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心裡有一件事就會焦慮不安,而有的人心裡有多件事卻能應對自如?

和平天下v


有些行為並不如我們看到的那樣,所以從心理學揭示焦慮

從行為方式主觀的臆斷心理模式,這實際上是不太客觀的,心理學揭示的是心理規律,這種規律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成立的不存在很大的差別,即便根據巴甫洛夫的神經學說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好一點,但並不是完全不受這種心理模式的影響。那麼為什麼有的人對一件事情會感到焦慮,而有的人對很多事情他們應付自如反而不感到焦慮呢?這要從這種心理模式入手來解讀。

在《了凡心療愈》意識療法體系裡面提到焦慮症,它實際上是一種不安全的思維模式,是未來不安在當下的一個心理投射,它有內在的思維邏輯鏈條。這種思維邏輯鏈條是被生活當中的事件不斷的觸發,這就是一個人的限制性信念,比如從小被教導形成了自己的限制性信念:不能夠欠外債!那麼它在成長過程當中,如果說借了別人的錢。他內心就有一種牴觸感,他就會感到不安,由於這種不安全感就會派生出焦慮,他就想第一時間把錢給還上。


如果沒有這種限制信念的人就不會表現出那麼焦慮,我的一個來訪者,在過去一年時間向十幾個平臺都借了錢,但他絲毫不感到焦慮,以一己之力周旋在十幾個平臺之間,別人眼中他是大神級別的人物,他甚至洋洋自得。


焦慮未必是焦慮症,一旦形成焦慮症,可能連一件事也應付不過來

當一個人處在壓力焦慮對未來不安的這種環境下,它就會形成不安全的思維模式,一般應急性焦慮症的話,當外界的壓力消失以後,那人就不會再次感到焦慮,比如說明天有一場高考,那麼很多人就會感到焦慮,等高考過後以後人又開始變得放鬆起來。但有的人沒有處理好這件事情它就形成了不安全的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開始泛化開來,他對什麼都會感到不安全,那麼這就是一種廣泛性焦慮症,持續的時間會非常的長,同時引發出諸如驚恐症強迫症等一系列其它的神經症。有的甚至可能會伴隨終生。


焦慮實際上是人類進化以來面對外界危險的一種自我心理防禦機制,它會讓人表現出非常的警惕,警覺跟緊張。有人會通過抽菸,通過喝酒來緩解這種緊張,所以看起來不那麼焦慮。所以每個人體驗到的焦慮都是不一樣的,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你看到的不那麼焦慮的人,實際上他可能在壓抑自己的這種焦慮情緒。這可能出於他的自尊,出於他對外在形象的在乎。焦慮未必是焦慮症,一旦形成焦慮症,可能連一件事也應付不過來

焦慮症是一種不安全的思維模式會過度依賴頭腦而鑽牛角尖

此外所有神經症患者有個特點就是會過度相信頭腦思維,所以就會給人一種鑽牛角尖的印象。所以他會對某一個特定的事件會感到非常的焦慮,難以應付,招架不了。比如社交恐懼症患者,他只要遇到社交場合,公眾場合,他就應付不來,就感到非常的焦慮。他越是在頭腦層面想去解決這個問題,就發現這個問題變得越來越棘手,越來越焦慮。


然後他們會給自己貼上各種各樣的負向標籤,當你形成了這樣的心理,總是把自己的缺點跟別人的長處相比較,就會越放大自己的缺點跟不足,認為自己一無是處。認為自己連最簡單的事情都處理不過來。因為它的意思浪費在頭腦裡面了,他一直在頭腦裡面產生了內耗,浪費在一些無足輕重雞毛蒜皮的小事上,沒有辦法將他的精力跟意識放在當下手上的每一件事情上,所以做什麼都是三心二意。


如何讓自己不那麼焦慮, 並且能夠同時應付很多事,就是覺知

那些同時可以處理很多件事的人,它是一種覺知的狀態,在意識療法裡面所謂的覺知就是說能看清楚所有事情的本質,能夠抽絲剝繭將情緒從事情當中剝離出來還原成事件。能夠超越一切的二元對立跟衝突。

