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之後的中國首富可能是什麼行業出身呢?

財商來啦


問題很有探索性,我是一名創業者,選擇回答。

二十年後的中國首富可能是什麼行業出身呢?我認為。

一,人工智能

這是最可能產生首富的行業,因為它是改變人類商業行為和生存狀態的一項技術革命。

二,大健康

對生命健康的社會需求,呼喚一種能延續生命,提供生命保障和健康護衛的一個領域,肯定是具備非常廣闊的前景。

三,新零售

這也是改變人類消費習慣,滿足未來經濟發展的一種商業行為和模式。

四,新能源

這也是顛覆傳統的一個領域。

以上幾個領域是最有可能產生首富的行業,當然這只是我的觀點,其他還有很多,歡迎討論。

我是實體經濟守望者,關注我,有更多創業知識與你分享!


實體經濟守望者


改革開放後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與歐美髮達國家依然存在一定差距。隨著市場化進程不斷推進,二十年後的富豪結構會與今天的歐美接近。


查看美國富豪排行榜我們就可以發現,近半都是科技領域。具體到世界富豪排行榜,其中能源、奢侈品、電信、零售業、傳媒都有涉及,唯獨不見房地產開發商。


能夠推動時代發展的,還是要靠科技進步,二十年後的中國首富可能在信息技術領域出現。


人工智能的發展,有可能改變工業結構,使得機器人替代部分工種成為現實,可以降低人力成本,消除人口老齡化影響。


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有可能改變遊戲、教育、娛樂、網購方式,改變國民生活方式。


電池技術一旦獲得重大突破,成本低廉,容量巨大,充電速度快,衰減緩慢的電池一旦問世,將改變人類能源結構,對石油的依賴將大大降低。


如果手機和電腦通用的操縱系統問世,能夠替代現在的蘋果和安卓,同樣有希望催生出巨無霸公司。


隨著癌症越來越多,心腦血管疾病高發,未來能夠治療這些疾病的新藥問世,同樣有打造首富的可能。


由於過去經濟發展中對環保重視不足,相當多的企業不僅偷偷排放汙水,還打出深井加壓排汙,將重汙染廢水排入地下。此外農藥化肥的超量使用,使得土壤重金屬含量持續累積。在這種情況下,未來環保產業有著極好的發展潛力,如何檢測汙染,去除汙染,一旦得到真正的重視和大筆投入,有可能出現超級富豪。


財智成功


我們從兩個層次來說。

簡單從現在推演未來二十年,大家就會朝著物聯網,人工智能,娛樂傳媒等等來想。但如果先站在百年尺度上看未來發展,再回來看二十年,我們會得到不太一樣的答案。

第一,先站在大時空高度,在百年尺度上來俯瞰下全球的大買賣,核心是四個方向

一,宏觀空間再探索:天體空間探索—最大的財富是星際探礦,發射衛星及星際旅遊還行,但不算大買賣。當然宏觀空間再探索還包括地球深處及海底再探索,這中間機會比較多,可燃冰,頁岩油氣之外,其實還會有更多可能存在。

二,微觀空間再探索:最大的機會在粒子空間的探索,比如新材料大革命,想象空間巨大的石墨烯只是二維材料的一種而已。分子編輯,分子製造更會後勁無窮,還有常溫核聚變正在突破前夜,以及可能改變世界和真正實現高等級人工智能的量子計算機也具備了各種催生因素。

三,生命科學層次:長壽產業空間大到難以想象,更不要說腦科學,器官工業化配置,工業化代孕,及基因科學的發展空間了,人與基因混合的新人種雖概念科幻,但空間巨大。

四,新一代信息技術及人工智能,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塑造,產業塑造,生活方式塑造。

第二,站在二十年尺度上看:

1,宏觀空間的探索造福機會有限

2,微觀空間層次機會巨大,光是新材料及新結構引發的能源革命就讓人激動不已,更何況在醫療,電子,通訊,環保,等層面可能帶來的巨大空間。

3,生命科學層次最有可能爆發產業重構,尤其是長壽科技及長壽產業。

4,新一代信息技術及人工智能的創富空間巨大。

考慮到首富需要擁有天然具備壟斷特質的商業空間,生命科技的專利及資源壁壘,信息技術及人工智能的平臺及生態,都可以構成類似的壟斷,二十年內的首富有較大概率出現在這兩個領域。

