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后人都夸岳飞是大忠臣,皇帝赵构怎么不认为岳飞是忠臣呢?

周七公


忠臣是要看从谁的角度看待。对当时渴望北伐收复失地的南宋臣民和北方汉族百姓来说,整顿军备锐意北伐且成就斐然的岳飞,无疑是对抗金朝入侵者的英雄,特别是岳飞在公元1141年取得郾城大捷,攻取朱仙镇,收复中原地区指日可待,将岳飞的声望推至顶峰。即使是在被宋高宗和秦桧构陷下狱,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冤杀于风波亭,使得后世无不敬仰其爱国情怀和铮铮忠骨,宋孝宗时为岳飞昭雪,追封其为鄂王,并在西子湖畔建庙祭祀,世代相传。

但是,从宋高宗赵构的角度看待岳飞,可能是却是另一种评价。宋高宗赵构会认为岳飞既不忠于皇帝本人,也不忠于朝廷。一句话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

一是岳飞在北伐期间提出“直捣黄龙,迎回二圣”的口号,这对宋高宗赵构本身形成了严重的威胁,这个口号在道义上无疑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宋高宗确实是不愿意看到父兄有生之年回到南宋。事实上,由于宋高宗宣称自身的皇位直接来自于父亲宋徽宗,最终还是愿意将父亲的骸骨迎回临安安葬。但对于哥哥宋钦宗,尽管宋钦宗在宋高宗生母韦太后回国之际再三哀求韦太后转达自己的意思,自己回去不会再做皇帝,只要有一县之地生活即可,但宋高宗不为所动,甚至在宋钦宗死后金人主动提出归还其骸骨,宋高宗担心没有合适的理由安葬宋钦宗拒不接受,只给哥哥上了钦宗的庙号。

二是岳飞在北伐顺利时期不讲政治,要朝廷连发十二道金牌才不情不愿地罢兵回朝。宋高宗的本意是以战促和,在战场上取得一定的议和筹码后,就打算在谈判桌上议和,确保自己半壁江山的统治即可。不管主战派如何取得战绩,朝廷方面主和派还是得到皇帝认可,岳飞执意扩大胜利战果,使得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很是恼火,在主和派的靠山宋高宗看来这是罔顾朝廷权威的表现。

三是岳飞手握重兵却上书参与太子册立之事,在宋高宗看来就是外臣妄议皇室内部事务,大大触及了皇帝的忌讳之处。众所周知,宋高宗在南宋初期曾遭遇兵变,被迫退位一个月不但自己丧失了生育能力,自己唯一的儿子还因此受惊吓而死。立太子之事成为宋高宗轻易不愿提及之事,岳飞出于为朝廷长远打算,提出尽快确定太子人选,却因为自己手握重兵,引发皇帝对其忠心的担忧。


沧海拾遗录


民族英雄岳飞;\t字鹏举,河南安阳汤阴县人,\t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众所周知岳飞在我们眼里是民族英雄,救民于水火的大英雄,为什么在皇帝眼里得不到看重与重视,甚至以“莫须有”罪名而将其杀害呢?

通过历史文献资料分析,可以得出几个结论;

一;皇帝不想让岳飞“迎会二圣”,

靖康之变中宋徽宗和宋钦宗被大金俘虏,岳飞掌握着当时宋朝最强大的岳家军军团,想要就会“二圣”完全有可能,岳飞率领本部精锐在连续取得胜利,所向披靡兵指开封城时,朝廷下达了撤退的命令:全军撤退。而岳飞拥有战地指挥权,并没有撤退,朝廷一连就下达了12次撤退命令,俗称“十二道金牌”。这就是著名的“十二道金牌”。

二;文官集团容不下岳飞,诽谤各种攻击

宋朝文人主政的祖宗之法,宋自建国始,直接领兵将帅不得参与军政大计,以防止他们利用机会发动政变;而主管军政大计的文官,虽有权调动军队,制订战略决策,却又无一兵一卒对于重视文官治国,武官位处文官之下的宋朝而言,对于文官岳飞无疑是一极大威胁,所以便有文人把岳飞说成“功高震主”之类各种流言蜚语。有甚者将其说成黄袍加身的岳飞。

当时岳飞几乎掌握了天下大半的兵马,你让朝廷里的士大夫们做何感想?

