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的力量:追随易立竞

思考了很久,还是决定用这个标题。

偶像的力量:追随易立竞

连夜看了几期《立场》,采访对象聚焦俞灏明、周杰、马薇薇等大部分有个性的娱乐圈人物,这个被雪藏近两年的节目终于上线,尽管采访时间距今都有一两年之久,但节目中讨论的人性深度永不过时。

从本科时开始关注易立竞,这么多年了,身为《南方人物周刊》高级主笔的她,依然保持着炙热的职业热情和理想,让人激动又感动,就觉得自己粉了一个这么优秀的“爱豆”,果然很有眼光!

偶像的力量:追随易立竞

谁能想到,这辈子最疯狂的一次“追星”经历,不是追某位明星,而是一位记者——2014年8月,研一暑假。为了见到仰慕已久的“名记”易立竞,慌忙准备材料,申请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最后如愿在香港见到她,激动到忘乎所以。

回到学校后,熬夜写了五篇长长的见闻感想,其中一篇《偶像的力量:追随易立竞》耗费颇多心思,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她真的影响到我的价值观和人生抉择。

因缘巧合

有的时候,不得不相信因缘巧合。2014年的时候,导师在一次读书会上偶然提到“佛学研讨会”的活动信息,我没多在意。

但之后突然看到“索达吉堪布”的字眼,我才想起,他不就是易立竞刚采写的《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吗?而且他又在易立竞的视频访谈节目《易见》第四期“跨界对话特别节目——少有人走的路”里与赵薇谈青春、聊人生、感悟生死。

我的好奇心突然而起,开始搜索相关信息,在网上看到了2013年第三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的现场视频,竟神奇地瞄到了坐在第一排嘉宾席上的易立竞,然后又搜到了她的那条微博——“

从去年5月我第一次采访索达吉堪布到今天这篇文章刊出,耗时整一年,共采访8次——藏地4次,北京香港成都等地4次,采访录音16万字,成稿2万字,最终刊出1万2千字……能从中读到什么,依各人的缘分”。

偶像的力量:追随易立竞

原来一篇人物采访背后,竟隐藏了如此心血,着实让人钦佩!难怪最终成稿《索达吉堪布 上师下山》在《南方人物周刊》发表后反响巨大,因为文章采写翔实,融故事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实属难得的人物报道精品。

事实上,索达吉堪布影响力的大范围剧增正是伴随着他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一路走高,媒体的力量总是超乎想象,当参会人员都关注着上师的人生经历和佛学思想时,我始终感兴趣的,是媒体的影响力。

我有一种强烈的预感,既然易立竞耗时耗力的采访报道如此成功,那她肯定会受邀参加今年这届活动,而且很有可能会继续出席。于是我的好奇心俱增,便开始急切地跟进活动申请,发邮件、办证件,并憧憬着一切美好的可能。

果然不出所料,2014年8月1日上午,“第四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在香港教育学院开幕时,主持台上竟然真走出了易立竞,而且还是本次活动的特邀主持人!

偶像的力量:追随易立竞

喔,天呐,人生竟然如此amazing!

萍水相逢

实际上,与易立竞的第一次交集早在2012年,现在想想,她早在那时便开始为佛教题材的采访做准备。

2012年10月的时候,她的新浪微博还接收私信。当时,考研一战失败,我曾极度迷茫,于是突发奇想,给她发私信请教一些困惑,没想到,她居然很认真地给我回复了!OMG!

偶像的力量:追随易立竞

她开导说,人要有信仰,要寻找个精神支柱,并推荐了几本佛学方面的书——《生命不再等待》、《美好人生》、《人间是剧场》、《当和尚遇到钻石》。遗憾的是,这些书我至今一本都没读过。

Whatever,还是回归2014年8月初见她时的场景吧。现在回看当年激动情状下写的文字,感觉浑身起鸡皮疙瘩……但还是原封不动呈现出来吧,也算是对过往的美好缅怀吧——

研讨会开场的自我介绍,易立竞站在舞台上只说了简短的一句话:大家好,我是《南方人物周刊》的记者易立竞。

偶像的力量:追随易立竞

当天她一副简洁的“黑白配”——及膝长的黑裙、白色圆领长袖T恤,搭配一双银色尖头皮鞋,干净又纯粹、极简又舒畅;浅浅的酒红色短发尽显利落、一副黑框眼镜又彰显文雅;浑身唯一的精心装饰大概就是右手那串银色的手链吧,就这样,她站在其他三位主持人边上,以一种简单优雅的气场和谐地存在着。

上午的重头戏是跨宗教对话,易立竞担纲主持重任,她的开场用了一个简单的个人体验引出环保主题,她说会场内的空调开得温度极低,她恨不得立刻穿上羽绒服,本不必要这么低的温度从环保角度来说是否合理?

说实话,在我个人看来,《易见》的《少有人走的路》这期节目,从播音主持角度讲,易立竞的陈述并不出彩。一开场她用凝重而严肃的面孔进行嘉宾介绍,那表情和语调简直是在播灾难新闻,让人听得好压抑!

