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5000年,一直被質疑的夏朝,是否真實存在?

空心樹子


都說中華文明5000年,特別是2000年正式確定了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中華文明史從公元前3000年的伏羲時代到現在,剛好5000年,但質疑聲此起彼伏。很實際的一個問題,商朝以後是有大量文字、文物、遺址出土來考證的,這個是被國際認可,沒有任何疑問,商朝是從公元前1600年開始的,到現在才3000多年文明,而夏以前的三皇五帝有近2000年時間,都是神話傳說,特別是夏朝,都是個若有若無的朝代,雖然幾個遺址都在考查,最起碼到現在為止,夏朝是否存在無法被證實。

圖為河南嵩山啟母石,相傳大禹妻子塗山氏所化之石,生下兒子啟,也就是夏朝第二任王夏啟。

史書上關於夏朝的記載僅有隻字片語,比如《國語》的“昔伊洛竭而夏亡”;東周青銅器叔夷鍾記載的“溥受天命,刪伐夏司”。而很多史料記載夏朝第一位王就是大禹,《史記》也引用其記載,大禹之後的事件也有很多,但但都沒有提及“夏”這個字,特別是出土最早關於大禹治水的記載是西周的青銅器“遂公盨”,上面記載大禹治水事蹟共98個字,並沒有夏的字樣。

圖為二里頭出土的商代青銅爵。

1959年在河南發掘了二里頭遺址,後來考證了是消失在歷史中的夏朝遺址,有發掘出道路網絡,宮城牆基址,有國家的雛形,當時確定是夏都斟鄩的宮殿,後來都知道了,並經過碳14檢測,其實是商朝早期的文化,出土的文物也都是商代的,並且面積實在太小,還沒足球場大,不可能是都城,斷代夏朝有400多年曆史從大禹到夏桀共17位王,二里頭也沒發現任何與王相關的證據,說白了,二里頭遺址在早於商代之前有部落聚居,但跟夏朝沒任何關係。

圖為新砦遺址的建築基址發掘現場。

1979年在河南新密又發掘了早於二里頭遺址的新砦遺址,約公元前1850年,《史記》裡記載太康失國的事件就發生在這一時期,其主人翁就是射日英雄後裔,說白了還是神話,當然新砦遺址面積很大,有100萬平方米,發掘有城址和陶器,有專家認為這是苦苦尋找的夏朝都城,但新砦遺址仍然未無法與夏朝聯繫上,所有都是猜測;在發掘新砦遺址同時,在登封又發掘了王城崗遺址,年代略早於新砦遺址,面積30多萬平方米,目前結果同上。

從1959年“夏朝”遺址首次發現到今天,經過了幾代人的勘探,雖取得巨大成果,但仍沒找到與“夏朝”直接聯繫,圖為河南博物館。

總結來講,商朝以前遺址有幾處,都正在發掘,並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歷史學家至今沒有考證出有“夏”這個朝代,沒有找到夏的都城,沒有夏的文字、文物的出土,從原始到奴隸過渡的這段歷史正在慢慢被還原,但是否與夏朝有關,夏朝是否存在,依然打上大大的問號,這很可能是未來幾代中國人考古的工作了。


圖文繪歷史


手頭在寫一個《中學大歷史》,剛寫到夏商周。這三個朝代,在一百年前,只有周是被廣泛認可的,大家不但認為夏不存在,連商也不存在。為什麼呢?因為沒有找到商朝的遺址。

到了近代的時候,有一位大師的意見很震驚。這就是疑古派的顧頡剛,他認為中國的古史是世代以來層層累積而成的,不是真的。他主要從研究古籍入手,疑經辨偽。他就發現,時代愈後,古代的歷史就越詳細,古史的時代越前,比如周朝的人是崇拜大禹的。而到了孔子,突然往上尊崇起堯舜來。再往後,就出現了大量炎帝黃帝的崇拜,再往後,盤古也出來了。

所以,他認為古史很多是假的,就是商朝夏朝存不存在都是一個疑問。這個提出來,大家很震驚,我們的祖先是假的?顧先生是泰山北斗,他這樣提,主要是喝醒中國人,不要老往中國古代的輝煌找出路了。放下歷史包袱,去面向未來。

