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地幫助孩子適應幼兒園生活?

鍾勇180607335


首先父母要做好心理準備,適應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作息規律是沒有那麼容易的,都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不能出現任何的責罵、催促、哄騙和應付的行為,不能讓孩子將幼兒園和一些不好的回憶聯繫在一起。讓孩子能夠儘量快的適應有幼兒園的節奏,作為父母只需要做好幾點,那孩子適應起來會相對容易很多。


1、讓家裡的作息時間與幼兒園保持一致。孩子為什麼不想去幼兒園,因為孩子在家的時候想睡覺就睡,想玩遊戲就玩,想吃東西就吃,所以家長最好犧牲一下自己寶貴的休息時間,即使是在週六日的時候,也儘量保持和幼兒園的作息時間一致,該幾點起床就幾點起床,幼兒園幾點吃飯家裡就幾點開飯。不要因為心疼孩子上了五天幼兒園就讓孩子沒有規律的度過週六日,這樣不斷的重複適應的過程不利於孩子良好作息習慣的養成。

2、家長不能心軟更不能讓家裡出現兩個聲音。寶寶哭鬧對於老人來說是特別受不了的事情,即使爸爸媽媽再堅定的要送去幼兒園,老人的幾句求情再加上孩子撕心裂肺的哭號,可能就心軟了。一次兩次通過哭鬧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孩子會習慣用這種方式來要挾父母。所以家長一定要事先統一好戰線,不能讓家裡出現兩個聲音,這樣更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3、多和孩子說幼兒園有趣的事情。幼兒園的孩子還不會主動跟爸媽清楚的表達這一天都做了什麼,這就需要父母引導孩子說說幼兒園裡的事情,比如今天有沒有和小朋友在一起玩,有沒有交到新的朋友,明天要不要給新的朋友分享自己的零食或者玩具?讓孩子儘可能的對第二天的幼兒園生活有期待,這樣孩子就不會牴觸幼兒園了。

4、和孩子做約定。可以跟寶寶說等寶寶吃完飯飯睡醒了玩兒一會兒媽媽就來接寶寶了。或者跟寶寶說,媽媽乖乖上班,寶寶乖乖上學,比賽看誰最乖乖好不好?讓孩子覺得上幼兒園就像在和媽媽做遊戲一樣,孩子就會放下對幼兒園的戒備之心,慢慢的也會享受幼兒園的生活了。

總之在讓孩子適應一個新的環境的過程中,耐心是最重要的。

我是Ainee媽咪,是一名高級育嬰師、也是2歲寶寶的媽媽,我們將會持續和大家分享更多育兒母嬰的經驗和知識,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內容,歡迎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Ainee媽咪


眼看著孩子跌跌爬爬,一轉眼就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此時的家長心中充滿了矛盾:既希望孩子樂意上幼兒園,又在心裡存在著千百個不放心。此時的孩子也十分敏感,家長的一顰一笑,一言一行都是傳遞給孩子的一種信息。如果,這種信息是錯誤的,那麼就不利於孩子儘快適應集體生活。一般說來,親生入園前,老師要家訪,瞭解孩子的生活習慣,對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老師要幫助孩子慢慢改正。這時候,家長就要積極配合,這對孩子很快適應集體生活十分重要,家長可以啟發孩子用語言表達出在幼兒園的生活情況,培養孩子對幼兒園的情感。還可以選擇一些有關互相關心的故事或圖書,給孩子學習,便孩子學會在集體生活中與人友好相處。對孩子的不良生活習慣,諸如吃飯磨蹭,老師會努力幫助糾正,家長此時切不可在家遷就或要求老師“特殊照顧”。

家長送子女入園最關心的是孩子在幼兒園受委屈、智力得不到開發,而對同樣事關孩子將來成才的非智力因素則不以為然。意志、情感、理想、信念、生活自理能力、獨立性、同情心等非智力因素對智力的發展起著制約作用,而家長對此則沒有什麼認識。有人調查家長在送子女進幼兒園的目的用意是什麼的問題上國內外的回答是不一樣的。美國家長以為首先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而中國家長則認為首先是培養孩子的的順從性。因為美國把孩子當成人對待,而中國父母則把孩子當成家庭的附屬品而倍加保護,因而不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例如:幼兒園鼓勵孩子每人掏錢幫助受災的小朋友,有的家長就不理解,說:小孩子懂什麼,也要捐款。幼兒園的教育目標是要培養簡單的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品質,以及一定的認知能力。要達到這一目標,必須從在大人看起來不顯眼的小事做起,例如:讓孩子自己收拾玩具,穿衣穿襪,要孩子習慣使用禮貌用語等,這些都屬於幼兒園的教學內容。家長不但不應抵制,還要積極配合,並延伸到家庭生活中去,千萬別小看這些小事,也別指望小時候的壞毛病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自行消失。要知道“3歲看80”是有一定道理的,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都要從小做起。


鍾勇180607335


多參加集體活動 時間長了就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