偶像的力量:追随易立竞

但在本次跨宗教对话中,她亲切诙谐、既有风度又不失深度的风格获得不少掌声。她向五位嘉宾主要提了三个问题:1、从个人角度而言,谈一下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环保问题,有哪些是你最不能忍受的?2、从各自的宗教角度来讲,分析当今世界出现的环境危机的根源在哪里?3、谈谈根治环境问题的对策。

在谈话过程中,她不失时机地追问、例证并以幽默的方式进行发问,让人印象深刻,在互动环节,我多想从易立竞手里争取一次提问机会,以便和她近距离交流,可是,任凭我将手里的笔记本在空中使劲儿地摇晃着,她依然将之忽略。

上午的会议结束,我好不甘心,生怕易立竞因为工作繁忙就此离开香港,于是在会场外面焦急地等待着,希望可以跟她合张影,也不枉我长久以来的仰慕。遗憾的是,却始终没看到偶像的踪影。于是在整个下午的活动中,我都在会场焦急地搜寻着她的身影,直到瞥见她坐在前排才觉安心。

偶像的力量:追随易立竞

下会的会议一结束,我又死皮赖脸地守在会场出口。终于,在参会者基本走完,人影寥落之时,她随着一位瘦高个儿女生和一位提着背包的男生(这两位大概是实习生)缓缓走出。

“易老师好,我是湖南大学的一位学生,我是您的粉丝”,就这样唐突地,我走到她面前。

“噢,你好,你好”,声音亲切温和,脸上的笑容自然流露。换下主持服的她,一身休闲装扮——简单的白色T恤、外着橙白相间的团服外套,一条淡蓝色水洗牛仔裤高卷着裤褪、显得干净利索,脚穿帆布鞋、身挎蓝色背包,黑色圆框眼镜下闪现着温柔又坚定的目光。这一出场,不觉让人联想起《红楼梦》里探春刚登场时的文字描述: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这些字眼放在易立竞身上,竟也极为妥帖。

“好优雅、好知性、好有气质、好女神……”当时的我,就这么花痴泛滥着,带着晕乎乎的脑子,接下来,更是一路脑残——

“我很喜欢你的文章,读了你写的宗萨仁波切的稿子,还有索达吉堪布上师下山的稿子,噢,还有你的《易见》那一期‘少有人走的路’,我就是冲着这期节目才来的……”辟里啪拉地乱讲一通,现在想想,真是傻到了极点。

易立竞极有耐心地倾听着,微笑着,不时补充一句“是吗?”

意识到自己的脑残,我极力刹车,赶紧寒暄着:“我在网上的第三届研讨会视频里看到了你,今年你以特邀主持人身份参加,还有采访任务吗?”她笑着回答说,去年来这里主要负责拍照,今年纯粹打酱油。

为了挽回之前的失态,我又接着提了一个疑问:“无论从寻求精神支柱层面还是价值观构建层面,有很多种精神信仰可供选择,为什么你这么看重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她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我,“那你为什么对佛教感兴趣?”

偶像的力量:追随易立竞

随后在交谈中了解到,如今佛学如一股潮流在青年人群中扩散开来,而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人打着佛教上师的旗号做着不如法的事情。对这种现象不能充耳不闻,既然大家有了精神信仰的渴求与好奇,那媒体就应该客观呈现出事实真相来供人辨别思考。

因为有事要忙,她不好意思地说声抱歉要先行离开。我立马央求道:“能跟你合张影吗?”

“可以啊”有了这句干脆的回答,与女神的合影终于顺利到手了!末了,她还极为关切地说:“赶紧去吃饭吧,等会儿食堂里没饭了”

这场期待已久的相遇瞬间让我觉得不虚此行,接下来的一两天里,每当演讲听得枯燥时,我都会向前排张望几下她的身影,她总是静静地倾听着,并不时在笔记本上写写划划。

有时候我一直在想,以文字为生的人犹如孤独的苦行僧,外界的不美好全部内化为焦灼与苦闷,而文字成了苦修的装备与武器。这种修行带有一种凄凄然的孤独感,但与此同时,还幻化出一种神圣感。

透过易立竞的微博,你也看得到她的焦躁情绪与失落,佛法对于她,也是一种心理和精神上的良药。8月4日那天,参观大屿山,她戴着一副墨镜跟随在上师后面绕天壇大佛,那一刻她像所有虔诚的佛教徒一样,双手合十、颔首低眉地绕着大佛行走着,并口诵经文、放空念想。但外在的纷扰也很难避免,绕佛途中,有人认出了她,“那是易立竞啊,就是在《南方人物周刊》上写那篇文章的记者”,于是,她也得微笑着应对人们的打量与招呼。

我不忍打断绕佛时的这份清静,只是在与她擦身的那一刻,问声“易老师好”,然后直接前行,望着大屿山连绵的山峰,峰顶的云雾飘不了几秒,便笼来一团浓浓的乌云,是要下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