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从未领兵打仗,却立有大功的特殊将军?

芳绯文学


前面很多人都提到了叶帅,说叶帅从未领兵打仗,但却立有大功,所以成了开国元帅。其实这是个误会。

叶帅早年也是粤军名将,在广东革命政府时期曾经率领部队镇压反动商团叛乱,维护了革命大本营的安全。到北伐时,他地位也已经比较高了,并在宁汉分立时期受到第四军张发奎的特殊信任,担任第四军参谋长,并兼任第四军军官教育团团长,为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都立了大功的,都是很重要的领导者。

徐帅回忆录曾说,广州起义时他奉命负责训练一队民兵,原来规定的任务是在起义发动之后占领公安局,起义失败后,局面很混乱,他不知道怎么办,跑回到指挥部去找组织,当时指挥部的领导人员都已撤离,他看到桌子上放了一堆银元,就抓了两把,塞在口袋里,后来找到组织就又上缴了。

徐帅并说,他后来和叶帅聊起这件事,叶帅说,他当时就在指挥部,但是他们在乱了之后就直接撤离了,徐帅还知道抓两把银元带走,他们就什么也没管,就直接撤离走了。叶帅并夸奖徐帅说,你比我们几个聪明。

到红军时期,一直是刘帅担任红军总参谋长,但在第五次反围剿的时候,因为刘帅反对博古、李德那一套死打硬拼的打法,被调离了一方面军参谋长工作岗位,接替他的就是叶帅,代理红一方面军参谋长。一直到遵义会议毛主席复出之后,才又进行了调整,刘帅重新担任一方面军参谋长,叶帅离任。

抗战开始后,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当时发表的八路军指挥机关的人员就是,第十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参谋长叶帅,副参谋长左权。但红军上前线的时候,叶帅奉命跟随周先后到西安、武汉和重庆去做统战工作,所以始终未到岗,而由副参谋长左权担任参谋长。后来八路军指挥机关改组,前方指挥部彭总为总指挥,左权为参谋长,但整个八路军的参谋长名义上仍然是叶帅。

抗战结束后、解放战争开始前,叶帅为军调小组中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主要谈判代表,在重庆、北平等地极力奔走、斡旋,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解放战争开始后,解放军发表的指挥机关人员构成中,总司令为朱老总,彭总为副总司令,总参谋长也还是叶帅。当时叶帅仍然在南方局工作,所以并未实际到职,但名义上他始终都是解放军的总参谋长。1947年和谈破裂之后,他返回中央,就确实是在解放军统帅部担任参谋长工作了,是货真价实的。

北平解放后,叶帅奉命担任北平军管会主任,指挥部队保障中央入驻北平的安全,入城仪式等都是他和聂帅负责操办的。四野南下时,他奉命去四野担任副司令员,并且是排名第一的副司令员,参与了解放中南的战役。后来林总奉命入京,也是叶帅接替林总,担任中南军区司令员,并兼任中南军政委员会主任。四野的一帮骄兵悍将,叶帅也是镇得住的。

他自从南昌起义之后,就一直地位很高,而且经常奉命做统战工作,这是因为他在国军中本身知名度也很高,所以做统战工作比较方便一些。尤其是长期担任我军统帅部的参谋长工作,所以毛主席称他为叶参座。解放后的事就不多说了,但叶帅才兼文武,旧体诗也是写得很好的,所以并不甘心于只做军队的工作,曾在一些旧体诗中流露过这种意思。

不过,反过来说,如果以独当方面的标准来看的话,在开国元帅这个层级来看,确实也只有叶帅没有这样的经历,其他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经历。但他的资历摆在那里,又多次在重要关头发挥过重要作用,给个元帅是理所应当的事。


萧武


美国五星上将,二中中美国美国参谋长马歇尔将军。在世界第二次战争中有着很很重要的左右,但是马歇尔将军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单独带领一支军队进行战斗,他更多的是作为参谋的角色发挥作用。

1901年,马歇尔以名列第8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军校,年底进入陆军,次年受领陆军少尉军衔并被派往菲律宾。这时菲律宾驻有美军3万5千人,维持某种“和平”,战事已缓。年轻的少尉服役两年,没有参加战斗,但经历了丛林环境和疫病的考验。他的老成持重和公正无私很受上级赞赏。

1917年马歇尔任参谋部为临时中校衔参谋,在法国前线,作为师参谋部参谋,他的任务是向师指挥所报告前沿阵地的情况,检查部署和给养状况,维持部队士气。只到一战结束,马歇尔一直作为潘兴将军的副手,没有直接的领兵作战。