那到底有沒有呢?這就需要證明了。顧先生的短板在於,他主要是史料分析,沒有實質的考古。

到了後面,我們發現了甲骨文。從甲骨文上看到了商王祭祀的記錄,分析這些甲骨文,我們發現,從中可以找到商王的傳承體系,這些商王都在史記有記載。這一下,商朝的可能性就大增了,畢竟史記有記載啊。

緊接著,我們又發現了殷墟,這是一錘定音了。所以,西方人也認可,他們寫歷史書,就說我們中國的文明從商朝開始。

那夏朝呢?
夏朝還要繼續努力尋找,王國維就提了一個雙重證據法,就是史書中要找到實物,實物要跟史書記載對應。兩者都有,才可以下定論。比如我們商文明的發現就符合這個標準。

但是,夏朝目前還不符合這個硬標準,主要是我們沒有找到夏朝的都城。

有一個考古學家叫徐旭生,他通過查資料,找到了河南的偃師,果然發現了一個古遺址,稱為二里頭遺址,是一個古城,大概有兩萬人居住的規模。

出土了大量的銅器、玉器。

那麼可以說這是夏都嗎?徐旭生自己是懷疑的,因為這裡離商都也很近,他就說,這可能是商朝的一個城市。

而後面,又有學者提出這應該是夏朝的城市,剛提出來時,也是爭議很大,但現在基本形成定論,就是二里頭是一個夏朝的城市,中學教材裡就是這樣說的。

但是,還是缺乏直接證據。上面都是根據推測得出的邏輯結論,不是直接證據。什麼叫直接證據,就是發現夏的實物,實物上的東西能跟史書記載掛上釣。比如史記說夏朝有個叫孔甲的夏王,曾經吃過龍,如果發現一個陶器,發現上面寫著:孔甲食龍,五星好評。

這是開個玩笑,但大概是這麼個意思,就像甲骨文上,寫著武丁出征,拿多少人祭祀一樣。這些都是直接證據。夏朝就缺少這樣一錘定音的證據。

那到底夏朝存不存在呢?應該還是存在的,還需要我們繼續尋找,這個尋找可能需五十年,也可能此刻正在某位考研人員的剷下。

歡迎大家到今日頭條關注我的專欄《中學大歷史》,搞懂初中歷史那些事。


腦洞歷史觀


不論是什麼時候,只要提到朝代,就會有這樣一句口令存在“夏商周秦西東漢 三國兩晉南北朝 隋唐五代又十國 遼宋夏金元明清”,每個人都會說是從夏開始的,夏是我們的第一個朝代,但是歷史並不是無憑無據,隨意說就是真的,而是需要有證據證明的,關於夏朝的記載真的是少之又少,因此,產生了一個疑問:夏朝真的存在嗎?

關於夏朝的一切,史料非常稀少。夏朝,是由大禹建立的朝代,大禹我們是從大禹治水這個神話故事中知道的,可畢竟是神話故事,沒有真實的依據。而關於夏朝也沒有一些確切的記載,因此許多文人都否認夏朝的存在,例如胡適、顧頡剛、郭沫若等人認為夏朝根本不存在。就像商朝之前也是不被歷史文人所認可的,但是好在有關於商朝的信息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中得到證實,於是商朝確認是真實存在過的一個朝代。

而關於夏朝,首先,關於夏朝的任何相關遺址和文物都沒有出土問世被發現,因此無法直接證明夏朝的存在。證明一個朝代是否存在首先要依據與文字,當時的文字記載是第一手資料,還有就是需要考古的挖掘,根據出土的器物研究是哪個年代的物品。

目前為止,考古學家發現了二里頭遺址和三星堆遺址。二里頭遺址經過專家的觀察研究,這個遺蹟存在的時間超過了40000年,而且這個遺蹟規模非常龐大,據統計推測,曾經在這個遺址上居住過的人數可能超過10萬甚至更多,這是一個巨大的發現。但是最可惜的是,在這個遺蹟上並沒有金屬等物品的發現,於是沒有直接的證據證明夏朝的存在,關於夏朝的存在問題眾說紛紜。三星堆遺址距離今天的時間專家推測是5000年到3000年之間,幸運的是在這個遺址上出土了非常多的遺物,數目龐大,於是人們又開始想夏朝之前難道還有朝代的存在嗎?

