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軍排槍戰術如此死板,為何大清的將領卻無法找到破解之法?

laogao1992


為什麼大清的將領沒有找對對英軍排槍戰術的破解之法?這也太看得起大清的將領了,事實上,在當時,龍蝦兵可以說是地表最強的軍隊了,甚至沒有之一。那麼,英軍為什麼可以傲視各國軍隊呢?靠的就是題中所說的"死板"的排槍戰術。

其實,排槍戰術還有一個更專業的名稱--線式戰術。線式戰術從16世紀就開始發展起來,之後一直被歐洲國家使用。直到19世紀末,鐵絲網加馬克沁重機槍的組合,才徹底將線式戰術淘汰出歷史舞臺了。

線式戰術的流行是伴隨著滑膛槍大規模列裝軍隊開始的。但是,直到卡座式刺刀的發明,線式戰術隊列才能真正獨擋一面,因為這時候的滑膛槍可以帶著刺刀進行射擊了。如果騎兵仍想從正面接近步兵,它將首先遭到來自滑膛槍隊形的排槍齊射,之後,還將遇到像長矛兵隊形一樣的有力抵抗。訓練有素,組織有序的滑膛槍士兵已經優於騎兵了。

(騎兵很難突進這樣密集的刺刀叢林)

燧發槍的出現又將線式戰術推向了一個高峰,因為相比於火繩槍,燧發槍的操作更簡單,士兵裝填需要的空間更小,而且也沒有像火繩槍發射時噴出的大股黑煙,因此,每個士兵之間的間隙就可以壓縮的更小。燧發槍時代的線式戰術一般是3列橫隊隊形,射擊時,第一列跪著,第二列彎腰半蹲著,第三列則完全站著。

為什麼要選擇線式戰術

相比弓箭,滑膛槍擁有很多優點,射程遠,威力大,對士兵素質沒有很大要求,普通人稍加訓練就可以上了。但是,滑膛槍同時具有兩個致命的缺點,精度奇差,射速奇慢。由於沒有膛線,射擊時,子彈是從槍口出去的沒錯,但是打在那,只有上帝知道了。有人做過實驗,在不到50米的距離內,利用滑膛槍射擊一塊一米高,兩米寬的木板,好的射手也才有75%的命中率。這還是在平時的訓練中,真要在戰場上,士兵一緊張,子彈還不知道飛哪去了。所以,看電影裡,主角能拿著滑膛槍瞄準狙殺敵方將軍,這純屬扯淡。而且,滑膛槍裝填很慢,故障率也高,經常出現啞火,炸膛的現象,一般,第一槍是發射率最高的。

所以,線式戰術就是滑膛槍最好的選擇了,通過整排士兵的齊射,子彈形成一堵彈牆打出去,這樣,就保證了在隊列正前方區域的敵人,基本都會被命中。

英軍是線式戰術時代的王者

雖然線式戰術原理和簡單,但是真操作起來又是兩回事。首先,要克服士兵怕死的本能,向著敵人的子彈和炮彈迎面前進,而且是踏著正步前進,是很考驗人的勇氣的,只要有一個士兵頂不住壓力,先開槍了,那麼馬上就是引起連鎖反應,所有的士兵都會瞎放一通,完全打不到人。第二,對隊形有很高的要求,所有人都必須踩著鼓點前進,快了和慢了都不行,前排有人被擊倒了,後排的人馬上要補上去。而英軍就是通過現代的訓練方式,將士兵訓練成了在戰場上只會裝填、端槍、射擊的機器人。這是英軍能傲視群雄的關鍵所在。

下面說一個經典的戰例,十八世紀中期,英法在加拿大魁北克城外打的一場戰役。

英軍的指揮官是沃爾夫少將,人數3300人。當時,駐守在魁北克城的是法國軍隊,有士兵一萬人,統帥是蒙特卡姆侯爵。開戰前一天的晚上,英軍就偷偷來到了城外2000米的地方,擺出了長度為1000米,前後兩排的線式隊列。第二天一大早,法軍這邊蒙特卡姆侯爵就帶了3500人出城迎戰。

