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主之作》:回归最真的自我才能找到艺术殿堂

什么是美好?真实的东西又在哪里?

这部《无主之作》以情色的大尺度和艺术美感的小尺度,通过一个画家在追求艺术道路上最终回归真实,回归自我的过程。

《无主之作》:回归最真的自我才能找到艺术殿堂

影片长达3个多小时,却没有沉闷之感,从一个小男孩成长为知名的艺术家,穿越了三段历史的长河,最终寻找到自由和自我,人生不是一个圆,但有时候却在不自觉中以圆满来回归真实的境界,影片中库尔特用画笔划过数次

圆圈,也许就是在影射最终生命要想圆满,就要追求最真实的,找到最真的自我,然后才能发现美。

另外影片中展示的对照、隐喻以及真相只有一步之遥却永远达不到的那种诱惑,让影片更加增添了风采。


真实的东西,只能被摧残

1937年的德累斯顿,德国处在纳粹的极权统治之下,库尔特的阿姨伊丽莎白美丽、知性,在纳粹的高压之下,这样的美丽知性却是变成了另一种神经质的表现,她通过医生一个简单的照片就看出医生对妻子的厌恶,对于人性的感悟如此深刻,这是艺术家才拥有的才能,但是这样的才能在他人看来可能是一种病。

在艺术的自由无处释放时,只能在汽车鸣笛声中体验真实,脱光了衣服,裸体在钢琴声中体验美好,但是这一切并不被理解,更被家人当成精神病症。

《无主之作》:回归最真的自我才能找到艺术殿堂

纳粹为了追求种族优化,开始了清洗那些劣等的,有精神病的人,在医生们的判断下开始走向不同的命运,“蓝色的-”,是绝育不用死,而“红色+”,则会被认为无价值处理掉。

《无主之作》:回归最真的自我才能找到艺术殿堂

妇科医生西班德教授完全接受纳粹的种族优化意识形态,所以伊丽莎白的敏感和神经质被他判为死刑,她死在了纳粹的种族优化和西班德教授的笔下。

在战场上,伊丽莎白的两个兄弟加入了纳粹的军队,用另一种方式为纳粹贡献了宝贵的生命。

影片的反讽之处,则是通过穿插剪辑把两段死亡与库尔特面对盟军轰炸的无助感揉合在一起,两种死亡貌似都是为了纳粹的美好未来,而无助的人却没有意思到美好的东西正在消失,在一片废墟中纳粹的历史结束了,但是精神却还没有结束。

西班德教授作为战犯本来没有翻身的机会,却因为偶然的机会为苏联军官的妻子接生成功,恢复了地位并受到了军官的保护。

而另一边,对纳粹并不忠诚的库尔特的父亲,因为被迫入党,解放后却被歧视,身为老师只能当清洁工,最终父亲在阁楼一根绳子上终结自己。

《无主之作》:回归最真的自我才能找到艺术殿堂

真实的是美的,伪装则是丑恶的,但是在这个没有自由尺度的国家,美丽只能是被摧毁的对象。

真实和虚拟,只是宣传的工具

在风中,在一片麦浪的风中,库尔特感受到了美,他要去发现真理与真相。伊丽莎白的带教和熏陶在库尔特身上慢慢体现。

《无主之作》:回归最真的自我才能找到艺术殿堂

但是东德和西德的分裂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而在东德这个国度里,受到了苏联意识形态的影响和钳制,艺术只能为人民服务。

《无主之作》:回归最真的自我才能找到艺术殿堂

课堂上老师批判毕加索,课下虽然欣赏库尔特的画风,但是却一直要求他为人民服务,画笔变成了壁画家,因为要宣传,对于库尔特的自我表达,认为完全没有必要,我并不存在,只是为人民服务而已,若只有我,在这位老师眼中只会引发悲剧。

同时,库尔特爱上了美丽的另一位伊丽莎白,此时的库尔特并没有真正找到自我,同样的伊丽莎白这个名字还有所抗拒,开始按她的父亲称呼为艾丽,却不知道艾丽的父亲正是西班德教授。

《无主之作》:回归最真的自我才能找到艺术殿堂

站在上帝视角上,我们都知道这场戏剧已经有冲突之处了,但是实际上库尔特并不知道阿姨是如何死的,也不知道西班德教授是半个凶手,但从观影者上帝角度看这样的冲突已经形成,而且在后面不断的有对比暗喻,隔着一层纱却无法撕开的感觉让人的心一直吊着,也是导演操作影片的过人之处。

比如当帮艾丽的父亲画像时,和阿姨一样,面对同样的钟,摸着同样的书柜边,眼光看到同样的角落,库尔特身上和阿姨有着差不多的敏感性。但这里的并不是表达对于真相的了解,而是对于敏感的展示。

真相也许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真相就在哪里,而当事人不知道罢了。

《无主之作》的情色尺度很大,若是看完影片再回溯,则发现情色原来有另一层涵义在内,在东德这种体制的压迫之下,库尔特与艾丽的偷情是自我的寻找和释放,只有在这种身体没有遮拦的状态下,两个人才能找到自由的感觉。

