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硃砂掌練法,大凡硃砂一出,側掌可斷牛頸,按掌可碎虎腦!

硃砂掌總說

硃砂掌,系少林派“七十二藝”之首,號稱該派第一絕技。因此功練成後,手掌部位每逢發勁用力之時即呈現出深紅色斑點,酷似中草藥物“硃砂”之狀態,故而有此稱呼。

本篇介紹的硃砂掌,系由筆者於1984年據原南京軍區副司令員錢鈞中將口授整理而得。

據錢鈞將軍生前介紹,硃砂正宗掌法共分為五步演練,即一步貫氣運勁、二步擂空掄空、三步靠堅擊硬、四步軟排硬排、五步出掌破堅。少林門派有“大凡硃砂一出,側掌可斷牛頸,按掌可碎虎腦”的說法。

一、貫氣運勁

錢鈞將軍曾說:“貫氣,即是讓內氣進入手掌。運勁就是讓全身之力逐向手掌流動,使手掌力量倍增。”

擺出“左弓步式”的架子。左手叉腰或自然下垂於身體左側下方,右手呈“禿指掌”(手指關節彎曲內扣,使手指尖貼靠指根),放在腹前,掌心朝下,禿指向前。微微低頭,目不遠視,自然呼吸。接著,右掌上提,經頭頂部上舉,掌心朝下,禿指朝前,手臂呈弧形,手腕略內曲,眼看前方。以上動作須連續反覆練習,初時演練5遍,然後增至10遍,最後則做滿25遍。此為“貫氣之法”。“運勁之法”擺架仍呈“左弓步式”;左手叉腰(或拳或掌);右手臂屈肘提掌(禿指掌懸起,掌心斜朝下,禿掌指向前)置於胸部右側。身體略向右側偏轉,眼看前方,呼吸自然。以上動作不得停頓,右掌以其掌根為重點與力點,自右向前緩緩推出(掌心向前,禿指向上),直至手臂與肘部完全伸直為止。眼隨手掌移動。另外,嵩山少林在民國期間秘傳的硃砂掌一步貫氣運勁方式還有一種自上而下的“運勁方式”,“左弓步式”站立,左手叉腰或自然下垂於左側下方;右手呈“龍爪式”(五指彎曲,手心向下)。眼看右手。接著,右手上提至右肩上方,手指手心均朝下,手臂彎曲呈弧形,眼看右側下方。然後,手掌以其掌根為重點與力點,自右肩部位由上而下緩緩按壓至腹部右側(掌心朝下,禿指向前),要求反覆5遍直至25遍(逐步增加)。

提示:一步貫氣運勁術,必須早晚演練,一天也不得間斷。待做滿50天后,再接做二步擂空掄空術。這時,一步術仍然要每天必練,不得棄之。

二、擂空掄空術

演練者擺出“騎馬蹲襠式”,兩腿分開站立,間距與肩同寬,兩腳腳尖均向前方,下蹲,大腿與小腿呈90度角,臀部下坐但切勿過低;右手呈“禿指掌”,要求掌指向前,掌心向下;左手以掌心搭靠,微握於右掌之手腕上。眼看兩手掌。接著,右臂上提至頭頂右側,左臂同時伴隨著舉起,右手掌掌心朝下,禿指向前;與此同時,下盤之“騎馬蹲襠式”微微上抬。眼看前下方。然後,右手掌以其掌根部位為重點與力點,自頭部右側由上向下擂出(重壓重擊),左手同樣伴隨著下降擂動。恢復成“騎馬蹲襠式”,兩手臂彎曲形成大弧;右掌掌心朝下,禿指向前,左手掌托住右手腕。兩手掌的高與膝部持平。眼看兩手掌。以上動作要求快速有力,一氣呵成並連續做滿25遍。此係“擂空之法”。而“掄空”則為兩腿仍呈“騎馬蹲襠式”;左手叉腰(或拳或掌);右手掌仍為“禿指掌”,擺在胸前下方(掌心向上,禿指向前)。眼看右手掌。接著,下盤略微抬起呈“高騎馬蹲襠式”;與此同時,右手臂外旋並向頭頂上方懸舉,掌舉過頭(掌心朝下,禿指向前),手臂伸直豎起。眼看前方。然後,下盤坐落還原成“騎馬蹲襠式”,右手掌由上而下猛擊,眼看前下方。以上“掄空”須做到大開大合、快速有力、一氣呵成並連續做滿25遍。

