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為什麼能取得歷次中東戰爭的勝利?

從1948年到1982年以色列與埃及、敘利亞等周圍阿拉伯國家進行了5次大規模戰爭,這就是世界歷史上著名的中東戰爭。然而以色列在面對人口、面積、資源等方面都遠超自己的阿拉伯國家的圍攻時,毫不犯怵、沉著應戰,以一敵十把阿拉伯人打得丟盔棄甲、一敗塗地。以色列五戰五捷屢戰屢勝,堪稱世界軍事史上的奇蹟。在中東國土面積屬於彈丸小國的以色列為什麼能粉碎阿拉伯人的多次圍攻取得歷次戰爭的勝利呢?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以色列為什麼能取得歷次中東戰爭的勝利?

如今的以色列士兵

第一,以色列擁有從美國進口的最先進的武器裝備。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話用在軍事上道理也一樣,擁有先進的武器,正是以色列取得對阿拉伯國家戰爭勝利的基礎。因為美國是以色列的盟友,而美國從二戰結束後就在科技、經濟、軍事等方面遙遙領先,所以以色列總能從盟友美國那裡得到世界最先進的武器。

第二,以色列軍人視死如歸的精神。

以色列軍人不怕死的精神在世界軍界知名度很高。在第三次中東戰爭時,以色列空軍為了能準確轟炸阿拉伯軍隊目標,基本上都是60—150米的高度低空飛行,而這需要衝破阿軍高射炮等防空武器的密集火網。以色列飛行員為了求得攻擊更加準確,冒著被防空炮火擊落的風險四次通過目標上空。四次通過目標上空,除第一次是投彈外,其他三次都是通過機關炮進行掃射,這也使得飛機被地面防空炮火擊落的風險大大增加。但每個人都不願按照美國成語“只通過一次,能保平安”那樣做,有的以色列飛行員甚至大膽放下起落架,再次降低飛行速度和高度,以提高命中精度。

第四次中東戰爭時,駐守在戈蘭高地北段的以軍第7裝甲旅面對數量上佔絕對優勢的敘軍,連續作戰四晝三夜,期間沒有得到片刻休息,在體力和精神上都已達到了人類所能承受的極限。同時全旅也接近彈盡糧絕,全旅最後僅剩10輛坦克,每輛坦克3—4發炮彈,但沒有一個以軍士兵退卻半步,一直堅持到援軍到來。

以色列為什麼能取得歷次中東戰爭的勝利?

如今的埃及士兵

第三,阿拉伯士兵絕大多數是文盲,而以色列恰恰相反,在駕馭現代戰爭先進武器裝備、戰法、指揮等方面文盲士兵是無論如何也比不上高學歷士兵的。

聽過一個笑話,曾經在戰後阿以雙方交換戰俘時,埃及就經常藉口以色列士兵都是大學生,而埃及士兵都是文盲,要求1個以軍士兵交換10個埃軍士兵。看來阿軍的文盲士兵只有在和以色列交換戰俘時才能撈點便宜,在戰場上只有捱打的份。

以色列為什麼能取得歷次中東戰爭的勝利?

中東戰爭戰場

第四,蘇聯出於自身戰略利益考量,對阿拉伯國家的支持不夠堅定。

歷次中東戰爭,都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力支持以色列,而蘇聯則支持阿拉伯一方。然而蘇聯在中東地區的戰略利益和阿拉伯國家並不完全一致,雙方存在著分歧。蘇聯主張在中東維持“不戰不和”的局面,生怕阿拉伯國家徹底擊敗以色列會引起自己和美國的直接衝突;而以埃及為盟主的阿拉伯國家則主張為了能真正解決阿以衝突,收復以往被以色列佔領的失地,贏得真正的和平,則必須“以戰促和。”蘇聯為了阻撓埃及的“以戰促和”計劃,多次勸說埃及不要對以色列動武,並一再拖延向埃及交付武器裝備。戰爭還沒打,蘇聯出於私心就開始縛住阿拉伯人的手腳,阿拉伯人怎麼能放開手腳大幹一場。

以色列為什麼能取得歷次中東戰爭的勝利?

中東戰爭戰場

1973年埃及對以色列發動了“十月戰爭”,當埃及大軍渡過蘇伊士運河,突破以色列巴列夫防線,開進西奈半島,一切發展順利時,身為阿拉伯人後臺老闆的蘇聯人卻再三要求停火。

此外,蘇聯在對阿拉伯盟主埃及的軍事援助問題上總是言而無信。比如當時埃及急需蘇聯提供進攻性的武器米格—25,有了這種飛機可以抵消以色列的空中優勢。蘇聯領導人曾答應給埃及提供30架米格—25,但飛機根本沒有運送給埃及。蘇聯人常常答應給埃及提供一定數量的尖端武器裝備,但實際上運抵埃及的卻是次一等的裝備。比如蘇聯曾答應給埃及提供一些米格—23戰機,但過了不久又變卦了,提出用改裝了的米格—21戰機代替。從蘇聯那裡不能及時得到先進的武器裝備,也嚴重製約了阿軍的戰鬥力。

以上四點,我認為都是歷次中東戰爭,以色列能最終取勝的原因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