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前期,外國人如何瞭解中國共產黨?

抗戰爆發前,中國共產黨為宣傳抗日救亡,先後領導創辦了不少報刊,其中誕生於海外的《救國時報 》最富傳奇性。它在巴黎印刷、發行,編輯部卻設在莫斯科;首次公開發表中共中央《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較早地向世界全面介紹了紅軍長征這一壯舉;及時向國際社會揭露南京大屠殺慘案......

作為當時中共對外宣傳的輿論陣地,《救國時報》始終與中國人民的抗日救亡運動同呼吸、共命運,在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廣泛發動海內外同胞奮勇抗敵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抗戰前期,外國人如何瞭解中國共產黨?

《救國時報》

創刊

《救國時報》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共產黨在國外創辦的機關報,1935年12月9日在法國巴黎創刊。其前身是同年5月15日在巴黎創刊的《救國報》,此報出至第15期,遭法國當局刁難而停止發行。

抗戰前期,外國人如何瞭解中國共產黨?

吳玉章

報社領導人吳玉章取得共產國際中國共產黨代表團同意,將報名改為《救國時報》,重新立案發行。當時,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在國內難以公開宣傳,故決定在國外辦報,向國內外發行,以擴大宣傳,推動抗日救亡。

發展

報社編輯部設在莫斯科,由共產國際中共代表團領導,廖煥星、李立三、陳潭秋等先後任主編。印刷所和發行部設在巴黎,先後由吳玉章、吳克堅等人負責。此報以海外華僑為主要對象,著重宣傳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的綱領和政策,以及中國共產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主張,經常刊載中共中央文件和毛澤東、斯大林的著作,報道國內抗日救亡運動和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情況等。

《救國時報》出版後受到國內群眾和海外華僑的歡迎,初為對開1張,週刊,後改5日刊、3日刊;發行量初為5000份,後增至2萬份,發行43個國家。在國內,《救國時報》曾銷行北平(今北京)、上海、天津、武漢、西安等城市,在四川、新疆一些地區也有讀者。

1938年2月10日,《救國時報》出至第152期後遷到美國紐約並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鋒報》合併,仍以《救國時報》名稱出版。後因工作人員回國參加抗日戰爭,宣佈停刊。

影響

抗戰前期,外國人如何瞭解中國共產黨?

一二·九運動

1935年12月9日,為了挽救中華民族的危亡,北平學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舉行了大規模的遊行示威,呼籲“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救國時報》存在的兩年多時間正值“一二·九”運動前後,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出現和全民抗戰局面形成的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上的主要轉折時期。由於國民黨長期對中共施行新聞封鎖,對紅軍長征的歷史真相、中共抗日救亡的政治主張多加限制,《救國時報》作為當時中共對外宣傳的輿論陣地,從始至終積極宣傳中共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紅軍長征和中共領導的革命。

如通過刊髮長徵親歷者的回憶錄,著名記者的參觀記、訪問錄及大量的新聞圖片等形式,圖文並茂地反映紅軍長征及中共領導人的情況,宣傳長征的歷史背景,揭露國民黨不斷宣傳的所謂“赤匪”暴動即是混淆視聽。正如報紙刊登美國記者斯諾先生文章所指出的:十年來國民黨一直對紅區保持全面的新聞封鎖,在全國到處散佈“恐怖”宣傳,把它自己的飛機和重炮所造成的生命與財產的破壞大都歸咎於“赤匪”,但事實上紅軍是根本沒有這種武器的。

該報客觀記錄了歷史進程和中共立場,與大量愛國、救國組織和團體、中共地下組織、敵後抗日將領保持密切聯繫,極大地鼓舞了國內抗日救亡的士氣,促進了海外華人、華僑與留學生的團結,對國內和海外抗日救亡運動的結合起到了紐帶作用,擴大了中共在海外的影響。

珍品檔案

唐山市檔案館館藏的《救國時報》是人民出版社1980年的影印本。尚缺第四十二至第四十四期、第四十六至第五十期。

抗戰前期,外國人如何瞭解中國共產黨?

唐山市檔案館館藏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