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新中國第一艘遠洋船首航,當時的青年人拼了命

今年,2019年

五四運動100週年

今天,2019年4月28日

新中國第一艘遠洋船

光華輪首航58週年

這是兩段中國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歷史

一直在同向同行

一直在上演著感人的青年故事

你準備好傾聽了嗎?

眼前這位老人並不特別引人注目,在別人眼中,這只是一位精神矍鑠、身姿挺拔的平凡老人。

他們不知道,這位老人,他親身經歷過新中國航運的恢復、重建,遠洋船隊的籌建,遠洋航線的開闢和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各個發展過程。

在他還未過而立之年,就已經做了幾件了不起的大事,為新中國遠洋事業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他就是遠洋老前輩—卓東明。

1958年8月,交通部在廣州成立遠洋運輸局駐廣州辦事處。辦事處初建時除主任、副主任外,只設六個科室,上下老少只有27人。在這段艱苦創業的歲月中,時年28歲的卓東明是其中一員,擔任業務資料科科長兼辦事處的黨支部書記。

辦事處成立後,為做好接僑工作,促進我國遠洋運輸事業開闢,國家用26萬英鎊購進了一艘名為“斯拉貝”的二手客貨船。這就是新中國第一艘遠洋船—光華輪。

為了新中國第一艘遠洋船首航,當時的青年人拼了命

“這艘船是1930年1月由英國建造的一艘著名郵輪,我們買下時,已經有30年船齡準備拆解了。為了接僑,國家又不寬裕,必須花小錢辦大事。”

船買回來之後,卓東明作為輪機專業畢業的大學生,負責這艘船的整修和開航工作。

為了新中國第一艘遠洋船首航,當時的青年人拼了命

1964年,卓東明,莊敬民,陳宏澤,虞益春在光華輪上

為了保證光華輪安全開航,他與船長陳宏澤、輪機長徐修義、戴金根想盡一切辦法,對船舶設備逐一進行檢修。160多米長的船身,從船艏到船艉,卓東明不知道走了多少遍,每一樣設備,他都瞭解得一清二楚,熟記於心。

為了新中國第一艘遠洋船首航,當時的青年人拼了命

卓東明

在光華輪投入營運10年後,光華輪在航行期間發現船上的一個變流馬達找不到,打電話回公司詢問,卓東明立即準確告訴船舶備件的位置。

經過10個月的緊張修理,“光華輪”終於重獲新生。1961年4月28日,黃埔港萬人空巷,彩旗飄飄,伴隨一聲劃開天際的汽笛,“光華輪”順利首航,從此新中國的遠洋事業翻開了新的篇章。

為了新中國第一艘遠洋船首航,當時的青年人拼了命

光華輪首航離港時,各界人士歡送的場面

“一定要爭一口氣”

1960年7月,光華輪還是當時的“斯拉貝”號,停放在康斯坦薩。

一位青年,帶著使命,領著21名船員,乘飛機取道莫斯科到康斯坦薩接船。

登上船的那一刻,眼前的一切讓這個青年大吃一驚:錨鏈磨損、風斗鏽穿、艙室漏水、設備不靈、曲軸裂紋,破得不能再破。

為了新中國第一艘遠洋船首航,當時的青年人拼了命

接船的船員們感到疑惑,為什麼國家要花這麼多錢,買這麼一艘舊船。

這位青年耐心鼓勵船員:“過去我們沒有自己的遠洋船,淨受氣;現在有了自己的船,一定要爭口氣。”

他和船員們一起努力,邊開航邊修理,將這艘船開回了祖國。

他就是光華輪首任船長陳宏澤。

為了新中國第一艘遠洋船首航,當時的青年人拼了命

陳宏澤

那年他39歲,正值棟樑之年,渾身赤誠肝膽,一腔熱血為“光華”。

“精打細算,花小錢修好船”

船開回國內後到香港修理。

在香港近兩個月的修船過程中,陳宏澤帶領船員們處處精打細算,因陋就簡,修舊利廢,節省開支。

船上12只已經30年的木質救生艇,實在不能修理,換新的費用又很大。

陳宏澤帶領幾名船員跑遍了香港所有的拆船廠,終於尋找到合適的二手鐵殼艇,把救生艇都更換了,只花了買新艇十分之一的錢。

當時一個船用蒸汽鍋費用不小,陳宏澤帶著船員到拆船廠東找西找,結果找到四個蒸汽鍋,按照廢鐵價格幾百塊就買回來了。

為了管好光華輪,陳宏澤參照海運局、中波公司、中捷公司的資料,結合實際,草擬製定了中國遠洋事業歷史上第一套船舶管理規章制度。

為了新中國第一艘遠洋船首航,當時的青年人拼了命

為了新中國第一艘遠洋船首航,當時的青年人拼了命

↑陳宏澤

←制定航線

這些規章制度,對我國遠洋船隊的建設和發展起到積極作用,許多原則精神至今還適用。

“忠於祖國,人在船在,

接回難僑,完成首航”

