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和安徽等省份农村房屋的马头墙有什么作用?

老艾叶


马头墙,也就是传统民居建筑山墙的墙顶部分。房屋的左右两面侧墙被称为“山墙”。传统民居的屋顶被高耸的屋脊一分为二,形成两个线条流畅的斜坡,山墙通常被压在斜坡底下,成为上面等腰三角形加下面长方形的形态。有时,山墙会打破原本的规矩,修得远远超出屋顶,形成高高的墙垣,以起到防火的作用。这种山墙的墙头就像高昂的马头,因为被称为“马头墙”。

房屋两侧的山墙修成马头墙的形状,是江西、安徽一带民居的典型特征。徽派建筑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说法,很有诗情画意。那么,马头墙是怎么产生的呢? 明代弘治年间,徽州一带经济繁荣,人口稠密。


当地人习惯建造木质房屋,并且把房屋与房屋连在一起。这种建筑方法常常会引起火灾。一且起火,往往会烧掉成百上千家。火灾成为当地难以治理的社会问题。弘治十六年(1503),知府何歆刚到徽州上任,就遇到了一场可怕的大火。大火本来只烧着了一户人家,可因为中间没有建筑物阻断,火借风势,迅速蔓延到了一大片丰富的汉字入进去。 理的反映,也是北方民街区。面对惨状,何歆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把凶猛的大火挡住呢?

于是,经过细心研究,他设计了这种把山墙抬高的“封火墙”。远远高出屋顶的山墙可以隔断大火,有效防止火势的扩张。经过几次测试,何歆发有什么关系呢? 明的封火墙果然起到了极好的消防作用,于是人们纷纷仿效,高耸的封火墙成了徽州民居的一景。后来,人们又对封火墙做了美化,使它的顶部像高昂的马头形状,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马头墙。马头墙高低错落,沿着屋顶的坡度呈阶梯型叠落而下,一般为两叠式、三叠式,最多可达五叠,称为“五岳朝天”。马头墙的顶部通常铺着精致的青砖小瓦,白色的山墙,青色的墙顶屋瓦,在颜色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错落有致的叠式形态,又使马头墙有了动感,给高大粗笨的山墙增添了几分轻盈和别致。


马头墙的马头形状不仅仅只有修饰意义。明清两代,徽商闻名天 下不少安徽人远离家乡,外出经商,家中的马头墙便饱含着希望远行的家人马到成功的美好祝愿,也有盼望家人早日归来的热切期待。

徽州一带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好像万马奔腾,自有一种昂扬向上的积极气象,象征着整个宗族、整个乡村、整个地域的蓬勃而旺盛的生机,因此颇受人们的喜爱。马头墙的马头形状寄寓的是古徽州人民的美好愿望,是一种颇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


尚武先生


赣派古宅,古庙,善堂在有着2300年开建的豫章城,在上世纪九十年前小街老巷布局不少,星罗棋布大多为明清建筑,那年代城市格局没什么变迁,拆迁的冲锋号还刚刚吹起。

洋行巷,黄家巷,李家巷,醋巷,白衣庵,南海观音,普贤寺,千年万寿宫外墙…都伴随古老岁月悠存在市中心区域。

我出生在孺子亭西湖畔高士桥旁一条幽曲久古的一条长长麻条石板路小巷深处大屋,出北巷口过蚂蚁巷至中山路不到百米,巷子两壁间隔三米,墙高都在四五丈不等。

我住的是一座三进四庭的远清木式结构古宅,二楼半阁四围都是防火墙。墙高于木檐,青砖灰瓦。

每一进有一庭,进大门有阳天井,过一庭又有一玻璃明瓦盖遮约18平方天井。,二楼四边圆腰木围栏,很是气派。西窗可直观到江西大旅社一雄伟的四层西式高搂"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

听老辈讲,在廾年代无产阶级革敏家方志敏在省农协会工作之时来过此小巷,巷内还有明朝秀才进士考院,还有一操场,操场巷内有一口正方水井,可为南昌最大一眼井,四邻街坊都在用这口井担水洗衣煮饭。

"防火墙"也为叫高山墙,隔火墙,墙基为大麻石或大红砖打底多,也有用眠砖实砌砖到半丈多高,上彻大薄一点厚的青砖防火墙,防火墙青砖内是空心,砌一行后添实碎砖石灰砖灰渣渣。

古老防火墙大屋建筑,不能有用木梁砌进墙内,高墙大都是得木屋建好后再砌墙围建,二层以上都隔有距离二三尺不等,上屋都用寸粗铁棒弯固在木粱和墙体内连接,也有两大屋同建,本板地直接靠着墙壁壁板或大多数为粉上粉石灰墙面。

我大屋于九一年夏天拆迁,拆迁因三连大屋有东至西四面又高又长防火墙,巷内四幢古宅,在余干人拆西边一大屋时,上多百年大梁歪倒压死一民工,其木屋与防火墙无论先拆其一,其必会垮塌掉,那岁月,都是拆迁房屋人赚不到拆迁费,都是赚百年大屋大木横梁,顶梁圆柱木料,送运农村建新房。


易家巷


每每看到粉墙黛瓦的马头墙,自然而然就流露出一种亲切感,勾起一丝对家的眷念,是的,马头墙是以古徽州为中心,皖南、赣南一代典型的古建筑特征,以前只是内心莫名的感觉它的清秀、典雅、简洁、大方,后来通过慢慢的认知,原来马头墙还有故事,它是古徽州人智慧的结晶。

