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华出男歌手,北大出女歌手?

大学生杂志

清华为何老出男歌手?宋柯、高晓松、、水木年华还真是出了不少。有人肯定要说,那还不简单,因为清华男生多呗,没错,清华男生多!在2000年代,作为工科学校,男女比例曾经达到惨绝人寰的6:1。现在,在建设文科院系的不懈努力下,男女比例终于接近了 2:1。

为什么清华出男歌手,北大出女歌手?

为什么清华出男歌手,北大出女歌手?


可是,细细想来,再多的丑小鸭聚在一起,也不会出一只打鸣的大公鸡的。男生多就一定出男歌手吗?好像也不一定,也可以出其他奇怪的东西嘛~~所以我想,一定有什么其他理由!写在清华人的基因里面。

于是我上下求索,终于从古(yu)人(wen)智(ke)慧(ben)里找到了答案:“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韩愈老夫子说得多好,我用现代口语翻译一下,“内心有不平,才会叫出声”。武侠小说也是这样的,胸中不平一声啸,路见不平一声吼。而满足的人总是不出声的。所以,男生多是表象,内心不平是关键。

高晓松说,在他们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清华男生有三宝:踢球!打架!弹琴!都是跟荷尔最后,补充一句:清华还有众多的优秀的蒙有关的雅事。知道老炮儿的“茬架”不?那时居然还有“茬琴”一说。就是找人单挑比唱男歌手,没参加歌手大赛,他们的舞台歌比弹琴。吉他不是吉他,是你斗牛和撩妹的武器。想象一下,路边草丛里突然跳出来一是:澡堂!对基友,大喊:人在塔在!啊,不对,拿琴来战!这画面太美,现在的话想想都会捂脸吧!

为什么清华出男歌手,北大出女歌手?


拿隔壁北大对比一下,此结论非常明显。男女比例1:1,哪还有什么不平之气。平,平的很嘛皆大欢喜。所以北大男生心里美,不出声。反过来,北大却总出唱歌的女侠邵夷贝, Mr.Miss,程璧。是不是说明北大男生对自家女生还是不够好呢?咦,怎么又黑隔壁了。

好吧,讲真,我也去听过北大的原创,被歌手们的水平和才华震惊了。比如那个叫鸽子和大橡树的组合,在舞台上摇薯片盒子,当沙锤;比如空灵的阿卡贝拉纯人声合唱;徐鸣涧师兄写的毕业歌《青春大概》,好听哭了。北大人写的歌自带仙气,或者痞气。总之,是某种飘逸的东西。

为什么清华出男歌手,北大出女歌手?

相比之下,清华的原创是这个味道的:室友留学两年,某天突然对我说“看看,我离开了学校,总算明白你和高晓松、水木年华他们写的歌的共通点在哪了”“你太抬举我了,不过你说共同点是啥?”“你们的歌,都带有晚上去东门或者北门外,昏黄灯光下,烟雾缭绕的、烧烤摊烤串的味道。 ”“”或许这就是校园民谣的味道。离开学校越远,越清晰。

除了歌曲画风不同,清华和北大的歌手也极不同。这种不同从各自的校园歌手大赛上看很明显:北大的歌手们大多在低年级参赛,基本只参加一次校歌赛,当一次十佳。惊鸿一瞥,然后挂冠而去。毕竟校风使然,自由散漫,过于执着,无疑落了下乘。

清华的歌手们不是的,他们很少只参加一次校歌赛。他们把舞台当作征途。征途的终点从来不是进决赛十佳,而是拿冠军当歌王。冠军们往往是高年级,参加过二三四次比赛。比如我的好友马瑞男,也就是清华版《南山南》的歌手,作为校歌赛冠军,夺冠时都已是大三的第三战。在一次一次的比赛和高年级的强大实力压迫下,低年级的歌手逐渐成长。许多学校的校园歌手,嗓音天赋就足以取胜。但在清华,天赋仅仅是第一步,唱功、台风乃至表演等方方面面都要臻于成熟才能赢。这大概就是清华和北大不同的校风。执着较真,哪怕是玩票也要做最专业的。走上校园歌手之路的人,经常带着一种专业精神。用大学四年去切磋精进,同时乐在其中。难怪最后他们基本会达到准专业级,校歌赛请来串场的专业歌手要是不做好准备,还真镇不住这些妖孽。一不小心转职几个真歌手,也就不奇怪了。


为什么清华出男歌手,北大出女歌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