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战国番外篇:智伯之亡真的是因为贤而不仁吗?

司马光借着智果的舌头对智伯下了这样一个评价,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翻译过来就是:智瑶有五个地方比别人强,只有一个地方不如人。第一是胡子很漂亮;第二是武功很高强;第三是兴趣广泛很文艺;第四是文采很好,伶牙俐齿;第五是强毅果敢,做事儿雷厉风行。但是有一点坏处,如果他凭借自己长处欺负别人,那么他就成了孤家寡人。让智瑶做家主,智氏就完蛋了。

这就是战国番外篇:智伯之亡真的是因为贤而不仁吗?

看到这句话,目西就有一个非常强烈的疑问了,胡子长得漂亮也可以列为一贤,那这贤的定义是不是太宽泛了!胡子的问题我们按下不说,单说这个“仁”字!

历来很多人都说智伯,不仁。目西就要再提出一个问题了,那么我们该如何解释豫让的行为?有如何来定义赵襄子,在杀死智伯后用他的头来做饮酒的器具?

关于第一点李贽就不同意了“智伯贤而不仁,乃能得国士,异哉!”意思就是如果智伯真的不仁,那么为什么会得到豫让这样的国士,这真是太奇怪了!关于第二点,赵襄子用别人的头做酒器,这又是多么的残忍和不仁啊?三家灭了智伯之后,遂即就将晋出公赶出了国家,这又能被叫做仁吗?显然不能!

这就是战国番外篇:智伯之亡真的是因为贤而不仁吗?

更有甚者,会拿出来智伯在水淹晋阳时候说的“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毁坏别人的城墙”理解成不顾别人的感受,逼迫韩魏联合!真的是这样吗?难道不是智伯在用这句话威胁韩魏乖乖的听自己的话吗?再说了这也不是智伯第一次对韩魏的不尊敬,在老早之前,智伯就曾在酒宴上侮辱过韩康子和他的重臣。这种东西可以理解为不懂人情世故吗?显然不能,我们在看中学的时候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完璧归赵》,完璧归赵期间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亲王让赵王击筑,并让赵王为其祝寿。这难道不是和智伯一样的对别人的不敬吗?

因此这种解释是完全不对头的,韩赵魏和智家的矛盾,是本质上的存在,根本不会因为你说几句漂亮话就改变。能够影响他们的只有利益这一条,就算智伯怎么侮辱韩康子,在智伯攻打赵襄子的时候,他还是跟着去了,这是利益的驱动!

这就是战国番外篇:智伯之亡真的是因为贤而不仁吗?

说到这里我就又要说一说,智伯向韩魏要地的事儿,这两家面对智伯的要求给出了相同的策略,把地给智伯,等智伯在向其他家要地,哪一家不给的时候,他们就坐山观虎斗,这种小伎俩小聪明。他们也不想一想,如果其他家都是这样想的会是什么结果?那不就是乖乖的把地送给智家!

那么智伯到底是怎么灭亡的呢?在目西看来有一句话道出了事情的本质。就是智伯在侮辱韩康子之后说的“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干兴之”。这句话传达出来一个消息:在智伯的眼里,韩赵魏就是待宰的羔羊,他从来没有把这三家放在眼里。

而这种自大,造成了在韩赵魏三家联合反智,并且智果把这种情形分析给智伯之后,依然没有对韩魏两家做出防范。当时的情形是,赵家即将支撑不住,而韩魏两家的家主则在智伯的掌中。智伯想要控制韩魏两家,并不困难,而韩赵魏灭智的行动也并不是正面的交锋,二是趁夜偷袭而成。

所以在目西看来,智伯的灭亡不是因为不仁,不是因为道德问题,二是因为智伯过于自大和自信,从而太小瞧了三家,从而忽视了韩魏造反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