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

羽評郡主


司馬懿是個人精,他斷定諸葛亮活不長,不單靠每天只吃一斤米,還結合其他信息綜合判斷得出結論。

劉備死後,諸葛亮一個人承擔蜀國復興大業,鞠躬盡瘁,加班加點,身體很快衰弱,但他依然帶病堅持工作,率軍北伐,並在五丈原病逝,出師未捷身先死。

諸葛亮在死前還使用一招妙計嚇退了司馬懿,也就是所謂的死諸葛嚇退活仲達,司馬懿雖然上了諸葛亮的當,但實際上他早就預料到諸葛亮活不長,依據就是兩句話而已。

話說諸葛亮五出祁山,與司馬懿的魏軍在五丈原對抗,司馬懿也是老奸巨猾,面對蜀軍的攻勢,以逸待勞,拒不出戰,反而是出師遙遠,糧餉不濟,急於進攻的諸葛亮落於下風,為了儘快解決戰鬥,多次使出激將法,甚至給司馬懿送女人衣物,諷刺他像個婦人一樣不敢出戰,但司馬懿以不變應萬變,高掛免戰牌,身體原本不好的諸葛亮更是急火攻心。


根據《晉書·宣帝紀》記載,諸葛亮為了化解僵局,派遣使者到魏營拜謁司馬懿,司馬懿不談正事,反而和使者拉起了家常。

司馬懿問:諸葛亮先生起居生活如何?一天吃多少米?

使者不明覺厲,如實回答:三四升。

司馬懿再:諸葛先生工作忙不忙啊?

使者不明覺厲,再答:丞相事必躬親。

使者離開後,司馬懿立刻做出一個大膽的判斷:諸葛亮活不了多長時間!


司馬懿是如何做出這種判斷的呢?

根據古代度量衡標準,三國時期的1升約合今天0.2023公升,3升米約重1.02斤,諸葛亮一天吃3升米,就是1斤米左右。

大家不要以為1斤米特別多,古代的米大多是糙米,不是現在的精米,所含熱量非常低,而且沒有現在這麼多的肉食和蔬菜,要維持一天正常的活動,1斤米遠遠不夠,當時部隊的一個成年士兵,每天至少要吃6、7升米,也就是2斤左右,才能勉強吃飽肚子。

諸葛亮並不是我們想象中文弱消瘦的書生,而是身高八尺的英偉漢子,加上操勞過度,沒日沒夜,腦力勞動消耗極大,沒有6、7升米是絕對不足以維持身體需要的。要知道戰國時期的名將廉頗,70多歲了一頓飯還能吃1鬥米+10斤肉,10斤肉的熱量可是很高的。


諸葛亮在身體狀況不佳,營養攝入不足的情況下,仍然是事必躬親的作風,勢必在透支自己的健康和壽命,司馬懿綜合兩方面的因素判斷,諸葛亮必定是活不太長了。

形勢的發展果然如司馬懿所料,諸葛亮耗盡最後一次精力,終於油盡燈枯,病逝五丈原,正所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禁。

與諸葛亮的正面對決中,司馬懿確實是處處落於下風,但他的智慧之處在於有自知之明,絕不輕率冒險,反正自己身體健康,有的是時間,熬也能把諸葛亮熬死,在曠日持久的對決中,司馬懿還是堅持到了最後。

可以說,諸葛亮是活活累死的,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蠟炬成灰淚始幹,固然令萬世景仰,但也給後人留下了沉痛教訓: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司馬懿和諸葛亮在五丈原對壘時,接見了諸葛亮派來的使者。司馬懿沒問別的,反而隨口問了一句“諸葛亮最近飲飯量如何?工作忙不忙,累不累?”使者也沒想多少,反正也不是什麼軍事機密,便如實回答“丞相每日晚睡早起,二十以上的處罰都要親自過問,每頓飯量三四升米。”司馬懿聽到這裡心裡微微一笑,便打發使者出去了。隨後用老中醫的口吻對眾人說,諸葛亮工作量如此之大,但飯量卻只有三四升,他肯定活不了多長時間了。