有一個老太太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是賣雨傘的,小兒子是賣草帽的,老太太每天都唉聲嘆氣,感到無比的焦慮,鄰居見了就問他為什麼,她說一旦下雨的時候,就會擔心小兒子家的生計,一旦出太陽的時候,她就擔心大兒子家的收入,所以無比的焦慮,鄰居見了笑哈哈的說:你為什麼不在下雨的天想到你的大兒子,而在出太陽的天想到你的小兒子呢?所以老太太就變得高興起來,實際上這個鄰居就是覺知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能夠同時處理很多事情。


所以我們要儘可能的讓自己儘早達成覺知,你就會明白有些事情實際上是庸人自擾,天下本無事。當你出離頭腦活在當下,你就可以看破頭腦的幻象,一下子抓住事情的輕重緩急, 而不將自己桎梏在頭腦思維中坐困愁城。你就可以在很多事情當中遊刃有餘。

陳了凡:心理諮詢師,《了凡心療愈》意識療法創始人,自我心理療愈發起人,意識療法跟森田療法認知療法CBT一樣是心理療愈的體系,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法,唯一不同的是意識療法它是自我心理療愈的體系,旨在成為自己的心理療愈師,處在各種心境障礙下的人們,肉體的痛苦可以通過生理治療,而心理上的痛苦是持久的深遠的,當每個人長大時都會注意到一件事就是,受苦似乎是身而為人的一種常態。通過意識療法的踐行讓更多處在痛苦煎熬中的人們,獲得內在活出自我的力量,不困於情不惑於心的力量,不戀過往不畏將來的力量,出離頭腦活在當下的力量,成為自己的心理療愈師!

了凡心療愈


我發現我就是這樣一個性格的人,只要心裡有一件事情停留在心裡,那麼我就會心裡不安。以至於我常常處理不好我和自己的關係還有自己和別人的關係。其實有時候這樣的焦慮是因為一件很小的事情,而且在別人身上看來不是一件事而在我身上看來就是一件大事。比如,同一寢室的人有幾個人在說話,可能她們不跟我說話,那我心裡就會有一種不安的情緒,認為我和她們不是一起的,或者是她們忽略了我,而且像我這樣的人,對很多事情和人都是感受在先的。我知道,常常這種坐立不安的感受讓我很焦慮,也會讓我心臟有種緊縮的感覺,而且也會時常懷疑自己不被他人所接受,從而想了很多不利於自己的想法。往往也很壓抑,自卑和痛苦,唯有改變和自信才有可能將我解救出來。

對於這個,往往需要自己在發生這樣的感想之後,要適時地引導自己。然後平常多讀一些書籍,從而讓自己在面臨這樣的心情和情緒的時候,不至於一直陷在死衚衕裡。

焦慮型人格只需要一點點小事情就可以引發人的內在情緒,往往心情也是隨著外界影響而改變的。不僅在於自己也和自己有關的環境。

如果需要不再因此而這樣的話,只能尋求改變。


qzuser255408113


我本人就屬於這兩種情況的結合體。每件事情都分一個輕重緩急,但每一個時間段都有一個心情的好壞。所以說不同的情況,我表現出來的情緒也是不一樣的。

1.假如說我明天要考試。如果覺得自己還不錯有一定把握。我就會大大咧咧,安安心心的不去想這個事情。但是如果覺得自己模稜兩可,我就會產生出焦慮的情緒,甚至會在這種焦慮的氣氛下引發我暴躁的行為,以至於晚上休息時都有可能會想到這個事情,但是沒有到夜不能寐的地步。

2.遇到一點事便焦慮不已。

我身邊遇到過這樣的人,他有一點事沒解決好。便沉默不語 左右推敲臉有晦色。 那時候就跟平常判若兩人 他這一種確實已經到了夜不能寐的地步。綜合分析,這種類型應該屬於做事比較謹慎,對於事情的前因後果怎麼處置,事後怎麼安排。都過於在乎。所以說,無形中給自己施加了很大的心理壓力。

