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歲才是人生的分水嶺,成功或失敗,基本都已定型!

四十歲才是人生的分水嶺,成功或失敗,基本都已定型!

老羊鏟史

四十歲才是人生的分水嶺,成功或失敗,基本都已定型!


老羊一句話讓你記住一段文學史

唐朝時一個奇特的朝代,那個朝代文曲星噼裡啪啦的從天上往下掉,公元701年,一年就掉下來兩個,一個是李白,一個是王維。

這兩個人同歲,所以他們的歲數就非常好記,公元700年以後,有一年是一歲。

老師講課都不這樣講,如果都這樣講的話,還用課後班?!

公元742年,唐玄宗改了年號為天寶元年,

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喜歡李白的詩,就向皇帝推薦了李白。

玉真公主和唐玄宗是一母所生,母親竇德妃被武則天秘密處死時,玄宗才九歲,妹妹據說才兩三歲,兩個人在戰戰兢兢中長大,所以,兄妹二人感情非常好,玄宗就聽了妹妹的話,說,詔來看看。

四十歲才是人生的分水嶺,成功或失敗,基本都已定型!


李白接到皇帝詔書,以為是要開全國文藝方面的會,接到通知,高興的他“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歌笑牽人衣”,孩子聽說他要去京城開會,拽著衣服舍不得,

可此時的詩人李白已經非常興奮了,

“仰天長笑出門去,

我輩豈是蓬蒿人”。

這一年,李白四十二歲,春風得意。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估計也是這種感覺,

歷史上單純的科舉制基本沒有,最好的時候也是和世襲制摻合到一起,

田舍郎能登天子堂估計也就是當時的招生廣告。

有人星夜奔考場,有人辭官歸故里

”,

李白四十二歲要火,還有人四十多歲開始撤火了,

有人要去忙碌,有人就要當閒人。

史上第一令人羨慕的閒人是陶淵明,

其實他閒的並不舒服,

只是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達了太多的失意人的心情。

其實,陶淵明是官二代、官三代,

他爺爺為東晉時期的開國功臣,爹也不錯,

只是世事都是重複的,三代以上一直興旺的不多,和現在一樣。

於是,四十多歲的陶淵明回家了,開始不錯,後來家裡失火,

日子就和普通農民無異了,那個時候沒有化肥,種地產量低,飯都吃不飽,慘兮兮的。

四十歲才是人生的分水嶺,成功或失敗,基本都已定型!


另一個閒人是袁枚,乾隆四年進士,當幾年知縣後,不玩了。

按理說不到四十歲就正處級,很有希望到副市、副省,

可袁先生四十歲辭官不做回家了。

回家後蓋別墅,寫詩,招弟子,尤其是招了不少女弟子。

袁枚詩寫得好,不然不會有那麼多男男女女的弟子,可這些年人們說起袁枚,很少有人說他的詩,而在說他的菜譜《隨園食單》。

陶淵明採菊也勞累,袁枚教弟子其實也不清閒,他們都算不上真正的閒人,

今天我翻書見了一個真正的閒人——劉昌詩。

宋朝是個好的朝代,尤其是南宋,

老百姓過的比較富裕,而普通官員過的就應該是比較清苦了。

其實哪個朝代都一樣,財富的佔有,官民之間,此起彼伏。

四十歲才是人生的分水嶺,成功或失敗,基本都已定型!


南宋進士劉昌詩,資料記載生卒年均不詳,可見,不是所有的金子都發光。

1193年前後,他監華亭蘆瀝場鹽課,為六峰令。

也就是駐鹽場的監察員,正科級職務,副處級待遇(可能不準確)。

自古以來都是鹽業專賣,專賣就是壟斷,壟斷的都牛。

可是,他這種外派官員就有些寂寥,

“予服役海陬,自買鹽外無他職事。官居獨員,無同僚往來;僻在村疃,無媚學子相扣擊。遙睇家山,貧不能挈累。兀坐篝燈,惟翻書以自娛”。

這是他在鹽場工作時寫的《蘆浦筆記》的序。

感覺他就是國家駐鹽場辦事處,由他把鹽從鹽場買過來,負責質量和數量,價格都是國家定好的,他成了最無職無權的那個。

“自買鹽外無他職事”,不但閒,而且鹹,這是真鹹

感覺這是歷史上獨一無二的閒人了。

人生就是如此不平等,同科進士,有的去陪太子讀書,有的去農場看鹽。

閒的對面是忙,很多很忙碌的人會對閒的人說:我多羨慕你呀

想起來,閒不一定不好,忙也不一定好。

中國人喜歡忙,所以有排隊就擠,

中國人窮怕了,所以就忙,於是就忙的沒法呼吸了(空氣汙染)。

昨天看了一個故事,日本人在國內僱人種蔬菜,不讓用化肥農藥,看得比較死。

一天,日本人回國了,被僱的人說,鬼子走了,趕緊用化肥……

別人家的菜長得慢了都著急。

就這麼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