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儿子却因一本有些奇异的书得普利策文学奖

老子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儿子却因一本有些奇异的书得普利策文学奖

虽然,理论上在科学界是不讲究拼爹的。可是《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以下简称《集异璧》)一书的作者道格拉斯·霍夫斯塔特的老子,还是要提一下的,那就是196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罗伯特。

道格拉斯子承父业,成为数学学士、物理学博士、计算机教授,这没啥稀罕的,可是这位标准的理工人物,却因《集异璧》一书拿到了1980年普利策文学奖。

很多有趣、甚至是玄幻的故事从《集异璧》这本书生发出来的,大家甚至认为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的有关理念深受该书的启发而成。其中近年来,最具娱乐效应的一个话题是,虚拟现实电影《盗梦空间》里的很多桥段来源此书,甚至影片中很多令人震撼的场景创意,就来源于该书所介绍的荷兰版画家埃舍尔的荒诞怪异的画面。

《集异璧》一书介绍了三位不搭界,整体上来说是跨界的三位人物:

埃舍尔( 1898—1972),荷兰版画家,其作品光怪陆离,可以概括为局部合理表象下的整体荒谬,作品被人视为“令人迷惑的图画,譬如:明明是向二楼上去的楼梯不知何故却返回到了底楼,鸟儿在连续的变化中不知不觉地变成了鱼儿。他的系列画作散发着虚拟现实空间里的超自然魔力。后来,杨振宁的《基本粒子发现简史》一书就以埃舍尔的《骑士》作为封面。

哥德尔(1906 —1978 ),奥地利数理逻辑学家,其代表成就是“哥德尔定理”,阐述了意味着相容性(不自相矛盾)和完备性(涵盖一切可能的数学真理)就像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曾有数学家Hermann Weyl对此评论:“上帝是存在的,因为数学无疑是相容的;魔鬼也是存在的,因为我们不能证明这种相容性。”

巴赫(1685 -1750 ),德国作曲家,其作品《音乐的奉献》让写作《集异璧》的书作者道格拉斯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评价该乐曲有着“概念和形式彼此交织、游戏式的双重意义和微妙的影射”,不同声部鬼使神差地配合起来,给人一种音调无穷上升的错觉。

《集异璧》通过对哥德尔的数理逻辑、艾舍尔的版画和巴赫的音乐三者的综合解读,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数理逻辑学、可计算理论、人工智能学、语言学、遗传学、音乐、绘画的理论等方面,他的解读独特,充满了哲学之韵味。

他的解读展现了跨界的魅力。

“苹果认为,只靠技术远远不够。后PC设备尤其需要把技术与艺术和人文结合起来。”信奉跨界思维的乔布斯这样说,“苹果能创造出iPad这样的产品,就是因为我们一直试图站在人文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交汇处,博采众长。”

《集异璧》这部作品多年以前,曾在中国风行一时,而在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再次热起来的今天,该书穿越时空的独特魅力再次吸引了人们。

道格拉斯曾在《集异璧》中预言,将来可能会出现一些人工智能的机器,会跨越临界点的,他认为这只是一个复杂程度的问题,超过某种复杂水平,人工智能就会出现质的变化。

本文作者姜洪军,著有《极客:改变世界的创新基因》、《乔布斯和他的对手们》、《雷军: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微软王朝危机》、《中国互联网商业英雄列传》、《对话新锐CEO》等图书,开有线下讲座《创新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