夏朝總是帶著神秘朦朧的面紗,從1959年開始,我國就已經開始進行“夏墟”的調查研究,在豫西、晉南等地開展了一系列的考古工作,多數學者認為以偃師二里頭遺址命名的“二里頭文化”和豫西地區的“龍山文化”是探索夏朝是否存在的關鍵。據傳宋代出土的一組春秋時期青銅器叔夷鐘上有一段銘文和西周以來文獻中關於夏和商是前後承替的兩個王朝、‘殷革夏命’的說法完全一致,因此成為兩週史籍有關夏王朝記載的有力佐證。

夏朝就像煙雨朦朧的杭州西湖,讓人看不清它的真面目。人們常說中國上下五千年,如果夏朝真的存在,中國才有五千年的歷史,而夏朝如果不存在,中國就只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希望在未來的某一天專家能夠發現直接證明夏朝存在的證據來堵住悠悠眾口,讓夏文化與世界見面、接軌。


作樂獨寵溫柔


個人認為:這是一個典型的指鹿為馬的故事。夏朝的存在,如同黑白不相雜一樣的清楚,為什麼西方學者忽悠了一批國內學者?自詡為學者的人,跟著西方論調兒走呢?箇中意味,見仁見智吧。

他們說,夏朝不存在的根據,是一口咬著不放的“考古發掘,並未發現夏的遺址或者夏的文字。”的老調兒。

我的回答:不能因為你考古發掘不到關於夏的遺址,就下結論說:夏不存在。

他們說:這是國際標準,通用慣例。

我說:那是狗屁的標準,狗屁的慣例。因為至今沒有發掘到夏的遺址,就說沒有夏朝。倘若,今天我們把長城毀完了,夷為平地了。3000年後的子孫,按圖索驥,發掘不到長城遺址。是不是子孫們可以據此而說:長城是傳說,史上秦始皇根本沒建設萬里長城,長城是後世史官,代代相傳的神話呢?根本沒有秦帝國和秦始皇,要不然那麼強大的帝國不可能第二代就亡國。阿房宮被項羽燒了,幸好有長城在,不然在西方學者以及我們的有些國內專家學者看來:秦帝國,秦始皇也是傳說,根本不存在了。

鑑於時代的久遠,當時人的工藝水平和工具的使用能力,以及建築,科技不發達的時候。找不到那個時候的建築和遺址,這個有什麼奇怪的?

5000年前的人,在5000年前的時代背景下,建設5000年前的建築。。。。。5000年後的人,沒發現,,沒發掘到,就說:沒有夏朝?這是什麼邏輯?這是什麼道理?

人家說:這是國際標準?這是國際慣例?

我說:這是指鹿為馬,這是是非不分,這是顛倒黑白,這是無理取鬧更是胡鬧。

說司馬遷的《史記.夏本紀》不可信,那是2000年前的人記載4000年前的事兒;

說孔子的《尚書.禹貢》不可信,那是2500年前的人,記載4000年前的事兒;

說周文王的《周易》不可信,那是3000年前的人,記載4000年前的事兒。

《春秋左傳》是春秋的人記載夏商周的事兒。

周文王距離夏朝是500多年,孔子距離夏朝1000年不到,司馬遷距離夏朝2000年左右。(這是大略年份兒,不精確哦,且這不是討論的重點兒。)

對周文王來說,夏朝就好比今天的人看清朝明朝;

對孔子來說是周朝人看夏朝,中間就隔著一個商朝。好比今天的人看清朝,中間隔著一個民國;

司馬遷看夏朝中間也就隔著四代。

今天的西方學者,中方學者,拿著自認為的什麼所謂的國際標準,國際慣例,為尺度。衡量的結果是:沒有夏朝,夏朝是個傳說。

我說,假設明代的舊址毀壞找不到,發覺不到,考古不到。我們今天的人能說,明代是個傳說,朱元璋不存在嗎?

從古至今,無論河渠,山脈,舊址,史實………有史書記載,而今天考證不了的,不知凡幾?你能說史書記載的都是傳說,都是子虛烏有的,捏造的嗎?

以國際標準為旗幟,以考古發掘不到為依據,硬是說沒有夏朝。這是一個學者應有的治學態度?這是一個史學家,考古學家負責的態度?

拿著你們自己所謂的國際標準,國際慣例,考古發掘當擋箭牌,硬是指鹿為馬的說沒有夏朝。請問,如何能服天下人心?如何能服後世子孫心?如何對得起列祖列宗?良知被狗吃了?