其中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較難誕生新一代首富,通俗的說風水輪流轉。科學的解釋是信息技術革命已經引領和驅動世界發展有一段時間,現狀是投資過剩,競爭超飽和,創新生命週期越來越短,寡頭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從事物發展的規律來看,這種情況下,未來小創新不斷,大創新憋很久才會出現一次。小創新只會帶來小洗牌,有利於寡頭強化壟斷。大創新引發行業大洗牌,但寡頭會積極抵制或拖延其發生(當然從概率強說寡頭不大會投中大創新)。這種情況下,二十年內信息技術可能會洗牌一到兩次,但處在動盪化洗牌中的可能較大。

但生命科學層次則不同,壁壘高,參賽選手少,機會巨大,重要的是長壽和生命質量作為一個超奢級剛需,吸金能力,吸金空間,吸金長度,吸金強度大到令人咋舌。

考慮到競爭強度相對低,門檻高,運營空間和創業空間巨大,這個相對冷僻的行業在二十年內產生首富的概率想當的高。


白萬綱的


關注路人蟻的世界,財下心頭,卻上眉頭,與你一起侃財經

1移動互聯網的十年,也是地產的十年,金融擴張的十年。這十年,在這幾個行業裡誕生了許多首富。而首富的誕生無非是趕上了時代趨勢,個人能力是很有限的。改革開放的40年,一代代的企業家的崛起,都跟著時代的趨勢緊密相連,賭對趨勢的都活下來,並且成為了首富,比如恆大的許家印,2007年底的時候,公司接近破產,想不開的階段,趕上了2008年的4萬億,以及接下來的百萬億資金流入地產基建領域,房地產成了拉動經濟的錨定物,也讓一個個地產人走上了財富自由之路,成為創業成功人士。

2未來十年,二十年,首付最有可能出現在那些代表未來趨勢的行業,首先是互聯網開始進入智能商業時代,AI領域的投資比重不斷加大,科技正在全面的重塑我們的生活,未來在這個領域,肯定會出現一批首富人選。

3我們未來的養老產業,醫療大健康領域,也是一個代表趨勢的行業產業,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養老地產和高端醫療等稀缺資源的佈局。未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都離不開這兩個基本的生活需求。

你認為未來那些領域會是趨勢,會誕生首富,評論區交流把?


路人蟻的世界


可能我的想法有些偏激,我認為中國的首富會出現在任何一個行業裡,創業成功需要充足的資源、好的項目、以及適合的市場,只要環境適宜任何行業都有可能產生中國首富,但這種情況基本上不會出現。

1)醫療(基因)

在我看來,如果說什麼行業最具備增值潛力和造富能力,肯定非醫療莫屬。從基因研究到癌症質量,從簡單的美容美體到複雜的器官移植,這其中的商機是巨大的,不怕你沒產品、就怕你沒技術。綜合歷史事件來看,一款神藥的誕生都意味著一個富豪的出現,這點從格列衛上就能看出來。

2)航天

可能很多人沒有過多的關注這些,我們只關注了地球上的礦產與資源,但如果有一天航天技術有了技術性的突破,那麼外星球上的資源完全可以被人類開採和使用,黃金、白銀、以及各種稀有礦產,如果能將其運回地球,造富只是個過程。

3)人工智能

近幾年人工智能被炒上天了,很多專業甚至搞出了“威脅論”,說人工智能如果發展到一定程度的話,可能會消滅人類。但這也沒有擋住各國開發人工智能的人情,雖然眼下人工智能技術還比較落後,但在未來,一切不可能實現的都可能成為現實。這也是能造富的一個行業。

4)各行各業

在我看來,每個行業都有可能出現“首富”,關鍵在於他所處的領域是否有所突破,無論是技術上、產品上一旦有所突破,那麼帶來的影響與利益都是巨大的,成為中國首富也只是一個過程。