三;战略上的矛盾。

当时朝廷上有两种派别“主战派”“主和派”

秦桧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将自己的政治命运捆绑在宋高宗身上,他深知皇帝赵构内心是想和谈,不想打仗,于是自己自然变成主和派并且亲自主持和议,利用政治手段不断打击陷害主战派,就是岳飞,韩世忠等人

是岳飞和秦桧政治上的分歧,这时候实际上秦桧已经是宋高宗的代言人,也就可以说是岳飞和宋高宗的政治分歧。

四;岳飞缺乏优秀的政治才能,敏感问题上屡次无意惹怒了宋高宗

岳飞的性格说好听点是刚正,刚正不阿 正义凛然自然是好事,这样的人始终是正义的代名词,但是放在岳飞身上就出现问题了,首先岳飞身为朝廷高官是朝廷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加上手握全天下大部分兵马,可以说是南宋实际掌权人物,但是在皇帝与文官眼里便是;嚣张跋扈了,尤其在一些敏感的政治,战略问题上,岳飞屡次惹宋高宗不高兴,宋高宗也没办法只能忍气吞声。

五;龙有逆鳞 触者必死,管皇帝家事 彻底惹怒惹高宗

宋高宗在南渡的时候受了惊吓导致阳痿,生育出了问题丧失了生殖能力,

岳飞为了国家着想,也是好心,遍上奏高宗说应该立赵伯琮为太子,之后有事没事便在高宗面前提起,宋高宗猜疑心加重,一个文臣关心到也罢了,你是武将,手握重兵,你对皇位继承感兴趣,指手画脚,你是想干什么。要知道,在封建王朝,皇权继承问题,在历朝历代都是一个绝对核心的敏感问题。

岳飞做的这件事让赵构很不高兴甚至反感,当时的主战派对岳飞也很好的宰相赵鼎就直言,岳飞太糊涂了,这种事是他一领兵在外的武将能管的吗,此事万万不能有第二次。

所以,史学界认为岳飞和宋高宗之间的矛盾,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加深的。


小野军讲历史


民族英雄 岳飞 画像


岳飞带兵打仗可以,搞政治不行,不够腹黑,可以算一个军事家。他一生征战,为的就是驱除金人,收复中原,重振赵宋江山,他别无二心,忠于大宋,因此,被后世称为忠臣。他的忠是忠于国家和民族,而皇帝赵构就是国家民族的象征,那为什么宋高宗赵构最后杀了岳飞呢?


靖康之变中的“徽钦二圣”

岳飞的悲剧在于他对时局没有详尽的分析判断,尤其是没有领会到皇帝赵构的心思,他一味地从民族大义出发抗金,最后却冤死风波亭,再一次证明了政治的复杂,人心的险恶,小人得志,英雄遭难的事实,以南宋当时的情况,岳飞抗金是为赵构服务的,再英勇善战,也是臣,伴君如伴虎,不知道岳飞考虑周全没有?


宋高宗赵构与秦桧串谋一气

赵构本身经被金人吓破了胆,甚至因此失去了生育能力,他一心想和金人划江而治,偏安江南,过自己的日子,派岳飞北伐只是想让金人不再骚扰江南,并不想收复中原。这一点上,岳飞就没弄清“圣意”,直捣黄龙,光复中原,做得过头了,超出了皇帝的授权范围,反而让皇帝忌惮岳飞。