3.而有的人有很多事但它還平淡如水。 只能說這是一個心胸比較開闊的人,心理素質好,掌控能力強。 我記得一個回憶錄裡邊兒張學良對記者講道,無論什麼時候,我都能好好的睡一覺。不管是有天大的事還是明天要殺頭到了該睡覺的時候,我都能好好的睡一覺。 他這一種,就是心理素質好心思較大。這種情況也可能是天生的,也有可能是後天環境因素所導致。

不管趨於哪種情況。我們都要學會兩者相結合,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做事情才能事半功倍,不讓自己受那麼大的拔作。



一個多麼哇塞得王木木


為什麼有的人心裡有一件事就會焦慮不安,而有的人心裡有多件事卻能應對自如?這是一個簡單的醫學常識,其實你也說出了答案——焦慮不安。

關於焦慮,我們瞭解多少?

焦慮可以是人的主觀情緒,也可以是一種醫學疾病。像題主上面說的一樣,有的人心裡裝多少事情都不會焦慮,應對自如,這樣的人往往是健康的正常人。而心裡裝一件事就焦慮不安的人,不一定是病人,但一定是性格上容易產生焦慮情緒的人。


焦慮是一種與現實情境不符的過分擔心、緊張害怕,這種緊張害怕常常沒有明確的對象和內容。有時候也會表現為對於沒有發生事情的一種預期焦慮,比方說月底要進行一場重要的考試,可能從本月1號就會出現坐立不安,緊張害怕的情緒,甚至一直持續到考試之前。

焦慮其實更是一種個人的性格基礎,就像你說的,總是有一些人一遇到事就會緊張恐懼,過分擔心,自卑、胡思亂想等等,而這樣的情況甚至常常存在於一個人整整一生,很難改變,所以我們說這樣的人是焦慮型人格。不能說是一種疾病,但是焦慮型人格還是會影響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產生一些負面的情緒。

關於焦慮的本質,我的一點看法

日常工作中不管哪一種精神障礙診斷的患者,都會存在一些焦慮情緒,也經常有患者問我“為什麼我會感到焦慮?為什麼同樣的事情你不會焦慮?是你的心理素質好嗎?”。

很好的一個問題,直接指出了焦慮的本質——焦慮是人類對於客觀事物自行賦予的主觀屬性,簡單的說,客觀事物本身不存在焦慮屬性,周圍人看它也沒有感到焦慮,而患者主觀的賦予了客觀事物焦慮的屬性,所以只有患者自己看事物能夠感受到焦慮屬性。

焦慮的心理治療主要依靠認知行為治療。認知 - 行為療法是臨床常見的治療方法。這種治療的基本原理是使患者能夠發現自己的錯誤,不合理的認知和不正確的認知過程,認識到這是自身出現不良行為和情緒的根本所在,幫助患者找到這個關鍵點,從而提高其治療的依從性,促使患者積極配合臨床治療和建立正確思維模式,建立對事物的正確認知,最終緩解焦慮情緒。


我說精神


焦慮(anxiety)是對前途命運、親人或自己生命安全等的過度擔心而產生的一種煩躁情緒。

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引起的恐懼,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焦慮心理,有的人會表現出來,有的人則會深藏不露。

這取決於當事人經驗的累積,內心的強大。內心藏不住事,很容易表現出焦慮不安的人,常常源於錯誤的自我暗示,而那些心裡有多件事也能應對自如的人,則使用了正確的暗示。


暗示效應(effect of hint)

是指用含蓄、抽象的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使其思想和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目標相符合。

暗示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拯救一個人,也可以毀掉一個人,關鍵在於接受心理暗示的個體自身如何運用並把握暗示的意義。最常見且最有效的是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self-suggestion)

