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是要“把供应商换掉”?

我们的采购方常常因为价格问题、交货问题,提出把供应商换掉,或者选择两个或更多的供应商,来解决面临的问题。例如在比价时发现,A供应商价格是最高的,可是谈又谈不下来;B供应商最近交货期越来越长,要么是交不了货,要么就是有质量问题只能挑着用。把供应商换掉,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吗?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为什么总是要“把供应商换掉”?


价格

先说价格,价格控制分两种情况。对于定制件,值多少钱我们自己心里是要有数的,无外乎材料费、制造费、管理费和利润这四个方面,材料费可以直接算出来,制造费和管理费参照行业平均水平再适当调整,利润通常加15个点。把这四项加起来,成本就出来了,拿着这个成本再去和供应商谈,一定会事半功倍。对于外购件,选型时我们要先找功能相近的不同品牌去比价,选定品牌,然后再用一年或二年的采购量去谈,尽量和原厂合作,这样能够获得相对公正的价格。如果采购量太小,只能从市场上买一些散货,那就要靠整合了,否则,即使通过比价选择其中最低的价格,也不是最优的,换供应商毫无意义,而且还要承担供应中断的巨大风险。

我们知道,70%左右的产品成本是设计决定的,降低价格应重点要考虑设计优化,设计优化就离不开供应商的协助。试想,在随时会被换掉的情况下,有哪个供应商会把独特的工艺、技术提供给你降本,会投入成本为你开发检具、工装?供应商的忠诚度越低,就越不愿意协助采购方优化设计。设计成本不下来,成本控制的出发点就落后了,价格谈判就沦落为讨价还价。

为什么总是要“把供应商换掉”?


规模效益

再来看看规模效益,同一个产品,给一个供应商的规模效益大,还是两个?当然是一个,除非量已经足够大,远超供应商的规模效益临界点。给两个供应商,供应商的单位成本更高,那供应商怎么才能给你更好的价格?只能是少赚点(利润转移),原来赚8个点,现在赚5个点,采购方成为低盈利客户。表面上看采购方拿到低价获得了好处,但随之而来的是以次充好,牺牲质量,给交付和质量造成困扰。供应商赚不到钱,就会一步步被拖垮,最后采购方陷入更换供应商的恶性循环。

2016年,小米的营收大跌,据说掉下来30%左右,供应链短缺是一大因素(当然产品设计也有问题)。那你再想想,总体上,大家都在用同样的供应商,为什么华为终端、OPPO和Vivo在2016年的营收都创造了历史新高?或者说,为什么天上下冰雹,专打雷布斯家的庄稼?根本原因呢,还是因为小米压价太低,供应商的支持力度向高盈利客户倾斜。


为什么总是要“把供应商换掉”?


交期

其次,来看看交期。A供应商交不出货,为什么?这家供应商与我们合作很多年了,以前虽然也出现过交货延迟的情况,可是这次实在拖的太久了。最后得知,因为供应商厂房搬迁,终于有了合理的解释。可是仔细推敲一下,真的合理吗?有哪个供应商会因为厂房搬迁三个月不做生意?供应商不会直接告诉你,我供不上货,你去找别家吧,他只会找个理由拖着。产能受影响,供应商还是要吃饭的,那保留的这部分产能给了谁?当然是大客户。你年年都要降价,不降价就威胁要把生意转走,利润已经很薄了,稍微出点质量问题,还要被罚款,这生意早已经成了鸡肋。结果呢,采购部手里几百家供应商,不是东家厂房搬迁,就是西家全国性缺货,供应商总有合理的理由延期交付。把供应商换掉,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即使换到B供应商,或者C供应商,结果还是一样的。

前些年中日贸易战、中美贸易战的时候,很多进口电子产品全面短缺,大家一定还记忆犹新。你到供应商A,没货,供应商B和C呢,你知道他们有货但不给你。为什么?因为你对他们谁来说都不是大客户,货就那么点,得留给大客户呢。

为什么总是要“把供应商换掉”?