在我看來,未來二十年的中國首富榜單的前幾名不會出現太大的更新。一個具有“讓我們成為中國首富”的項目大多需要各方面的支持,比如運作的資金、需求的市場、有競爭力的技術等,而在這種具有潛力的企業成長過程中,就會被大佬各種收購與干擾,最後的結果就是“項目不是自己的、公司不是自己的,自己也只是有一些股份”而已。

根據28定律,最終的財富還是會落在那些金字塔頂端的人手裡。

而且,在現有市場份額已經被各個巨頭瓜分的情況下,想要成長起來首先要能承受的住這些巨頭的打壓。更重要的是,巨頭們的佈局涉及各行各業,可能會出現具備造富的項目,但沒等項目成長起來,就會被巨頭們入股投資,從未瓜分利益。


實體店老王


比特幣投資者!

自比特幣在2009年面世後,作為虛擬貨幣起初一直沒有受到傳統市場太大的關注,2010年4月25日,比特幣首次公開交易,當時每比特幣的市場價是0.03美元。不過2013年2月後比特幣匯價突然急升,立即引起各界關注,達到633美元,其增長了2.11萬倍。2017年12月,比特幣價格到達歷史頂峰的19822美元,價值增長近66.07萬倍。凡是聽聞過比特幣的人都會互相調侃,過去幾年最後悔的事情就是沒有屯點比特幣吧?!

其實,比特幣價格的飆升和急速下跌,一直被人們稱作最瘋狂的投資產品,然而在普通人還認為它僅僅是一種投資產品只可以用來炒作的時候,比特幣自身缺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今,國際上比特幣的直接交易已經拓展到了金融業、房地產業、酒店業、旅遊業、零售業和航空業等領域,幾乎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隨著區塊鏈技術的不斷革新和發展,虛擬數字貨幣進入了一個飛速發展時代,它們不再是那麼高深莫測,而是實實在在來到了我們普通大眾身邊。

那我們普通大眾應該持有比特幣嗎?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曾經說過:萬一比特幣流行起來,持有一些是有意義的。如果有足夠多的人以同樣的方式思考,這個預言將會實現。十年來,比特幣經歷了上線、交易、被炒作、被打壓、被監管、進入各行各業、迴歸穩定發展等諸多階段。幸運的是,比特幣已經度過了最脆弱的時期,奇蹟般地“流行起來”。事實上,我們可能已經越過了臨界點。

我認為,雖然目前國內限制比特幣的使用及交易,但從央行發行數字貨幣的政策來看,國家對於比特幣的底層技術理念的仍有一定的認可度,且未來發行數字貨幣在多大程度上採用比特幣的理念也值得期待。因此,比特幣作為一種獨立的物,具備一定的實用價值,並且各方在遵循現有法律法規及政策的前提下的交易或流通都應當具備法律效力。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用閒置的部分資金投資一點比特幣也不失為一個好主意。就像我身邊一個幣友說過的話:“反正錢都投了,虧在別的行業也是虧,虧在比特幣裡也是虧,我根本就不怕,現在大環境這麼好,萬一成功了呢,那這些錢所帶來的經濟價值是在其他任何行業都不可能實現的”。