法軍擺出的是經典的三排線式隊形。法軍向著英軍進發,走到大約200米的時候,法軍開始了發射,幾輪射擊後,英軍倒下約五分之一的士兵,但是英軍卻依然一點動靜也沒有。連英軍沃爾夫少將都被擊中,渾身血流如注,但是在斷氣前,他還告誡軍官:一定要看見法軍的眼白才能開槍。等到了大約30米的距離時,英軍才下令開槍,第一輪射擊法軍就倒下了三分之一的人,隨後,英軍踩著鼓點,前進幾米,發出了第二輪射擊,法軍又打下一大半,這時候,法軍再也支撐不住了,瘋狂向魁北克城逃跑。這場戰役只持續了15分鐘,英軍傷亡600人,法軍傷亡2000人。

落後的清朝軍隊不是英軍對手

已經採用現代訓練方式訓練的法軍,碰到英軍尚且如此。更不同提清軍了,當時的清軍依然是一支舊式軍隊,法軍死傷2000人,傷亡率高達三分之二後才崩潰,換成是清軍,恐怕早就做鳥獸散了。所以,這就是為什麼鴉片戰爭時,幾千英軍就能橫行中國的原因。

我是一卷青史,歡迎留言評論加關注,一起聊歷史!!


一卷青史


清軍並不是輸在英軍的排隊槍斃戰術上,而是輸在軍事訓練遠不如人,求戰意識遠不如人,決死精神遠不如人。

排隊槍斃戰術是英軍近代化以來重要的軍事成果,但並不是說排隊槍斃戰術就是無敵的。這種戰術雖然勝率很高,但照樣經常被懟的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

早在18世紀末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美國人就已經讓英國人的排隊槍斃戰術吃鱉了。

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美軍一共動員了4萬陸軍士兵和大量民兵,論起軍事訓練來,這些人是無論如何達不到英軍高度的。

在正面對決的時候,訓練有素的英國士兵排著線性陣列逐漸接近美國士兵,在有效射程內英軍在指揮官的命令下依次射擊,可以輕鬆擊退對面的美國士兵,這就是訓練有素。

(排隊槍斃戰術)

在英國排隊槍斃戰術的打擊下,美軍損失慘重,於是改變策略。

美國士兵躲在石頭和樹木後,依靠障礙物的掩護與英軍對射。當英軍進入美軍射程的時候,他們密集的陣型正好便於美軍射擊,而當他們反擊的時候,根本就找不到目標。

(美軍躲在障礙物後與英軍對射)

如此一來,英軍和美軍的傷亡比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布爾戰爭時期,布爾人的游擊戰術讓英軍損失慘重

發生在1899年到1902年的布爾戰爭讓英國損失慘重。

當時,英國為了征服布爾人,共出動50萬大軍,而他的對手布爾人在經過全面動員之後軍隊還不到10萬人。

這場戰爭英國人共花費了2億多英鎊,在付出了數萬人傷亡的代價後,終於把布爾人征服,但戰爭的結果很不樂觀。他們面對的布爾人並不是訓練有素的強國部隊,而是以農民為主的游擊隊。這些人不僅武器落後,而且訓練不足。

尤其在戰爭後期,布爾人在英國的封鎖下幾乎彈盡糧絕,只剩下2萬多人,必須依靠繳獲的英軍戰利品才能生存下去。即便如此,英國方面還是對布爾人無可奈何,只得利用軍隊數量方面的絕對優勢,對布爾人的領地進行鐵壁合圍,並對支持游擊隊的布爾老百姓實行慘絕人寰的迫害,才最終取得了這次戰爭的勝利,否則他們在花費2億多英鎊之後就得灰溜溜的撤回國了。

(英軍被布爾人攻擊)

布爾人對英軍取得如此大的戰果,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們士氣高昂,並且採用了合理的戰術。

面對英軍的侵略,布爾人同仇敵愾,雖然只有44萬人口但並不屈服,而是集結了近10萬大軍。他們知道在正面戰場不是英軍對手,轉而採取了游擊戰術,不斷伏擊英軍。

英國的排隊槍斃戰術淪落為排著隊被槍斃的戰術,所以損失很大。


可見,英軍的戰術有很大漏洞,不是不可戰勝的。即便正面對決不是對手,也可以採取游擊戰術進行騷擾,然後積小勝為大勝,打敗他們。

可惜的是清朝不論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還是在1900年都沒有辦法戰勝英軍。

這是因為,清朝軍隊當時已經腐敗透頂,無論採用什麼戰術都不能有效執行。

比如,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廣州戰役,當時清軍集中3萬多人,竟然接連被英軍奪取了多座炮臺,剩下的人倉皇逃入廣州城,在軍隊數量遠超英軍的情況下,竟然不敢出城迎敵,坐視英軍在炮臺猛轟廣州城。