岳飞北伐

岳飞北伐,唱高调要迎回“二圣”,也就是徽钦二帝,他二人回来了,皇帝赵构的皇权就受到威胁了,内部矛盾就有了,谁制造的?岳飞啊。岳飞的这一举动,犯了皇家大忌,皇帝的圣旨上说让你迎回二圣吗?皇帝的家事要你管吗?管一点皇帝可能念你的好,管多了就是干涉内政,有谋逆的嫌疑,皇帝要的是听话,善解圣意的臣子,而不是太能干的臣子,忌惮功高震主是每个皇帝都会有的小心思。岳飞如果领会不到,就犯了杀忌了。



岳飞与主子赵构貌合神离

还有,岳飞在朝庭的人际关系不是很好,主战派与主和派搞内斗,岳飞就成了内斗的牺牲品,因为赵构内心是主和的,为什么呢?岳飞当时已经快打到旧都开封了,赵构如果全力支持,北伐光复中原完全是有希望的,但赵构却在紧要关头连下十二道金牌让岳飞退兵,可以看出,赵构根本就没有收复失地的想法。当然,赵构这样做也迫于主和派强大的压力,他们不希望看到岳飞等主战派成功,主战派成功了就会危胁主和派在朝庭的利益和地位。因此,主和派恨透岳飞了,代表就是秦桧,有岳无秦,有秦无岳!并且皇帝支持姓秦的。岳飞再忠,也是愚忠,难逃秦桧小人的暗算。



杀害岳飞的五个罪人跪像

不得不说,岳飞北伐在民间赢得了巨大的声望,一时间,中原人民将岳飞奉若神明,:底层百姓识岳飞而不知皇帝者肯定不在少数,如果你是皇帝赵构你会怎么想,小心眼吗?不完全事,重要的是功高震主,皇帝忌惮,小人忌恨,岳飞北伐顺应民意不假,在朝堂内,没多少人支持,反倒许多小人眼红岳飞的战绩,为了自身利益处心积虑想害死岳飞。莫须有三字成了压死岳飞的一张纸,罪魁祸首就是宋高宗赵构,秦桧是直接凶手!


岳母刺字“精忠报国”

岳飞的忠,是忠于国家,忠于民族,他别无二心。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实在是怨。岳飞要是有谋反之心,他怎会屈服于十二道金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估计他当时也没想到皇帝要杀他。早知道,还不如反了。但岳飞是忠于大宋的,他想做一个忠臣,没有野心反被赵构秦桧等小人倒打一耙,反咬一口。说到底,岳飞还是没有遇到明君雄主,空有才能和抱负,无处施展身先死,悲哉!岳飞没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可为之”的帝王霸气和野心,因为他短暂的一生证明了他是一个表里如一的忠臣,自古忠烈多身死!让我们向民族英雄岳飞致敬!!!


123贵地瓜


可以肯定的说,赵构的内心,不见得不认为岳飞不是忠臣,只是形式使然,赵构曾经先后两次遭遇手下将军的谋反,那两位将军在没造反以前,赵构也认为他们是忠臣,可是,由于赵构对他们的信任,最后差点被他们所杀。

岳飞手握重兵,赵构肯定会猜疑他,另外,岳飞的想法和赵构不一样,岳飞想要击破金军,将金军赶出中原,甚至将金国灭掉。

而赵构刚开始和岳飞的想法差不多,不过,后来经过手下的将军叛乱以后,赵构的想法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赵构认为,岳飞如果击败金军,收复中原,那时,岳飞的声望以及权利,将无人可以取代, 如果岳飞拥兵自重,或者将来在手下将军拥立下,发生兵变,取代他的位置怎么办。

同时 ,赵构认为金国无非是要一些好处,和他们和谈,达成他们的要求就可以了,这样,既避免了金人的南下,同时,又避免了武将建立更大的功勋,掌握更大的权利,以后威胁到他赵构的地位。