說司馬懿是個老中醫並不是空口無憑。

司馬懿活了73歲,他的父親司馬防活了70歲、弟弟司馬孚活了93歲,而三國時期的平均壽命不超過30歲,可見他們一家子除了有長壽的基因之外,肯定非常精通養生之道,有健康的起居飲食習慣,所以說他是個老中醫並不過分。

病人去醫院看病,大夫總會問一句最近胃口如何。這並不是大夫沒事閒聊,而是飯量的多少確實能反映一個人的健康狀況(節食減肥者除外)。司馬懿平時注意養生,自然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他才會像個老中醫那樣對使者“隨口”一問,沒想到卻問出了很重要的信息。

那麼諸葛亮每頓三四升的飯量是個什麼概念呢?我們不妨來做一下比較。

戰國名將廉頗在年老時為了表面自己身體仍然強壯,在趙王的使者面前一頓吃掉了一斗米和十斤肉,說明這個飯量應該是當時士兵的平均標準。漢朝和秦朝的度量制度差別不大,而諸葛亮並非將士,所以按正常來說諸葛亮的飯量應該和晚年的廉頗持平,或者是略低於。

而漢制一斗等於十升,這樣算下來諸葛亮的飯量只有老年廉頗的30%-40%(這裡只說米飯)。而諸葛亮一米八的個頭,再加上晚睡早起操勞過多,體力消耗也大,諸葛亮的這個飯量在當時來說確實是很小的,甚至遠遠達不到平均標準。

消耗大而飯量跟不上,當時諸葛亮很有可能已經出現了營養不良情況,也難怪諸葛亮只能坐著四輪車出來指揮作戰,而他不過50歲。所以司馬懿得出諸葛亮將不久於人世的推斷是很有道理的,因為以諸葛亮這樣的操勞程度和如此小的飯量,必將會被活活累死。

果不其然,兩軍相持月餘,諸葛亮病亡,蜀軍全線撤退。當司馬懿達到蜀軍的營盤時,看到諸葛亮的佈置不禁感嘆“真乃天下奇才也!”

可奇才也要懂得勞逸結合,要不然會被累死的。


石頭說歷史


因《三國演義》的精彩演繹,六出祁山不僅成了諸葛亮北伐的代名詞,也成了諸葛亮與司馬懿攻守對決的別稱。

事實上,諸葛亮真正從祁山出兵伐魏的次數並不多。但這不重要,因為《三國演義》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咱們通俗認知中的三國,所以咱們還是按《三國演義》的路子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問諸葛亮寢食、政事煩簡與否,進而斷定諸葛亮命不久矣,這是諸葛亮五出祁山時的精彩一幕,咱們不妨從一出祁山開始,來簡單聊聊這兩位高手之間的攻守對決。

蜀漢建興六年,平定南中,恢復與吳聯盟後,諸葛亮首次興兵伐魏。他令趙雲等作疑兵,擺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態勢,以吸引魏軍。自己則親率大軍向祁山方向攻擊。

起初的局面非常樂觀,在諸葛亮的攻勢下,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繼叛魏降蜀,更大的收穫則是收服了姜維。