(英軍攻佔炮臺轟擊廣州城)

與布爾戰爭同一時期的庚子事變也是如此,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清軍沒有一點長進。在八國聯軍的攻擊下,不僅天津不保,連京師都丟了。八旗兵當時裝備的馬克沁機槍是對付密集步兵的有效武器,可惜這種武器在清軍手裡比燒火棍還不如,竟然沒怎麼用就成了侵略者的戰利品。

(八國聯軍排著密集的隊形衝鋒)


所以,清朝不是輸在沒有破解辦法,是輸在不能讓清軍拿起勇氣抵禦侵略者。

就像我,一直希望成為一個高效的人,也知道成為高效人士的方法,更知道成為高效人士帶來的好處。

唯一的問題是自己太懶,所以到現在也沒成為高效的人。


歷史風暴


誰說英軍的排槍戰術死板了?

被很多人成為排隊槍斃時代的線式橫隊戰術,是歐洲歷經17、18世紀兩百年間的激烈戰爭而總結出來的非常簡單有效的、針對滑膛火槍武器的戰術。

從18世紀中期開始,歐洲各國軍隊普遍接受了3列橫隊隊形。射擊時,第一列跪著,第二列彎腰半蹲著,第三列則完全站著。或者第一列跪著,第二列完全站立,第三列移動一下,從第二列士兵的間隙進行射擊。不過,第三列士兵射擊時,容易對第二列造成誤傷。因此,實際作戰中,第三列經常不參與射擊,只充當前兩列傷亡後的替補。

到了拿破崙戰爭時代,一些國家的軍隊為了更好的發揚火力已經開始嘗試兩列橫隊,比如威靈頓在半島戰爭時期。但當軍隊易遭騎兵攻擊時,軍隊就會排成四列橫隊,如威靈頓在滑鐵盧。

在拿破崙戰爭時代,對於軍隊最小的編制——連來說,只有一種隊形,那就是三列橫隊。橫隊、縱隊、方陣等隊形是對營以上編制單位而言的。

營是當時最基本的戰術單位,一般包含6到10個連,人數從600多人到千餘人不等。所謂營橫隊、營縱隊、營方陣其實就是營長將所含三列連橫隊進行變換、組合和排列的產物。將所有三列連橫隊排成一個大橫隊,就是營橫隊,18世紀的傳統線式戰爭就是將所有營都排成營橫隊。這種陣型的優點是便於發揚火力,缺點是對地形和紀律要求非常敏感,移動速度慢而且非常難保持隊形的整齊。

簡單說,歐洲人這種戰術能最大效力的發揮燧發槍的火力優勢,並能通過變換為散兵或方陣來對抗炮兵和騎兵突擊。

我們再來說說滿清軍隊吧!

清軍是一支冷熱兵器混用的軍隊,鳥槍也就是火繩槍裝備比例在一半左右,剩餘士兵裝備刀矛弓箭和藤牌等冷兵器。

清軍排列陣式,重火器在前,其次輕火器,再次冷兵器。臨敵時,在遠距離上,以火炮轟擊,稍近,抬槍開火,再近,則以鳥槍擊敵。三擊不中,火器左右旋於後,繼之以冷兵器肉搏廝殺。“若夫(敵人)大眾繼至,牌槍不能敵,則分於火器之後,火炮火槍又次第開放。”由於冷熱兵器前後配置,清軍陣列一般達十幾行。

這種落後戰術面對英軍的橫隊時是被碾壓的。清軍一半的部隊使用火器,另一半使用冷兵器,而英軍使用帶刺刀的燧發槍。英軍一名士兵能發揮兩名清軍的作戰效能。也就是同等兵力下,英軍的作戰效能是清軍的兩倍。而且,清軍的隊形緊密,面對英軍的火力是要被收割的。

當然,如果清軍有勇氣衝到近前,也不是沒有一戰之力,因為《火藥武器在戰場上的殺傷效率》一文中曾經做過估算,當面對英軍800人的兩列橫隊時,攻擊縱隊在250米處要面對800支步槍,200米處仍要面對650支,150米處就減少為480支,100米處只需要面對330支步槍了。

也就是你真能衝到跟前去跟英軍肉搏也是能打一下的。

但前提是你能衝過去,拿破崙就曾經說過:“除非有優勢的炮兵,否則縱隊就無法突破橫隊。”拿破崙戰爭時代,雙方都有縱隊發動刺刀衝擊結果被對方橫隊火力擊敗的戰例。比如在奧斯特利茨會戰中,沙俄近衛軍的兩個團就發起過大約300米距離上的縱隊刺刀衝鋒,結果很快就被法軍橫隊的步槍火力和炮兵給打垮了。

有人覺得清軍能跟沙俄的禁衛軍比狠嗎?沙俄近衛軍都沒做到的事情,清軍能做到嗎?