虛擬貨幣世界的小強


新能源又稱非常規能源。是指傳統能源之外的各種能源形式。指剛開始開發利用或正在積極研究、有待推廣的能源,如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海洋能、生物質能和核聚變能等。[編輯本段]分類新能源的各種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間接地來自於太陽或地球內部伸出所產生的熱能。包括了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核聚變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來的生物燃料和氫所產生的能量。也可以說,新能源包括各種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相對於傳統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汙染少、儲量大的特點,對於解決當今世界嚴重的環境汙染問題和資源(特別是化石能源)枯竭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由於很多新能源分佈均勻,對於解決由能源引發的戰爭也有著重要意義。據世界斷言,石油,煤礦等資源將加速減少。核能、太陽能即將成為主要能源。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把新能源分為以下三大類:大中型水電;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電、太陽能、風能、現代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潮汐能);穿透生物質能。一般地說,常規能源是指技術上比較成熟且已被大規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通常是指尚未大規模利用、正在積極研究開發的能源。因此,煤、石油、天然氣以及大中型水電都被看作常規能源,而把太陽能、風能、現代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以及核能、氫能等作為新能源。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樹立,過去一直被視作垃圾的工業與生活有機廢棄物被重新認識,作為一種能源資源化利用的物質而受到深入的研究和開發利用,因此,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也可看作是新能源技術的一種形式。新近才被人類開發利用、有待於進一步研究發展的能量資源稱為新能源,相對於常規能源而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科技水平情況下,新能源有不同的內容。當今社會,新能源通常指核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氫氣等。按類別可分為:太陽能 風力發電 生物質能 生物柴油 燃料乙醇 新能源汽車 燃料電池 氫能 垃圾發電 建築節能 地熱能 二甲醚 可燃冰等。[編輯本段]新能源概況據估算,每年輻射到地球上的太陽能為17.8億千瓦,其中可開發利用500~1000億度。但因其分佈很分散,目前能利用的甚微。地熱能資源指陸地下5000米深度內的岩石和水體的總含熱量。其中全球陸地部分3公里深度內、150℃以上的高溫地熱能資源為140萬噸標準煤,目前一些國家已著手商業開發利用。世界風能的潛力約3500億千瓦,因風力斷續分散,難以經濟地利用,今後輸能儲能技術如有重大改進,風力利用將會增加。海洋能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溫差能等,理論儲量十分可觀。限於技術水平,現尚處於小規模研究階段。當前由於新能源的利用技術尚不成熟,故只佔世界所需總能量的很小部分,今後有很大發展前途。[編輯本段]常見新能源形式概述太陽能太陽能一般指太陽光的輻射能量。太陽能的主要利用形式有太陽能的光熱轉換、光電轉換以及光化學轉換三種主要方式廣義上的太陽能是地球上許多能量的來源,如風能,化學能,水的勢能等由太陽能導致或轉化成的能量形式。利用太陽能的方法主要有:太陽電能池,通過光電轉換把太陽光中包含的能量轉化為電能;太陽能熱水器,利用太陽光的熱量加熱水,並利用熱水發電等。太陽能可分為3種:1.太陽能光伏 光伏板組件是一種暴露在陽光下便會產生直流電的發電裝置,由幾乎全部以半導體物料(例如硅)製成的薄身固體光伏電池組成。由於沒有活動的部分,故可以長時間操作而不會導致任何損耗。簡單的光伏電池可為手錶及計算機提供能源,較複雜的光伏系統可為房屋照明,併為電網供電。 光伏板組件可以製成不同形狀,而組件又可連接,以產生更多電力。近年,天台及建築物表面均會使用光伏板組件,甚至被用作窗戶、天窗或遮蔽裝置的一部分,這些光伏設施通常被稱為附設於建築物的光伏系統。2.