1939年9月1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任命马歇尔为陆军参谋长,正式授予他少将军衔,暂领上将军衔。他上任三天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马歇尔作为陆军参谋长,积极备战更是责无旁贷。他支持罗斯福总统的援英战略。他认为英国人是在为美国赢得准备时间。

在担任陆军参谋长期间,马歇尔发现了一大批的军事人才,其中包括艾森豪威尔、巴顿、布莱德雷等人,这些人在二战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也都取的了非凡的成绩。其中艾森豪威尔在之前只是一名上校,被马歇尔提拔为准将,并成为了后来的联军总司令。

盟军总司令现在都知道是艾森豪威尔,但是当时众望所归的是马歇尔。1944年5月由美英军队在法国北部诺曼底地区登陆,次登陆战役的代号定为“霸王”。人们普遍认为,指挥“霸王”战役的盟军最高司令一职非马歇尔将军莫属。马歇尔将军已是众望所归的人。

当时马歇尔在华盛顿指挥得力,对各路人马的状况、需求、配备和军务缓急了如指掌,应付自如,协调有致,为美军的不断胜利创造了良好条件。罗斯福感叹说:“像马歇尔这样的人,可以将几百万的人员和物资悄无声息的调动,这样优秀的参谋长,美国没有第二个,放到前线作为方面的总司令的人可以有很多,但是没有能接替马歇尔位置的人。”

由于马歇尔可以极其出色地指挥欧洲战役,但是无人能顶替马歇尔充任美国全球军事行动的指挥者而且指挥得如此出色。罗斯福最终还是把马歇尔留在了陆军参谋长的位置上。最后,经总统批准,马歇尔委任了艾森豪威尔将军任盟军最高司令,指挥“霸王”战役。马歇尔也失去了战场上直接统领部队的机会。

后来为表彰马歇尔的功绩,美国众议院和罗斯福总统曾打算特设陆军元帅一衔授予他。但是马歇尔拒绝了。

二战之后马歇尔到中国调停过国共双方的矛盾,可惜没能成功,但是他提出了马歇尔计划,为欧洲的战后重建提供了很多的帮助。

马歇尔一生军旅生涯,但是又从未单独领兵作战,但是他所建立的功业比当时美国所有将军都要伟大,即使是艾森豪威尔也不能与之相比较。


帝国烽火


有哪些从未领兵打仗,却立有大功的特殊将军?

想必在很多人的心里,都有着同样一个认知感,认为那些被封为大将军的人,都一定是上过战场,是杀过不少敌人的人。但实际上,在我们国家,还就有几位特殊的将军,他们并未真正的上阵杀过敌,但是却立下了大功,并且被封为了将军。就比如下面这几位。



第一位,李克农,他在1955年被授予了上将的军衔。这位大将是在1899年出生,1926年入党。他之所以能获得上将的称号,凭借的是搞情报立下的大功。当年顾顺章叛变之时,李克农在收到消息后,立刻就通知了中央,让他们能够及时的转移,从而才使得中央机关获救了。之后他又转到了苏区工作,依然搞着地下情报。就连美军对于这位大将都觉得有点招架不住,当年他去世之时,美国还专门为此放了三天假,以此来表示庆祝。



第二位,李贞,她在1955年被授予了少将军衔。李贞是一名女子,她这一生也是充满了传奇性。她出生在贫苦家庭,从小就被家里人送出去当别人家的童养媳。童养媳的日子可一点都不好,她在婆家受到了欺压,走投无路的时候,决定走上革命的道路。她后来嫁给了自己的同志,但是她的丈夫在党争的内斗中受挫,意志开始消灭。两人观念不同之后,便越走越远,最后彻底分开。李贞一心想着革命,最后以部队为家,将一生都奉献给了部队。她就是当时新中国解放时期无数妇女们的榜样,她也是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1位女将军。



第三位,杨志成,他在1955年被封为了开国上将。这位将军是一位单亲家庭的孩子,他还没出生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是被母亲一个人抚养长大。长大后的他是一个孝子,因为一心想要让母亲过上好日子,经过努力之后,就考进了黄埔军校,后来,他又加入到了共产党。其实杨志成上过战场,不过那是他很小时候的事情。他加入革命之后,因为受过伤,所以只能干着后勤的工作。但是他的后勤管理的很好,那时候部队里吃不上饭,他就想方设法的去找食物,尽量让大家都吃饱。所以说,他的后勤工作好了,才使得这么多将士能够在战场拼杀。故而,他最后是被封为了将军。

