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不是因為當年的高考,而是恢復高考制度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對嗎?

物理佬75957


完全正確!

第一,很多年來,很多一部分人都對這個問題產生了很大的誤解!

1,參加1977年高考考生的文化課知識水平如何在此不好評說,這個可以看看當年的考試大綱、採用百分制的高考試題和2018年北大校長的致歉信中瞭解。

2,就拿菏澤市來說,1977年高考報名者中既有“文革”期間的歷屆高中畢業生,也有部分“文革”前的“老三屆”畢業生。菏澤市檔案館中的資料顯示,當年的報考人數是80686人,其中報考大專(含本科)的為26761人,報考中專的為53925人。在學業荒廢了十多年之後,他們都渴望通過高考來改變自己的命運。當年的高考閱卷工作是分地區進行的,在高考之後,地區招生委員會從全區抽調了409名教師進行集中閱卷。由於基礎差,複習時間短,考生的文化課尤其是數學和理化成績普遍較差。記者從一份當年的考生成績統計表中看出,高考數學成績在80分以上的全地區只有2人,而人數最集中的分數段為20-30分,有1萬多人,0-10分的有3000多人,有的考場甚至全場數學試卷全是0分。

第二,引起巨大社會影響的當然是1977年恢復高考的意義

1、最大限度地實現國家人才科學公平的選拔,為國家的富強、騰飛培養人才有了一定的保證!

2、“分數面前人人平等”,決定了高考在人們心中的神聖性和公平性,磨練青少年的意志。 高考的備考過程很大程度的磨練了青少年的意志,耐力,這對今後的人生髮展是很有幫助的。

3、提高基礎教育的水平。 高考的出現,讓中小學學生的學習有了動力,教育水平不斷提高。

4、為農村學子改變自身經濟地位提供了希望和條件。

5、形成崇尚知識的良好氛圍。促進了教育公平。

所以,1977年引起巨大社會反響的是恢復高考制度,而不是1977年的高考!

第三,高考制度改革最大的意義就是給年輕人希望,讓他們相信,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命運。

1970年代末期,恢復高考對於培養亟需人才、改變社會風氣、調動各階層積極性、以及暢想未來等,有十分重大的意義。還有,那就是對公平競爭的期待,而這體現在一句簡單明瞭的口號上,那就是“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四十年過去了,今天的問題是,對於分數的過分強調,成了招生制度一個很大的弊病。到今天為止,中國老百姓在一個問題上有共識,那就是高考應該按分數高低錄取。可很少人追問這個考試製度,包括命題、閱卷、錄取以及選擇人才的標準等,有沒有問題。

某種意義上,這種形式上的公正平等掩蓋了一系列問題。比如人才的多樣性,都用高考分數這把尺子來衡量,合適嗎?每年各大學都在爭搶所謂的“高考狀元”,但長期追蹤你就會發現,絕大多數高考狀元將來沒做出什麼大成就。分數太低是有問題,但相差五分十分,其實是沒關係的。可我們今天習慣於以高考成績來衡量你的才華,而且一分定高低乃至生死。都知道這不合理,可這是道堅不可破的牆,導致今天的教育改革非常困難。以高考成績作為衡量人才的絕對標尺,必定傾向於建立標準化的教學制度,並往下一直延伸到初中升高中、小學升初中的教學和考試中。

所以,說到四十年前高考制度的恢復,在當代中國政治史及社會史上有重大意義。但同時也必須反省,以高考分數為錄取的唯一依據這個制度本身,並不完善。當它發展成一個被老百姓普遍接受的、無法動搖乃至不能質疑的神話時,在教育學上是很大的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