可以肯定的说,岳大帅之忠是对大宋,是对民族的忠诚,而不是对赵构个人利益的忠诚。

如果对大宋忠诚,对民族忠诚,那么与金国是战是和,肯定会和赵构的意见产生分歧,那么就会触犯到皇帝赵构的利益。

另外,赵构无子,岳飞考虑到国家应该后继有人,因此,建议赵构应该早立太子,这样国家就有了国本,其实这种建议是正确的,对大宋更是有好处的。

可是,赵构不会那么想,他会认为岳飞这么做到底是何居心,会不会以后拥立太子,然后威胁到他的帝位,其实,这种顾虑,别说赵构,就是汉武帝都害怕,怕位高权重的卫青,以后拥立太子对付他,因此,对卫青是又猜疑又防范。

其实,岳飞这么做,只考虑到了宋朝的利益,但是,没有考虑到赵构的感受,更没考虑到,他说完这句话,会给他带来什么后果。

古往今来都是一个道理,给领导提意见,也得看看什么事,该不该提,会不会触犯了领导的底线,否则,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另外,岳飞洁身自好,不贪财,不好色,不好酒,如果,岳飞是无足轻重的官员,肯定会受到赵构的赏识,但是,岳飞可是国家重量级的人物,岳飞什么爱好都没有,赵构肯定会认为,岳飞这个人没法掌控。

同时,赵构更得猜疑岳飞,给他什么好处都不要,他到底想要什么,在图什么,是不是想要更大的权利和威望。

现在社会也是一个道理,如果领导想要利用你,想让你成为他的心腹,替他办事,对他忠心耿耿,他肯定会 给你很多好处,如果你洁身自好,什么都不接受,同时和他的步调不一致,他绝对不会拿你当自己人,甚至会打压你,你以后就不好混下去了。

其实,赵构所需要的,不是岳飞对民族多么的忠诚,或者对大宋多么忠诚,其实他所需要的是岳飞对他是绝对忠诚的,以及和他的步调保持一致。


另外,赵构为什么相信秦桧,因为秦桧虽然不忠于民族,甚至,不忠于宋朝,弄不好秦桧还是宋金之间的双面人物。

但是,秦桧表面上肯定是绝对忠于赵构的,同时,秦桧和赵构的想法一致,而且,在赵构看来,秦桧处处步步都为他着想,即使秦桧是暗藏祸心,但是,最起码,能让赵构舒服。

哪怕,赵构也清楚秦桧很坏,但是,只要秦桧做的事情,对于他赵构有利,能给他赵构办事就可以了,还有,秦桧虽然是丞相,可是,手里没有兵权,这样,赵构肯定认为秦桧没有威胁,对他是放心的。

另外,迎还二圣,对于赵构来说,只是为了振奋人心,是一时的口号。皇室之间根本就没有什么亲情,徽宗,钦宗对于赵构来说,真的很不重要,甚至,赵构从心往外希望他们死在金国,接回去还是个麻烦。

其实,徽宗死后,即使将钦宗接回去,钦宗对赵构的地位也无威胁,以赵构的狠劲,钦宗回来也是被打入冷宫,软禁起来。

其实,岳飞之死就是由于赵构对他的猜忌。

可以说,岳大帅在军事方面是一流的,但是,在权谋方面,确实太不会明哲保身了。

其实,也可以这么说,在乱世中,岳飞会有机会大展身手,名流世间。相反,如果没有战争,国家平稳时期,以岳飞的性格,很难出人头地,成为一方领军将军的,因为岳飞耿直的的性格,会得罪很多的上司,因此,根本没有机会升迁,哪怕岳飞很有能力,对国家特别忠心,也是不行的。

还是一句话,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从善入流,会做事,善于把握权谋才是真正高手。

据史料记载,太后被接回临安,太后曾问赵构,为什么要把杀害大小眼将军(岳飞),赵构无言以对,面有愧色。

其实,通过这一点,就能看出来,赵构清楚岳飞是忠臣,只是猜疑岳飞将来会威胁他,为了防患于未然,因此,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