另一边,库尔特不得不开始画壁画,因为艺术不是找到自我,是要为人民服务的,库尔特想要离开,却因为艾丽放不下父母亲只能作罢。

充当父亲保护者的苏联军官要回国了,出于好意让艾丽的父亲离开德国,毕竟曾经犯下的罪可是容易被追究的。艾丽的父亲一直说爱着艾丽,离开的时候倒是果断的。而这位父亲为了自己的优良基因不被污染,甚至引产了艾丽的第一个孩子,顺便破坏艾丽的生理机能,纳粹的幽灵还远没有结束。

这样反而成全了两位没有了后顾之忧的爱人们,开始了叛逃之路,顺利到达了西德开始了寻找真实之路。

而他们的叛逃之后,柏林墙开始建立,建立于1961年8月的柏林墙直到1990年6月才正式拆除。

《无主之作》:回归最真的自我才能找到艺术殿堂


到底什么才是我

一番艰难挣扎之下,库尔特进入了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其中一系列的先锋艺术表现形式让库尔特如同刘姥姥进入了大观园,看到如此新颖的艺术表现手法感觉非常震惊,同时也有点迷失了自我。

《无主之作》:回归最真的自我才能找到艺术殿堂

但是库尔特遇到了一位好的导师,不但让他开始学习,并且给了他一间工作室,库尔特在这座艺术的殿堂里,看着那些标新立异的作品和行为艺术时,有点迷失,开始了模仿。

但是他确实有悟性,只不过走了弯路罢了,当说出彩票感悟时,让导师再次另眼相看:随意说出六组数字毫无意义,但是一旦这样的数字是乐透彩票的中奖号码,这些号码是真实的,立马就有价值和意义了。

参观了库尔特的所谓作品后,导师说出自己喜欢油脂的意义所在,因为这些是战时留给他最深的记忆,也正是油脂让他被火灼伤的头部可以恢复。

《无主之作》:回归最真的自我才能找到艺术殿堂

正如导师问库尔特的:你是什么?这些不是你(指这些模仿之作)。

而让库尔特更吃惊的是导师走之前脱下从来不会脱的帽子,帽子下面是无发的被火烧的伤痕,这就是为什么油脂对于导师来说是如此真实的原因。

烧掉自己那些模仿之作,那些并不是真正自我之作,要回归到自我去。

但是回归真实是一件困难的事,对着白色的画布,库尔特一筹莫展,不知道应该如何动笔,一天又一天,不知道应该画什么才对。

而当被艾丽的父亲托办护照的事,并且偶然间看到那张旧照片开始,库尔特开始了用画来表达照片意境。

一切真实的都是美好的

照片是真实的,一切真实的都是美好的。

《无主之作》:回归最真的自我才能找到艺术殿堂

当第一张真实的照片被映射到画布上时,库尔特好像体会到什么是真实,回到家中,再一次体会到艾丽的真实,此时影片又回归到与艾丽偷情时的那种情色中,因为这才是真实的感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情色原本就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

阿姨被捉上车之前让库尔特睁着眼看真实,但是库尔特虽然看,却在潜意识里模糊了看的画面,当在寻找真实的过程中时,童年的感觉回归,终于找到了另一种画风,模糊的画面。

在电影的这一段艺术表现时,有点窒息的感觉,虽然并不懂得欣赏画,但却感觉美这种语言有时不一定会欣赏,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体验。

《无主之作》:回归最真的自我才能找到艺术殿堂

偶然间窗户的摇摆中,画像的隐喻是如此奇妙,手指向的正是西班德教授,当西班德教授到画室里来的时候,看到这样的艺术作品,完全失态了,罪恶虽然经过时间的沉淀,已经无人知晓,但是却通过艺术的隐喻表达出来,这是一种艺术的真实。

面对西班德教授的失态,库尔特还是一无所知,不知道为什么?

站在上帝视角来看,知道了为什么,估计都想叫出来,他就是凶手,但是这又有什么用呢?知晓了真相会又会带来什么?

回归了真实之后,在医院里和伙伴们的清洁也变得艺术起来,而和艾丽的夜夜春宵更是回归了爱情的本质,而上帝此时转了个弯,艾丽终于正常怀孕了。

当阿姨伊丽莎白裸体对着童年的库尔特说别把目光移开,因为这是真实的。

所以当库尔特要求妻子艾丽(伊丽莎白)裸体走下楼梯,边说自己怀孕边走下楼梯时,库尔特回归到了童年的真实。终于创造到达了一个小高潮。

《无主之作》:回归最真的自我才能找到艺术殿堂

在画展之后记者的提问下,正如库尔特说的,一切真实的都是美好的。也正如记者在最后总结到的:这些照片具有不可名状的真实的力量……在艺术史上,第一次完成了一部无主之作。

《无主之作》:回归最真的自我才能找到艺术殿堂

至此,这部《无主之作》的电影喻意也就出来了,这是一部对于艺术、情感、自我不断探索的深思之作,也是一部不一定要说出宏大意义的无主之作。

历史已经存在于历史当中,无论说与不说,它就存在于时间的深处。

而艺术,则是需要不停止的主观表达,才能感受到艺术的美,最真实的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