說夏禹王以及夏朝不存在?那中華民族的前身為什稱華夏民族?

以文王,孔子,太史公言之鑿鑿的史料和著作,竟然抵不上今天的一個國際標準,考古發掘。真是貽笑大方,肆無忌憚!你們直接說商、周,都不存在也可以啊,何止一個夏朝?

《周易》的“湯武革命”

《尚書》的“堯舜禹湯”

《史記》的“五帝本紀”

《論語》的“堯曰”

竟然都是聖賢君子記載子虛烏有的,講神話故事的,所有的這一切竟然抵不上一個國際標準和考古發掘。你們是不是《山海經》讀多了,腦子鏽掉了?見什麼都懷疑,見什麼都否定。

我不禁要問:你們這是要造反嗎?還有天理嗎?還有是非嗎?還有良知嗎?還是學者嗎?讀兩篇西方學者的論文兒,去西方喝點兒洋墨水兒,拿著西方慣例,國際標準,回來後,乾的第一件事兒是:中國沒夏朝。笑死我了!


烏有村人


我只能說質疑夏朝不存在的是無稽之談

考古就能證明一切嗎,必須考古出來才能證明存在嗎?

商朝之前沒有考古出來也說不存在,純屬胡扯!

後來商朝的文物出來了,說哎呀,原來商朝真的存在啊!

我的看法是這樣的,有歷史明確記載的肯定是存在的,夏朝一直有歷史記載,那就肯定存在!其實加上夏朝也就4000多年的歷史,夏朝400千,商朝600年,周朝800年,秦朝到現在2200年,加在一起也就4000多年,那麼華夏五千年的歷史又是怎麼來的!

那麼就是加上我們的炎帝黃帝時代,堯舜禹時代,五帝時代等等,這些可能更沒有考古出來就不能說華夏有5000年曆史了嗎?

炎帝皇帝蚩尤就不存在了嗎?

有歷史記載的都是存在的,我始終認為中華歷史5000年,不僅有炎帝皇帝,就是華胥族,伏羲、女媧都是存在的,只不過時間可能更長一些,很有可能,我們的文明史不止5000年!


鵬程日誌


夏朝是否真實存在,當然真實存在過,歷史文獻,二里頭遺址,陶寺遺址,都可證明,我寫了多次了,不想再重複了!


《大戴禮記·少間篇》記載,商湯擊敗夏桀,滅亡夏朝後,將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遺族遷到杞國,到今天共計有六塊殷墟甲骨文提到杞侯或杞地,可作為商代杞國存在的證據。

另外春秋之前封爵位都是按照血統的,不可能今天張三當杞侯,明天李四當杞侯,新爵位要重新起名字,名字一樣就是血統一致,這是禮規,到了春秋末年戰國初期才亂了。




甲骨文只是個佐證,從杞國和越國去推夏朝的存在應該比較容易,唯一的難點在於夏究竟有多大影響力,還有夏當時究竟是不是叫夏?

既然商朝的時候已經記載了杞國,那麼是否可以先推斷出夏究竟當時叫什麼?這樣以來就比較好辦了評論!

商朝稱夏族為土方或下土方,而不是夏。這說明夏族是存在的。


另外甲骨文中被辨識出來的字不到三分之一,如何能說明未被辨識出來的字中沒有“夏”字的原字呢?

或許商朝稱夏人為“下人”未可知?畢竟夏族在商朝是被稱為“下土方”。

按照現在公開的資料,其實周人說的夏是指 良渚,陶寺,二里頭 文明。而 《尚書》 中的指的夏后氏很可能是指三星堆文明。

甲骨文中的“夏”字就是甲骨文 “杞” 的上半部分 來自星星的陛下,寓意“天降王權”。



也許所謂的夏朝是後人追封,周朝的國號尚是後人追加的,何況夏商!


當時帝王是一個家族,那時候就沒有國的概念,天下莫非王土,還需要什麼國號!夏商,也僅僅是兩個家族權利交替的一個劃分而已。

夏是肯定存在的,不過可能由於當時語音方言傳承的偏差導致稱呼的不同,假如周當時隸屬於夏的西部,而商則在夏的東北部,那麼商朝稱呼夏可能是嚇、夾、之類的,而周朝這邊的方言可能一直稱呼為夏,就如同後來的商朝也被稱為殷人一樣,殷商兩個字的讀音差別太大了。

例如北方人聽我們南方人講話一樣,常聽錯,何況當時交流那麼少!