一時間,諸葛亮威震關中。

只可惜,關鍵時刻馬謖掉了鏈子,失街亭,導致原本的贏局陷入難贏局面,諸葛亮只好退回漢中。

同年冬天,諸葛亮乘陸遜在石亭擊敗魏軍之機,二次北伐,出散關,圍陳倉,遺憾地是,急攻未破,魏援兵殺到,諸葛亮半途而廢,只好再次退回漢中。

一年後,蜀漢建興七年,諸葛亮三出祁山,攻武都、陰平,擊敗魏援兵,佔得這兩郡後,諸葛亮留兵據守,自己率兵回師。

怎奈老天不成全,連日大雨導致子午谷、斜谷道路不通,蜀援兵無法增援新佔得的這兩處前沿進攻據點,北伐又告失敗。

蜀漢建興九年,諸葛亮率蜀軍四出祁山,魏軍統帥司馬懿迎擊,一攻一守,棋逢對手。

諸葛亮欲決戰,司馬懿欲拖垮遠道而來、軍糧不多的蜀軍。

諸葛亮有多神機妙算,司馬懿就有多忍者無敵。

困局之下,諸葛亮只好用退兵的辦法引誘魏軍出擊,但司馬懿謹慎的要命,根本不入圈套,蜀軍一停,他便紮營據守。

正當兩人攻守拉鋸時,受稱帝謠言影響,諸葛亮只好班師回朝。

經過這四次北伐,諸葛亮的身體已經大不如前了,蜀漢建興十二年,諸葛亮鞠躬盡瘁,再次出兵欲決戰司馬懿。

司馬懿依舊想用持久守戰拖垮諸葛亮。

耗不起的諸葛亮於是使出了很有名,但對司馬懿來說就是小兒科的計謀,他派人給司馬懿送去了婦人衣裙,企圖以此激怒三國隱忍大師。

很顯然,這不可能。

不僅不可能,司馬懿藉著被羞辱,來使心理麻痺鬆懈的契機,相反對諸葛亮使出了更高明的招數。

他用拉家常的方式和蜀軍來使聊起了家常,就跟諸葛亮是他老友是的。

據《晉書·宣武紀》記載,他先問來使,諸葛公起居如何?食可幾米?

使者不知其中有謀,實話實說,三四升。

司馬懿跟著又問諸葛公政事煩累否?

來使有一說一,二十罰以上皆自省覽。

得到這兩個答案,司馬懿既而告訴身邊人,諸葛孔明命不久矣。

這問題問的,意思是說司馬懿聽說諸葛亮一天僅吃三四升米,就斷定他活不長了,挺神的!

其實真正神的是司馬懿能尋機這麼問。

諸葛亮已經是老對手了,出來坐著四輪車,滿身滄桑病態,有這些基本情況,再加上這兩個關鍵信息,一天三頓吃不下多少東西(三四升米也就小一斤的樣子,在古代的軍營中,這樣的飯量實在算少,70多歲的廉頗一頓還能吃10升也就是1鬥米,外加10斤肉呢)。

外加事無鉅細,憂心忡忡,這樣的老對手怎麼不垮掉。

一個情急激將,一個不動聲色探得虛實,這一輪攻守對決,應該算司馬懿贏。

難得他在極度受辱下還如此淡定,淡定下還如此具有小處見真知的大智慧。


黑句本


司馬懿很會來事,平常閒話中就套出了重大軍情。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與司馬懿相拒五丈原,司馬懿高掛免戰牌。諸葛亮求戰不能,就遣使送一套女式衣服給司馬懿,想激怒司馬懿。

司馬懿倒也不客氣,蜀錦不錯,穿戴齊整後,再與使者搭話,寒暄道:“諸葛公寢食及事之煩簡若何?”

這蜀漢使者也是實在人,可能是要表現丞相一心體國,說道:“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啖之食,日不過三四升。”

司馬懿顧對諸將說:“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事煩”可以理解,諸葛亮事必躬親,一生謹慎,不管大事小情都要過問。按照諸葛亮的話說,這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孫權與諸葛亮年紀相仿,一生都對諸葛亮敬服有加,但稱丞相,不提名諱,尤其推崇諸葛亮事君忘身的高貴品質。

“食少”這個數該怎麼算?

以四升粟米飯來算,魏國一升大約相當於200毫升,那麼四升飯就約等於600-800毫升飯,以密度0.8g/ml來計算,大約是480g-640g粟米飯。普通大米生熟比大約1:2,即100克大米能做出200克米飯,粟米姑且也用這個數。那麼諸葛亮每天吃的粟米就只有240g-320g,相當於半斤到八兩的重量。以粟米361卡/100g的熱量來計算,諸葛亮每日攝入熱量為866卡-1155卡。而諸葛亮是一個成年人,常年戎馬倥傯,體力、腦力勞動兼備,日需要熱量少則2600卡,多則3000卡,所攝入熱量尚不足所需的一半。

人的熱量攝入不足,必然體虛乏力,免疫力下降,如何能得久存?何況諸葛亮不是在減肥,而是在領兵作戰。渭水之戰時,諸葛亮只能坐著輪椅出現在戰場上了,可想而知身體狀況差到什麼程度了。司馬懿可還長諸葛亮2歲呢!