衝過去肉搏的例子也有,祖魯戰爭裡的伊散德爾瓦納戰役,祖魯武士就靠拼死衝鋒和英軍的失誤,陣斬了上千英軍。但那也是靠著前仆後繼的衝鋒,耗光了英國人的彈藥才打贏的。

至於清軍?在太平天國戰爭裡,曾經面對7名太平軍的肉搏衝鋒,大量清軍只會轉身就逃,哪怕跳到河裡都不敢回身拼命。

你告訴我這樣的軍隊能頂著英國人的炮火殺到跟前,然後還敢英國人肉搏?

騙鬼嗎?

至於騎兵?英國人可以很快的變為方陣,抵禦騎兵衝鋒,比如滑鐵盧戰役裡,法軍發動了兩次大規模的騎兵衝鋒,近衛擲彈騎兵、胸甲騎兵、卡賓槍騎兵、龍騎兵、槍騎兵、獵騎兵都投入了,結果還是被英國人的步兵方陣給頂住了。

說到底,這種問題類似,“泰森的拳擊也沒啥厲害的啊,就是來回拿拳頭懟,以及來回蹦跳”。是的,是有人能擊敗泰森,比如霍利菲爾德,但你肯定不行!


冷兵器研究所


按照問題主所說的騎兵突擊,這一點恐怕不怎麼能行,當時僧格林沁率領的1萬蒙古騎兵也是跟你打的同樣的主意,但是僧格林沁錯誤的低估了英國步槍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射程上的優勢,最終造成蒙古騎兵全軍覆沒。

從道理上來講,英國人的這一套戰術確實有破解的方法,但是需要兩個必要的條件,如果有兩個必要的條件能夠達到其中一個擊敗英國軍隊確實是有辦法。

首先低一點射程即真理,你的步槍正雖然說結成一個方正以後我很難突破,但是我可以遠距離的風箏你呀,用射程更遠的火炮或者是射程更遠的步槍對你進行遠距離的騷擾或者是襲擊英國,那英國軍隊連一點反抗之力都沒有,但是這很顯然需要技術和裝備的支撐,但是當時的滿清的部隊,沒有辦法實現這一點。

第二點,縱深防禦,我拉長整個一條防禦線,把每個地點都作為一個抵抗的據點,讓你身陷入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里面,(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不斷地襲擾你的補給線,讓你疲於奔命,讓你最後人困馬乏肥的給你拉成瘦的,瘦的直接把你給拖死,最後你的軍隊被活活地消耗殆盡。

但是對於滿清政府來講,北京城的縱深防禦太少了,北京是首府,不能丟這個地方又離大海特別近,一旦英法聯軍拿下天津港,那整個北京城就立刻暴露在了英法聯軍的火力射程範圍之下 英國人和法國人就逼迫著你跟他的步兵方陣打一,但你硬生生的用騎兵或者是手持簡陋武器的步兵去衝擊英國和法國軍隊的軍陣,你根本就沒有任何抵抗的力量只能夠被屠殺。

所以說,英法聯軍的作戰很明顯就是圍繞著你不可能丟失的地點,圍點打援,利用自己技術和軍隊上面的優勢,不斷的消耗你的優勢兵力,將你的軍隊全部擊潰以後讓你不戰而降。

當然說回來我們還得說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滿清軍隊的落後的戰爭理念,尤其是僧格林沁率領自己的蒙古騎兵硬去撞對方的步槍陣,無論在歷朝歷代哪個時代,機動性都是騎兵面對步兵的天然優勢,哪怕是金朝的鐵浮屠,也都需要配備柺子馬來增強他的機動性能,但是僧格林沁硬生生把這個優勢轉化為無,騎兵目標特別大,一旦發動進攻,簡直就是活靶子,軍隊又沒有那種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那種決一死戰的雄心,最後導致一旦出現了技術上面的碾壓,軍隊率先潰敗,敵人發動追擊,那你的軍隊不想玩,造成敵人這麼低的傷亡,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漩渦鳴人yy