是指透過五種感官元素(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給予自己心理暗示或刺激。

自我暗示又分為積極的自我暗示,和消極的自我暗示。消極的自我暗示常常會受到墨菲定律的影響。


墨菲定律(Murphy's Law)

墨菲定律說的是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很有可能發生;凡是可能出錯的事,有很大可能會出錯。

焦慮常常表現為著急、緊張、恐慌、不安等情緒,當我們表現出這些情緒時,大多數人的固有思維方式都是通過消極的自我暗示來實現的。

比如不要著急,不要緊張,不要慌張,不要害怕,不要不安。而墨菲定律指出你越擔心某些情況發生,它越有可能發生,而且是以極快速的方式出現,並帶來最大的損失。

你越怕什麼,就越來什麼。表現為越來越著急、緊張、恐慌、不安,最終行露於色顯露出來。而那些心裡有很多事仍然應對自如的人,除了無數經驗的累積導致的內心強大外,常常運用了積極的自我暗示。

他們暗示自己要放鬆、要鎮定、要冷靜、要堅強、要穩重、要有信心,然後經過不斷的重複後,身體表現出所期望的結果。

其次,也可以通過調整呼吸讓自己鎮定。深呼吸再慢慢地吐氣,重複五六次後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最後,運用移情(Transference)。

即轉移情緒,人是環境的產物,很容易受到情境、氛圍的影響。心情不好時,就不要聽一些悲傷的歌,只會讓我們心情更不好,還會感覺整首歌詞都在描述你此刻的心情。

當我們處於悲傷、壓抑的情緒時,不要去想悲傷的事,而是要想象令自己開心的事,或者換一個環境,去到一個讓自己感到放鬆和舒服的地方,暫時與當時不好的情緒隔離,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如果你也想成為心裡有很多事仍然能應對自如的人,不妨多經歷,多思考,多總結,然後再運用移情和積極的自我暗示的力量。所思即所想,想要就能得到!

漫話心理學,專注分享最實用的心理學。

漫話心理學


其實我自己一開始是屬於心理有一點事情就會焦慮不安的那種,總想馬上要個結果,了結了心理才能安心。尤其是工作上面的事情。我的老公是屬於第二種類型的,他工作是項目經理,帶著程序員們進行開發,每天要應對無數的事情。回到家我聽他接工作電話都感覺自己一個頭兩個大,想自己如果要是遇到這種事情一定會抗不下去,辭職的。於是就跟他討教怎麼才可以讓自己變得心理如此強大。他簡單的跟我說了句,有問題就解決問題唄,發愁也是沒有辦法的。如果要是同時遇到幾個,要考慮輕重緩急,同時還給我介紹了四象限法則:

第一象限是重要而緊急的事物,第二象限是重要但不緊急的事物,第三象限是緊急不重要的事物,第四象限是不重要不緊急的事物。自己一定要具有這種規劃手頭工作的能力,這樣才能有效的開展工作。

自己分清楚目前手頭上的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到第一象限,也就是重要而緊急的事物上。比如一個公司的領導人面臨4件事情:1、參加一個關係公司發展的的商業談判。2、公司主營業務之外還可能發展的其他業務與高管研討。3、好久不見的同學來拜訪就在樓下(以前關係不是很鐵,屬於一般,事先沒預約好)。4、想找朋友玩王者榮耀。那我們看一下怎麼劃分這四件事情,很顯然第一件事情是屬於第一象限的,關係公司發展是又緊急又重要的;第二件事情是屬於重要但不緊急的,外業的經營不是一時半會能解決了的,但發展的好會讓公司更上一層樓的;第三件事情是屬於緊急不重要的,因為不是很鐵的關係,如果先處理這件事情會佔用很長時間且是滿足他人的期望值;第四件事情是屬於既不重要也不緊急的,而且會花費大量時間,一旦陷會著迷,所以要遠離第四象限的事情。以上僅此個人觀點。