嘔心瀝血,心事百結,北伐大業,國家興亡,全繫於一人。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於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諸葛孔明,是累死的呀!

如今有很多老闆也是如此,他們挑剔屬下做事,或者不放心,每每事必躬親,最後所有的事都等著老闆來做決定。為眾人矚目的焦點位置,價值感和存在感體現了,可是公司經營大大小小的事那麼多,怎麼可能什麼事都管呢?所以在這樣的老闆手下做事,只要不是混日子的,很多人也都會覺得學不到東西,紛紛選擇跳槽了。最終,老闆越忙,企業經營的就越不好。

北伐大業是國之大計,魏延說的對啊,怎麼能因一人而廢國家大計?劉邦在攻打項羽前非常慷慨,在地圖上揮斥方遒,舉以予人,反正都是項羽的地,劉邦可勁的封,然後再帶著他們去攻城略地。這些人都在為自己打江山,打天下,這才是真正的核心團隊成員持股分紅。

(劉邦團隊全員持股)

諸葛亮帶著的,只是一幫職業經理人,如果將蜀漢以現在的企業文化來匹配的話,也應該是加班文化盛行的團隊,克復中原的上市目標太過遙遠,苦大仇深終於讓蜀中人物難以為繼。

蜀漢的使者送來了女裝衣服,司馬懿心態好,估計回去還會讓張春華改小一點,畢竟是諸葛亮送的蜀錦,來之不易。這使者無意間說的話,卻透露了太多的軍機。當司馬懿笑著轉頭看使者時,使者自知說錯了話,兀自戰兢不已。

月餘,亮果亡。


而知而行


高手之間的對決,一個細節都能夠決定勝負。

一斤米最多煮出來1.5~2.5碗飯;一個成年人,一天的飯量3碗飯是嚴重不夠的。尤其是諸葛亮這樣腦力勞動繁重的人,對能量的要求更高——大腦消耗了每天能量的大部分。

一斤大米的熱量是1730大卡,一個健康男性一天需要的熱量是1800~2200大卡;食物的轉化率我們按照70%來計算,也低於諸葛亮的一天能量需求,除非他身體不行了。

所以一天一斤米,遠遠是不夠的。所以司馬懿說:丞相食少事多,豈能久乎?
三國時期的米我們按照小米來計算,大米的密度是0.75kg/立方分米;一斤大米的體積大約是666ml,就是大概一個礦泉水瓶子大小。這麼多米飯蒸出來的飯大概有多少呢?大概兩碗半。你看看你家裡的成年人,一天吃飯都不止兩碗。


嘟嘟讀讀


司馬懿在五丈原與諸葛亮耗,就是斷定他活不長了,原因就在於諸葛亮時時必他出戰,如果不是到了最後的時刻,諸葛亮是不可能出此下策的。



司馬懿在來五丈原之前敢於給曹叡立下軍令狀,就說明他已經猜到了八九分關於諸葛亮的意圖了。很簡單,諸葛亮五出祁山從來沒有用過險。但是這一次,諸葛亮竟然走了褒斜谷。這是一條從漢中到周至的路。

因此,司馬懿憑此就可以斷定出諸葛亮這一次是在賭自己和蜀國的命。等到諸葛亮出了褒斜谷,他發現司馬懿早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他派郭淮以重兵屯於渭北,讓諸葛亮過不了渭河,然後自己又攔住了諸葛亮的東進之路。這樣,諸葛亮進軍長安的路線就都被堵死了。



因此,諸葛亮不得已,只能派使者給司馬懿送去女服,嘲笑他是個女人,不敢決戰。其實,司馬懿並不是不敢決戰,只不過一旦決戰,司馬懿就會遭到來自魏國朝廷的壓力。司馬懿只能與諸葛亮在五丈原耗時間。