如果說英國的排槍戰術死板,那你真的是不知道什麼是排槍戰術。

關於線列戰術,很多人一位就是簡單的幾排火槍手站在一起開槍組成密集火力,這其實是影視劇給人們的一個錯誤印象,事實上真正的線列戰術遠比這個複雜的多。

線列戰術在戰鬥時會使用三種戰術:線列、方陣、縱陣。其中線列是步兵會戰時組成橫排的線列,然後通過火槍齊射來增強火力密度。一般這個線列橫排會有3-4排,第一排跪射,第二排戰射,三四排作為人員補充。這樣的密集火力,可以很好的發揮燧發槍的火力優勢,同時每個士兵之間又保持較為疏鬆的距離,似的士兵不會受到對方密集火力的大面積傷害。




方陣則是3-4排線列步兵圍成的空心方陣,這是專門針對騎兵突襲是方陣,每一個方陣步兵都是要經過嚴格的勇氣訓練,做到能夠直面騎兵的衝擊還能去用木棍戳刺馬眼,才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線列步兵。


縱陣是方便步兵進行移動奔襲的方陣,像當時英軍,行軍時都是統一使用兩分距縱隊或四分距縱隊。其中每個橫排是三排士兵,其中一排士兵就是一個排,三排士兵就是一個連,這是最基本的線列單位。一般6-10個連組成一個營,人數從600到1000不等,這就是一個基本的方陣單位。

除了步兵線列方陣,還會有輕步兵(散兵)、騎兵和炮兵與方陣相配合,這樣的戰鬥模式在那個時代除了同樣戰術硬碰硬,幾乎是無解的。



所以說線列戰術發展到19世紀40年代,已經歷經了三十年戰爭、七年戰爭、北美戰爭、拿破崙戰爭的洗禮,發展的非常成熟了。相比於清軍的戰鬥力,更為強大的奧斯曼軍隊都拿歐洲的線列戰術沒轍,更何況戰術水平才出在線列戰術初階又缺乏訓練的清軍呢?


火器工坊


這就是現代文明與古代文明之間的區別,一個具有現代思維的人,他可能腦袋不是很靈活,但是由於具有現代思維,那麼他考慮問題就比較全面,嚴絲合縫,你憑著頭腦靈活去忽悠他,他那裡的合同協議嚴正全面。這就是古代戰法打不過線性排槍戰術的原因。

美國人其實打仗不行,但是他們有眾多的戰術參謀提供全面的保障,從行軍的排隊速度到士兵的戰壕怎麼挖,到後勤的保障,每個士兵的熱量供給,彈藥供給,到士兵個人情感和身體疲憊程度進行輪換,全部有教科書般的硬性規定。所以打到最後,再聰明再勇猛的對手也架不住美軍的有條不紊的消耗戰。


上官錢多多


在線膛槍發明以前,排槍戰術毫無疑問是最能發揮火槍威力的戰術;而且英軍在第一次鴉片戰爭與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使用的也並非排槍戰術,而是更為複雜的線列戰術,線列戰術可以看作是排槍戰術的升級版。


事實上早在17世紀明清戰爭時期,清軍和明軍已經在使用排槍戰術了,而清朝建立之後的歷次戰爭清準(準格爾)戰爭、平定三藩之亂、乾隆朝列次戰爭甚至包括鴉片戰爭清軍自己也大量使用排槍戰術。


1758年十一月乾隆二十三年初呼爾滿大捷,可以很清楚看到清軍排槍陣型。


清軍主要排槍戰術如下:


“其法,以兩人為一疊,肩隨雁翅而進,三疊為一層。前一疊,二人伏地放槍。第二疊,二人跪膝放。第三疊,二人立放。三疊,六槍齊放。放訖時,每疊二人,左人左旋,右人右旋,直至隊末。第二層六人,進行一步,照前放槍。放訖退回,三層以後俱同。”


大家知道清朝這種排槍戰術是誰總結出來的嗎?