从上面这三位将军的故事我们就能明白,其实有的时候,并不一定要拼搏在一线才是一位好的将领。他们只要能将自己的力量发挥出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那么他们就是一位厉害的将军。


紫禁公子


在我军的开国上将中素有“三杨开泰”之说,分别是指杨得志、杨勇、杨成武,都当过兵团司令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坊间也有“三杨不倒,江山永葆”之说,而还有一位姓“杨”的将军,井冈山时期受伤后不再参与一线作战、却是立有大功的特殊将军,那就是被毛主席称之为“红军大管家”、有解放军“后勤之父”之称的杨至成上将。

杨至成1927年毕业于黄埔军校五期,正值两党合作破裂之际,杨至成参加了革命斗争,同年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初参加了湘南起义后跟随朱德上了井冈山与毛主席回合,同年参加了井冈山保卫战而身负重伤,在养伤之间杨至成被毛主席任命为了井冈山留守住主任,从此离开了一线作战,干上了军需后勤保障工作。

由于井冈山上伤病人员众多,医疗设施极为简陋而且严重缺乏药品,杨至成被任命留守住主任后,为了挽救伤员的生命,杨至成和医疗工作人员想尽各种办法为井冈山筹到了一笔医疗经费,并带回了一批急需药品,大大改善了井冈山的医疗条件。

1929年红四军经过整编后,杨至成任副官长,将部队统一的军装作为了第一件大事,杨至成根据缴获敌人的军装创办了一个临时红军服装厂,并亲自走访各地以购买优质布料,经过日以继夜的工作,四千多套军装发到了全军手中,这也是红四军成立以来首次统一了军装,杨至成等后勤工作人员功不可没。

1930年杨至成被任命为了政治学校校务部长和供给部部长,着手建立红军后勤保障和通讯联络等工作,红军的第一天邮政通道“赤色邮政”就是杨至成参与建设的,并创办了红军第一所后勤学校。由于出色的后勤保障工作,1933年杨至成被军事委员会任命为总供给部部长兼政委,统管全军的弹药、武器、财务、粮食、衣物、药品等生产与筹备工作,并得到了毛主席的全力支持,为日后的红军长征和东征后勤保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红军大管家”。

抗战爆发不久后,杨至成被派往苏联伏龙芝军事院校特别班学习,并深入研究了苏联的后勤保障工作制度等,1946年回国后直接派往东北,任民主联军(林彪四野)总后勤政治委员。由于联军挺进东北时轻装上阵,严重缺乏后勤补给可谓没枪没弹没衣,联军总司令林彪非常欣赏杨至成的工作能力,把建立东北民主联军后勤工作任务交给了杨至成,主要负责抓紧军需服装、药品等工作,并参与建立起了不少军需企业,后来的四野也成为了众多野战军中军装最好的部队。

1948年杨至成任林彪东北野战军军需部长,结合长期的后勤工作经验和学习苏联后勤工作建设经验,开始大力组织与扩建大批军工企业、医疗设施、物资仓库等,为日后的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勤战略物资保障。打仗打的是后勤,如果后勤没跟上战争消耗的速度,战争很难顺利进行下去,后勤的效率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战场上的主动权。杨至成高效的后勤工作能力为辽沈、平津战役的顺利进行立下了不巧功勋。

1949年杨至成跟随林彪的四野南下后,任华中和中南军需部长等职,将解放军的后勤保障迈向了现代化建设,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巧功勋,也为后来的半岛战争物资保障奠定了基础。新中成立后,杨至成根据自己的长期后勤工作经验创办了我军第一部军事后勤教材,为部队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后勤人才,杨至成长期的后勤工作得到了毛主席等人的充分肯定,不愧为解放军“后勤之父”。


赛门之略


在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奇人。他并非如孙中山、袁世凯出名,但是民国的每个名人都对他非常尊敬。他很早就预测到中日必有一战,他从没打过一场仗却被蒋介石封为上将,他就是蒋百里。

蒋百里

蒋百里,1882年出生于浙江海宁的一个书香世家。蒋百里13岁时父亲亡故,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当时有位老秀才看蒋百里聪慧过人,于是免费教他读书,16岁那年,蒋百里考中了秀才。19岁时,蒋百里东渡日本考上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据陶菊隐的《蒋百里传》记载,蒋百里1905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在所有日本学生的面前拿走了天皇御赐的佩刀。