太陽熱能 現代的太陽熱能科技將陽光聚合,並運用其能量產生熱水、蒸氣和電力。除了運用適當的科技來收集太陽能外,建築物亦可利用太陽的光和熱能,方法是在設計時加入合適的裝備,例如巨型的向南窗戶或使用能吸收及慢慢釋放太陽熱力的建築材料。3.太陽光合能:植物利用太陽光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因此,可以人為模擬植物光合作用,大量合成人類需要的有機物,提高太陽能利用效率。核能核能是通過轉化其質量從原子核釋放的能量,符合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方程E=mc^2;,其中E=能量,m=質量,c=光速常量。核能的釋放主要有三種形式:A.核裂變能所謂核裂變能是通過一些重原子核(如鈾-235、鈾-238、鈈-239等)的裂變釋放出的能量B.核聚變能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氫原子核(如氫的同位素—氘和氚)結合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同時發生質量虧損釋放出巨大能量的反應叫做核聚變反應,其釋放出的能量稱為核聚變能。C.核衰變核衰變是一種自然的慢得多的裂變形式,因其能量釋放緩慢而難以加以利用核能的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1)資源利用率低(2)反應後產生的核廢料成為危害生物圈的潛在因素,其最終處理技術尚未完全解決(3)反應堆的安全問題尚需不斷監控及改進(4)核不擴散要求的約束,即核電站反應堆中生成的鈈-239受控制(5)核電建設投資費用仍然比常規能源發電高,投資風險較大海洋能海洋能指蘊藏於海水中的各種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溫差能、海水鹽度差能等。這些能源都具有可再生性和不汙染環境等優點,是一項亟待開發利用的具有戰略意義的新能源。波浪發電,據科學家推算,地球上波浪蘊藏的電能高達90萬億度。目前,海上導航浮標和燈塔已經用上了波浪發電機發出的電來照明。大型波浪發電機組也已問世。我國在也對波浪發電進行研究和試驗,並製成了供航標燈使用的發電裝置。將來的世界,每一個海洋裡都會有屬於我們中國的波能發電廠。波能將會為我國的電業作出很大貢獻。潮汐發電,據世界動力會議估計,到2020年,全世界潮汐發電量將達到1000-3000億千瓦。世界上最大的潮汐發電站是法國北部英吉利海峽上的朗斯河口電站,發電能力24萬千瓦,已經工作了30多年。中國在浙江省建造了江廈潮汐電站,總容量達到3000千瓦。風能風能是太陽輻射下流動所形成的。風能與其他能源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它蘊藏量大,是水能的10倍,分佈廣泛,永不枯竭,對交通不便、遠離主幹電網的島嶼及邊遠地區尤為重要。風力發電,是當代人利用風能最常見的形式,自19世紀末,丹麥研製成風力發電機以來,人們認識到石油等能源會枯竭,才重視風能的發展,利用風來做其它的事情。1977年,聯邦德國在著名的風谷--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的布隆坡特爾建造了一個世界上最大的發電風車。該風車高150米,每個漿葉長40米,重18噸,用玻璃鋼製成。到1994年,全世界的風力發電機裝機容量已達到300萬千瓦左右,每年發電約50億千瓦時。生物質能生物質能來源於生物質,也是太陽能以化學能形式貯存於生物中的一種能量形式,它直接或間接地來源於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質能是貯存的太陽能,更是一種唯一可再生的碳源,可轉化成常規的固態、液態或氣態的燃料。地球上的生物質能資源較為豐富,而且是一種無害的能源。地球每年經光合作用產生的物質有1730億噸,其中蘊含的能量相當於全世界能源消耗總量的10-20倍,但目前的利用率不到3%。生物質能利用現狀2006年底全國已經建設農村戶用沼氣池1870萬口,生活汙水淨化沼氣池14萬處,畜禽養殖場和工業廢水沼氣工程2,000多處,年產沼氣約90億立方米,為近8000萬農村人口提供了優質生活燃料。中國已經開發出多種固定床和流化床氣化爐,以秸稈、木屑、稻殼、樹枝為原料生產燃氣。2006年用於木材和農副產品烘乾的有800多臺,村鎮級秸稈氣化集中供氣系統近600處,年生產生物質燃氣2,000萬立方米。地熱能地球內部熱源可來自重力分異、潮汐摩擦、化學反應和放射性元素衰變釋放的能量等。放射性熱能是地球主要熱源。我國地熱資源豐富,分佈廣泛,已有5500處地熱點,地熱田45個,地熱資源總量約320萬兆瓦。氫能在眾多新能源中,氫能以其重量輕、無汙染、熱值高、應用面廣等獨特優點脫穎而出,將成為21世紀最理想的新能源。氫能可應用於航天航空、汽車的燃料,等高熱行業。海洋滲透能如果有兩種鹽溶液,一種溶液中鹽的濃度高,一種溶液的濃度低,那麼把兩種溶液放在一起並用一種滲透膜隔離後,會產生滲透壓,水會從濃度低的溶液流向濃度高的溶液。