质量

最后来看看质量。供应商一开始质量就很差吗?如果是这样,我们就不会选这家供应商了。供应商刚开始进入的时候质量是合格的,合作了一段时间之后,质量才变差的。如果A供应商出了质量问题就要被换掉,那一段时间之后,B供应商、C供应商就会变成第二、第三个A供应商?没有哪个供应商能保证不出质量问题,把A换掉治标不治本。很多企业的另一种做法是找两家看上去差不多的供应商,谁的质量差就减少份额,淘汰差的保留好的。其实质量差的那个供应商根本就不应选,之所以刚开始看上去差不多,是因为很多企业没有能力识别供应商的质量好坏,这只是换掉供应商的另一个版本罢了。

其实,人类对付风险的高级方法不是换掉或者备份,而是通过重选择、重管理来找到最合适的那只篮子,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到一只篮子里,也就是独家供货,然后看得紧紧的。拿女孩子找对象来说吧,万一结婚后小伙子不听话怎么办?多像选好供应商后,供应绩效不理想。小姑娘的解决方案不是再找个备胎,那样的话这日子就没法过了。她的方法就是典型的重选择、重管理:恋爱过程中考验小伙子350次,明的暗的方法用尽,自己考验还不算,闺蜜、妈妈一起来帮忙(重选择);结婚后约法三章,比如每天晚上8点前就得回家吃饭,回不来的话提前半个小时打电话请假,回来后第一件事是把手机交出来,打开微信,给看看今天跟那个小姑娘说话了(重管理)。

有些人会问,没有了竞争,供应商不作为,岂不是很糟。我想说的是虽然独家供货,并不是说没有竞争:竞争是客观存在的,你不一定非得实实在在导入竞争,才能产生竞争。比如你现在坐的这位子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但你不敢因此就早晨10点上班,下午3点就走了,因为你知道,跟你能力差不多,能做这事的人多了去,他们没有坐在你旁边跟你“竞争”,但你知道竞争无处不在。

我还想说的是,独家供货不是问题;管理独家供应商的方式是问题。婚姻关系中,先生是“独家供应商”,如果不作为了,比如不扫地、不带孩子、不倒垃圾,太太会用各种方法来对付,比如说服教育,让他抄党章,让他睡沙发等,但就是不导入竞争,再找一个,那样的话,长期关系就变成短期关系,先生就会很不理性,这事儿就糟糕了。鉴于婚姻关系是个长期关系,先生有很多可失去的,所以最终会理性应对,不管有多不愿意,最终还是做太太要他做的事。

再看看,我们的独家供应商有了绩效问题,或者说我们拿不到我们想要的,且不论我们想要的是否合理,我们的第一念头是什么?给它导入竞争,把这厮给换了!这下可好,独家供应商本来就如婚姻关系,是个长期关系,而我们动不动就导入竞争的做法,把长期关系做成了短期关系,供应商就变得不理性,这事情就不可逆转地恶化了。所以,再说一遍,独家供应商不是问题;我们怎么管理独家供应商是问题。这就如蛇毒本身是蛋白质没毒(要不你看那鹰吃了毒蛇,怎么就不见给毒死从天上掉下来?),我们身体的应急反应机制让我们中毒了。

当然,婚姻关系管理难度很高,这也是为什么小孩子不能结婚,即使生理成熟了,也得等几年才能结婚,因为心理不成熟,根本没有能力维持那么复杂的关系,否则几天就闹翻了。放到供应商管理上也是:如果都是些“小采购”管理供应商,要经验没经验,要领导力没领导力,自然是没有能力管理复杂的独家供应商关系,那你只能采取备份,期望多子多福来解决问题了。不改变供应商管理的能力,就很难改变“把供应商换掉”的做法。

戴明说过:“两个或多个以上的同种商品的供应商可能会导致恶性的竞争,这些竞争除了会损害供应商自身外,并且还可能会损害商品的使用者。”更换供应商是一种资源的巨大浪费,只会让企业陷入恶性循环。而解决方案呢,就是要提高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能力,选好供应商,争取首发命准;管好供应商,确保后续绩效,这样才能确保供应链的长期稳定。

作者:魏彬松 某高新技术企业高级采购经理,从业10年

感谢作者投稿,欢迎更多伙伴投稿采购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