離婚。我在審查材料時發現原被告夫妻感情未必破裂,且有兩個孩子。原來,離婚的真正原因是被告染上賭博惡習。我徵得吳某同意後,邀請雙方來到訴訟調解中心的‘家事調解室’,這裡佈置溫馨,沒有法庭裡的莊嚴肅靜,少了雙方對簿公堂的冷漠,經過調解,被告認識到錯誤,保證一定痛改前非,承擔起家庭責任。即將破裂的家庭得以挽回,我很有成就感。”繁峙縣法院立案庭副庭長劉豔霞說。

繁峙縣法院立足矛盾糾紛轉變的特點,找準定位,構建瞭解決矛盾糾紛的一體化平臺——訴調對接平臺,為妥善化解社會矛盾、減輕人民群眾訴累、節約審判資源、提高訴訟效率作出有益嘗試,以全新的矛盾糾紛解決方式推進社會治理創新,成為繁峙縣推進社會治理中的一張閃亮名片。

2018年底建成的訴訟調解中心,面積約150平方米,設置有“家事調解室”“訴前調解室”“人民調解室”“綜合調解室”四個調解室。目前配備16名專職調解員和來自鄉鎮司法助理員及人民陪審員中的60名兼職調解員,同時聯合基層人民調解委員會和行政調解、行業調解組織開展司法調解工作。

楓橋經驗·活力|邂逅美麗鄉村,體驗“嚮往的生活”

在調解中心的桌子上,記者發現很多登記簿,在“訴前調解案件登記簿”裡,詳細記錄了2019年的調解案件,記者發現交通事故居多。

繁峙縣法院副院長韓文波說:“近年來,道路交通事故頻發,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保險糾紛數量之和約佔每年受理的民商事案件的四分之一。2018年,該院積極探索司法鑑定前置到訴前的模式,對此類案件的訴前調解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如果一方當事人對對方提供的鑑定結論有異議,申請重新鑑定,雙方當事人可協商選擇或由訴訟調解中心委託鑑定,待鑑定評估結論作出後,訴訟調解中心再進行調解。

“我們通過對調解方式的運用和當事人訴訟心理的把握,如今,訴前調解方式已經成為辦案導向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去年,我院以調解方式結案158件,調解率為15.16%;經調解撤訴案件160件,撤訴率為15.36%,總調撤率30.52%。”2018年獲得的“全國優秀人民法院”榮譽,讓韓文波和同事們充滿了成就感,也給他們帶來了新的動力。

本報記者 郭海榮 趙麗 關振瑛/文

實習記者 田昕光/圖

●關注山西法制報官方微信,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微信號:sxfzbwx(長按複製)

楓橋經驗·活力|邂逅美麗鄉村,體驗“嚮往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