江河裡流動的是淡水,而海洋中存在的是鹹水,兩者也存在一定的濃度差。在江河的入海口,淡水的水壓比海水的水壓高,如果在入海口放置一個渦輪發電機,淡水和海水之間的滲透壓就可以推動渦輪機來發電。海洋滲透能是一種十分環保的綠色能源,它既不產生垃圾,也沒有二氧化碳的排放,更不依賴天氣的狀況,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在鹽分濃度更大的水域裡,滲透發電廠的發電效能會更好,比如地中海、死海、我國鹽城市的大鹽湖、美國的大鹽湖。當然發電廠附近必須有淡水的供給。據挪威能源集團的負責人巴德·米克爾森估計,利用海洋滲透能發電,全球範圍內年度發電量可以達到16000億度。水能水能是一種可再生能源,是清潔能源,是指水體的動能、勢能和壓力能等能量資源。廣義的水能資源包括河流水能、潮汐水能、波浪能、海流能等能量資源;狹義的水能資源指河流的水能資源。是常規能源,一次能源。水不僅可以直接被人類利用,它還是能量的載體。太陽能驅動地球上水循環,使之持續進行。地表水的流動是重要的一環,在落差大、流量大的地區,水能資源豐富。隨著礦物燃料的日漸減少,水能是非常重要且前景廣闊的替代資源。目前世界上水力發電還處於起步階段。河流、潮汐、波浪以及湧浪等水運動均可以用來發電。[編輯本段]新能源的發展現狀和趨勢部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並在世界各地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目前,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以及水力發電、地熱能等的利用技術已經得到了應用。國際能源署(IEA)對2000~2030年國際電力的需求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來自可再生能源的發電總量年平均增長速度將最快。IEA的研究認為,在未來30年內非水利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將比其他任何燃料的發電都要增長得快,年增長速度近6%在2000~2030年間其總髮電量將增加5倍,到2030年,它將提供世界總電力的4.4%,其中生物質能將佔其中的80%。目前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總體上偏低,一方面是與不同國家的重視程度與政策有關,另一方面與可再生能源技術的成本偏高有關,尤其是技術含量較高的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等據IEA的預測研究,在未來3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成本將大幅度下降,從而增加它的競爭力。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成本與多種因素有關,因而成本預測的結果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但這些預測結果表明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成本將呈不斷下降的趨勢。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可再生能源的研究與開發。國家經貿委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的“十五”規劃,並制定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重點發展太陽能光熱利用、風力發電、生物質能高效利用和地熱能的利用。近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我國在風力發電、海洋能潮汐發電以及太陽能利用等領域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新能源(或稱可再生能源更貼切)主要有: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生物質能在經過了幾十年的探索後,國內外許多專家都表示這種能源方式不能大力發展,它不但會搶奪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地資源,更將會導致社會不健康發展;地熱能的開發和空調的使用具有同樣特性,如大規模開發必將導致區域地面表層土壤環境遭到破壞,必將引起再一次生態環境變化;而風能和太陽能對於地球來講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健康能源,他們必將成為今後替代能源主流。太陽能發電具有佈置簡便以及維護方便等特點,應用面較廣,現在全球裝機總容量已經開始追趕傳統風力發電,在德國甚至接近全國發電總量的5%-8%,隨之而來的問題令我們意想不到,太陽能發電的時間侷限性導致了對電網的衝擊,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成為能源界的一大困惑。