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5000+的博物館在“文旅融合”中如何找到自身定位?

12月26日,文化和旅遊部召開2018年第四季度例行新聞發佈會

,發佈會指出,文化和旅遊部按照新發展理念要求,大力推進旅遊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圍繞滿足人民群眾旅遊消費需求,不斷深化文旅融合,不斷豐富旅遊產品供給


數量5000+的博物館在“文旅融合”中如何找到自身定位?

如何深化文旅融合,豐富旅遊產品供給?對於這一問題,在近日由文旅部批准、窮遊網與中國網絡文化產業年會組委會共同承辦的數字化背景下的文旅融合發展論壇上,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羅靜司長表示,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運用,為文旅融合提供了新動能,催生了新模式、新業態,整個文旅業態正漸進延伸升級。他透露,40年來,我國博物館已從1978年的349家增長至現在的逾5000家,文博單位已成為主要旅遊目的地。

中國旅遊研究院戴斌院長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時則表示,新時代的文旅產品需要依賴年輕人的創造力,但文旅融合既不能只是曲高和寡的“唱堂會”,也不能為了成為“網紅”而盲目蹭熱點。

窮遊網總裁蔡景暉、同程旅遊聯合創始人吳劍則均表示,互聯網時代下,用戶旅遊的需求變得越來越多樣化和個性化,決策時間越來越短,這將給文旅企業帶來新機遇,但在內容和技術上也面臨更大挑戰。

一、到文博單位“打卡”成為一種時尚

羅靜著重從博物館發展的角度闡述了其對於深化文旅融合的觀點。羅靜透露,過去40年,我國博物館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從1978年的349家增長到現在的逾5000家,每年展覽數量超過兩萬個。文物博物館單位已成為最主要的旅遊目的地,到文博單位“打卡”成為一種時尚。

羅靜表示,當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已成共識,文博資源豐富、優化了旅遊內容和品質;旅遊產業也拓展了文物價值傳播的廣度和深度。

對於未來文化、旅遊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方面,羅靜認為,必須要堅持品質發展。“要科學利用文化遺產、博物館、紀念館,加大文旅科技融合開放力度,提升文化旅遊科技水平,推介基於文博資源的研學旅行、休閒旅遊項目和精品旅遊線路。增加高質量的研學旅遊產品、創意體驗產品、定製旅遊產品,提供更加精細化、差異化旅遊產品和更加舒心、放心的旅遊服務。”

羅靜還提出,要堅持跨界融合。他指出,新時代文旅融合這張大網是由文物行業、互聯網行業、旅遊行業、媒體行業、文創行業等多領域、多行業共同織就,要推動跨界多元合作,孵化一批新產業、新業態,培育多元化、全域化、全鏈條的文旅融合發展業態,形成上下結合、橫向聯動、多方參與的文化旅遊新格局。

數量5000+的博物館在“文旅融合”中如何找到自身定位?

上海博物館 資料圖

二、鼓勵大眾消費得起、欣賞得了的文旅產品

戴斌則是重點肯定了“網紅”在文旅融合中的意義,並鼓勵年輕人創新。他表示,旅遊目的地和旅遊產品不必介意做“網紅”,但是又不能僅僅滿足於做“網紅”。

“網紅產品和服務可以讓遊客有獲得感和粘連性,為什麼不做呢?更多溫點甚至冷點級別的產品、項目和服務,因為互聯網的傳播而廣為人知,更多的旅遊創業所需要的資本、知識、人力資源和推廣體系,因為網絡而獲得了創新發展。”戴斌說,但與此同時,也要對“網紅經濟”有清醒的認識,要著重研究大眾旅遊和國民消費的基本面,商業模式和市場形象要經得起市場的考驗和時間的檢驗。

戴斌認為,文旅產品不能總是曲高和寡,不能僅是“唱堂會”,讓人有距離感,“一是經濟壁壘,不一定所有人都能消費起;另一個問題是欣賞壁壘,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理解。”戴斌建議,要包容、鼓勵年輕人們的創新,以創造出既能讓大眾消費得起、又能欣賞得了的文旅產品。

此外,戴斌還提出,要給文旅企業“試錯”的機會,“在一個創新的過程中,很多時候不是所有東西都能畫好圖紙一步步去規劃的,而是企業家在試錯的過程當中成長起來的。我們對他們的成長要有關注,要有包容。只有這樣我們的產業促進體系才能夠為企業家所接受,企業家才會有感。”戴斌也對監管體系提出了建議,在他看來,監管體系可以圍繞著“高級市場先規範後發展、初級市場先發展後規範”來構建。

三、消費者決策時間變短,需求更加多樣化

作為文旅企業的代表,窮遊網總裁蔡景暉、同程旅遊聯合創始人吳劍均表示,近年來消費者的需求和消費方式已發生巨大變化,文旅產品供給和企業發展均面臨新挑戰。

“旅遊的動機變得非常多樣,決策也越來越短。一個決策可能只是看了一張照片、一小段視頻,可能是幾行字,就走了。大家的旅行需求越來越多元化,越來越個性化。”在蔡景輝看來,原來文旅企業往往只需要圍繞著景點,圍繞著旅遊傳統元素做資源的整合就可以,但今天用戶的需求已經給文旅企業提出了新要求。

蔡景輝直言,在消費者需求轉型提升的同時,文旅產品卻依然存在著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等問題,“一些地方花了巨資去建古鎮古街,一開業卻門可羅雀,這樣巨大的資源都打了水漂,是非常大的浪費。”在蔡景輝看來,這一現象究其原因是不知道用戶需要什麼。

“應該用合適的方式、用合適的渠道、讓合適的人看到,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蔡景輝稱,在文旅產品開發時,需要首先解決供需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然後,再根據當地的文化特色重新包裝,重新提煉,做出一些符合大家審美需求的產品。

吳劍則表示,過去整個互聯網行業的上半場是企業在流量的“公海”裡打撈自己的用戶,但現在,大家卻發現“公海”裡已經沒有“魚”了,互聯網企業普遍出現了流量瓶頸。包括在線旅遊行業同樣面臨著這一問題。

“但是到了2017年的年底,2018年我們看到了新的希望。”吳劍所說的新的希望指的是短視頻、社交電商等所帶來的新的流量來源。她認為,在這一變革之下,文旅企業內容和技術上都會遇到新的挑戰,

在消費升級到來的時候,文旅企業是否能夠給用戶帶來更好的品質體驗是成敗的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