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印度在古代被叫做这个……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古印度,很早就开始在恒河流域繁衍生息。不过,因为地理的阻隔,中国与印度要到西汉时期,才开始有模糊的了解。

根据《史记》的说法,西汉时期,博望候张骞受汉武帝委托,出使西域,疏通各国,打通了丝绸之路。

原来印度在古代被叫做这个……

当张骞到达西域大夏国(位于现今青藏高原西北部的帕米尔西部地区,即位于现今帕米尔以西的阿富汗一带)时,惊奇地在这里看到蜀地专有的布匹和竹杖。张骞感到十分诧异,大夏与蜀地并没有直接连接,这里怎么会有蜀地的商品?

疑惑的张骞找来当地人询问后才得知,原来在距离大夏国东南方向数千里,有一个名为"身毒"的国家。在那里,大夏的商人可以跟蜀地商人做买卖。

所以,张骞建议汉武帝开通一条从蜀地通往身毒、连接大夏的道路。这是有记载的历史中,中国跟印度第一次产生接触,并留下了"身毒"的称呼。

这个"身毒"并不是对印度有什么恶意,而是根据古梵语"Sindhu"音译而来。不过,当时中国仅仅是了解印度的存在,并没有更多官方的联系。直到丝绸之路开通,西域各国跟西汉的连接才愈加频繁起来。

随着双方交流的逐渐增多,很多古印度的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对于古印度,中国有了初步的了解。到东汉时,古印度有了一个被更多人熟悉的称呼——天竺。这也是从梵语音译过来的。

随着丝绸之路带来的国际贸易越来越频繁,各国之间的文化层次交流也越来越多,很多古印度的文明,如文化、音乐、医术、雕刻等,都陆续传入中国。东汉时的汉明帝刘庄,还主动派出使臣到古印度,希望从当地寻求佛法。

原来印度在古代被叫做这个……

不过,这些使臣还没有走到古印度,就在今天阿富汗一带,遇到了两位来自古印度的僧人。他们跟使臣一同回到都城洛阳。

汉明帝十分高兴,亲自接见了两位印度僧人,并在洛阳修建寺庙。因为经文是用白马驮回的,所以这座寺庙,被称为"白马寺"。

东汉以后,晋朝时,僧人法显成为第一个到达天竺的中国僧人。法显三岁剃度,一生修行,六十五岁时,为寻求佛法戒律,决定前往天竺。西道漫漫,路途艰难,已是高龄的法显,步履坚韧。

历时十三年,法显游历西域,到达天竺求学,并且将所学知识,回国传授。等他回到国内时,已经是78岁高龄了。除了佛经,法显还留下大量关于游历天竺的记载。对于中国了解古印度,起到很大的帮助。

而在这段时间内,天竺也被人称为"贤豆",同样是按照梵语发音转译过来的。只是写法不同,读法略有差异。隋唐时,中国国力强大,包容开放。唐朝跟天竺的来往,更为密切。当时国人对天竺的了解,也不再只限于"一个位于西方的国家"这样粗略的认知,尤其是玄奘大师西行求法后。

跟小说里那个被称为唐僧的懦弱僧人不同。玄奘当年西行,真的冒着生命危险。当时为防止突厥入侵,大唐严禁边关私自出入。玄奘一行仅仅是走出边境,就已经是困难重重。

为了西行,玄奘只能选择偷渡。更别说当他踏上西域后,途中的各种生死危机,已经无法用笔墨来描述。

原来印度在古代被叫做这个……

到达天竺后,玄奘开始游历,最早在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求学。凭着自己的才华,他受到了那烂陀寺的礼遇。此后玄奘开始潜心修学,偶尔也会外出游历辩论。

当他准备回国的时候,当时印度的戒日王为玄奘找来18个国王,三千名高僧,两千名外道,与之辩论。结果无人可以反驳玄奘。

玄奘当时在古印度受到了极高的礼遇。他本可以留在古印度。但玄奘没有忘记自己为何西行。断然回国。而在玄奘回国后,开始整理翻译大量经文。

并且,玄奘写下一本名为《大唐西域记》的书籍。这本书籍非常详细地讲述了西域各国,包括天竺的情况。

在这本书中记载,玄奘凭着自己对梵语、汉语,以及当地情况的真实了解,认为过去"身毒""天竺""贤豆"的称呼,都是错误的。应该称为"印度"。印度这个称呼,从玄奘以后开始正式确立,并一直流传下来。而在玄奘以后,印度与中国之间的交流,开始越加频繁。所以说,丝绸之路的开通,为两国交流提供了起点,而文化交融,则是两国交流的根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