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復觀:對中國文化中的“心”=西方哲學的“唯心主義”,say No

中國文化中的“心”指的是人的生理構造而言,或者可以說就是指的就是“心臟”這一器官,在“心”的這一部分發生的作用,被認定為人生價值的根源所在。

孟子以“耳目”為小體,因為其作用小,以“心”為大體,因為其作用大,而且咱們姑且不論他們作用具體如何,都是人生理構造的一部分,這是中國哲學中的“心”最本質的意義。

怎麼能把它和西方哲學中的“唯心主義”劃等號呢?

西方的“唯心主義”指的是意識決定物質,簡單來說就是意識高於一切,意識是人的生理構造的一部分嗎?

顯然不是。

徐復觀:對中國文化中的“心”=西方哲學的“唯心主義”,say No

所以中國的“心”更偏向“唯物主義”,因為生理構造本就是物質,心的作用是生理構造中的某一部分。

現代科學的發展並不足以否定中國“心”的作用。

因為科學實驗並不能否定孟子所提到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是非之心,辭讓之心的作用,正如心理學實驗也同樣並不能否定文學中的心靈活動。如果一個人真實的能夠感知到這種作用對他有效果,那它就是具體存在的,不需要通過實驗證明。

這就跟中醫一樣,中醫的理論沒法用科學實驗證明,但好不好用咱們直接看療效,有療效自然就是真實存在的,近些年來中醫越來越被西方人接受正是這個樸素的道理。

中國“心”的作用是真實存在的,它與西方的思辨哲學還有宗教信仰是完全不同的存在,這也因此決定了中華文化的與眾不同。


那麼中國“心”的作用具體表現是什麼呢?

主要在道德方面。人生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宗教、藝術、道德、認知等活動中,而中華文化特別尊崇道德方面,儒釋道三家文化體系中均有具體表現。

但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同其他民族一樣,把道德的價值根源,歸於鬼神、上天。直到孔子的出現。

故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又如子曰:“為仁由己”。

這些話都證明,孔子認為道德的價值根源不在神,不在天,也不在形而上的意識中,而在於人自身的生命之中。但是具體是人的生命的哪一個部分,孔子沒有點明是“心”,《論語》中所提到的“心”,仍然是一般意義上的“心”。

徐復觀:對中國文化中的“心”=西方哲學的“唯心主義”,say No

《中庸》首句說:“天命之謂性”。這可以說是一個形而上的哲學命題,但是與西方哲學命題不同的是,它最終還是落在了人的自身生命之中,成為人的本質(性)。性是在人的生命中生根的,故《中庸》沒有重視天命的問題,而主要著重的是性的問題,與孔子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到孟子才明確的提出了道德的價值根源在於心。

孟子曰:“仁義禮智根於心”。

孟子的這句話是中國文化在長期中摸索出來的結論,這不是邏輯推理出來的結論,而是“內在經驗”的結論。

徐復觀:對中國文化中的“心”=西方哲學的“唯心主義”,say No

孟子的這句話,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萬古長夜,使夾雜在混沌之中的人們都找尋到了人生的方向與價值,這不僅是中華文化有關於人生價值的立足點,這也是儒教文化的立足點。

老子的“道”是形而上的哲學思辨。“道”是一切價值的本源,看不見摸不著,但無處不在。人們需要去追尋去感悟去參透去摸索“道”的價值,你的人生才會有價值。可以說老子所說的“道”是“天道”,需要人們向上去追尋它。

徐復觀:對中國文化中的“心”=西方哲學的“唯心主義”,say No

莊子把老子說的形而上的“天道”落實在了人的心上,認為虛、靜、明、之心就是“道”,故莊子主張心齋、坐忘,使心之虛靜明的本性完全的呈現出來,這就是“道”的呈現。莊子的“道”是“人道”,它不是形而上,而是往下落,不是外向,而是向內的,道家思想因此得到了極大的解放。

徐復觀:對中國文化中的“心”=西方哲學的“唯心主義”,say No

正是因為儒家與道家代表的人文精神發達,很早的就消解掉了原始宗教的地位。但是,現實中,人生有許多不能解決的問題,如生死、最後歸宿問題。因此對宗教的要求,在一般人中間還是存在的。於是道家思想衍生出了道教,儒家思想衍生出了讖緯之學,都是在解決人們的需求。但是道與儒都是半路出家,並不能完全滿足人們的需求,佛教東來之後,迅速地被人們接受,正是鑽了這個空子。

佛教認為人們通過對佛的信仰可以超越生死輪迴,昇天成佛。也就是說通過信仰向上與向外的求佛,就可以獲得幾世的人生價值,極大的滿足了人們的需求。

但是禪宗出來後,認為“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實際上就是認為本心就是佛,不應向上與向外去求佛。換言之,佛教在中國發展到禪宗出現後,核心思想已經產生了本質的變化。不再是通過信仰滿足宗教需求,而是把宗教需求也歸結到人的心上,所以禪宗也叫作“心宗”,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徐復觀:對中國文化中的“心”=西方哲學的“唯心主義”,say No

但是禪宗發展到唐朝時,居然苛罵佛祖,只在修心上下功夫,可以說是完全沒有了宗教的意味。於是佛教許多大德,主張以淨土宗救禪宗的流弊。淨土即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人現實生活之外的一個世界,淨土宗追求西方極樂世界與求佛雖有不同,但亦是通過信仰滿足宗教需求。唐僧取經的本質原因其實就是來自於淨土宗與禪宗之爭。

可惜淨土宗發展到宋朝時,又認為淨土即在人心,心靜即是淨土,心穢即是穢土,再一次的把宗教需求也歸結到人的心上,佛教的宗教意味徹底的消失了。

這也說明中華文化把道德的價值本源立足於心的這盞明燈的力量實在是太強大了。


中國的文化是心的文化。但有人認為中國的心的文化是主觀性的文化,其體現的道德價值也是主觀性的道德,這是極大的誤解。

首先中國的“心”不是西方的“唯心主義”。不是意識構成的文化,所以無從談起主觀性與客觀性。

其次中國的“心”是生理構造的一部分,它是文化承載的“主體”,而不是“主觀”,如果硬要靠,那也是“客觀”更貼近“主體”吧。

最後中國“心”的價值呈現過程不是主觀性的,而是客觀性的。想要本心呈現,需要“克己”,需要“無知無慾”,這修心工夫就是在消除主觀性的束縛,消除成見、消除私慾,本心才能呈現它本來的樣貌,這不正是客觀性嗎?

徐復觀:對中國文化中的“心”=西方哲學的“唯心主義”,say No

中國文化裡的人生價值根源就在於心。

程明道便說:“每個人都是天然完全自足之物”。

如此才有人格的尊嚴,真有人的信心,並且每個人在心的地方開闢一個內在世界,在心上得到人生的歸宿,不需外在的追求和鬥爭。所以這種心的文化,是和平的文化。

最後引王陽明一首詩作本講的結束:

人人自有定盤針,

萬化根源總在心。

卻笑從前顛倒見,

枝枝葉葉外邊尋。

徐復觀:對中國文化中的“心”=西方哲學的“唯心主義”,say No

原文/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心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