青年蒋百里

1912年底,29岁的蒋百里就已经官至少将,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这所学校也是中国第一所正规陆军学校。蒋百里向全体学生承诺一定要把他们训练成最优秀的军官,不然就“自裁以谢天下”。蒋百里说到做到,1913年,因为没有争取到经费,他当着全校师生的面对着自己的胸膛开枪,幸好身边的勤务兵眼疾手快拉了一把,才没有伤及性命。

蒋百里自杀的事情震惊全国,袁世凯将其送到日本最好的医院治疗。在日本的医院里,蒋百里与照顾他的护士互生好感,最后结为夫妻。而蒋百里其实是有原配夫人的,这位夫人叫查品珍,她有个侄子叫查良镛,也就是金庸。

金庸

蒋百里和日本妻子的三女儿叫蒋英,蒋百里有个同窗好友叫钱均甫,后来蒋英嫁给了钱家的独子也就是后来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

1937年初,蒋百里把自己多年留学和思考的东西,集结成册,编成了一本书,也就是著名的《国防论》。在这本书里,蒋百里详细介绍了当时最先进的西方军事,又结合中国国情,给出了国防建设的建议和意见。

蒋百里很有可能是中国最早预测到中日必有一战并提出持久战的人,对日本的战略,他非常精辟地总结了三点:

一、中国不怕日本鲸吞,但怕对方蚕食。所以对日本不能节节败退,要主动实行全面抗战,不能让日本存在后方,要让其无暇消化占领区。

这一点,后来共产党的部队做到了。

二、主动攻击在上海的日军,迫使日军不再从北往南打,而是从上海开始,溯长江而上,从东往西打,从而中国可以利用沿江的山地和湖沼,消解日军在兵器、训练方面的优势。

蒋介石1937年发动的淞沪会战正是这样做的,结果真的改变了日本的进攻路线。

三、以空间换时间,打持久战。将日军拖入中国地理第二棱线,即湖南、四川的交界处,和日军进行相持决战。时间拖得越久,离胜利越近。

这一点,国民党军队后来也照做了。从后来抗日战争发展的态势来看,蒋百里的判断简直可谓神预言,蒋百里后来也成为了蒋介石身边的高级参谋。

蒋百里

1938年,蒋介石把陆军大学校长之职交付给蒋百里。可惜,一个月后蒋百里便与世长辞,享年56岁,蒋介石追封他为陆军上将,他也是唯一一个未曾打过一场仗的上将。


深度文史


在我们的认知中,唯有战功赫赫的人才可以当上大将军,因为“将军”指的就是那些上阵杀敌的英雄,可是在在中国,却有这么几位将军,一生中从未领兵打战、上阵杀敌,却被封上将,下面羽评就列举几位将军,看看有没有你知道的呢?

一:赵尔陆1905.6.4~1967.2.2

赵尔陆,山西人,高中毕业后就投身革命,参加过南昌起义,之后就一直从事后勤工作,因为上级领导认为赵尔陆在后勤更适合,他有经营天赋。

(赵尔陆上将)

但是赵尔陆年纪轻轻,他认为以他的年纪正是上阵杀敌的时候,还找主席反映,但是被主席一顿话,醍醐灌顶,说后勤才是打战的重中之重,古人常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想而知后勤工作的重要性。

在后勤部长这一职担任了好多年,也跟随部队打了无数次战,一直负责前线士兵的后勤补给,后来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赵尔陆被派去苏联访问,也就是这次去苏联让赵尔陆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苏联嘴里老说援助中国武器,但是每次给的都是用的不用的,可以说连说明书都有残缺。

在自己回国后就开始找专家一起研究科技方面,尤其是武器的发展,还整顿兵工厂,提高整体质量,即使生病了也不忘投身到卫星和核武器研究工作中。

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然而正是这废寝忘食的精神,在一天夜里,工作人员找他的时候发现他躺在床上,手里的烟都烧到手指上都没任何反应。

后来总理强制要求他休息,确实休息了,只是长眠于地下。

赵尔陆发起指挥雁北战役、参与指挥解放华北战役和广西战役,直到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他虽然从来没有上阵杀敌,但是功劳却丝毫不比一些开国将领低。

二:杨志成1903-1967

杨志成将军就是开国上将,一个单亲家庭,还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父亲就被人害死了,后来杨志成长大后特别勤奋孝顺,并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黄埔军校,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实杨志成打过战,但是还是很小的时候。

