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有個地方,是市不叫市,叫縣不是縣

河南有一個地方,地處河南的西南部,北依伏牛,南連荊襄,西納漢水,東接宛洛,有豫、鄂、陝“三省雄關”之稱,面積2369平方公里。這個地方很特別,是市不叫市,叫縣不是縣,可是難倒了外鄉人,到底叫什麼呢?今天,我們就從這個地方名字的變化中,來看一下這座城市的歷史變革與發展。

河南有個地方,是市不叫市,叫縣不是縣

鄧州范仲淹塑像

河南的這個地方叫鄧州市,雖然在當今名不見經傳,但歷史文化很悠久。在《山海經》、《史記》等歷史文獻中都有對其的記載,境內八里崗仰韶文化遺址,更是距今有6400年曆史,夏、商、西周、春秋早期諸侯國鄧國的國都就在鄧州。鄧州在地理上位於南北方的分界線,戰略位置重要,在歷史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南宋和金對峙時期,這裡曾經是宋金的分界線,是南宋軍隊的抗金第一線,曾在《射鵰英雄傳》中多次與襄陽一起出現,可見其戰略位置的重要性。而且自北魏至金朝,歷代統治者曾六度考慮遷都鄧州,都陰差陽錯的沒有成功,可謂是一大憾事。

河南有個地方,是市不叫市,叫縣不是縣

鄧州4A景區花洲書院

不做大哥好多年,傷了心的諾言。元朝初至元十年(1273年),鄧州隸屬於襄陽府。至元十六年(1279年),鄧州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南陽府管轄,府治在南陽(今宛城區),州治仍在穰。明代,鄧州屬河南布政使司南陽府。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廢穰縣。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復置穰縣。十四年(1381年)五月,復省穰縣入州,穰縣自此不再設。清代,鄧州仍屬河南布政使司南陽府。雍正後,為散州不領縣。 總之一句話,元明清這麼長一段時間,鄧州在南陽和襄陽之間跳來跳去,一直擔當著小弟的角色。

河南有個地方,是市不叫市,叫縣不是縣

鄧州古城廣場夜景

當了這麼多年的小弟,終於等到了華麗轉身的機會。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改鄧州為鄧縣,屬豫南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直屬河南省政府,從此當地的百姓就稱自己是“鄧縣人”。1988年11月17日,經中國國務院批准,撤銷鄧縣,設立鄧州市(縣級),仍由南陽市代管。至此,鄧縣華麗轉身變成了鄧州市。雖然它成了縣級市,但當地的百姓仍然叫它“鄧縣”,這就有了“是市不叫市,叫縣不是縣”的說法。即使現在你問當地人:“老鄉,你那裡的?”,他們張口就會回答:“我們是鄧縣的”。

河南有個地方,是市不叫市,叫縣不是縣

鄧州白馬廣場

2011年鄧州市華麗轉身成為省直管縣市,再也不是南陽市的小弟了,經濟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