三口之家的陽光生活


這和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有很大關係。

有的人心裡就不能擱事,那哪怕是一點點小事,他就坐立不安,必須得處理掉之後,才能安心的睡覺。

有的人再多的事情。就好像死豬不怕開水燙一樣。感覺無所事事。跟沒事,人一樣。特別能沉得住氣。不過這種人有一類是屬於腦神經有問題。他們對於恐懼的,受到威脅的事情,接收不到。腦部反應,受不到刺激,所以回,顯得特別的冷靜沉穩。

如果上述兩種人都排除腦部生理問題的話那就剩下了一個行為處理模式的問題。

這個通過訓練就可以解決,問題倒不大。


活躍小雨魚


感恩悟空邀請

為什麼有的人心裡有一件事就會焦慮不安,而有的人心裡有多件事卻能應對自如?這是一個很好也很大的問題,涉及到人的生命模式和自我功能等方面,以下為我個人的簡要回答期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1、有事焦慮

什麼原因有些人有事就會焦慮呢?

這是自我功能弱的呈現,現實生活中有一部分人一旦遇到工作、生活、家庭等的高壓其自我功能就會弱化,變得焦慮、恐懼、擔心、害怕,這是內在力量的匱乏,擔心失去、做不到等等,其自我防禦形式就是失眠、發火、喝酒、勞動、購物等,因為他認為這樣或有可能讓自己感覺好過一點,這是一種逃避的心態,其實不然,持續這樣的模式循環反而是推動了他們自己形成了一個鴕鳥式的生命模式的循環。比如說,秦二世胡亥,一聽說誰誰誰又來攻城啦,就是晚上睡不著,焦慮,發火,發怒,睡美人等等。

2、有事不焦慮

什麼原因有些人即使有再大的事也不焦慮呢?

這是自我功能強的呈現,現實生活中也有一部分人是這樣的,諸葛亮、趙雲、司馬懿、劉邦、劉徹等等,這些人就是屬於有事不焦慮的類型,他們選擇接受和麵對而不是逃避,這種接受和麵對反而又進一步提高了他們的自我功能,讓他們變得越來越強大。他們積極向上,銳意進取,是內心強大的人人,相信自己、相信團隊等等。

3、無事焦慮:

什麼原因有些人無事也焦慮呢?

這是自我功能極弱的呈現,杞人憂天、無病呻吟,腦子裡面經常放恐怖片,來到一個陌生環境總擔心會不會有小偷、有強盜、有戰亂、坐飛機也會擔心會不會掉下去,有什麼什麼對自己有威脅的事情發生等等,這種人腦子裡時常上映恐怖片,最後是自己把自己給嚇死啦。生活中也有另一部分我們來看一下他們是不是也屬於無事焦慮類型呢?比如說失業在家的人整天無事可幹他很焦慮,這裡要區分一下的是,失業在家無事可幹這本身就是一個事件,這是屬於有事焦慮,這個事就是:發生了失業在家無事可幹的事件。

4、無事不焦慮

什麼原因有些人即使無事他也不焦慮呢?

初級的無事不焦慮是自我功能較低的呈現,也就是沒有事情我就不焦慮,同時,背後的潛臺詞或對面就是有事我就焦慮。另外,還有兩種無事焦慮的情形:一是死人無事可焦慮;二是聖人、出世之人、隱士、出家人等等;此兩者皆為無事不焦慮,也就是這個世上已經沒有什麼可以讓我焦慮的事情了,這是自我功能超級強的境界了。

原創乾貨分享,簡單直接不囉嗦、淺顯易懂好落地!

對於這個問題,你又是如何看的呢?歡迎關注我、留言及轉發!

威宏教練寄語:讓我們一起創造一個真誠、利他、賦能、共贏的世界!


企業教練沙威宏


為什麼有的人心裡有一件事就會焦慮不安,而有的人心裡有多件事卻能應對自如?

要想找到問題的答案就得先了解幾個問題:什麼是焦慮?人為什麼會感到焦慮?人們的抗焦慮能力如何?也就是把你的問題拆解成三個問題來看,這樣我想更容易讓人理解。

什麼是焦慮?

