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叫春的城市,春过后,未来何去何从?

导语:2010年,宜春旅游官方网站打出一条看起来有点雷人的宣传广告语“一座叫春的城市”让宜春广为人知,知名度迅速提升的同时也成为全国人民笑时谈资。结合五一小长假游之间的所见所闻,简单地谈谈江西红土地上这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将何去何从。

一座叫春的城市,春过后,未来何去何从?

老实的说,虽然我是土生土长的宜春人,但还是没有去过宜春最出名的景点:明月山景区。乘着节假日,有幸带着家人去见识了一番,一路美景,收获很多。

交通动脉

一路驱车,直接到袁州区下高速,发现与北部县市不同的是,宜春市区的山多景色美。当时就在想,这些个绿色资源如果大力发展旅游或者休闲产业应该是个不错的机会。特别是交通便利的话,可以带动非常多得人就业,毕竟宜春官方都宣告自己是一座叫春的城市,可见绿色底气还是十足的。

不过我又想到的是,经过宜春的高铁只有沪昆高铁,与上海、杭州方向的距离有八九百公里左右,这么远的距离以及耗费较多的时间和金钱应该很难吸引到长三角城市的人口来这里旅游。高速虽然可以直达深圳,路程起码要花费八九个小时,直通深圳方向的昌赣高铁又没有在宜春设站,广州绕行至长沙至宜春的距离也有千把公里,费时、费力、费钱绝对会打消很大一部分珠三角的人群来宜春旅游的想法。

一座叫春的城市,春过后,未来何去何从?

所以,现实宜春空有一张绿色资源的好牌,却受制于交通的因素,打不出去!

精细运作

在明月千古情、明月山景区、温汤镇的温泉之间游玩了两天,就这些消费项目而言,虽然谈不上惊艳,但也算是物有所值。不过,可以感受到的是,景区的运营还是有待改善的,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很多东西还有很多需要弥补。很多时候我们会把服务不周归根为景区人口承载过度导致,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整个景区虽然人多,但绝对谈不上爆满一说。

就明月山脚下的月亮街来说,农家乐的价格相对其他景区真的不贵,和平时吃饭的价格相比差不了多少,味道也不错,然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整个月亮街冷清,连就餐的人都不多。还有就是温汤镇远离市区将近20公里,除了温泉还有其它的项目留客吗?如果有,宣传在哪里?作为外来旅游者,反正我是一路自行查攻略,车开到哪是哪,倘若步行呢,又如何?

所以,在先天交通缺陷的情况下,倘若想发展的更好,修炼好内功,提升运营能力是必不可缺的事情。

毕竟宜春的资源还没有稀缺或者惊艳这个傲娇的资本!

一座叫春的城市,春过后,未来何去何从?

工业分工

无论是在高速还是绕城亦或是从明月山回市区,除了江特电机等个别企业,一路基本很少见企业存在。这应该是从某个方面说明了宜春本市的工业企业发展不是特别活跃。从官方发布的数据来看,宜春市区的工业规模以上收入不仅做不到区域内遥遥领先,而且还排不上首位。官方虽然宣称生物医药、锂电新能源、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优势明显,但准确的说应该是只有个别的较大企业,至于产业群就谈不不上。虽然宜春下属各县市的工业近几年分别在药业、陶瓷、光伏、纺织、建材、机电等领域发展的风生水起,但各县市之间的产业并没有什么关联性,在产业促进、科技提升等方面仍旧薄弱。

所以,在未来几年,宜春整体工业发展如果还是各自为政,做大做强真的只是一句空话。毕竟,散兵游勇很难吸引巨头的入住,没有巨头,如何快速发展?

融合发展

宜春游子在外,有一种情况总是存在。当被人问到老家是哪的时候,很多作为土生土长的宜春人总会意识的说下是高安、上高、樟树或者是丰城等等,除非进一步追问这些地方在哪的时候才会进一步说是宜春,他们意识里更多的是将袁州区指代为宜春。为什么会发展这种情况呢?我总结为宜春对下属几个县市的影响力薄弱。

从地形上看,宜春市区偏安一隅,下属县市居民如有走动的需求,去处通常是本县市城区,再远的大部分会选择去南昌。特别是靠近南昌的丰樟高上靖,除非必要,否则压根就不会想到去宜春市区。另外无论从历史文化还是从经济发展来看,宜春市区对下属县市都不具备影响力。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宜春现在的整体状况有点貌合神离的感觉,基本不太有齐心合力的可能。

一座叫春的城市,春过后,未来何去何从?

所以,在未来,无论在内部交流体系建设还是经济融合发展,对宜春来时应该都是比较头疼的一件事。身心不合一,怎么可能会有奋发图强?

尽管宜春春满家园,但是还有夏发、秋收、冬藏三个阶段。一座叫春的城市,春落幕之时,路又在何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