電視劇《雍正王朝》大家都看過吧?這套排槍戰術就是電視劇裡面那個和田文鏡爭執的那位直隸總督李紱總結的,注意,是總結不是發明。


這套戰術的演示圖如下,此圖不是我畫的,而是網友李夢陽所繪製。

從隊列側面看,是這樣的:

實際情況是這樣的:


如果說文字不夠清晰的話,相信這位李夢陽網友手繪的清軍排槍陣型圖就能很清晰的反映出清軍當時主流的排槍戰術。


另外,清軍也並不是如同網絡宣傳那麼“保守和頑固”,事實上當清軍在與準格爾作戰過程中就敏銳發現準格爾部的贊巴拉特火槍比清軍鳥銃要先進,於是還緊急仿製了一批,並且一度成為清軍主流火槍裝備之一。


著名的《阿玉錫持矛蕩寇圖》,紅框內就是阿玉錫揹著的鳥銃。


我看有網友說清軍缺乏戰鬥的勇氣,這是不對的,至少非常不嚴;清軍在鴉片戰爭中並不缺乏勇氣,只是普遍缺乏技術和訓練。


比如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主要指揮官之一的郭富(不是郭富城,他英文名字叫

)曾經後來回憶錄裡記載了一場發生在廈門之戰期間的一場規模中等的戰鬥。當時郭富派遣愛爾蘭皇家步兵團步兵與城堡內的八旗兵對射,八旗兵也使用排槍戰術,結果由於地形原因,英軍先進的線列戰術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威力,為了避免拖延時間郭富命令步兵對城堡內的八旗兵發起白刃戰,結果城堡內的八旗兵也對英軍發起了反衝鋒,一直到八旗軍指揮官戰死,八旗軍這才潰散。


Viscount Hugh Gough


郭富對這支八旗軍的戰鬥勇氣評價很高,但是對八旗軍所使用的火器以及他們的訓練都持非常嚴厲的批評態度。這個故事出處是英國學者藍詩玲的學術著作《The Opium War》,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找來看,不過我不建議看中文版,因為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被刪了。


最後,我們回到問題本身,因為線列戰術並非死板戰術,而是非常成熟的,最能發揮火槍威力的戰術,就連清軍也在使用類似的排槍戰術,所以也說不上什麼“破解之法”。


蘭臺


存在即合理,排槍戰術就是常說的線式戰術。大英帝國憑藉其“龍蝦兵”的線式戰術幾乎橫掃全球,這樣最先進的國家在18-19世紀以線式戰術為步軍主要戰術,說明這個戰術以冷兵器和古戰法的亞非拉美洲戰場上確實難以破解。

線性戰術是步兵騎兵和炮兵相互配合的一個戰術,首先遠距離炮擊擊潰敵方的陣形和意志,然後步兵數排相互配合實戰無間斷的槍擊,最後騎兵衝鋒再進行湮殺。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死板。這種戰術實際上最考驗士兵的紀律性和不畏死的心理,以及指揮的冷靜。

如果依靠地形的話,倒是有用,比如清末中法戰爭中,越南邊境山多,這個戰術就不適用了,但是早晚還是會短兵相接,只要一相接,那還是被擊潰,如果駐守營地,英軍能炮擊到你,你能炮擊到人家嗎?鎮南關大捷完全是用人壘起來的。再說了人家也不是隻有這一個戰術的。

如果依靠快速機動衝鋒的話,那例子就太多了,比如19世紀末的祖魯戰爭,英軍100多人擊退祖魯兩萬多人,再比如清末的八里橋之戰,中國當時最精銳的蒙古鐵騎也無法突破英法聯軍的線性戰術,最新全軍覆沒。歷史已經證明了,快速機動再對抗這個戰術中作用也不大。

對抗線式戰術我認為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首先統領士兵不怕死是第一,接著你人比敵人彈藥要多,最後白刃戰也不能比敵人遜色。這還差不多。


曹小翔xixi


英軍死板? 那是你對線列戰術無知 才這麼說,滑膛槍時代因為槍械低精度 低射速等原因 只有通過加強火力密度來加強火力速度,也就是所謂的排隊槍斃,這時當時最有效的戰術,而且清軍也是排隊槍斃 清軍這邊也是幾千幾千步兵拿著火繩槍對射,只是戰術沒有英軍那麼細化,清軍就是站一排射擊,英軍是最前面有散兵 後面是各個線列 ,軍官在前 士官在隊列中 最後還有壓陣官。 人家英軍連騎著高頭大馬的法國胸甲騎兵都攔得住,一幫騎跟驢一樣大的蒙古馬隊 會擋不住?


倫敦上空的噴火


自古學習戰術和計謀,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