現在傳承的都是周朝時候的說法,他們祖上來自很厲害的夏朝,但你能確定殷商稱呼夏就是夏麼!

所以換個思路,發現商朝的文獻一定要跳出固定思維,為啥非要找夏字!

找商所記載的對手進行研究就行,看看是不是符合周朝口中的祖上大夏。

個人認為,夏朝並非像商朝一樣,是一個統一的強大王朝,而很可能是一個部落聯盟。夏朝和商朝也沒有繼承關係,早期夏、商、巴蜀等都是並立存在的強大部落聯盟,時間是重疊的。

只是夏更早,商是後期強大起來,並獨立於中央政權之外,並與之長期交戰,所以從對手中找,應該沒錯!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些觀點,有愛好的也可把自己的觀點拿來討論!


蓉兒是妹紙


中國歷史五千年,被質疑的夏朝存在嗎?

華夏文明古國,從黃帝到現在,約四千多年了,通常稱上下五千年。具有優秀基因的祖先,在這片廣袤的大地上,繁衍生息,漫長的歷史進程,成就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

夏王朝存在嗎?她是一個什麼樣子?據有關記載推演,夏王朝是黃帝后裔顓頊高陽氏,與炎帝的分支工氏通婚,以城邦部落的形式存在的。夏氏族強大,與其它城邦部落的關係,是朝貢關係;但有的城邦部落,是夏氏族分封任命的,如同諸候地。夏氏族王朝始居於渭水中下游,後移遷到晉南一帶(今天的河南,故有中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說)。後經過爭奪打鬥的變化,夏氏族對其它城邦部落經濟和管轄上形成了控制,演變成了夏王朝!

五千年中華文明,絕非空穴來風。商朝時期就有甲骨文,和相當發達程度的青銅文明,但其來源,必有一定的延續性,和對夏王朝的傳承性。只不過是夏王朝時期,落後原始,沒有文字記載,也沒有實物出土,來證明夏王朝存在的真跡!

夏王朝是城邦部落聯盟,向封建皇權王朝過渡的起源。由此而形成了華夏曆史上,漫長的世襲封建王朝!

謝謝!



闊海6013


文獻中對夏朝的記載雖然豐富,但因年代久遠,在考古學方面一直沒有多少突破,又因始終未能找到同時代的文字記載而被學界質疑。自1959年夏,考古學家徐旭生率領小組開始在河南省中西部、山西省南部一帶開展“夏墟”的調查。1953年,在河南登封市唐莊鄉花玉村發現了一處遺址,這便是1960年定名為二里頭文化的首處遺址。隨後,又在豫中西、晉南地區發現了偃師二里頭村、鞏義稍柴村、登封告成鎮、汝州臨汝鎮煤山街道、山西運城夏縣東下馮村等多處類型相似的二里頭文化遺址。其中,因河南偃師二里頭村的遺址最為豐富、典型,故得其名。二里頭文化有以豫西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類型,和以晉南東下馮遺址(山西運城夏縣東下馮村)為代表的東下馮類型。此外又有觀點認為汝州臨汝鎮煤山街道的煤山遺址歸屬河南龍山文化晚期的特別類型——煤山類型。這些遺址的地點分佈均符合文獻中記載夏人活動的區域,其地層年代介於河南龍山文化與商代早期的二里崗文化缺環之間的五百餘年。仰韶、龍山、二里頭、二里崗四個文化在黃河中游區域呈現出文化疊壓的現象。二里頭文化疊壓在商文化之下,龍山、仰韶文化之上。夏朝在文獻中的年代概念便是處於新石器時代末期轉向青銅時代的過渡期。依碳-14放射性定年法,二里頭文化被定於約前2395年至前1625年間。二里頭文化可分為四期,其中第三期內涵尤其豐富。第一期的絕對年代測定為前1620±95年(樹輪校正作前2080年—前1690年),以平底夾砂黑陶和泥質黑陶為典型陶器,另有少量灰陶,紋飾以籃紋為主。一期的盆罐物品造型類似河南龍山晚期遺址出土物品。第二期陶器以灰陶為主黑陶為次,細繩紋居多,藍紋減少。三、四期以夾砂灰陶、泥質灰陶為多,罕見黑陶,粗繩紋首次出現,繩紋幾乎全面代替藍紋。其絕對年代測定為前1245±90年(樹輪校正:前1590年—前1300年),與早商相當。一二期與三四期差異顯著。銅器在第三期首次出現,說明二里頭三、四期文化已步入青銅時代。偃師二里頭遺址三四期層已出土青銅器百餘件,一二期則無一件,甚至連紅銅渣都未見到。若認定二里頭一二期為夏文化,《墨子》、《左傳》等寫道夏人“鑄鼎於昆吾”、“鑄鼎象物”等記載未必可信。從出土文物的特徵看,一二期近似河南龍山文化晚期煤山遺址類型,三四期更接近早商二里崗文化洛達廟期。

