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春分不暖,秋分不涼”,究竟有什麼說法?

微塵微視界


春分和秋分都是24節氣之一,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每年二月十五日前後(公曆大約為3月20-21日期間),春分這一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我國的地理位置這一天應該萬物復甦,溫暖起來了。



而秋分呢。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公曆9月22~24日。南方的氣候由這一節氣起才始入秋。如果這個時候卻冷不起來,那麼後面的日子也得給找補回來,可能到了秋分節氣的時候,該感覺到涼爽的時候,卻反而冷不起來了!

春分不暖,秋分不涼”,這句話說的是有道理的,意思是:春分的時候如果天氣還不暖和,那麼到了秋分天氣也不會涼爽了。會持續熱一段時間。 大自然的運行是有其自身規律的。“春分不暖,秋分不涼”這句農諺體現的就是這麼個道理。意思就是該熱的時候不熱,那該涼的時候也就不會涼了



這也是老祖宗在多年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發現的規律。發現如果春分節氣這段時間不熱的話,那麼到了秋分時節,天氣該涼爽的時候,可能要熱一段時間了。因此,這句話應該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因為我國的地域廣闊,以及近年來自然氣候的強烈變化,所以應該是有地域侷限性的。


但個人還覺得農村俗語能帶給我們許多人生啟發。就是我們為人和做事必須遵循自然規律,正如該熱的時候不熱,該冷的時候不冷,違背了自然規律,就要遭到懲罰!


小熊在農村


今天3月21日是春分節氣了,由於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也是傳統春季三個月期間的中分點,如果是按照90天計算的話,春天已經過去45天了,還有45天就要到夏天!不過,春分節氣處於三月後期,往往這時候的氣溫變化並不穩定,會乍暖還寒或晝夜溫差比較大,但同時,這會兒氣溫相對適宜外出,因而春分節氣也是民間外出放風箏、摘野菜或踏青的正式開始,一般適合春季外出遊玩,享受這春暖花開時的美妙世界!

事實上,到了春分節氣前後,這時太陽就會直射在赤道附近,這會兒晝夜長短几乎是一樣的,而後太陽直射區域一直會往北半球偏移,因而處於北半球的咱們國家就會逐漸晝長夜短,這時的氣候變化應該是逐漸趨於變暖和,最突出的變化就是人們春耕農忙或外出踏青遊玩的活動是越來越多!

而關於“春分不暖,秋分不涼”,意思是說:如果春分節氣前後天氣不暖和的話,那麼今年秋分節氣前後應該還會繼續熱上一陣子!由於春分和秋分都是“晝夜均分”的時間節點,在節氣對稱方面會特別明顯,而過去在人們長期生活經驗中通過不斷總結經驗,因而便形成了這種節氣間天氣變化的經驗常識,應該算是一種參考吧!類似說法還有“大寒不寒,春分不暖”,其實也是節氣間天氣的變化規律!



一般來說,春分和秋分時期的天氣都是冷暖相對變化比較明顯的時節,同時也是人們感覺氣候最適宜的時候,因此,春分前後是人們外出踏青的季節,而到了秋分前後,因為趕上中秋節和國慶十一長假,往往也是人們喜歡外出旅遊的最佳季節!所以說,我們不妨可以理解為:春分是天氣逐漸變暖的開始,而秋分則是天氣逐漸變冷的開始!如果今年春分變暖和的時間比較晚一些,自然到了秋分變涼爽的時間也會稍微延後一些!

不過,由於春分節氣前後,這會兒東亞大槽雖然已經明顯減弱,但西風帶槽脊活動卻明顯增多,尤其是北方低壓活動的氣旋發展和移動,很容易引導西北冷空氣強勢南襲,因而春分節氣時一般會以多大風或降溫降雨等天氣為主,尤其是這幾年還會伴有揚沙等天氣!而當上層西風帶中的長波槽在東移過程中,如果當地受到冷暖氣團交匯處的影響,可能就會出現連續降雨或倒春寒天氣,所以說,春分節氣後一段時間,也是極端天氣頻發的季節,這時對於農戶來說,應該要未雨綢繆,以免春季農作物生長遭遇凍害等影響而出現歉收或絕收!


龍百曉生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春分的意思是說在這個節氣點將春天分成了兩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春分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4個節氣,今天2019年3月21日為春分日。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產生的四個節氣之一,古人在春秋時期,就發明了二十四節氣曆法,並制定了冬至和夏至兩個最關鍵的節氣點,後來隨著人們的不斷觀察,又制定了春分和秋分的節氣,到了漢朝逐漸完善了二十四個節氣,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指導作用。

古代氣象預報不發達,所以人們對於未來的天氣變化總是好奇,於是人們就觀察二十四節氣中的天氣情況,最後根據人們的觀察和積累逐漸總結出來很多關於氣候變化的節氣農諺。

春分不暖,秋分不涼的意思是說如果在春分的節氣天氣還沒有變暖和的話,那麼到了秋分的季節溫度還是會很高。本來按照正常的節氣物候變化規律來說,春分應該是比較暖和的,特別是黃河中下游流域及南方地區是溫度上升,春暖花開的季節。但是如果沒有變暖,那就說明了發生了氣候異常或季節延遲,所以造成了到了秋分該涼的時候卻不涼。

二十四節氣中最讓人覺的神奇的地方就是很多節氣之間都有氣候變化的規律,這些規律是人們通過自然界變化觀察總結出來的,這些時間的間隔一般是30天的倍數,春分和秋分之間正好相距180天,也說明了自然氣象變化也在遵循這樣的規律,所以發生了氣候呼應。比較常見的還有“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也是說明了這個道理。

農村俗語“春分不暖,秋分不涼”,究竟有什麼說法?大家認為這種說法準確麼?你還了解哪些關於節氣氣候變化的農諺,歡迎大家交流,更多農村精彩,歡迎關注。

響水大米


今天是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春分和秋分表示晝夜平分,這一天白天和黑夜時間一樣長,各為12個小時。春天是從立春開始的,到立夏結束,春分正好是春季過了一半,再過一半春季就結束了。農曆書中記載,鬥指任為春分,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故名為春分。


春分時節,我國各地平均氣溫上升很快,平均氣溫值達零度以上。此時的春天,南方的雨水會增多,北方的氣候乾旱雨水稀少。春分是一年四季當中陰陽平衡,寒溫各半的時期,"春分風不小,要防痛深擾",早在古代,我國就有這種說法。



"春分不暖,秋分不涼″說的就是如果春分時天氣不怎麼暖和,比較冷的話,那麼秋分時天氣就不會太熱。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這是農民朋友多年總結的節氣經驗,有一定的規律,這些個經驗存下來是比較靠譜的。此時的天氣忽冷忽熱,乍暖還寒,人們要注意氣溫變化,隨時增減衣服,防止感冒。此時的春天正好是農村植樹的好曰子,選則3月12號作為植樹節的日子是有一定道理的。春分時節也是去郊外踏青的時候,迎著春光,欣賞春天欣欣向榮的美景,別有一番情趣。



"立春陽氣轉,雨水雁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幹″這首節氣歌最好的反映了春分時期的景象。這個時期,大雁開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了,草木開始長出新芽了,水獺也開始捕魚了,大地回暖,萬物復甦,逞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樣子。春分真是個好時節。


飄揚的青春年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