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靡西方的“中国风”,还能经大西安扬帆起航吗?

中国风,即中国风格,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蕴含大量中国元素并适应全球流行趋势的艺术形式或生活方式。近年来,中国风被广泛应用于流行文化领域,如音乐、服饰、电影、广告等。曾经流行于欧洲的中国风发端于11世纪,在马可波罗等旅行冒险家和传教士的助推下,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酝酿,从17世纪开始,欧洲大陆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全面渗透到了欧洲上层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日用品、家居装饰、建筑园林、服饰佩戴、工艺品等,对中国风可谓趋之若鹜。华托、布歇等著名的艺术家、设计大师和工匠所创造出的众多中式建筑、园林、艺术品和工艺品,为后人记录和保存了曾席卷欧洲的深刻痕迹。

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中国正值清朝康乾盛世时期,欧洲曾长时间流行"中国热",在这段时间内欧洲对中国的许多方面均十分追捧,对中国风(Chinoiserie)的狂热追逐曾经是当时欧洲社会的普遍时尚。有记载,1700年,为庆祝新世纪的到来,"太阳王"路易十四在法国凡尔赛宫金碧辉煌的大厅里举行盛大的舞会时曾身着中国式服装,坐在一顶中国式八抬大轿里出场,使得全场顿时发出一片惊叹声。受中国风影响的洛可可风格与中国式园林亦在欧洲各国王室流行。欧洲的中国风尚在18世纪中叶时达到顶峰,直到19世纪以来才消退。

西西佛里书店,闲逛中偶得《中国风》

曾经风靡西方的“中国风”,还能经大西安扬帆起航吗?

《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

在西安的一个西西佛里书店,致力于研究西安时尚都市建设的笔者偶然发现一本叫《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的著作,作者是著名美术史家休·昂纳。昂纳1927年9月生于英国伊斯特本,剑桥大学毕业后,曾在大英博物馆、利兹城市美术馆、纽塞姆寺画廊工作,后移居潜心美术史的研究、著述和出版,2016年5月去世,享年89岁。昂纳最负盛名的著作,是他和弗莱明合著的《世界美术史》。《中国风》出版于1961年,是昂纳的第二本著作,也是第一本专门研究"中国风"的著作。

《中国风》,一部展览中国元素西方时尚史的记录篇

《中国风》全书中译本分为八章:神州幻象、中国风之开端、巴洛克式中国风、洛可可式中国风、英国洛可可式中国风、中英式花园、中国风的衰落、中国与。从探险家和旅行者关于中国游记和传说,到进口的中国瓷器、漆器、丝绸服饰、家具等,再到欧洲人自己生产的产品和建造的建筑,作者揭示了"中国风"从幻象到实物,从兴起兴盛到衰落流变漫长而复杂的全过程,气势宏伟,资料详实,是西方为数不多的中国风相关著述的经典之作。

曾经风靡西方的“中国风”,还能经大西安扬帆起航吗?

法国画家布歇作品《结伴钓鱼的中国人》 油画

曾经风靡西方的“中国风”,还能经大西安扬帆起航吗?

荷兰代夫特彩饰锡釉酒壶

曾经风靡西方的“中国风”,还能经大西安扬帆起航吗?

18世纪英国女式长袍和17世纪的英国男式长袍

中国风,民族复兴和崛起热

近年来,"中国热"流行渐起,中国文化和时尚主动走出去影响世界,是一场真正从东方刮起的"中国风"。尽管影响主体发生了变化,但是文化交往的影响都是双方向的。正如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彭锋教授所言,在西方文化影响中国时,中国的本土化进程也会改变西方文化的某些特质。同样,在中国文化影响西方时,西方的本土化进程也会改变中国文化的某些特质。不管世界文化的交互影响究竟会导致怎样的结果,但是可以确信的是,经历交互影响的文化将变得更加开放、包容,因而变得更加文明。随着科技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建设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新文化被提上议事日程。近年来在文化艺术界流行的"中国风",我们与其将它理解为中国文化或者东方文化的复兴,不如将它理解为对更加开放、包容和文明的新文化建设的推动。

中国风,扬帆在西安

西安拥有雄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世界级都城。当前,"中国元素、中国风、中国范、最中国"口号在西安建设世界文化之都、世界旅游时尚之都、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中被屡屡提起,亦在诸多领域逐渐应用植入,充分彰显了中国文化和西安特色。在西安建设对外交往中心、具有历史文化特色欧亚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过程中,我们对中国风如何接轨全球时尚潮流趋势以及面向国际的时尚文化推广传播的深入研究和实践还远远不足,亦不能仅停留于"世界看中国"的窗口式功能层面,更要勇于肩负起中国文化、中国元素、中国风走向世界的使命担当,承古开新面向世界,在中国风+旅游体验,中国风+时尚消费,中国风+文创设计等一些列产业发展和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在具有国际交往展示功能的城市客厅、高品位特色街区、重大商贸旅游会展综合设施建设中重点植入和突出,成为中国风的传播地、策源地和"世界学中国"的战略推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