學者們至今還對此四期文化與河南龍山文化晚期是否歸屬夏文化持有分歧。主要觀點有以下十四種:

仰韶文化便是夏文化。

龍山文化是夏文化。

灰陶文化是夏文化。

齊家文化是夏文化。

河南龍山文化是夏文化。

河南龍山文化晚期與二里頭文化一期是夏文化。

河南龍山文化晚期、二里頭文化一、二期是夏文化,三、四期屬於早商文化。

河南龍山文化晚期與二里頭文化全四期屬於夏文化。

二里頭一至三期屬夏文化,四期則屬早商文化。

河南龍山文化晚期與二里頭一至三期屬夏文化,四期則屬早商文化。

東下馮類型與陶寺類型文化是夏文化。

良渚文化是夏文化。

二里頭四期全屬夏文化,而河南龍山文化不屬於夏文化。

目前尚未發現夏墟,二里頭文化實際是夏時期的早商、先商文化。

仰韶既夏和龍山既夏論點在1950、60年代有了新的考古發現之後未再提出。1960年代隨著多處二里頭文化遺址的發現,各分層的歸屬問題開始浮現,或認為是早商文化、先商文化,或認為是夏文化、夏時期文化。其中以鄭州洛達廟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晚期文化的洛達廟類型一度被劃歸早商文化,隨後東干溝、七里鋪、灰嘴等遺址亦被劃歸早商文化。當時的主流觀點認為二里頭文化是早商文化,而偃師二里頭遺址則是湯都西亳。學者們於1977年的登封討論會上就王城崗、二里頭、東下馮三處遺址對二里頭文化的歸屬作出總結。定性“夏文化”為夏王朝時期活動於黃河中下游的夏部族的考古文化遺存,並據此提出四種觀點:二里頭全四期為夏文化;二里頭一二期為夏文化、三四期為早商文化;河南龍山文化晚期與二里頭一二期為夏文化、三四期為早商文化;河南龍山文化晚期與二里頭全四期為夏文化。前兩種觀點為主流,而多種觀點一致認為二里頭文化一二期屬夏文化。王玉哲、晁福林等學者認為觀點最有說服力,認為一二期與三四期分別屬於兩個不同部族的文化,而其他觀點無法解釋第二期與第三期文物特徵出現的明顯差異。斟酌出土文物的絕對年代可以看出一二期基本處於文獻記載的夏朝中晚期,而三四期已跨入到商朝早期。分析文物特徵,第三期文物出現兩種文化因素並存的現象,此時期偃師地區的政治、文化發生過大變革,一種觀點以史籍記載的成湯滅夏作為解釋。認為二里頭文化全四期屬夏文化的學者把二里頭文化看作區別於河南龍山文化與二里崗早商文化的獨特文化。全四期的文化面貌是一脈相承的。二三期間的變革是一種漸變,不是受到外來因素影響的突變,偃師二里頭遺址可能是在第三期才升為都邑,所以興建城郭。絕對年代跨入早商的第四期被解釋作夏文化在商初的遺留。二里頭文化一二期是夏文化在中國學術界已經達成共識,且二里頭的第一期不是最早的夏文化,又普遍認為偃師二里頭遺址是夏都斟。