只能说,忠心耿耿的岳大帅最后就是政治,权谋的牺牲品。


宝哥说历史


岳飞是大部分后人尊敬的民族英雄,就是秦桧自己的后人都说,自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承认秦桧迫害岳飞是不对的。岳飞牛首山救驾,保住了赵构的小命,否则哪有赵构的半壁江山。赵构杀死岳飞,忘恩负义,天地不容。其实,赵构心里也知道岳飞是忠臣,但是他心里有自己的小九九,主要是迎回二帝,他的皇位不保。至于十二道金牌招岳飞,飞没有立即回军,試想,已经快要直捣黄龙胜利在望,可要立即回师,意味着前功尽弃,以前的努力和牺牲都白废了,能甘心吗?诸位,如果你们身临其境,又作如何感想?有人说他打着岳家军的旗号,赵构怕他造反,可是古时打仗,谁统帅的部队都会打主帅(将)的旗号,这点常识大家都该知道。另外号称岳家軍是岳飞自称的呢还是别人这样称呼他们的呢?举个例子,当年人们称呼髙丰文带领的中足为高家軍,难道高丰文也想造反吗?无稽之谈,是人们送给他尊敬旷称乎而已。小时候岳母在其后背上刺上尽忠报国四字,大家不会不知道。岳飞是非常孝敬母亲的,说他造反,可能性极小。岳飞是忠臣,是民族英雄,应该得到后人的尊敬。


SHENG24068长青


因为宋高宗赵构认为岳飞不是忠臣的原因是,忠的不是他本人,忠的是,他的父兄,宋徽宗和宋钦宗,岳飞的口号是,直捣黄龙府,迎请二圣还朝!这就是宋高宗赵构不认为岳飞不是忠臣的根本性原因,这就是岳飞必须死的真正真实的根本性原因。为了出师有名,找到最合适最怡当的正当理由,只能以叛乱谋反莫须有的罪名利用秦桧的手把岳飞除死了!声明一点,我并不是给秦桧翻案,并不是给秦桧推脱罪过和推卸责任!只是在客观的评价历史,找到岳飞为什么被杀的,究竟到底是谁必须要岳飞死的真正原因,究竟到底谁是幕后的黑手和杀害岳飞的真凶,谁是帮凶罢了!秦桧只是宋高宗赵构最恰当最合适的一种利用工具,政治棋子罢了!无论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和角度评价秦桧,大奸臣也好,大坏蛋也罢,从宋高宗赵构的心里角度来说,秦桧就是他的最大忠臣,最大的功臣,无条件的忠于他,为他效力。从后世来看,大多数的人当然认为岳飞是忠臣和民族英雄了,保冢卫国,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抵抗外侵,这个我不用多说,大家都明白。遗憾的是,如今岳飞都不是民族英雄了!当今不是说了吗,大中华56个民族为一家,一家亲!民族大团结啊!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规矩是东道主定的,还是甲方说了算,这是有史以来不变的硬道理啊!


人间正道陈德立


赵构虽然处置了岳飞,致使一代忠臣含冤而逝,但是在他眼中,在他心里又何尝不知道岳飞是一个忠臣,只不过对于君王来说,有时候他需要的不仅仅是忠臣,更需要的是能臣,而自古以来诸多类似于岳飞这般的战功赫赫的名将大多都是折在这上面,不适政治,不明帝王之心。

岳飞


岳飞是忠臣吗?是又如何,对于赵构而言,当初他的祖先赵匡胤不也是北周的忠臣吗?老赵家对了这些军事将领防备了一辈子,又岂会是因为区区一句忠臣而放弃,而且对于岳飞来说,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北伐,收复失地,扬大宋国威,哪怕身死亦不悔,而君主赵构所要顾虑和考量的又不一样,他的考虑两国的国力差距,考虑到北宋二帝对于自己的影响,考虑到自己尚在敌营的母亲,考虑到南方的反战情绪,考虑到将领借着战争发展自己的隐患等等,两者考虑的东西不在一个层级上,自然会有各自不同的想法,造成君臣的隔阂,加上有心人的挑拨之下,君臣失和,自然也就是不可避免的结局。