因为受伤所以不能参加战斗,而是调到后勤开始工作,杨志成一到后勤就发现的军队竟然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军装,这怎么行?于是他请后勤的人和同乡朋友们帮忙,很快就制作了一批统一的服装。

(杨志成上将)

据说当年毛主席总是自己挨饿将食物发给士兵,杨志成知道后就一直帮毛主席找吃的,没想到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还请了杨志成夫妇一起吃饭。

杨志成认为自己一生中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在后勤工作,也是最让毛主席满意的,他从来没出过纰漏,直到1955年被封为开国上将。

三:李克农1899.9.15~1962.2.9

李克农上将,安徽巢湖市烔炀镇中李村人,他同样没有带兵打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李克农上将是早期隐蔽战线斗争的光辉代表,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战争,但是一直在默默为革命做贡献,周总理将钱壮飞、胡底以及李克农称为情报部门的"龙潭三杰"。李克农凭借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多次深入龙潭虎穴,为保卫党中央的安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连毛主席都说他是中国的大特务,为祖国付出了一生的心血。

(李克农上将)


羽评郡主


林彪元帅眼界颇高,很少有人得到他的赞许,但他曾当众说过:苏静能当十万雄兵。


聂荣臻元帅也在回忆录中这样评价苏静:“红军过草地,苏静同志在前面开路是有大功的”。

苏静是福建海澄(今龙海市)镇人,长征途中,苏静为中央红军绘制的路线图达数百张之多,现在仍有数张完好无损地保存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苏静自幼饱读诗书,博闻强记,是林彪手下的首席智囊,小诸葛。1938年,八路军115师进驻晋西孝义地区,国民党方面派了一个高参到115师进行“联络”事宜。

很快八路军一个师部译电员被策反,把八路军的密码本也交了出去,苏静毫不客气的索要回密码本,不动声色的处决了变节分子,并假装无意间透露些八路军的“情报”,晚上高参把搜集的情报发回重庆,假装睡觉的苏静在被窝里手写心记,很快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密码。


在后来的战争中,无论是日本人的,还是国军的,新密码本使用三天以上,就全被苏静破译了。

在平津战役时,苏静是唯一秘密进入北平的解放军代表,表现的不卑不亢,滴水不漏,在《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上签上了大名。

辽沈战役时,苏静在深入前沿时发现,2纵5师在攻打义县时采取了坑道近迫作业的攻城方法,部队伤亡很小。苏静马上就敏锐地意识到这个方法可以在所有攻城部队中推广。


10月5日,苏静接连两次就同一个问题向林彪面呈《以坑道近迫作业攻占锦州的建议》。林彪听后极为兴奋,攻城思路一下子就出来了。

1955年,苏静被授予中将军衔。

老将军心底无私天地宽,一向寡言少语的他反而在批判林彪的大会上索性高声喊道:“我与林彪的关系最密切!”外柔内刚的正直秉性跃然纸上。


花近高楼1


红色特工之王李克农,从来没有带兵打仗,毛主席亲自授予他上将军衔。还夸李克农是“中国的大特务,但只是共产党的特务”。

李克农是安徽芜湖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由周总理安排,著名的龙潭三杰:李克农、钱壮飞、胡底三人打入中统内部并调入中央特科。三人还成立一个党的特别小组,李克农任组长。

所以你应该明白真正的中国情报系统创始人是谁,戴笠之类军统、中统,在与中共特工斗法屡屡失败何足为奇。



初入中央特科的李克农就立下不世之功。1931年,中共历史上最危险的叛徒顾顺章,被捕叛变革命,位于上海的党中央有被一网打尽的危险。关键时刻,钱壮飞把这个消息紧急通知李克农,李克农成功巧妙把情报传递给陈赓,党中央领导人紧急撤离。五分钟后,中统特务就赶到人去楼空的党中央驻地。

事后李克农受到中央嘉奖,被誉为“党的秘密工作四杰”(龙潭三杰与中统上海特工总站站长杨登瀛)之一。周总理夸奖李克农,有你中央才得以安全啊。



为什么李克农能完胜戴笠等人的军统中统呢?革命的正义力量当然是第一原因。从李克农个人来看,他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共产党人崇高的道德品质。

1950年,苏联的情报专家来华介绍经验说:“用金钱、美色就能获得有价值的情报。”李克农当即反驳:“我们过去没有这样干,今后也不会这样干,我们主要靠交朋友,作思想政治工作,有时也用一点金钱,只是作为辅助手段。”