光華輪修船後就前往印尼接僑。

當時接僑風險大、困難多,陳宏澤一行出發前都莊嚴宣誓:忠於祖國,人在船在,接回難僑,完成首航。

1961年5月2日夜,光華輪進入爪哇海時遇上大風浪,船體劇烈顛簸。陳宏澤胃病發作,臉色蒼白,頭上大顆汗珠滾滾落下,但他不吭一聲,咬牙堅持指揮。此刻,他已兩天兩夜未下駕駛臺了。值班二副勸他下去休息,被他婉言謝絕。他深知肩上的擔子,不忘出發前的誓言。

在黨和國家的支持和關懷下,光華輪首航成功,勝利接僑歸來,陳宏澤和他帶領的船員們第一次將五星紅旗高高升起在國際海域。

六十年前的夏天

一個穿著單薄衣衫的青年

拿著一份船舶開航批文

從廣東乘火車北上

到北京、到東北申請船用燃油

出發前,他以為這是一次普通的出差

大概幾天就可以辦完回程

可誰知這一程

從炎熱的夏天持續到寒冷的冬天

想在東北買件棉衣禦寒

卻沒有布票…..

故事發生在1960年的夏末秋初

南方的廣東仍然是炎熱的日子

故事的主角是當時30歲的張俊年

為了新中國第一艘遠洋船首航,當時的青年人拼了命

張俊年

蹬著三輪車運輸船舶物資

籌備光華輪首航期間,時值國家三年經濟困難時期,物資非常匱乏,一斤糧、一尺布、一滴油都來之不易,一切靠計劃供應,有錢也買不著。

船用的救生餅乾,採購數量有限,張俊年他們就自備糧油糖運給廠家加工。但就是這點糧油糖,連廣東省糧食廳都不能做主,要副省長李明批示才解決。

有了物資,運輸也成問題。當時辦事處才剛成立,沒有倉庫,更沒有運輸工具。

張俊年回憶:“那時候最困難的是什麼呢?要什麼什麼都沒有。”

一輛腳踏三輪、一輛自行車就是當時的全部運力,而要運的貨物不是幾箱、幾噸,而是幾十噸、上百噸。

為把鮮魚、鮮肉及時送上船,往往凌晨兩三點就蹬三輪車從廣州出發到市場、屠宰場拿貨,送到二十多公里外的黃埔港時已是日上三竿。

“我蹬了一次後,腿都腫了。”張俊年曾回憶。

到了船邊,由於沒有機械,這些食材仍要靠人力搬上船。

張俊年回憶說,“有一次要送三十片豬油(肥豬肉)上船,用三輪車弄到黃埔後,我就帶頭搬運,這豬油我能扛兩片,一片搭在肩上,再拿一片撩上去,慢慢地扛到船上去。 ”

買食用油也不容易,因為沒有汽車,三輪車不夠用,他們只好每人抱著一桶油坐公共汽車去到黃埔港。

就是在這樣極為困難的條件下,張俊年等老一輩們,憑著一臺自行車、一輛三輪車、一趟公交車和一雙肩膀,把船用物資一箱箱、一桶桶運上船舶,確保滿足光華輪的開航要求。

為了新中國第一艘遠洋船首航,當時的青年人拼了命

光華輪接回的僑民

身披單衣遠赴東北申請燃油

1960年夏末,張俊年拿著交通部關於光華輪開航的計劃文件,跑到廣州市石油公司物資供應局去要油,申請用油的問題。

“這哪有油呀?你們是計劃外的,很難解決!建議你們到交通部、到北京想辦法。”

於是,張俊年趕緊乘火車北上,到交通部解決用油的問題。

交通部表示也沒有油,建議到商業部,商業部又說得到遼西煉油廠。

張俊年帶著交通部、商業部的計劃指令前往遼西,終於找對了,有油!

但很快,煉油廠就問張俊年:“你哪兒的?”

“我廣州的,交通部遠洋局廣州辦事處的!

“你們要多少油啊?”

“燃料油加上運料油,八百噸!”

“那你有沒有車皮呢?”

“我們是海運單位,沒有車皮。”

“你得解決了車皮,我們才給你撥油。”

後經一番努力,聯繫上鐵路局,解決了車皮問題,但已經是寒冬臘月。

從廣東出發時,張俊年只帶了單衣,哪裡抵得住東北的冷風。

於是問煉油廠:“有沒有賣棉衣的,我已經凍得不行了”

“現在你沒有布票,到哪去買棉衣啊!”

“這不要命嗎?我凍得快走不了了,簡直要哭了!手也凍了,耳朵也凍腫了!先在你這烤烤火吧”張俊年無可奈何說道。

吃完飯以後,張俊年在煉油廠度過了一個晚上。第二天吃完早餐,暖和暖和就趕緊買了張火車票去北京,再換乘回到暖和的廣州。

1961年4月28日,光華輪鳴奏出向遠洋進軍的第一聲汽笛,順利開航。

從那一天起,五星紅旗飄揚在世界大洋上,結束了新中國沒有自己的遠洋船的歷史。

為了新中國第一艘遠洋船首航,當時的青年人拼了命

光華輪首航慶祝大會會場

時光流轉,轉眼間

光華輪首航已過去58年

五四運動也歷經百年滄桑

而今,在艱難中奮起的

中遠海運特運

已成為世界級的特種運輸船隊

這背後,承載著一代又一代

特運青年的艱辛努力

寫滿了一個又一個

感人的青年故事

這些青年拼搏奮鬥的精神

生動詮釋著什麼是

五四精神

向他們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