马头墙源于政府一纸政令


明代的《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记》中记载着这样一件轶事,大意是古徽州多山,地形狭窄,村庄集镇集中在山脚有限的平缓地带,相依而建,且山区建筑多为木质结构,某年天气干旱,各地多火患,且互为牵连,损失颇重,当时的徽州知府何歆亲自督办此事,经过悉心调查,认为是建筑结构上的缺陷,导致一户着火,四邻遭殃,如是一纸政令,强行要求相邻每五户共同筹资兴建青砖防火墙,砌于房屋隔墙之上,以便阻止火势蔓延,减少火灾损失。于是便有了马头墙的雏形。

后来随着徽州经济的发展,加之这种防火墙确实实用,家家户户在建房时都会在相邻处砌上防火墙,同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便形成了高低错落有致的景观墙,因侧视酷似高昂的马头,马又是成功的象征,有“马到成功”之一,便称之“马头墙”。

马头墙的作用

其实马头墙的实用性并非仅仅是阻隔火灾蔓延,徽派建筑都是陶瓦,虽然密密叠加,但其缝隙还是很大,住过这种房屋的人都知道,一到雪天,屋外大雪,屋内小雪纷飞,都是风吹飘雪透过瓦缝吹进屋内的,所以徽派建筑封闭性不好,易钻风、钻灰,而高大的马头墙可以有效的阻止侧面的冷风,所以兼具防风、防尘、防寒、防雨雪的功能。


赣派建筑与徽派建筑

其实赣派建筑与徽派建筑非常的相似,由于风儿是皖南人,对徽派建筑耳濡目染更加熟悉,所以就以徽派说事来谈马头墙了。

其实也有学者认为赣派徽派同宗同源,它们都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建筑方面都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讲究“开天门、闭地户”的风水文化,建筑结构“四水归堂”,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平面结构基本一致,甚至有人认为赣派历史更为悠久,只是迫于徽派的崛起,影响力超越赣派,使得赣派建筑黯然失色。

不过有一点需要明白的告诉朋友们,徽派建筑是“白墙黛瓦”,而赣派建筑是“青砖黛瓦”,以后看见白墙黑瓦那是徽派建筑,而青砖黑瓦可是赣派建筑哦,不要闹出笑话哦!您认为说的对吗?


基层林业


马头墙是徽派和赣派建筑的重要特点之一。古时候,房屋大部分是木结构,而且各家房屋彼此互连,家家都要生火做饭,为了防止火灾就逐渐有了这种建筑,又因为这种建筑墙外观精美,高矮错落有致像马头一样,后来就有了马头墙。

马头墙还有一个象征意义,就是盼归,有望夫石的涵义。在徽商诞生的年代。家住徽州,十三,四五向外一丟,古徽州地区老百姓生活非常艰辛,十三,四五就要独自谋生。每有家人思念自己的亲人,就扶马头墙遥盼亲人早归。所以马头墙有思念亲人的象征意义


家乡的小葵花


在安徽、江西等地,老百姓按照传统习惯,把建筑中平直的墙体改造成马头型,酷似马头,人称马头墙。

这是有原因的,早先建筑木制多,一旦着火不好扑灭。老百姓在实践中,发现安了马头墙可以削减风力,就算邻家失火,也可以避免殃及自家的房屋和财产。

所以,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由于作用明显,而且非常美观,就流传下来,成为民俗文化。


生态瞭望者


山墙:建筑物两端的横向外墙。古建筑常见,依房子用途有不同形状。主要作用就是与邻居房子隔开和防火的作用。

马头墙:山墙的墙顶部分,形状为马头🐎。江南古建筑常见,墙头高于屋顶一尺五以上。轮廓为阶梯状,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之分,墙顶覆盖青瓦两坡墙檐,砖墙以石灰粉刷。在传统式马头墙外还有挑斗式马头墙,坐斗式马头墙,鹊尾式马头墙等。

马头墙🐎作为山墙,同样有防火等作用,古人取名多含有寓意,马到成功,众多建筑交错布置,万马奔腾……



邓炜定


古时候房子都是木结构,据说,早先的当地居民为了节约石料木料,几户人家的房子连在一起,一旦一户人家失火,火势蔓延到一旁的人家,一连几户都要遭殃。聪明的老百姓在每户人家中隔了一道“防火墙”因外形像“马头”,所以俗称“马头墙”!马头墙主要的功能就是用来防火的!!!



苏州我祥哥


古时候民间防火意识强,尤其是寒冬腊月,空气干燥,容易失火。所以当地老百姓把建筑中平直的墙体改造成马头型,酷似马头,人称马头墙。安了马头墙可以削减风力,就算邻家失火,也可以避免殃及自家的房屋和财产。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另外马头墙就是万马奔腾、马到成功的寓意,故而马头墙又称之封火墙。


湘村喜哥


以前老房子基本都是木结构,马头墙主要为了防火,现在砖瓦房了,农村就不做那么高甚至不做了。

去江西安徽农村,新建的传统徽派建筑并不多,很多的是现代甚至欧式风格,倒是乡村马路边的房子因为政策关系涂抹了白墙黑瓦,马头墙也很少见了


苍苍云山


这种墙明显是起防火的隔离作用,当然也有点房屋的风格及美观作用,我们这地方就叫"防火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