“焦慮”是一個意義非常含糊的概念。

弗洛伊德把焦慮分為三類:現實焦慮、神經症性焦慮和道德焦慮。現實焦慮由實際的危險引起,神經症性焦慮由本能衝動引起,道德焦慮由超我引起。

我們這裡平常所說的焦慮大多屬於現實焦慮。

現實焦慮又有原發和繼發之分。

原發的現實焦慮由危險的出現而引起,其實就是恐懼。(危險已經發生)

繼發的現實焦慮不是危險的出現或再現所引起,而是它出現的可能性引起的,也稱“預期性焦慮”(anticipatory anxiety)。(危險未發生,但你擔心它會發生)

為什麼會感到焦慮?

我們大多數的焦慮屬於繼發的現實焦慮,就是所說的“杞人憂天”的狀態。

比如孩童時,會因為放學晚擔心趕不上動畫片而焦慮。

再大一點,會因為不知道怎麼跟女孩子說話而焦慮。

每次考試,會因為擔心考不好而焦慮。

工作後,會因為任務多、壓力大、前途渺茫而焦慮。

會因為自己存款不多,還得買車買房而焦慮。

會因為自己還是單身而焦慮。

如此等等……尤其是當今社會,科技技術飛速發展,知識在不斷更新,人們工作、生活節奏加快,擔心“落人之後”,擔心成“井底之蛙”,時時都有種恐慌感、危機感。

作為最基本的情緒反應,焦慮就像吃飯睡覺一樣平常,也是必不可少的。

引起這類焦慮的事情都有共同的特徵:未知、存在意外、不可控。

面對未知、不可控的東西,人們還感到害怕,害怕受到傷害,害怕受到排斥和擠兌,還害怕遭遇意外,害怕失去什麼,內心擔心害怕就會感到焦慮。

心理承受能力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告訴我們,動機強度和工作效率之間呈倒U形的曲線關係。

即動機強度處於中等時,也就是當我們保持在中等水平的焦慮狀態時,工作和學習的效率最高。

保持中等強度的焦慮,會讓我們保持適度的興奮感,有一定的積極性去調動相應的身體機能去完成某項任務,會幫助我們更高效的工作和學習。

但是焦慮超過了一個轉折點後,給人帶來的影響將會由積極轉消極,這也就是心理學上的“臨界點”。

由於每個人的遺傳基因、經歷、個性的不同,抗焦慮的臨界點就不同。有些人在持續變化、刺激和壓力之下,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而有的人遇到一點事情就大驚小怪,不知所措。

另外還要給大家介紹一個概念:壓力弱勢因素。

現實生活中,有的人能夠承受工作上的很多壓力,但是如果家庭出現一點小事,他會難以承受。這就表明他在家庭壓力對他來說是壓力弱勢因素。

壓力弱勢因素決定了生活中的哪些事情會對你造成壓力,哪些事情不會使你感到壓力(即使在別人看來會有很大壓力)。


願這個解答對大家有用。

阿黎心理,助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阿黎還要悄悄告訴你:“點贊加關注,每天有進步哦!”


阿黎心理


為什麼有的人心裡裝一件事情就會感到焦慮而有的人心裡裝很多件事情卻感覺很輕鬆,總結以下兩點:

一:心胸豁達、開闊。一個人心胸開闊說明這個人眼界也比較寬廣,遇到事情不會太糾結、也不會因為一點小事就心煩氣躁,對於不好的事情往往也不會太在意。一個人經歷越多眼界越高,不要老是把自己圈在自己的小圈子裡,多出去走走看看,看得多了經歷的多了眼界也就高了,考慮問題也就不會太狹窄片面,會從各個方面考慮問題。



二:城府較深。一個人城府深喜怒不形於色,心裡裝了很多事情但是表面看似卻雲淡風輕。城府深的人對自己情緒管理能力很強,所以一般表面看不出他們心裡的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