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靈山秋思

霧靈山秋思


1.

美景面前,所有描述的語言都是蒼白的。

綠樹、紅葉、藍天、白雲,

遠山如黛,近水潺潺... ...

赤橙黃綠青藍紫,沒有比這更好的搭配了。


秋日山居

夜聽秋風帶雪寒,曉看千山色斑斕。

白雲流水丹青筆,濃妝淡抹賽江南。


霧靈山秋思


2.

這是霧靈山的日出。

凌晨六點,霧裡疾風夾帶著零星雪花,刮在臉上,很冷。

人們披著軍大衣、穿著羽絨服,朦朧裡,靜靜地等待著。


太陽也是一跳,噴薄而出,

霎時,染紅了半個天空。


這是京東之首、燕山主峰霧靈山。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霧靈山比泰山還要高。

遠山如黛,盡在腳下,

即便是太陽,也是從腳下升起。


霧靈山秋思


3.

是焦慮,還是恐懼,

或者是由焦慮變為恐懼,

成為了這個秋天一些智(富)者關心的話題。

家國情仇,一直統治者這個世界。

其實,是慾望在統治著人的內心。


登高

霧由心中起,日從腳下出。

千秋縱覽過,萬事皆可休。


霧靈山秋思


4.

幾天前,是孔子誕辰紀念日。

各地也都組織祭孔,孔子的傳人朱熹主張“存天理,滅人慾”。

孔子講禮,所謂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而天理即人慾。

所以,所有的“禮”都是抑制人的“欲”。


古代有一個思想家叫司馬遷的說過:

禮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忿,忿而無度量則爭,爭則亂。

先王惡其亂,故制禮義以養人慾。

無度,無量,滿世荒唐!


霧靈山秋思


5.

臺灣尊孔沒有停斷過,每年的祭孔程序繁雜有序,

三十七道程序有條不紊,於是也涵養了很多儒雅(的人)。

聽傅佩榮講易經,聽蔣勳說紅樓,輕聲漫語,細細道來,如和風細雨,沁人心脾。


不似我們的登上百家講壇的有幾位,聲嘶力竭的講歷史。

我們還可以溫柔和善有禮貌的生活嗎?


去飯店請三兩個朋友小聚,點完的飯菜遲遲上不來,和聲細語的催幾次服務員,還是不來。

菜不來,服務員也不來。

中有豪爽嗓音如單田芳者,高聲一喝,繞樑不絕:“服務員——!”

馬上立刻,三個服務員跑著進來了,後面還跟著經理。


欺軟怕硬,俗世本性。

對釘子戶的縱容,就是對良善的侮辱。


霧靈山秋思


5.

山上多霧,與雲連在了一起。

太陽出來不到七分鐘,就鑽進了厚厚的雲層。

一位八十四歲的老太太不怕冷,在女兒女婿的陪同下,也在看日。

太陽不見了,她就問:

怎麼剛出來就又下去了?


太陽不是演員,出場沒出好,可以下去重來一下?

歷史有時可以重演,

但歷史前進的腳步永遠不會停下來。


霧靈山秋思


6.

霧靈山頂,月朗星稀,向南可以看見北京城的燈火;

向北,則是明代的萬里長城。

歷代皆為兵家必爭之重地。


明隆慶六年(1572年)的十月,剛剛上任兵部尚書的譚綸來到霧靈山下,檢閱戚繼光的部隊,並觀看了部隊的實彈軍事對抗演習。

譚綸是戚繼光的好哥們,年輕的時候做過同事。

他是戚繼光的堅定的支持者。

嘉靖年間,譚綸、戚繼光負責薊北關防。

譚綸趁皇帝高興,上疏皇帝:

薊鎮訓練了十多年的兵馬,然而最終不見成效,是因為任務不專一,訓練也不落實。現在應該責令臣譚綸與戚繼光,專門負責,不要讓巡按、巡關的御史參與到這中間。

巡按、御史都是負責監督的,失去監督的權力勢必要產生腐敗。

皇帝居然同意了。


大閱兵、修長城,戚繼光每年花費大明朝四分之三的財政收入,最終也沒有擋住外族的進入。

所以,康熙皇帝不修長城。解決問題的辦法有多種,和為貴。



霧靈山秋思


7.

閱兵以後,有人在這塊大石頭上刻下了“霧靈山清涼界”六個大字,還有小一點的字刻的是兵部尚書譚綸、總都督戚繼光等多人的名字。

萬曆三年、崇禎八年,在此的守軍官員又再兩次刻上相關人員的名字。


石頭不朽。

可物雖是,人已非。

刻刀刻在石頭上,疼在地球的心裡。


國外科學家觀測,最近,地球自轉過程中,又發生了幾次顫抖。

分析原因,與北極冰川融化使地球的重心發生變化有關。

人類有了思想,就以為成了世界的主宰。

可以物慾橫流,翻雲覆雨。


其實,可能還不是。

你聽不到地球在哭泣!

霧靈山秋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