同时李克农胆大心细,反应敏捷,曾亲自深入敌后,有着丰富的斗争经验。做起工作得心应手又能得到同志的信任。

反观戴笠,道德品质败坏,好色贪污,作威作福。取得情报手段落于下乘。自己也从不参与具体工作,对部下也不怎么安慰体恤,手下离心离德。所以才会处处受制。

事后李克农由于身份暴露,撤回江西苏区工作,担任国家政治保卫局执行部部长,并参加了长征。


李克农长期负责中央保卫工作和电台机要科工作。抗战时期在西安事变中发挥重大作用。在国共和谈时取得重要情报,成功使参与谈判的主席胜利回归。在朝鲜战争中担任板门店中方谈判负责人,立下大功无数,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用不磨灭的贡献。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铁马冰河戍轮台


看到很多人回答叶剑英元帅,本人首先在这里纠正下,叶帅不仅领兵打过仗,而且是独自指挥的。这就是发生在北伐战争时期著名的“叶剑英反蒋事件”。

1927年四月,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同情革命且对蒋介石的杀戮政策极度不满的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师长叶剑英在江西吉安通电讨蒋,随即遭到蒋介石镇压,战败后叶帅投入老同事张发奎部,担任了铁四军参谋长,并秘密入党,随后叶帅通过“九骗张发奎”,成功率军军官教育团发动广州起义,彻底投入我党的怀抱,叶帅在革命白色恐怖笼罩下入党,可谓高风亮节了。

以上可证,说叶帅没打过仗的言论是不成立的,那么我军55年授衔的将军中有没有没指挥过战斗的特殊贡献者呢?大约有一下几位:

开国上将杨至诚,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杨立青原型之一,四野后勤将军,因为身体原因长期从事后勤工作,是我军后勤战线的标兵。

开国上将李克农,我军秘密战线的杰出代表,与钱壮飞、胡底并称龙潭三杰。

开国中将王诤,原为湘军张辉瓒部通讯兵,与我军作战被俘虏后自愿参加红军,是我军无线通讯方面的奠基者。

开国少将龙开富,龙开富自秋收起义就参加革命,为毛主席警卫员,由于身体不好他后期主要担任一些后勤方面的工作,成绩出色,劳苦功高被授予少将。他亦是红色经典电视剧《井冈山》中龙达的原型之一(另一位原型为黄达)。


林屋公子


二十世纪是一个名人辈出的时代,也是将星璀璨的时代。中国共产党经过二十八年的奋斗,终于打出了一个新中国。对于在革命过程中有着巨大贡献的军人们,在1955年进行授衔表彰,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共一千多位将领。在这众多将星之中,就有两位特殊将军。说他们特殊,是因为他俩贵为将军,却从未带领一兵一卒与敌正面作战,但他们确实是为共和国立下了奇功。

李克农,1899年生,安徽人,1926年入党。

1928年李克农与钱壮飞、胡底一起,打入特务头子徐恩曾的中统机关内并担任要职。顾顺章叛变时,钱壮飞第一时间得到情报并传给李克农后,李克农立即通知党中央马上转移,使党中央机关免遭灭顶之灾。
顾顺章叛变后,李克农转移到苏区工作,任国家政治保卫局执行部长一职,后又任第一方面军保卫局长及工作部部长等职。延安时期,作为周恩来的助手,担任中央联络局局长、中央社会部副部长等职。
解放后,李克农任外交部副部长、情报部部长、副总参谋长等职,1955年被授上将军衔。李克农1962年病逝于北京。李克农将军从参加革命起,一直从事情报工作,被世人称为“龙潭三杰”之一、“情报王”等。他逝世后,美国情报局对这位强劲对手的离世顿感压力倍减,为此放假三天,以示庆祝。

王诤,原名吴人鉴,1909年生,浙江人。

黄埔军校第六期通讯科毕业,曾任国民党军第十八师师部电台报务员。在第十八师围剿井冈山红军时,王诤与师长张辉瓒一起被俘,后自愿参加红军,改名王诤。参加红军后,先后任红军总司令部无线电台大队大队长、红一方面军无线电台总队队长、军委通讯联络局局长等职。解放后任军委三局局长、通讯部部长、电信总局局长等职。战争年代,王诤领导的军委通讯联络局为军委总部接送请示、报告及命令等数以万计的电报,并破译了大量的敌方电文,被毛主席誉为“千里眼、顺风耳”,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王诤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78年病逝。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欢迎点赞和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