河南龍山文化晚期根據地域分作晉南三里橋、豫西王灣、豫東王油坊、豫北大寒四種類型,其中豫西王灣類型直接疊壓在二里頭一、二期文化遺址之下,二者的文化內涵之聯繫十分密切,二里頭一、二期應系由龍山文化王灣類型直接發展而來。杜金鵬認為在二里頭二期文化晚期,突然爆發了大規模的遠距離遷徒,其後的三、四期較前二期分佈更廣,二里頭後期文化的傳播地點又與桀奔南巢、桀子遷北的記載吻合,非事出偶然,應與夏商之際夏人的遷徒相關。二里頭一期的文化面貌不同於後三期,一期本身持續時間不長,夏文化應該還包括相似的河南或中原的龍山文化晚期,其中豫西龍山文化晚期的遺址主要分佈於洛陽平原,與二里頭一期文化遺址的分佈相符,二者的考古學年代總跨約四百八十年左右,與《竹書紀年》記載夏積年四百七十一年相近。1980年代初,孫華等認為河南龍山文化與二里頭文化之間尚有約百年的缺環,河南龍山文化晚期的文化特徵仍然處於原始氏族部落階段,並沒有國家形成的跡象,可能只有豫西類型的其中一種屬於夏部族的先夏文化。二里崗文化下層是二里頭文化四期的衍生文化,是屬於繼夏興起的早商文化,只有其前的二里頭文化一至三期屬於夏文化。1980年代中後期,在河南新密市發現新砦遺址,隨後又在附近發現類型相似的遺址,從而彌補了河南龍山文化晚期與二里頭文化一期之間的文化空白,被稱作二里頭文化的新砦期,其下又分作早晚二期,使得二里頭文化的分期增加至六期。新砦期文化的文化遺存的特徵介於河南龍山文化晚期與二里頭文化之間,沿襲關係非常明顯,是二者的文化過渡期。1983年發現的偃師商城始建於二里頭文化第四期,距離二里頭遺址僅6公里,可以算是夏衰商興的表現,所以夏商的分界線應當在三、四期之間,前三期與新砦期屬於夏文化,而河南龍山文化晚期的王城崗遺址可能是最早的夏文化的遺存。

分佈於燕山南北的夏家店下層文化在陶器製作方面與二里頭文化有諸多相似之處,疑是夏代的方國文明。而山東的嶽石文化與二里頭、二里崗文化截然不同,一般認為屬於東夷文化。一般認為分佈於濮水、漳水流域的下七垣文化是先商的遺存,二里崗文化是早商的遺存。


SeaArm


夏朝的存在與否,至今仍是中國考古學家爭論不休的焦點

夏朝,我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王朝。一般以為夏朝是一個部落聯盟方式的國家。我國曆史上的“家天下”,便是從夏朝的建立開端的。自唐、虞至夏、商、週三代皆分封建藩年代,帝王與諸侯分而治之。在司馬遷公的《史記》,《山海經》以及出土於戰國古墓中的《竹書紀年》都明確記載夏朝是由夏啟建立的國家,話說大禹治水後將地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啟,以此建立夏朝,夏朝建立後歷經數百年國祚,在夏桀時期被成湯取代,夏朝遂亡,不過據說春秋時期的越國就是夏朝的後代,也不知道對不對。


按照傳說和史書的記載,夏朝的存在。沒有夏朝的鋪墊商周不可能有相對完善的準則,畢竟所有事物的出現都有其淵源。但是現在的西方史學家並不承認中國夏朝的存在。


因為到現在為止沒有任何一項考古證據能證明夏朝的確存在過,咱們現在對夏朝的瞭解都是建立在傳說的基礎上,當然也沒有依據能證明夏朝不存在。要證明夏朝存在有必要等待以後考古界有重大的發現,有直接的依據,當然最重要依據便是城市遺址了,不然一切爭辯都不會有結果。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中國文化是一朝毀壞一朝,留下的古蹟少得讓世界都瞠目。除了言傳身授的語言文字,似乎什麼都是多餘的。相比較日本卻保留了大唐的洛陽完整的複製京都,幾千年啊,都保留的完好。中國學者要查找失傳的古籍,日本很多都有保留。

這是一個很讓人慚愧的事情,可是現在的人還是在做著。只要是不能揣進自己兜裡的,在他們眼裡,就沒有存在意義。我得不到的,別人也別想得到。我的東西砸碎了也不能讓別人沾染。我說的算的時候,別人的阻撓都是無理取鬧……狹隘的思想,造就了一個個悲劇。狹隘的思想,又生出一個個的偽文物。

夏朝是存在的,一定是存在的,甚至更早,可是隻能在地下去找了。找到了也許還不如不找到,讓它靜靜留在那裡,也許那樣才能永遠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