只不過,諸葛亮沒想到司馬懿自己穿上了女服,並且還問他派來的使者,你家丞相的飯食如何。當時,諸葛亮已經是50多歲的人了。每天還吃一斤米,這就說明蜀國軍營裡的大事小情都需要諸葛亮操心,他只要事事躬親,就說明他已經離死不遠。綜合其他的因素,司馬懿當然可以在五丈原慢慢耗下去,直至耗死諸葛亮。


傅斯鴻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時勢造英雄,湧現了無數的亂世英雄,前期是劉備、曹操、袁紹、孫權等大佬們打得不亦樂乎,而到了中後期主要成了蜀國和魏國的對決,諸葛亮和司馬懿兩位大佬相愛相殺,雖然諸葛亮主攻,司馬懿主守,但最終司馬懿還是耗死了諸葛亮。特別是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的時候,蜀國使者給司馬懿送女裝,但被司馬懿算計,暴露了這兩個秘密,讓司馬懿馬上就判斷出諸葛亮活不長了。這真可謂神乎其神,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當年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諸葛亮和司馬懿對峙百日,面對蜀軍的挑釁,司馬懿始終堅守不出。於是,諸葛亮故意讓人帶一套女人的衣服、頭巾送給司馬懿,表示司馬懿就像女人一樣。但司馬懿不為所動,反而問了蜀國使者的近況。在《晉書·宣帝紀》中記載:“先是,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許)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

上面關於司馬懿的問話,絕非是一般的客套的問話,實際上是司馬懿別有用心。他巧妙的在閒談中拋出的兩個問話,看似是在關心諸葛亮的近況,實則在探究對手的實際情況。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司馬懿通過蜀國使者的回話,從中發現了兩個細節,從而司馬懿大喜,判斷出諸葛亮命不久矣!

一是一日食不過三四升米,三國時候的“三四升”換算成現在就是1斤左右。俗話說:“身體好,吃嘛嘛香!”當年老將廉頗暮年一頓吃了一飯鬥米,肉十斤,還披甲上馬,表示自己還可有用。看來在古代吃飯吃得多,是身體好的一個重要指標。諸葛亮一個成年男子一天還吃不到1斤米飯,只能說明他身體不好,甚至已經病得不輕了。



二是“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也就是說凡是二十杖以 上的責罰,諸葛亮都親自批閱。連處罰將士二十杖以 上的責罰這樣的小事,諸葛亮都要親自過問。由此,可見凡是蜀軍的大事小事,諸葛亮都要親力親為。當時,蜀軍北伐人數眾多,一天得有多少煩心事需要諸葛亮來操勞,一天不忙死才怪了。

綜上所述,司馬懿通過使者的回話,發現諸葛亮一天吃下多少東西,身體早就不行了,再加上他事必躬親,可謂雪上加霜,早晚為累死諸葛亮,因此司馬懿猜出諸葛亮命不久矣。諸葛亮真是踐行了他對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那麼,諸葛亮這樣做,真的值得嗎?


密探零零發


咋一聽,還真有覺得諸葛亮一天吃得很多的錯覺呢!但實際上呢?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連未滿月的嬰兒都比他一天吃得多,所以司馬懿能斷定諸葛亮活不長倒也不足為奇。

其實這件事不止出現於演義,在《晉書宣帝紀》裡也有明確記載:

“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

下面我便和大家詳解一下這件事。

三四升米相當於現在的多少

時諸葛亮率軍北伐,按史料記載,他當時一天食米有三四升,那麼這三四升米究竟是多少呢?三國時期處於漢末,所以我們便以漢代的計量方式來進行一個大致計算。

根據林甘泉主編的《中國經濟通史·秦漢經濟史》研究表明,漢代十鬥為一石,十升為一斗;而一石相當現在的27斤,則一斗就是2.7斤,也就是說一升只有現在的0.27斤。

諸葛亮日進三四鬥,也就是說諸葛亮在北伐期間,一天下來,大概只吃了0.81~1.08斤米而已,而這是遠遠不能滿足一個成年男性需求的。

據研究表明,一個未滿月的嬰兒一天吃奶的次數少則6~7次,多則可達12~13次,一次所喝的奶量大概在90毫升。這樣算下來,一個未滿月的嬰兒一天都要吃1000克左右的東西,而諸葛亮一個成年人一天所吃的飯才500克,其身體狀況可想而知!