風力發電在19世紀末就開始登上歷史的舞臺,在一百多年的發展中,一直是新能源領域的獨孤求敗,由於它造價相對低廉,成了各個國家爭相發展的新能源首選,然而,隨著大型風電場的不斷增多,佔用的土地也日益擴大,產生的社會矛盾日益突出,如何解決這一難題,成了我們又一困惑。早在2001年,MUCE就為了開拓穩定的海島通信電源而開展一項研究,經過六年多研究和實踐,終於將一種成熟的新型應用方式MUCE風光互補系統向社會推廣,這種系統採用了我國自主研製的新型垂直軸風力發電機(H型)和太陽能發電進行10:3地結合,形成了相對穩定的電力輸出。在建築上、野外、通信基站、路燈、海島均進行了實際應用,獲得了大量可靠的使用數據。這一系統的研究成果將為我國乃至世界的新能源發展帶來了新的動力。新型垂直軸風力發電機(H型)突破了傳統的水平軸風力發電機啟動風速高、噪音大、抗風能力差、受風向影響等缺點,採取了完全不同的設計理論,採用了新型結構和材料,達到微風啟動、無噪音、抗12級以上臺風、不受風向影響等性能,可大量用於別墅、多層及高層建築、路燈等中小型應用場合。以它為主建立的風光互補發電系統,具有電力輸出穩定、經濟性高、對環境影響小等優點,也解決了太陽能發展中對電網衝擊等影響。隨著能源危機日益臨近,新能源已經成為今後世界上的主要能源之一。其中太陽能已經逐漸走入我們尋常的生活,風力發電偶爾可以看到或聽到,可是它們作為新能源如何在實際中去應用?新能源的發展究竟會是怎樣的格局?這些問題將是我們在今後很長時間裡需要探索的。[編輯本段]新能源的環境意義和能源安全戰略意義我國能源需求的急劇增長打破了我國長期以來自給自足的能源供應格局,自1993年起我國成為石油淨進口國,且石油進口量逐年增加,使得我國接入世界能源市場的競爭。由於我國化石能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氣生產量的相對不足,未來我國能源供給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將越來越高。國際貿易存在著很多的不確定因素,國際能源價格有可能隨著國際和平環境的改善而趨於穩定,但也有可能隨著國際局勢的動盪而波動。今後國際石油市場的不穩定以及油價波動都將嚴重影響我國的石油供給,對經濟社會造成很大的衝擊。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可相對減少我國能源需求中化石能源的比例和對進口能源的以來程度,提高我國能源、經濟安全。此外,可再生能源與化石能源相比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其環境汙染少。[編輯本段]未來的幾種新能源波能:即海洋波浪能。這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無汙染可再生能源。據推測,地球上海洋波浪蘊藏的電能高達9×104TW。近年來,在各國的新能源開發計劃中,波能的利用已佔有一席之地。儘管波能發電成本較高,需要進一步完善,但目前的進展已表明了這種新能源潛在的商業價值。日本的一座海洋波能發電廠已運行8年,電廠的發電成本雖高於其它發電方式,但對於邊遠島嶼來說,可節省電力傳輸等投資費用。目前,美、英、印度等國家已建成幾十座波能發電站,且均運行良好。可燃冰:這是一種甲烷與水結合在一起的固體化合物,它的外型與冰相似,故稱“可燃冰”。可燃冰在低溫高壓下呈穩定狀態,冰融化所釋放的可燃氣體相當於原來固體化合物體積的100倍。據測算,可燃冰的蘊藏量比地球上的煤、石油和天然氣的總和還多。煤層氣:煤在形成過程中由於溫度及壓力增加,在產生變質作用的同時也釋放出可燃性氣體。從泥炭到褐煤,每噸煤產生68m3氣;從泥炭到肥煤,每噸煤產生130m3氣;從泥炭到無煙煤每噸煤產生400m3氣。科學家估計,地球上煤層氣可達2000Tm3。微生物:世界上有不少國家盛產甘蔗、甜菜、木薯等,利用微生物發酵,可製成酒精,酒精具有燃燒完全、效率高、無汙染等特點,用其稀釋汽油可得到“乙醇汽油”,而且製作酒精的原料豐富,成本低廉。據報道,巴西已改裝“乙醇汽油”或酒精為燃料的汽車達幾十萬輛,減輕了大氣汙染。此外,利用微生物可製取氫氣,以開闢能源的新途徑。
2 6
評論

呈正圓


個人認為應該是文化領域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原理來說,人類最高的需求是精神文明的需求。如果按照目前社會的發展趨勢下,物質基礎不斷的豐富和完善,人民在達到追求物質的高度時就會轉向精神文明的需求,對自我精神思想的塑造。

所以個人認為未來的首富一定存在於文化領域,可能是遊戲,可能是電影,可能是一本書,可能是一種思想……



小八的故事HACHIKO


大健康醫藥保健行業,人工智能,金融


極簡主義queen


能減輕人類生理和心理痛苦的行業。口號就是18歲500年。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