提示:二步擂空掄空術必須做到早晚演練並堅持做滿50天之後,方可接練其三步術,一步術仍要堅持操作,不得丟棄。

三、靠堅擊硬術

演練者擺架呈“右半弓步式”,右手掌呈“禿指掌”,放在身前偏右方,要求掌心向上,禿指向前;左手則抓握一件堅硬器械(或瓷,或鐵,或石)置於身之左側。眼看手掌。接著,左手臂高懸而起,左手握緊器械對準右手掌之掌根部位砸去,要求所砸力量由輕至重,一氣呵成,下砸25遍。眼看右掌部位。接著,取來一個支架,可自行用木料、石塊、鐵器等製作,與習練者的膝部等高,能夠支住右手臂便可,放在身前下方;演練者用“左跪步半蹲式”擺架於支架後面,右手臂靠在支架表面,手掌呈“禿指掌”(掌心向上,禿指向前),左手仍然抓握一個器械以便靠砸右掌。眼看手臂部位。接著,抬起左臂,左手握器械砸向右掌之掌根部位,要求連砸25遍方可停止。眼看右掌。以上動作必須連貫快速,不得停頓。此屬“靠堅”。再述“擊硬”。擺架呈“右跪步半蹲式”在支架後面落樁。先將右手掌(仍為“禿指掌”)按壓在支架的表面,眼看右掌部位。片刻之後,抬起右臂,右掌高舉過頭(掌心斜朝下,禿指斜向上),略頓一頓(此時眼看支架),然後右掌以其掌根為重點與力點下擊支架。擊打方式必須連續做滿25遍方可停止。眼看右掌部位。

提示:以上三步靠堅擊硬術,連續做滿50天后方可接著做四步術。此時,一步與二步術同樣須堅持演練,不得丟棄。四、軟排硬排術

取一塊長方形的棉墊(長40釐米,寬30釐米,厚5釐米),將其釘在牆壁之上或用左手扶按其一角。演練者站在左側方(可用“左高弓步式”站立);右手掌呈“禿指掌”(翻腕手心向上,禿指向前,眼看排打墊)。接著,抬起右臂揚右掌以其掌緣部位為重點與力點對準軟墊中心部位用力擊打,要求連續擊打25遍方可停止。眼看軟墊。以上系“軟墊”的排打方式;而“硬墊”的排打方式則為:取一疊紙(約100張左右).其長、寬、厚均與棉墊的尺寸相同,將其釘牢於樹幹或牆壁上,也可以用左手按住其疊紙的一側(一角),右掌同樣以其掌根部位為重點與力點向著“硬墊”進行擊打,要求連續擊打25遍方可停止。眼看硬墊。

提示:以上四步法必須連續做滿50天后方可接做五步法。同樣,其一步、二步與三步術必須繼續進行演練,不得停止。

五、出掌破堅術

五步術即為功成之後檢驗演練者自身武藝水平高低所選定的一種方式方法;這種式法沒有規定具體的做法,但卻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功夫要真,功力要深。因此,少林派要求演練硃砂掌者在自己功夫做成後,其檢測的惟一可信手段則為:將堅硬物品放置在大支架表面,然後令演練者使出硃砂掌功夫來進行擊打,要求演練者每天擊打破壞若干件堅硬物品,這樣才能保持功力的永久性。另外,五步出掌破堅術完成後,還需要演練“活絡法”,以此來消除瘀血積氣,令氣血流暢。

六、硃砂掌活絡法

1、外八字步三調法

所謂“三調”,即調理身形、調整心態、調勻氣息。就是說,在擺架為“外八字步”之後,則需調整身形,站立規範——兩腿分開站立,間距與肩同寬,兩腳外撇約45度來進行“站樁”,調勻氣息,呼吸自然,不思不想,排除雜念,安然人靜。一般初學者可站立5分鐘,以後逐漸延長時間,但最長不得超過20分鐘。在“三調”的全部過程之中,若操作者具備了一定的“功底”之後,擺架之步型可改為演練難度較大的“開步”,即兩腿分開站立,間距與肩同寬,兩腳腳尖向前而不得外撇。

2、並步攤面掌法

演練者兩腳並步站立,屈膝下蹲,兩手呈“並指掌”擺放在面部前方,掌指向上,掌心向內。眼看兩掌,呼吸自然。

3、騎馬式雙擺掌(臂)法

演練者兩腿分開擺成“騎馬蹲襠式”,兩手臂側平舉上下襬動,手臂自然放鬆,如同盪舟;眼隨手轉,或平視正前方。

4、開步摩背法

演練者兩腳自然分開站立,間距與肩同寬,腳尖均向前;兩手臂先作側平舉,然後將兩手掌貼靠後背,掌指相對,虎口朝下;上身略作前俯;兩手掌以掌心為重點,同時在後背上做上下摩擦移動約25遍為止。

5、騎馬式靠掌法

演練者兩腿分開蹲成“騎馬蹲襠式”,兩掌以其掌心為重點,分別橫置在左右胸前,左掌貼左胸,右掌貼右胸,掌指相對,虎口向上;頭部微下垂,並眼看胸部,呼吸自然。

6、外八字步橫繃掌法

演練者兩腳分開站立,使之形成“外八字步”;兩臂彎曲抬於肩部前面,兩掌掌心朝下,掌指相對,撐在胸前。頭部低垂注視胸部。腰部下塌,兩膝略彎使下盤沉垂,呼吸自然。此為蓄氣之大要,可助硃砂掌功夫臨陣急用出掌更具殺傷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