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光采訪記:總書記點讚的“壽光模式”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將其視作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多次強調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山東代表團審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對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明確要求,在講話中提出“改革開放以來,山東創造了不少農村改革發展經驗,貿工農一體化、農業產業化經營就出在諸城、濰坊,形成了‘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壽光模式’”。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原山東省壽光縣委書記王伯祥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榮譽稱號,獲評“打造壽光蔬菜品牌推動農業產業化的典型代表”。

壯麗70年 | 壽光采訪記:總書記點讚的“壽光模式”

山東省濰坊市壽光市是冬暖式蔬菜大棚的發祥地,是國務院命名的“中國蔬菜之鄉”。 張少義/攝影

4月的齊魯大地,正是草長鶯飛時節,求是雜誌社記者參加“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大型主題採訪活動來到壽光市,聆聽這裡人們70年一脈相承的創業故事,實地感受這片土地上競相迸發的創新活力。

談起“壽光模式”,生於斯、長於斯、奮鬥於斯的原壽光縣委書記王伯祥被認為“最有發言權”。在1986年5月至1991年10月五年半的任期裡,他領導全縣人民率先搞起市場經濟,發起了席捲全國的“綠色革命”,把北大窪千年洪荒地變成了“聚寶盆”。一個原本貧窮落後的壽光縣迅速崛起,躋身全國經濟百強縣行列。

壯麗70年 | 壽光采訪記:總書記點讚的“壽光模式”

“改革先鋒”王伯祥2019年4月8日接受“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大型主題採訪活動記者專訪。 張少義/攝影

總結改寫“窮壽光”的經驗,王伯祥4月8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就是一個‘幹’字,腳踏實地幹,因地制宜幹,撲下身子和群眾一起幹”。這種一以貫之的奮鬥精神,推動“壽光模式”在40年的發展歷程中走過了四個階段:從1978年到1989年,以建設蔬菜批發市場為突破,蔬菜產業逐步成為壽光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從1989年到2000年,以冬暖式蔬菜大棚推廣為標誌,一舉奠定了壽光“中國蔬菜之鄉”的地位;從2000年到2012年,以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舉辦為契機,壽光蔬菜邁向國際化;從2012年至今,以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為引領,向全國輸出壽光標準和集成解決方案。

壯麗70年 | 壽光采訪記:總書記點讚的“壽光模式”

“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王樂義(中,佩黨徽者)2019年4月1日向記者介紹一至六代蔬菜大棚發展歷程。 張少義/攝影

壽光被稱為“綠色革命”的搖籃,而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正是革命“火種”播撒第一人。王伯祥書記稱讚他為壽光探出“一條正路子,好路子,取得了真經,摸到了真脈”。1989年8月,王樂義帶領全村17戶黨員建起了冬暖式蔬菜大棚,種起了黃瓜等反季節蔬菜。當年就試種成功,全村產生17個“雙萬元戶”。這也解決了我國北方冬春季節蔬菜供應單一、緊張的歷史性難題。此後,發了“瓜菜財”的壽光人毫無保留地把寶貴技術推向了山東全省,乃至全國各地,“綠色革命”席捲全國。30年後的今天,這位“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仍然奮鬥在傳播設施蔬菜種植技術、推動農業產業創新超越的工作第一線。

4月1日下午,在三元朱村第六代蔬菜大棚裡,王樂義向記者談起他對“壽光模式”的思考:“壽光用13年時間,解決了中國北方冬天吃不上新鮮蔬菜的問題,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效益;不過,僅從蔬菜這點出發,還代表不了‘壽光模式’。農業增收、農民富裕,發展工業、工業再反哺農業,從而實現整體經濟發展,‘壽光模式’首先是這樣一條能向全國推廣的路子。在這當中,農業很好地發揮了基礎作用;再者,‘壽光模式’還應包含商貿物流好、城市建設好、文教衛生好等各個方面。”

談到“壽光模式”的豐富內涵,曾榮獲“全國優秀縣委書記”稱號、現任濰坊市委副書記、壽光市委書記林紅玉,頗為認同王樂義的說法。他告訴記者,“壽光模式”是伴隨著40年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歷程一路探索、實踐形成的,也必將在新時代背景下,展現出新的色彩、譜寫新的篇章。2018年以來,壽光市委、政府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圍繞如何創新提升“壽光模式”開展了全市大討論。壽光市未來將堅持世界眼光、全國定位,以生產標準化、農業園區化、蔬菜品牌化、農民職業化、鄉村宜居化、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抓手,不斷賦予“壽光模式”新的時代內涵,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貢獻壽光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