岳飞是忠臣,但是宋朝的忠臣也有不少,而岳飞最大的缺点就是政治敏感性太低,或许是岳飞不愿意去沾染这些政治的肮脏,这种性格很可爱,但是却也很致命,因为这样必然会得罪很多人,也让帝王心中产生隔阂,再加上金人拿赵构母亲威胁,拿议和作为条件,朝臣的推动等等,即便明知岳飞是忠臣,只可惜他赵构却不是千古一帝般的人物。


Y一花一世界YB


岳飞被神话,主要原因是他是大宋史上唯一一个能够北伐有成的大将,但是他到底好不好,要在哪个角度看了。

站在赵构的角度上,岳飞绝对不是好鸟!

插手皇帝后嗣之事,这若是文臣,还勉强可以说是为了赵氏江山,可你岳飞一个武将管这个事是几个意思?准备提前投资?还是另有所谋?

武将干政,这是大部分皇朝的忌讳,老赵家玩过一次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戏码,就特别害怕别人也这么对他们,所以有宋一朝就拼命的限制武将,岳飞不过就是权益之下的选择,但是他却很不明智的越过了雷池。

后来连发十二道金牌要求退兵的事除了证明赵构不懂军事,更证明了岳飞已经不听话了,若非后勤粮草抓在赵构手里,岳飞很可能就变成单飞了,到时候挥军南下,赵家王朝真可能一战而定,无数人愿意绑了他们在岳飞那里换取一官半职。

至于岳飞的忠诚,我真没看出来多少。

所以赵构看岳飞是个奸臣坏种,力主杀之而后快,并无问题。

不过换成其他角度,这种说法就不成立了。

看历史,多换几个角度看看,说不定会有新的收获。


伪装135707859


中国人自古就有大奸似忠的讲法,在高宗赵构的内心深处或许就认为世人都认为岳飞的忠不过就是属于大奸似忠。为什么赵构会这样认为呢?在宋朝,皇帝不信任将帅几乎是公开的秘密,从根本上来说,赵构之所以不信任岳飞,就是因为他们的职业关系所致,这里并没有太多的私人成见。但令赵构对岳飞深怀私怨,甚至恨之入骨的却是岳飞不合时宜地力劝赵构立储,早定太子名位,以安国本。须知道,赵构的亲生儿子都由于种种原因不幸早逝,后来他本人又由于受到惊吓而导致生理功能障碍而不能再生育,所以如果要立太子也不是立他赵构的亲生儿子,而你岳飞一味要求皇帝早立太子又有何居心?就算是亲生儿子,对于在位的皇帝来说也是极其敏感的,更何况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你岳飞一个武将竟然有拥立其他人的想法,对于皇帝来说这是居心叵测的,是绝对的奸臣。岳飞作为一个职业军人,政治上的事情或许他不太懂,也不想理会太多,可能他也并不知道这样会确碰到了皇帝的底线,所以为了国家的长远考虑,他才实话实说地劝皇帝早立储君的,但从皇帝的角度来说,岳飞作为一个将帅有这样的举动,那么就说明他早已心怀异志,一心要拥立新君,图谋不轨,所以在赵构看来,岳飞才是大大的奸臣。


用户历史


岳飞动机不纯!金人都称:撼岳家军难:哪来的岳家军🙄🙄!(吃穿是姓趙的坐赵家的官)!岳家军是什么意思啊!(这是要黄袍加身的前兆)宋朝大忌!可大可小的罪名!再一个他要🤗一个劲要迎回二帝,(明摆着内心没有承认赵构是正统皇帝)他忠于谁呀!!他是愚忠😡😡找死,,,坑苦了秦桧了!秦桧真冤枉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