事事親為,焉能長久

史書中寫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諸葛亮對於軍中二十杖以上的懲罰都要親自過問,不容疏忽。諸葛亮向來嚴明法紀,治軍賞罰分明,因此深得軍心,然凡事親力親為到如此地步,實在令後人嘆惜!

北伐期間,所處的惡劣戰爭環境下必然沒有一個好的休息,加之北伐事務繁忙,諸葛亮又基本親力親為,可想而知這一天的消耗量有多大。然諸葛亮一天進米尚不到一斤,身體得不到補給,又怎麼長久呢?

真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啊!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現在的人油水足,吃的又是精糧,一天吃不了1斤米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我們用今天標準去衡量古人,那肯定是不行的。古人可沒有現在的白米飯和白麵吃,一年到頭都見不到幾個油星子,食量自然就大!

《晉書·會稽王道子傳》中記載:於時軍旅薦興,國用虛竭,自司徒以下,日廩七升。

也就是當時國庫比較空虛,司徒以下的官員,一天只能食用7升糧食。

按照吳承洛的《中國度量衡史》記載,魏晉時期的一升,大概相當於現在的1/5升,所以說魏晉時期的7升只有現代的1.4升,摺合成重量也就在2.2斤左右(1斤米大概666毫升)。


按照《晉書》的記載,因為國庫空虛,司徒之下的官員一天只能吃2斤米,屬於很低的標準了!

我們再來看看諸葛亮在五丈原和司馬懿對峙時,諸葛亮的食量如何?

《晉書·宣帝紀》記載:先是,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許)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

司馬懿何其精明,諸葛亮派使者過去的時候,司馬懿別的不問,反而是關心起諸葛亮的飲食和工作狀況。而這恰巧是司馬懿的狡猾之處,他是在通過諸葛亮的食量來判斷諸葛亮的病情。

諸葛亮一天只能吃三四升東西,也就是一斤多一點,已經只有正常人的一半左右。但是諸葛亮卻是個工作狂,事無鉅細,全部要過問。吃的少,忙得多,離死期也就不遠了!因此司馬懿得知後,閉門不出,慢慢的耗死了諸葛亮!

題目所說的諸葛亮能吃一斤東西,其實並不是說吃的多,恰恰相反,是說諸葛亮吃的少!


小鎮月明


三國時代出現了不少的人物,俗話說得好,亂世出英雄,三國時期便是如此,在那段歷史中誕生了許多英明神武的武將,同時也誕生了許許多多的謀臣。其中名氣最大的應該就是諸葛亮,千百年來崇拜諸葛亮的人數不勝數,當然真正歷史中的諸葛亮可沒有演義中所說的那麼神。

在三國時期有不少的故事,流傳至今的也不在少數。比如就有題目中說的,諸葛亮每天只能吃一斤的大米,司馬懿非常高興的對身邊的人說,諸葛亮肯定活不久了。這件事在《裴注三國志》中有過專門的記載,諸葛亮病重,每天食米僅3升,換算到現在的數據就是一斤大米。

那麼吃一斤的大米是多了還是少了呢?現代人肯定是綽綽有餘,可是在當時可不是這樣,古代行軍打仗,士兵們的飯量是非常大的,一個正常男子一天吃一斤的大米絕對不夠,當時可沒有其他東西來提供營養,如果在飯量充足的情況下,大家都是非常能吃的。

如果有在農村長大的人肯定知道,在小的時候,一些幹體力活的大人,每次幹完農活回來,飯量是非常大的,用現在比較時髦的話來說就是大胃王。現在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少有人一頓飯能吃特別多。諸葛亮身為三軍統帥,所有事情壓在他的身上,而且諸葛亮這個人喜歡事必躬親。

正常來說諸葛亮是非常勞累的,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飯量肯定非常大,就算正常吃,一天一斤大米也是遠遠不夠,可是諸葛亮每天卻吃那麼點大米,這就說明諸葛亮已經吃不動了,必定是大限將至,事實也證明司馬懿猜對了。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